瑞典在經歷了上一任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改革後,一躍成為歐洲強國。
古斯塔夫二世是傑出的軍事改革家,他被歐洲人尊為現代戰爭之父。
可惜死的有點早,38歲就英年早逝。
如果他不死,歐洲的局麵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現在的瑞典,也不容小覷。
在瑞典和沙俄宣布對神聖羅馬帝國開戰後,隨即法蘭西也宣布對神聖羅馬帝國開戰。
戰爭立刻從三國圍毆西班牙,變成了多國參戰。
這還沒完,接下來德意誌的薩克森候選國、普法爾茨候選國、布蘭登堡普魯士和布倫瑞克呂納堡也先後對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並且,這些國家也同時宣布對波蘭立陶宛聯邦宣戰。
一時間,戰爭從西線燃燒到東線,再一次進入全麵戰爭階段。
費利佩四世準備聯合神聖羅馬帝國夾擊法蘭西的計劃,在局勢陡變中,灰飛煙滅。
歐洲各國打成狗腦子,無疑是利好沙俄和奧斯曼的。
莫斯科已經喜出望外,如果東歐各國在這一次戰敗,沙俄就可以大舉進攻。
眼看東方的蒙古人被削弱,沙俄進入深入東方,現在西方又發生大變。
莫斯科的沙皇不禁對上帝祈禱:上帝賜福沙俄。
但他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在同年四月,遠在東方的那個國家,開始運轉起她的國家機器。
從三月初,皇帝開始做總動員,分別從中央軍調出10萬大軍,從遼東調出10萬大軍,從北府調出5萬大軍。
25萬大軍從不同的方向,浩浩蕩蕩進入西北。
三月中旬,西部戰區的動員令也下發到了總督府。
西部戰區動員了25萬大軍,總兵力達到50萬!
無數年輕的小夥子,穿著軍裝、皮靴,扛起火槍,唱著軍歌,坐上了前往西部的火車。
各省囤積的戰略儲備糧開始被調撥出來,各地軍政衙門的人連夜加班加點。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鋼鐵巨人身上的螺絲釘,他們各自發揮著各自的作用,讓這個鋼鐵巨人行動起來。
三月底,西部戰區一半的軍馬被徵調出來。
西部軍工廠的軍備也被搬出來了一半。
到四月初一的時候,西部戰區督師閻應元接到皇帝的禦令,前鋒軍團率先挺進天山以北,消滅一切潛在的敵人,為後路大軍清掃道路。
四月初一當天,西部戰區先調動一萬鐵騎,由李定國打先鋒,大軍以閃電般的速度出了達阪口,像一柄鋒利的劍,進入了天山以北廣袤的草原。
他們的打擊目標是南下的那一批俄羅斯人。
此時,整個西域移民近200萬漢人。
輕工業、農業、交通等等全部已經搭建成型。
西京長安、中原各城,以及湖廣省,都通過鐵路,每天向西域輸送著大量的經濟血液。
幹枯的西域,就像一個正在重新長出肌肉的小夥子,逐漸散發出活力。
崇禎二十年四月,第三次西征開始了。
第1420章 史無前例的西征
戰爭前的準備,是方方麵麵的。
例如這場戰爭需要多少錢?
崇禎自己給了一個預估的數字,3億兩!
要麽不打,要麽打得莫臥兒滅國,打得莫斯科顫抖!
30年前,大明朝20年的國庫收入。
30年前,整個大明朝的白銀也隻有4億多兩。
而這一次,皇帝竟然一口氣就拿出了3億兩!
國庫還有多少錢?
這幾年最費錢的是移民,這幾年移民消耗了5億兩之多!
崇禎十九年,朝廷的總收入就是5億兩!
拿出3億兩沒有壓力吧?
有!
而且壓力很大!
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社會多元化形態的不斷發展,官員人數在急速增長。
崇禎元年的官員才幾萬人。
崇禎二十年,朝廷養著100萬官員。
每一個官員每一個月的平均開支是6兩銀子,一個月的開支就是600萬,一年就是7200萬兩。
全國養著近200萬軍隊,每一個軍人一個月的開支大約在4兩,一個月是800萬兩的軍費開支,一年就是9600萬兩。
你看,僅僅養著這些人,就要1.68億兩。
這是硬性開支。
其他開支就另算了。
去年朝廷劃掉了3.2億兩。
如果不是建立起了民間風投和股市,崇禎十九年的總收入不可能達到5億。
而且,今年崇禎也不敢拿這麽多錢出來西征。
他之所以有這個底氣,是因為大明社科院、國營商社總府和經濟研究院都給出了一個預測。
崇禎二十年,朝廷的總收入將達到7億!
這是因為遼東、遼北、朝鮮省、扶桑省、安南省這些年的建設效果已經起來了。
這些地方的總人口已經超過1億。
這些地方帶來的收入,在這幾年出現了一個噴井。
原因如下:
一、化肥的製造。
西域現在有最大的硝酸鉀採集廠,大量的化肥被開採出來。
並且科學院製造出了氯化鉀。
化肥有一個大爆發,導致糧食進一步暴增。
崇禎十八年和崇禎十九的糧食翻倍。
二、風投製度的確立,在沿海激活了一批民營商社,相對自由的資本,正在如饑似渴地尋找著下一個商業大佬,隨著船隻製造成本進一步降低,外貿商社如同雨後春筍一般。
古斯塔夫二世是傑出的軍事改革家,他被歐洲人尊為現代戰爭之父。
可惜死的有點早,38歲就英年早逝。
如果他不死,歐洲的局麵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現在的瑞典,也不容小覷。
在瑞典和沙俄宣布對神聖羅馬帝國開戰後,隨即法蘭西也宣布對神聖羅馬帝國開戰。
戰爭立刻從三國圍毆西班牙,變成了多國參戰。
這還沒完,接下來德意誌的薩克森候選國、普法爾茨候選國、布蘭登堡普魯士和布倫瑞克呂納堡也先後對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並且,這些國家也同時宣布對波蘭立陶宛聯邦宣戰。
一時間,戰爭從西線燃燒到東線,再一次進入全麵戰爭階段。
費利佩四世準備聯合神聖羅馬帝國夾擊法蘭西的計劃,在局勢陡變中,灰飛煙滅。
歐洲各國打成狗腦子,無疑是利好沙俄和奧斯曼的。
莫斯科已經喜出望外,如果東歐各國在這一次戰敗,沙俄就可以大舉進攻。
眼看東方的蒙古人被削弱,沙俄進入深入東方,現在西方又發生大變。
莫斯科的沙皇不禁對上帝祈禱:上帝賜福沙俄。
但他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在同年四月,遠在東方的那個國家,開始運轉起她的國家機器。
從三月初,皇帝開始做總動員,分別從中央軍調出10萬大軍,從遼東調出10萬大軍,從北府調出5萬大軍。
25萬大軍從不同的方向,浩浩蕩蕩進入西北。
三月中旬,西部戰區的動員令也下發到了總督府。
西部戰區動員了25萬大軍,總兵力達到50萬!
無數年輕的小夥子,穿著軍裝、皮靴,扛起火槍,唱著軍歌,坐上了前往西部的火車。
各省囤積的戰略儲備糧開始被調撥出來,各地軍政衙門的人連夜加班加點。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鋼鐵巨人身上的螺絲釘,他們各自發揮著各自的作用,讓這個鋼鐵巨人行動起來。
三月底,西部戰區一半的軍馬被徵調出來。
西部軍工廠的軍備也被搬出來了一半。
到四月初一的時候,西部戰區督師閻應元接到皇帝的禦令,前鋒軍團率先挺進天山以北,消滅一切潛在的敵人,為後路大軍清掃道路。
四月初一當天,西部戰區先調動一萬鐵騎,由李定國打先鋒,大軍以閃電般的速度出了達阪口,像一柄鋒利的劍,進入了天山以北廣袤的草原。
他們的打擊目標是南下的那一批俄羅斯人。
此時,整個西域移民近200萬漢人。
輕工業、農業、交通等等全部已經搭建成型。
西京長安、中原各城,以及湖廣省,都通過鐵路,每天向西域輸送著大量的經濟血液。
幹枯的西域,就像一個正在重新長出肌肉的小夥子,逐漸散發出活力。
崇禎二十年四月,第三次西征開始了。
第1420章 史無前例的西征
戰爭前的準備,是方方麵麵的。
例如這場戰爭需要多少錢?
崇禎自己給了一個預估的數字,3億兩!
要麽不打,要麽打得莫臥兒滅國,打得莫斯科顫抖!
30年前,大明朝20年的國庫收入。
30年前,整個大明朝的白銀也隻有4億多兩。
而這一次,皇帝竟然一口氣就拿出了3億兩!
國庫還有多少錢?
這幾年最費錢的是移民,這幾年移民消耗了5億兩之多!
崇禎十九年,朝廷的總收入就是5億兩!
拿出3億兩沒有壓力吧?
有!
而且壓力很大!
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社會多元化形態的不斷發展,官員人數在急速增長。
崇禎元年的官員才幾萬人。
崇禎二十年,朝廷養著100萬官員。
每一個官員每一個月的平均開支是6兩銀子,一個月的開支就是600萬,一年就是7200萬兩。
全國養著近200萬軍隊,每一個軍人一個月的開支大約在4兩,一個月是800萬兩的軍費開支,一年就是9600萬兩。
你看,僅僅養著這些人,就要1.68億兩。
這是硬性開支。
其他開支就另算了。
去年朝廷劃掉了3.2億兩。
如果不是建立起了民間風投和股市,崇禎十九年的總收入不可能達到5億。
而且,今年崇禎也不敢拿這麽多錢出來西征。
他之所以有這個底氣,是因為大明社科院、國營商社總府和經濟研究院都給出了一個預測。
崇禎二十年,朝廷的總收入將達到7億!
這是因為遼東、遼北、朝鮮省、扶桑省、安南省這些年的建設效果已經起來了。
這些地方的總人口已經超過1億。
這些地方帶來的收入,在這幾年出現了一個噴井。
原因如下:
一、化肥的製造。
西域現在有最大的硝酸鉀採集廠,大量的化肥被開採出來。
並且科學院製造出了氯化鉀。
化肥有一個大爆發,導致糧食進一步暴增。
崇禎十八年和崇禎十九的糧食翻倍。
二、風投製度的確立,在沿海激活了一批民營商社,相對自由的資本,正在如饑似渴地尋找著下一個商業大佬,隨著船隻製造成本進一步降低,外貿商社如同雨後春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