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部在什麽地方?
就在宣府和薊鎮北邊,離京師也不遠。
喀喇沁部是朵顏衛的核心,朵顏衛是當年朱棣設置在長城外的番衛。
兩邊派束不的被穿越者崇禎派間諜幹掉了,親大明的固魯思齊布上位後,喀喇沁部尊崇禎為天可汗,雙方互市往來頻繁,關係密切。
但現在固魯思齊布死了,親建奴的萬丹偉征上位了,如果局麵徹底不可控,喀喇沁部將會向歷史上那樣,全麵導向皇太極。
這樣會出現一個什麽樣可怕的後果呢?
宣府和薊鎮外的蒙古防線崩潰,宣府和薊鎮全部暴露在建奴的兵鋒之下。
歷史上著名的己巳之變,就是喀喇沁部導向皇太極之後,喀喇沁部給皇太極讓道,皇太極才能從喜峰口長驅直入的。
而且,歷史上的皇太極五次入關,其中好幾次都是突破宣大防線直接入關。
這和蒙古人全麵導向皇太極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說,皇太極繼位後,提出征服蒙古的戰略思想,絕對是正確的。
那麽現在問題的核心來了:爭奪喀喇沁部的控製權。
如此看來,皇太極在遼河以西布局三萬,號稱六萬精銳,其本質就是聲東擊西,目的就是喀喇沁部。
崇禎不由得感慨:皇太極果然不是一般人啊!接著大明內部的某些人在特殊時候搞事情,把重兵扔到遼河以西,吸引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起真實目的是征服喀喇沁部。
這種手段、這種謀略,細想一想,在史書中,也稱得上是頂級政治家和戰略家了。
難怪歷史上的崇禎和他的大臣們,被皇太極算計得死死的。
不過現在對手已經換了!
他張凡也絕對是不好惹的。
論手段、論智謀、論心性,張凡絕對不是善類。
這盤局在遼東八旗軍崩潰之前,崇禎是處於劣勢地位的。
為什麽這麽說?
遼東有三萬八旗精銳虎視眈眈,宣府和薊鎮外的蒙古內部暗流湧動。
更重要的是大明內部動亂不安。
可局麵就是隨著遼東之戰的勝利,來了一個驚天逆轉。
這話又是從何說起呢?
這不是喀喇沁部發生了整編,親建奴的萬丹偉征上台了麽?
怎麽就發生驚天逆轉了?
所以,整盤棋的關鍵點就在遼東嘛!
崇禎和皇太極這兩個人,都是下整盤棋的人。
既然是整盤棋,那自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了。
棋盤上的棋子看起來是一個個個體,但每死一個,都對整盤棋有巨大的影響。
具體怎麽解釋呢?
如果按照皇太極的計劃,這個時候,萬丹偉征既然成功占領元上都城,控製了喀喇沁部核心地帶,那必然會乘勢大舉出兵,絕不止多爾袞那8000精銳。
這一招是對已知勝局的進一步鞏固,確保完全占領那片陣地,隻要兵法合格的人,都懂其中原理。
但因為遼河之戰的大敗,現在皇太極不可能再抽調出大量的精銳橫跨草原而來。
為什麽?
一是必須留守精銳守住遼東和瀋陽,如果再抽調,說不定袁崇煥和孫傳庭就按捺不住要渡過遼河去瀋陽城下麵點火炮玩了。
到時候瀋陽空虛,拿什麽擋住明軍的火炮?恐怕到時候皇太極是真的要原地爆炸了。
二是遼河的一場大敗,皇太極內部已經稍微平息的矛盾,會再次爆發,打擊漢人的聲音會在內部抬頭,這與皇太極的整體戰略是相衝突的,他必須留著自己的親衛兵來穩住局麵,同時也沒有底氣在發動戰爭了。
所以,即便現在萬丹偉征聯合多爾袞發動了這場政變,遼東的皇太極也隻能在一邊幹瞪眼,啥也做不了了。
所以啊,多爾袞不會有後續的援軍。
整盤棋,現在的主動權其實在崇禎手中。
他立刻給張之極寫了一封密信,密信的內容很簡單:切斷元上都一切糧食來源,堤防多爾袞突襲。
與此同時,崇禎公開給朵顏衛的阿蘇特部台吉下了一道聖旨,闡明了萬丹偉征的罪名,並且呼籲蒙古各部聯合起來,討伐萬丹偉征,為固魯思齊布報仇。
這兩手一出,萬丹偉征至少掉了半條命,城破隻是時間問題。
一旦如此,多爾袞是不可能留著和萬丹偉征一起送死的,他會找個機會出城突圍而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正麵和明軍打一場野戰。
而一旦朵顏衛其他部族被崇禎呼籲起來,北邊的局勢基本也就大勢已定了。
什麽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這就是!
第462章 無錢買田?
給蒙古阿蘇特部下了聖旨後,崇禎回去睡了個回籠覺。
既然遼東已經穩定,蒙古的問題自然就不必著急了。
現在主動權在崇禎手裏,皇太極後繼無力,那就讓蒙古的局勢自由再發展一段時間好了,反正虎賁衛在那裏鎮場子。
這叫讓子彈飛一會兒,看子彈擊中後,到底都有哪些牛鬼神蛇冒出來。
既然成立了廉政督察府,自然是要將李自成宣回來,正式任命,按照新的部門構架重新組建班子。
崇禎立刻傳了一道旨意,讓人將李自成宣回京師。
一覺睡醒,上午的陽光是格外明媚。
進入八月(農曆),一場秋雨之後,北京就沒有那麽酷熱了。
就在宣府和薊鎮北邊,離京師也不遠。
喀喇沁部是朵顏衛的核心,朵顏衛是當年朱棣設置在長城外的番衛。
兩邊派束不的被穿越者崇禎派間諜幹掉了,親大明的固魯思齊布上位後,喀喇沁部尊崇禎為天可汗,雙方互市往來頻繁,關係密切。
但現在固魯思齊布死了,親建奴的萬丹偉征上位了,如果局麵徹底不可控,喀喇沁部將會向歷史上那樣,全麵導向皇太極。
這樣會出現一個什麽樣可怕的後果呢?
宣府和薊鎮外的蒙古防線崩潰,宣府和薊鎮全部暴露在建奴的兵鋒之下。
歷史上著名的己巳之變,就是喀喇沁部導向皇太極之後,喀喇沁部給皇太極讓道,皇太極才能從喜峰口長驅直入的。
而且,歷史上的皇太極五次入關,其中好幾次都是突破宣大防線直接入關。
這和蒙古人全麵導向皇太極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說,皇太極繼位後,提出征服蒙古的戰略思想,絕對是正確的。
那麽現在問題的核心來了:爭奪喀喇沁部的控製權。
如此看來,皇太極在遼河以西布局三萬,號稱六萬精銳,其本質就是聲東擊西,目的就是喀喇沁部。
崇禎不由得感慨:皇太極果然不是一般人啊!接著大明內部的某些人在特殊時候搞事情,把重兵扔到遼河以西,吸引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起真實目的是征服喀喇沁部。
這種手段、這種謀略,細想一想,在史書中,也稱得上是頂級政治家和戰略家了。
難怪歷史上的崇禎和他的大臣們,被皇太極算計得死死的。
不過現在對手已經換了!
他張凡也絕對是不好惹的。
論手段、論智謀、論心性,張凡絕對不是善類。
這盤局在遼東八旗軍崩潰之前,崇禎是處於劣勢地位的。
為什麽這麽說?
遼東有三萬八旗精銳虎視眈眈,宣府和薊鎮外的蒙古內部暗流湧動。
更重要的是大明內部動亂不安。
可局麵就是隨著遼東之戰的勝利,來了一個驚天逆轉。
這話又是從何說起呢?
這不是喀喇沁部發生了整編,親建奴的萬丹偉征上台了麽?
怎麽就發生驚天逆轉了?
所以,整盤棋的關鍵點就在遼東嘛!
崇禎和皇太極這兩個人,都是下整盤棋的人。
既然是整盤棋,那自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了。
棋盤上的棋子看起來是一個個個體,但每死一個,都對整盤棋有巨大的影響。
具體怎麽解釋呢?
如果按照皇太極的計劃,這個時候,萬丹偉征既然成功占領元上都城,控製了喀喇沁部核心地帶,那必然會乘勢大舉出兵,絕不止多爾袞那8000精銳。
這一招是對已知勝局的進一步鞏固,確保完全占領那片陣地,隻要兵法合格的人,都懂其中原理。
但因為遼河之戰的大敗,現在皇太極不可能再抽調出大量的精銳橫跨草原而來。
為什麽?
一是必須留守精銳守住遼東和瀋陽,如果再抽調,說不定袁崇煥和孫傳庭就按捺不住要渡過遼河去瀋陽城下麵點火炮玩了。
到時候瀋陽空虛,拿什麽擋住明軍的火炮?恐怕到時候皇太極是真的要原地爆炸了。
二是遼河的一場大敗,皇太極內部已經稍微平息的矛盾,會再次爆發,打擊漢人的聲音會在內部抬頭,這與皇太極的整體戰略是相衝突的,他必須留著自己的親衛兵來穩住局麵,同時也沒有底氣在發動戰爭了。
所以,即便現在萬丹偉征聯合多爾袞發動了這場政變,遼東的皇太極也隻能在一邊幹瞪眼,啥也做不了了。
所以啊,多爾袞不會有後續的援軍。
整盤棋,現在的主動權其實在崇禎手中。
他立刻給張之極寫了一封密信,密信的內容很簡單:切斷元上都一切糧食來源,堤防多爾袞突襲。
與此同時,崇禎公開給朵顏衛的阿蘇特部台吉下了一道聖旨,闡明了萬丹偉征的罪名,並且呼籲蒙古各部聯合起來,討伐萬丹偉征,為固魯思齊布報仇。
這兩手一出,萬丹偉征至少掉了半條命,城破隻是時間問題。
一旦如此,多爾袞是不可能留著和萬丹偉征一起送死的,他會找個機會出城突圍而去,最好的方式就是正麵和明軍打一場野戰。
而一旦朵顏衛其他部族被崇禎呼籲起來,北邊的局勢基本也就大勢已定了。
什麽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這就是!
第462章 無錢買田?
給蒙古阿蘇特部下了聖旨後,崇禎回去睡了個回籠覺。
既然遼東已經穩定,蒙古的問題自然就不必著急了。
現在主動權在崇禎手裏,皇太極後繼無力,那就讓蒙古的局勢自由再發展一段時間好了,反正虎賁衛在那裏鎮場子。
這叫讓子彈飛一會兒,看子彈擊中後,到底都有哪些牛鬼神蛇冒出來。
既然成立了廉政督察府,自然是要將李自成宣回來,正式任命,按照新的部門構架重新組建班子。
崇禎立刻傳了一道旨意,讓人將李自成宣回京師。
一覺睡醒,上午的陽光是格外明媚。
進入八月(農曆),一場秋雨之後,北京就沒有那麽酷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