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他們自己會得到不一樣的想法,朕之後再來引導一番。
黃宗羲道:“陛下,學生鬥膽直言。”
“你但說無妨。”
“新政是利國利民的仁政,學生所見所聞,新政之下,萬物革新,有大氣象,隻是殺戮過重,以恐影響人心。”
崇禎也不生氣,他並不是那種聽不進去意見的人,黃宗羲提的這一點,崇禎知不知道?
他當然知道!
殺那麽多人,肯定會引起部分人的恐慌。
但為什麽每次朝臣在朝堂上說這種話的時候,崇禎就開始懟人了呢?
因為某些話,你可以私下跟皇帝說,但不要在朝堂上說。
你在朝堂上說,就是在引導大家一起來對抗皇帝的行為嘛!
朝堂那個地方是有輿論力量在的。
所以有一句話是:在公共場合,管好自己的嘴。
那現在是私下,私下這樣說影響肯定不大,而且黃宗羲也沒有具體的職位,說這種話背後也沒有別的目的。
崇禎也不急著回答,而是繼續道:“還有別的嗎?”
“沒有了。”
扯淡的沒有了!
你黃宗羲可是君主立憲派,怎麽可能沒有了!
第286章 乖乖的站在朕這一邊來吧(第三章)
黃宗羲這種立憲派並不是受到什麽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才形成的,他是正宗的儒學學者。
之所以誕生這種想法,還是因為明朝君主權力太過集中,導致許多決策靠一個人,風險太多。
朱元璋當年廢除丞相,就再也沒有人能分皇帝的權了。
至於後來的內閣,那不過是皇帝的秘書而已,內閣的權力是什麽?
是票擬!
就是寫建議。
最後簽字蓋章還是在皇帝這裏。
而丞相是什麽?
丞相是有簽字蓋章的權力的,是政府首腦!
完全不一樣的兩樣東西。
實際上黃宗羲這是對萬曆和天啟的一種反思。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朝堂行政運轉幾乎停滯。
天啟天天做木工,也是把朝堂整得人心疲憊。
最後一道簽字的權力叫批紅,一般司禮監太監完成,但也需要上報皇帝,皇帝點頭,司禮監才能批覆,不然就掉腦袋吧。
可天啟就不同了,魏忠賢你隨便玩吧,不要煩朕,朕要做木工。
所以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都是有原因的。
崇禎語氣非常柔和,道:“無妨,既然朕找兩位來,必然是誠心商量事情,任何話都可以拿出來說,朕也不是聽不進去建議的人。”
黃宗羲猶豫了一下,道:“陛下,學生卻是有一個想法。”
“你但說無妨。”
“學生以為,陛下日理萬機,憂國憂民,一人處理的事情太多,若是能重立丞相,則無憂矣!”
黃宗羲就主張恢復丞相製度,設置政事堂。
天子不能盡,則宰相批之,下達六部施行。
意思就是天子不能完成的,就由宰相拍板,下達六部。
這很像宋朝的那一套,這種製度其實比較合理,糾錯能力也很強。
而且黃宗羲還有一個想法,天子傳位,傳賢不傳子。
意思就是,皇帝你死後,如果你的兒子比較昏庸,應該把皇位傳給賢能的宰相。
這一點站在後世人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正確的。
但是,不適合現在的大明。
現在的大明社會撕裂極度嚴重,要全麵改革,就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丞相可以設,但不是現在。
全國軍政體係還沒有完成,就設立一個丞相,搞出一個權臣來怎麽辦?
所以啊,知識分子的想法是好的,可要結合實際來。
皇帝道:“朕的《矛盾說》看了嗎?”
黃宗羲微微一怔,皇帝還有這本書?
顧炎武也搖了搖頭。
崇禎笑道:“好像還在朕的桌上。”
“朕還跟你們說說,你們也姑且聽之。”
兩個人把耳朵豎起來了。
“現在的大明與建國之初的大明有何不同?”
“一、朝堂的政策無法下達地方,這叫行政官僚壞死,這是中央朝廷於地方之間的矛盾。”
兩人微微一怔,覺得皇帝這個用詞雖然奇怪,但確實到了點子,形容得非常到位。
“第二、貪汙成風,沒有錢就不辦事,有錢也不辦事,腐敗無能!這是新政與現有的官僚體係之間的矛盾。”
“第三、學術界的意識形態出了大問題,文人空談誤國,極少人幫朕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大明朝日益艱巨的民生與知識分子不作為的矛盾。”
“第四、民間社會撕裂,知道什麽是撕裂嗎?你們在江南,江南的商業興亡發達,可是陝西,朕去年去了,在吃人!可是為何東南有些糧食還趁機控台物價?這是日益興旺發達的商業,與朝廷相應製度空缺之間的矛盾。”
“第五、老百姓交稅後,沒有飯吃了,這是民間百姓生存與朝廷舊製度的矛盾。”
崇禎一口氣說了五大點矛盾,兩人雖然沒有看過《矛盾說》,但是聽崇禎這麽一說,似乎豁然開朗。
皇帝的話非常通俗,但卻是針針見血啊!
黃宗羲道:“陛下,學生鬥膽直言。”
“你但說無妨。”
“新政是利國利民的仁政,學生所見所聞,新政之下,萬物革新,有大氣象,隻是殺戮過重,以恐影響人心。”
崇禎也不生氣,他並不是那種聽不進去意見的人,黃宗羲提的這一點,崇禎知不知道?
他當然知道!
殺那麽多人,肯定會引起部分人的恐慌。
但為什麽每次朝臣在朝堂上說這種話的時候,崇禎就開始懟人了呢?
因為某些話,你可以私下跟皇帝說,但不要在朝堂上說。
你在朝堂上說,就是在引導大家一起來對抗皇帝的行為嘛!
朝堂那個地方是有輿論力量在的。
所以有一句話是:在公共場合,管好自己的嘴。
那現在是私下,私下這樣說影響肯定不大,而且黃宗羲也沒有具體的職位,說這種話背後也沒有別的目的。
崇禎也不急著回答,而是繼續道:“還有別的嗎?”
“沒有了。”
扯淡的沒有了!
你黃宗羲可是君主立憲派,怎麽可能沒有了!
第286章 乖乖的站在朕這一邊來吧(第三章)
黃宗羲這種立憲派並不是受到什麽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才形成的,他是正宗的儒學學者。
之所以誕生這種想法,還是因為明朝君主權力太過集中,導致許多決策靠一個人,風險太多。
朱元璋當年廢除丞相,就再也沒有人能分皇帝的權了。
至於後來的內閣,那不過是皇帝的秘書而已,內閣的權力是什麽?
是票擬!
就是寫建議。
最後簽字蓋章還是在皇帝這裏。
而丞相是什麽?
丞相是有簽字蓋章的權力的,是政府首腦!
完全不一樣的兩樣東西。
實際上黃宗羲這是對萬曆和天啟的一種反思。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朝堂行政運轉幾乎停滯。
天啟天天做木工,也是把朝堂整得人心疲憊。
最後一道簽字的權力叫批紅,一般司禮監太監完成,但也需要上報皇帝,皇帝點頭,司禮監才能批覆,不然就掉腦袋吧。
可天啟就不同了,魏忠賢你隨便玩吧,不要煩朕,朕要做木工。
所以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都是有原因的。
崇禎語氣非常柔和,道:“無妨,既然朕找兩位來,必然是誠心商量事情,任何話都可以拿出來說,朕也不是聽不進去建議的人。”
黃宗羲猶豫了一下,道:“陛下,學生卻是有一個想法。”
“你但說無妨。”
“學生以為,陛下日理萬機,憂國憂民,一人處理的事情太多,若是能重立丞相,則無憂矣!”
黃宗羲就主張恢復丞相製度,設置政事堂。
天子不能盡,則宰相批之,下達六部施行。
意思就是天子不能完成的,就由宰相拍板,下達六部。
這很像宋朝的那一套,這種製度其實比較合理,糾錯能力也很強。
而且黃宗羲還有一個想法,天子傳位,傳賢不傳子。
意思就是,皇帝你死後,如果你的兒子比較昏庸,應該把皇位傳給賢能的宰相。
這一點站在後世人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正確的。
但是,不適合現在的大明。
現在的大明社會撕裂極度嚴重,要全麵改革,就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丞相可以設,但不是現在。
全國軍政體係還沒有完成,就設立一個丞相,搞出一個權臣來怎麽辦?
所以啊,知識分子的想法是好的,可要結合實際來。
皇帝道:“朕的《矛盾說》看了嗎?”
黃宗羲微微一怔,皇帝還有這本書?
顧炎武也搖了搖頭。
崇禎笑道:“好像還在朕的桌上。”
“朕還跟你們說說,你們也姑且聽之。”
兩個人把耳朵豎起來了。
“現在的大明與建國之初的大明有何不同?”
“一、朝堂的政策無法下達地方,這叫行政官僚壞死,這是中央朝廷於地方之間的矛盾。”
兩人微微一怔,覺得皇帝這個用詞雖然奇怪,但確實到了點子,形容得非常到位。
“第二、貪汙成風,沒有錢就不辦事,有錢也不辦事,腐敗無能!這是新政與現有的官僚體係之間的矛盾。”
“第三、學術界的意識形態出了大問題,文人空談誤國,極少人幫朕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大明朝日益艱巨的民生與知識分子不作為的矛盾。”
“第四、民間社會撕裂,知道什麽是撕裂嗎?你們在江南,江南的商業興亡發達,可是陝西,朕去年去了,在吃人!可是為何東南有些糧食還趁機控台物價?這是日益興旺發達的商業,與朝廷相應製度空缺之間的矛盾。”
“第五、老百姓交稅後,沒有飯吃了,這是民間百姓生存與朝廷舊製度的矛盾。”
崇禎一口氣說了五大點矛盾,兩人雖然沒有看過《矛盾說》,但是聽崇禎這麽一說,似乎豁然開朗。
皇帝的話非常通俗,但卻是針針見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