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麵上帶著一絲微笑的葉婉茹見到葉洵的反應,臉上的笑容忽的收起,心也不自覺的向下沉了沉。
看來兄長那邊的情況並不盡人意啊,否則爹爹不會是這種態度。
猛地她想到路上她們所遭遇的算不上刺殺的刺殺,難道兄長遠在瑜城也遭遇到這種危急情況了嗎?兄長可有危險?
“爹爹,是不是瑜城那邊並不太平?兄長那邊至今音訊全無嗎?”
焦急地從椅子上站起身來的葉婉茹有些慌亂地奔到葉洵的身邊。
目光恰好掠過信箋最後一行的葉洵沉默著將手中的信箋疊起,隨後從方桌上拿起火折子將這封看似平淡無常的信箋一寸寸點燃。
這封信箋中是呼延泰壽就收納流民山匪,讓他們改頭換麵組成“鏢隊”一事給出的建議和一些想法。
這封看似是敘舊懷念往日情誼的書信中沒有一句有表明此事之意,用了許多的暗語。
饒是這些暗語曾經作為葉洵和呼延泰壽年輕時作為飲酒時的一點樂趣,但時隔多年,他也是細細的回想之後才解其中之意。
為了保險起見,更為了不給奸佞之人留下一點把柄,葉洵快速的解出其中深意後便將這封堪比作戰計劃的書信付之一炬。
這期間葉洵也在心中不停地想要不要將實言告知葉婉茹,作為一個父親,他是不願意看見自己的掌上明珠以身犯險,但作為一位臣子,更是一位謀臣,婉兒又是有必要知道眼下的情勢的。
一腳已經踏入這場京城皇子爭權逐利的漩渦中,想要全身而退已然不可能
兩種矛盾的情緒在他心中不斷拉鋸,
這期間葉婉茹雖然已經心急如焚,但卻始終靜靜地等待葉洵做出回應。
她心中隱約有種不好的預感,也許瑜城的情勢和兄長現在的處境已經到了非常棘手的地步,否則爹爹不會這樣為難。
眼看著信箋一點點燃成灰燼後,葉洵才收起心中的思量,對葉婉茹分析著近日來金陵城中的事情。
“瑜城現在的情況不明,因為瑾瑜王爺那邊已經有半月餘沒有消息傳回,送去的信件也如石沉大海一般得不到回應。”
“但五六日前張信達曾在京中籌借了不少的銀兩送往瑜城,張信達早在瑞王府出事後便日日登門瑾王府,隻是始終未能登堂入室罷了。”
“現在他的這般做法不知道是聽聞了什麽消息,還是他早就有所謀劃、勢必要靠上瑾瑜王爺這條船。這款情況似乎也能間接的表明也許瑜城的情況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般糟。”
張信達,這個人葉婉茹以前曾經聽聞過,是個極其典型的牆頭草,現在這種不明的情況下張信達還能做出這等舉動,的確可以證明兄長的境況不如所猜測的那般艱難。
但音訊全無,也確實太過讓人憂心。
“張信達已經丟失在瑞王爺那裏的信任,如今兄長勢頭漸起,他費盡心力的想要納入兄長麾下也並不出奇。但若是一直沒有消息傳回,就足以表明兄長那邊的情況並不樂觀。”
“也許張信達已經將兄長這方當成他最後翻盤的機會,若是不死死抓住,他的仕途便也止於此。”
“若是作為一名賭徒,那麽舍盡身家性命去博上一博也並無不可。成,則飛黃騰達;敗,則止步於此。但閑散富貴卻還是有的。”
葉婉茹眼中帶著一抹譏諷的冷意。
世人大多喜攀附權貴,為的不隻是頭上所戴之冠再華麗一些和身上的官袍再富貴一些,而是因為這些能給子孫後輩帶來多年的蔭蔽。
而將整個家族都帶上榮耀路途的人更是會受到子子孫孫的敬仰和膜拜,隻要這個家族有男丁在,這個為整個家族帶來無上榮耀的人便會一直享受到香火的供奉。
明政清廉大約是每個初入仕途中人所秉持的信念,但當人身涉其中,又有幾人能秉持著最初的堅守?
這些曾經以為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堅持,大多最後會敗在權勢和富貴的誘惑下。
赤誠之心,真正能始終秉持著一顆赤紅之心的人寥寥無幾。
葉洵仿佛看出葉婉茹的所想,遂開口言道:“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審時度勢乃人之本性,張信達的行為雖然讓人所不齒,但為了整個家族的榮耀也無可厚非,不過最後成敗與否,卻要看他這個人是否會做出改變了。”
“張信達雖然為人有些趨炎附勢,但能力卻是有的,否則當初瑞王爺又怎會重視於他,且他雖然官位不高,但在朝中也算是盤踞多年,手中的人脈也頗為廣泛。若是能用其一二也並不是不可取。”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魑魅魍魎除之不盡的,想要讓朝堂上呈現一片清明基本不可能實現,那隻是我們所希望的一個結果。”
“但事實是隻要朝堂之上忠耿之臣遠遠大於奸佞小人,且權勢大多掌握在這樣的人手中,那整個大耀國便會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情勢。”
“凡事不要看得太過清明徹底,否則會失望許多,畢竟十之八九是不如意之事。但隻要執權者能始終留有幾分清明,那又何懼那些魑魅魍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隻要大權還握在清明的執掌者手中,那些跳梁小醜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一改從前耿直到甚至有些不懂迂回的葉洵說出這一番話後,葉婉茹心中詫異和震驚並存。
這樣的話從前的爹爹絕不會說出口,且爹爹耿直到有些執拗的性子她也是非常了解的,難道是因為眼下的局勢迫使爹爹不得不做出改變嗎?
畢竟大大小小的朝臣們良莠不齊,而今兄長這裏又正是用人之際,父親的性子難免會對他人多有得罪,這樣不僅不利於兄長前進的腳步,反而有可能會給他帶來禍患。
“爹爹所言極是,婉兒受教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畢竟能在朝為官者,身上總是有些可取之處的,否則又怎能在朝中立足。”
葉婉茹的思緒不知不覺中,便順著葉洵有些刻意的指引下帶走,而暫時的忽略了瑾瑜王爺的事情。
看來兄長那邊的情況並不盡人意啊,否則爹爹不會是這種態度。
猛地她想到路上她們所遭遇的算不上刺殺的刺殺,難道兄長遠在瑜城也遭遇到這種危急情況了嗎?兄長可有危險?
“爹爹,是不是瑜城那邊並不太平?兄長那邊至今音訊全無嗎?”
焦急地從椅子上站起身來的葉婉茹有些慌亂地奔到葉洵的身邊。
目光恰好掠過信箋最後一行的葉洵沉默著將手中的信箋疊起,隨後從方桌上拿起火折子將這封看似平淡無常的信箋一寸寸點燃。
這封信箋中是呼延泰壽就收納流民山匪,讓他們改頭換麵組成“鏢隊”一事給出的建議和一些想法。
這封看似是敘舊懷念往日情誼的書信中沒有一句有表明此事之意,用了許多的暗語。
饒是這些暗語曾經作為葉洵和呼延泰壽年輕時作為飲酒時的一點樂趣,但時隔多年,他也是細細的回想之後才解其中之意。
為了保險起見,更為了不給奸佞之人留下一點把柄,葉洵快速的解出其中深意後便將這封堪比作戰計劃的書信付之一炬。
這期間葉洵也在心中不停地想要不要將實言告知葉婉茹,作為一個父親,他是不願意看見自己的掌上明珠以身犯險,但作為一位臣子,更是一位謀臣,婉兒又是有必要知道眼下的情勢的。
一腳已經踏入這場京城皇子爭權逐利的漩渦中,想要全身而退已然不可能
兩種矛盾的情緒在他心中不斷拉鋸,
這期間葉婉茹雖然已經心急如焚,但卻始終靜靜地等待葉洵做出回應。
她心中隱約有種不好的預感,也許瑜城的情勢和兄長現在的處境已經到了非常棘手的地步,否則爹爹不會這樣為難。
眼看著信箋一點點燃成灰燼後,葉洵才收起心中的思量,對葉婉茹分析著近日來金陵城中的事情。
“瑜城現在的情況不明,因為瑾瑜王爺那邊已經有半月餘沒有消息傳回,送去的信件也如石沉大海一般得不到回應。”
“但五六日前張信達曾在京中籌借了不少的銀兩送往瑜城,張信達早在瑞王府出事後便日日登門瑾王府,隻是始終未能登堂入室罷了。”
“現在他的這般做法不知道是聽聞了什麽消息,還是他早就有所謀劃、勢必要靠上瑾瑜王爺這條船。這款情況似乎也能間接的表明也許瑜城的情況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般糟。”
張信達,這個人葉婉茹以前曾經聽聞過,是個極其典型的牆頭草,現在這種不明的情況下張信達還能做出這等舉動,的確可以證明兄長的境況不如所猜測的那般艱難。
但音訊全無,也確實太過讓人憂心。
“張信達已經丟失在瑞王爺那裏的信任,如今兄長勢頭漸起,他費盡心力的想要納入兄長麾下也並不出奇。但若是一直沒有消息傳回,就足以表明兄長那邊的情況並不樂觀。”
“也許張信達已經將兄長這方當成他最後翻盤的機會,若是不死死抓住,他的仕途便也止於此。”
“若是作為一名賭徒,那麽舍盡身家性命去博上一博也並無不可。成,則飛黃騰達;敗,則止步於此。但閑散富貴卻還是有的。”
葉婉茹眼中帶著一抹譏諷的冷意。
世人大多喜攀附權貴,為的不隻是頭上所戴之冠再華麗一些和身上的官袍再富貴一些,而是因為這些能給子孫後輩帶來多年的蔭蔽。
而將整個家族都帶上榮耀路途的人更是會受到子子孫孫的敬仰和膜拜,隻要這個家族有男丁在,這個為整個家族帶來無上榮耀的人便會一直享受到香火的供奉。
明政清廉大約是每個初入仕途中人所秉持的信念,但當人身涉其中,又有幾人能秉持著最初的堅守?
這些曾經以為堅定不移的信念與堅持,大多最後會敗在權勢和富貴的誘惑下。
赤誠之心,真正能始終秉持著一顆赤紅之心的人寥寥無幾。
葉洵仿佛看出葉婉茹的所想,遂開口言道:“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審時度勢乃人之本性,張信達的行為雖然讓人所不齒,但為了整個家族的榮耀也無可厚非,不過最後成敗與否,卻要看他這個人是否會做出改變了。”
“張信達雖然為人有些趨炎附勢,但能力卻是有的,否則當初瑞王爺又怎會重視於他,且他雖然官位不高,但在朝中也算是盤踞多年,手中的人脈也頗為廣泛。若是能用其一二也並不是不可取。”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魑魅魍魎除之不盡的,想要讓朝堂上呈現一片清明基本不可能實現,那隻是我們所希望的一個結果。”
“但事實是隻要朝堂之上忠耿之臣遠遠大於奸佞小人,且權勢大多掌握在這樣的人手中,那整個大耀國便會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情勢。”
“凡事不要看得太過清明徹底,否則會失望許多,畢竟十之八九是不如意之事。但隻要執權者能始終留有幾分清明,那又何懼那些魑魅魍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隻要大權還握在清明的執掌者手中,那些跳梁小醜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一改從前耿直到甚至有些不懂迂回的葉洵說出這一番話後,葉婉茹心中詫異和震驚並存。
這樣的話從前的爹爹絕不會說出口,且爹爹耿直到有些執拗的性子她也是非常了解的,難道是因為眼下的局勢迫使爹爹不得不做出改變嗎?
畢竟大大小小的朝臣們良莠不齊,而今兄長這裏又正是用人之際,父親的性子難免會對他人多有得罪,這樣不僅不利於兄長前進的腳步,反而有可能會給他帶來禍患。
“爹爹所言極是,婉兒受教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畢竟能在朝為官者,身上總是有些可取之處的,否則又怎能在朝中立足。”
葉婉茹的思緒不知不覺中,便順著葉洵有些刻意的指引下帶走,而暫時的忽略了瑾瑜王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