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左家早料到了今日這個局麵, 早在他登基之前, 便謀求著在官場急流勇退。
不,左大人, 莫時傾還沒有這份眼光,手筆和魄力, 謀劃這個局麵的人, 應該是莫時傾背後的那個男人:曲隨離。
早在穀肇寨, 莫時傾帶著曲隨離前來跟他攤牌, 談結盟之時, 他就發現了, 曲隨離雖然是莫時傾的贅婿,但很多事,往往是曲隨離說了算。
在後來莫曲夫夫輔佐他上位的過程,他更加確定了這個看法。在登基之前, 他的行事方針策略是曲隨離製定的, 他所經歷的好幾次危險, 也是在曲隨離的指點下避開的。隻是在他登基之後,曲隨離基本不再給他進言了。
原來, 曲隨離早防著他, 早就在把莫家左家的人分期分批撤離宜永!
這個曲隨離到底是什麽人?為什麽在皇權爭奪中,有如此精準的眼光?
元武帝重新下令,直接廢黜掉莫時傾的君後身份, 押回宜永, 永世幽禁。另行任命的駐邊將領, 帶著二萬羽林軍,前往北境,接管廢後所率的邊軍,退回榮國國境之後。
然而,元武帝派出去的羽林軍有去無回,用一場收編,表達了莫君後跟元武帝分庭抗禮的決心。
於是元武帝截斷了邊軍的糧草供應,開始調征各地榮軍,討伐叛軍。隻是他想不到,這是一場持久戰,好在主戰場並不是榮國境內。
莫君後所率領的北地邊軍,成為了夾在榮國與安國之間的第三方勢力。不過,這股勢力,隻占據了少量榮國土地,把大量兵力都投入跟安國的戰鬥中,攻城拔寨,穩紮穩打,一步步,蠶噬安國領地。
一年以後,安國明弘帝抗不住了,派了大臣想招安。那個大臣在叛軍營地傳回一個驚人的消息:叛軍大頭領乃是安國明弘帝的十五子曲隨離;榮國元武帝的已廢君後莫時傾隻是二頭領。
叛軍提出接受招安的條件:讓明弘帝禪位於曲隨離。
「你怎麽了?」近些年來,隨離時常問時傾這個問題,他有感覺,覺得他們起兵不久,時傾的情緒便漸漸陷入沉悶之中,這讓他心疼不已,但又找不到原因,讓他充滿的無力感。
時傾穿著鎧甲,忽然身子一軟,像泄了氣似的,一頭倒在營帳裏氈毯上。隨離以為時傾身體上舒服,趕緊上去扶他,卻見時傾眼睛睜得大大的望著自己,便又問了一句:「你怎麽了?」
這一回,時傾沒有像往常那樣,用一句「沒什麽」來敷衍唐塞,說道:「隨離,你記不記得,在南州給五郎下葬的時候,你說過一句話。」
「什麽話?」
「要為活著的人,多打算一些。」
「這話有什麽不對嗎?」
時傾說道:「起事以來,看著死了那麽多兵卒,我就在想,我們該不該為了自己出一口氣,挑起戰爭,裹挾著十幾萬兵卒出生入死?他們也是有家人,有親人,有兄弟姐妹,父母妻兒的。隨離,我們不應該為他們多想想嗎?」
隨離是多精明的一個人,一聽時傾的話,便懂了,問道:「這麽久以來,你的心事便是這個?」
時傾嘆了一口氣,又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方道:「我知道,你一直想殺回安國,給你母親和舅舅討個公道。我不能阻止你。可是,隨離,你真的想坐上那個位置嗎?」
「為什麽不?」
隨離說得太過理所當然,時傾看著他,有好一會兒說不出話來。
如果逼明弘帝禪位真是隨離的目標,可想而知,招安沒得談,隻有一直打下去,打到一方滅到另一方為止。誰滅掉誰,目前來看,明弘帝傾一國之力,勝算多很多。時傾並不怕戰敗,也不怕死,他隻是覺得,如果一定要跟安國死磕到最後,那他帶出來的這些榮國兵卒又算什麽呢?
他沒有給予他們想要的升官進爵,榮華富貴,卻把他們帶上了一條背叛自己國家的死路。縱然他們打贏了明弘帝,對這些榮國兵卒而言,有什麽意義?
兩個人四目相對,良久,時傾才用自嘲的語氣說道:「我還以為,你不是那種戀棧權位之人。」
「那是你們榮國的權位,對我沒用。」
時傾再次懂了:一直以來,隨離在幕後運籌帷幄,幫助苗鵬煊登上大位,卻從來沒有表現出對權位的渴求,甚至都不求當官,隻因為,那是榮國的權位。
對隨離來說,哪怕他在榮國做再高的高官,乃至封王拜相,都是沒用的,不足以平息他心頭的憤懣,他必須要回到安國,把安國攪個天翻地覆。
時傾又嘆了一口氣,本來不想說話了,但想著他手下的兵卒,還是心生憐惜,道:「你一定要做安國的皇帝?」
「嗯,一定。」隨離的語氣是堅定的,毫不遲疑。明弘帝之所以會殺了他母親,他舅舅,還想把他送去做質子,就是為了斷絕他對皇位的念想。隨離心頭憋著一口氣:你不想我坐上那個位子,我偏上坐上那個位子給你看!
時傾便不再說什麽了,他明白,這是隨離一生的執念,付出再多的代價,也要去完成,他勸不了。
倒是隨離看見時傾三番兩次,欲言又止,問道:「你到底想說什麽?」
時傾本來都不想再多說了,聽隨離如此問,終究還是抱著一絲絲微弱的希望,說道:「我就想提醒你,為活著的人,多想想,多打算一些。如果我們不接受招安,非要把這場仗打到底,你的六位謀士,還能剩下幾位?」
不,左大人, 莫時傾還沒有這份眼光,手筆和魄力, 謀劃這個局麵的人, 應該是莫時傾背後的那個男人:曲隨離。
早在穀肇寨, 莫時傾帶著曲隨離前來跟他攤牌, 談結盟之時, 他就發現了, 曲隨離雖然是莫時傾的贅婿,但很多事,往往是曲隨離說了算。
在後來莫曲夫夫輔佐他上位的過程,他更加確定了這個看法。在登基之前, 他的行事方針策略是曲隨離製定的, 他所經歷的好幾次危險, 也是在曲隨離的指點下避開的。隻是在他登基之後,曲隨離基本不再給他進言了。
原來, 曲隨離早防著他, 早就在把莫家左家的人分期分批撤離宜永!
這個曲隨離到底是什麽人?為什麽在皇權爭奪中,有如此精準的眼光?
元武帝重新下令,直接廢黜掉莫時傾的君後身份, 押回宜永, 永世幽禁。另行任命的駐邊將領, 帶著二萬羽林軍,前往北境,接管廢後所率的邊軍,退回榮國國境之後。
然而,元武帝派出去的羽林軍有去無回,用一場收編,表達了莫君後跟元武帝分庭抗禮的決心。
於是元武帝截斷了邊軍的糧草供應,開始調征各地榮軍,討伐叛軍。隻是他想不到,這是一場持久戰,好在主戰場並不是榮國境內。
莫君後所率領的北地邊軍,成為了夾在榮國與安國之間的第三方勢力。不過,這股勢力,隻占據了少量榮國土地,把大量兵力都投入跟安國的戰鬥中,攻城拔寨,穩紮穩打,一步步,蠶噬安國領地。
一年以後,安國明弘帝抗不住了,派了大臣想招安。那個大臣在叛軍營地傳回一個驚人的消息:叛軍大頭領乃是安國明弘帝的十五子曲隨離;榮國元武帝的已廢君後莫時傾隻是二頭領。
叛軍提出接受招安的條件:讓明弘帝禪位於曲隨離。
「你怎麽了?」近些年來,隨離時常問時傾這個問題,他有感覺,覺得他們起兵不久,時傾的情緒便漸漸陷入沉悶之中,這讓他心疼不已,但又找不到原因,讓他充滿的無力感。
時傾穿著鎧甲,忽然身子一軟,像泄了氣似的,一頭倒在營帳裏氈毯上。隨離以為時傾身體上舒服,趕緊上去扶他,卻見時傾眼睛睜得大大的望著自己,便又問了一句:「你怎麽了?」
這一回,時傾沒有像往常那樣,用一句「沒什麽」來敷衍唐塞,說道:「隨離,你記不記得,在南州給五郎下葬的時候,你說過一句話。」
「什麽話?」
「要為活著的人,多打算一些。」
「這話有什麽不對嗎?」
時傾說道:「起事以來,看著死了那麽多兵卒,我就在想,我們該不該為了自己出一口氣,挑起戰爭,裹挾著十幾萬兵卒出生入死?他們也是有家人,有親人,有兄弟姐妹,父母妻兒的。隨離,我們不應該為他們多想想嗎?」
隨離是多精明的一個人,一聽時傾的話,便懂了,問道:「這麽久以來,你的心事便是這個?」
時傾嘆了一口氣,又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方道:「我知道,你一直想殺回安國,給你母親和舅舅討個公道。我不能阻止你。可是,隨離,你真的想坐上那個位置嗎?」
「為什麽不?」
隨離說得太過理所當然,時傾看著他,有好一會兒說不出話來。
如果逼明弘帝禪位真是隨離的目標,可想而知,招安沒得談,隻有一直打下去,打到一方滅到另一方為止。誰滅掉誰,目前來看,明弘帝傾一國之力,勝算多很多。時傾並不怕戰敗,也不怕死,他隻是覺得,如果一定要跟安國死磕到最後,那他帶出來的這些榮國兵卒又算什麽呢?
他沒有給予他們想要的升官進爵,榮華富貴,卻把他們帶上了一條背叛自己國家的死路。縱然他們打贏了明弘帝,對這些榮國兵卒而言,有什麽意義?
兩個人四目相對,良久,時傾才用自嘲的語氣說道:「我還以為,你不是那種戀棧權位之人。」
「那是你們榮國的權位,對我沒用。」
時傾再次懂了:一直以來,隨離在幕後運籌帷幄,幫助苗鵬煊登上大位,卻從來沒有表現出對權位的渴求,甚至都不求當官,隻因為,那是榮國的權位。
對隨離來說,哪怕他在榮國做再高的高官,乃至封王拜相,都是沒用的,不足以平息他心頭的憤懣,他必須要回到安國,把安國攪個天翻地覆。
時傾又嘆了一口氣,本來不想說話了,但想著他手下的兵卒,還是心生憐惜,道:「你一定要做安國的皇帝?」
「嗯,一定。」隨離的語氣是堅定的,毫不遲疑。明弘帝之所以會殺了他母親,他舅舅,還想把他送去做質子,就是為了斷絕他對皇位的念想。隨離心頭憋著一口氣:你不想我坐上那個位子,我偏上坐上那個位子給你看!
時傾便不再說什麽了,他明白,這是隨離一生的執念,付出再多的代價,也要去完成,他勸不了。
倒是隨離看見時傾三番兩次,欲言又止,問道:「你到底想說什麽?」
時傾本來都不想再多說了,聽隨離如此問,終究還是抱著一絲絲微弱的希望,說道:「我就想提醒你,為活著的人,多想想,多打算一些。如果我們不接受招安,非要把這場仗打到底,你的六位謀士,還能剩下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