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柴時傾是這麽個沒心沒肺的人,他應該像父親指點的那樣,把柴時傾禁錮在自己身邊,永遠不放手!
聽時傾還有臉提及夜談之事,心頭湧起一股股羞憤,元愷再忍不住,冷嗤道:「哦?你不是說,登上皇位,諸事不宜?」我信了你的邪!
「還是說,你的太子殿下天賦異稟,可以百無禁忌?」你就不怕你抱的大腿,是個短的?歸根結底,我信了你的邪!
元愷的冷嗤,漸漸變成自嘲,笑自己當初真可笑:「柴時傾,咱們明人不說暗話,你就說,是不是太子許給你的好處,比咱們王府許給你的更多?」
他明明白白告訴過時傾,他要給他封王拜相,甚至願意跟他共享這大好河山,讓他權傾天下,位極人臣,並且永不相疑。他許給時傾的,是一個臣子能達到了極限高度,他不相信太子還能許給時傾更高的權位。
時傾知道元愷想岔了,他們兩個早在那場夜談之前,便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元愷不理解他,再正常不過了。
可時傾卻受不得元愷如此誤會他,誤會他的老師,駁斥道:「老師帶著我投靠太子,自汙清名,豈是你想的那樣,是為自己謀好處?」
「嗬,難不成,還是為了給王府謀好處?」
「你非要覺得我們投靠太子,是為了謀得好處,那就算是吧,正是為了給王府謀好處!」
元愷本來隻是冷嗤,聽時傾倒直承其是,覺得自己真是聽了個天大的笑話:自己的朋友兄弟兼愛人,背棄自己,投靠了自己的敵人,為敵人出力,回過頭,還一臉正氣地告訴自己,是為了自己好。
坑你,是為你好。哈哈哈……如果笑得出來的話,元愷真想笑。可惜,他隻覺得一團怒氣哽在心口,不上不下,憋得難受。
偏生時傾此時,又用十分真誠的語氣,說道:「阿愷,相信我,我來王府,真是為了王府好,沒有惡意。」
「哼!」元愷端起茶來,一口一口呡著,想用茶水把堵在心頭的那團怒氣噎下去。
時傾提及那次夜談,是想告訴元愷,他們的分歧在哪裏,而不是為了爭論該投靠(效)誰。
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他跟元愷,完全說不到一塊兒去,大家立場不同,關注的重點,不在一個點上,話題不斷被元愷帶偏,沒法說下去。
同時,時傾看得出來,元愷的情緒遠不是他表現出來的那般冷淡平靜,他不想再跟元愷多做糾纏,站起身,朝元愷一揖,道:「阿愷,我累了,恕不能奉陪了。」
他是真累了,而且,接下來,他還有硬仗要打,得提前養精蓄銳。道歉之後,抽身便走,離開了客院小客廳,去了隔間的小臥房,關上了門。
當然,那門是擋不住元愷的,時傾隻是做出一個拒絕的姿態。
元愷眼睜睜地看著時傾離去,直到時傾進去隔間,關上了門,元愷都還沒有回過神來。他不是正跟時傾說著話嗎?怎麽說著說著,時傾便走了?
回想一下,他們說了些什麽?
他質問:為什麽要投靠東宮?
他答:為了王府好。
嗬嗬。
總算元愷還顧著自己的身份,沒有闖到隔間臥房去,隻是臨走之時,他茶盞砸到隔間臥房的門扉上。
.
壽辰的正日子之前,王爺忽然生出念頭,要召集家人進行一次家宴,提前慶賀一番。
為明天這一仗,王府謀劃了二十多年,可謂萬事俱備,隻等太子前來自投羅網。
不過,不到最後,這一仗誰勝誰負,誰也不敢保證必勝。
因此,在跟東宮太子決戰的前夜,進行這場家宴,顯得意味深長,既像是提前慶祝勝利,又像是死亡前的最後一聚。
開始的時候,家宴氣氛不免有些凝重,大家除了說些祝壽的套話,都興致不高,默默吃菜。
安若王有四個兒子,全在身邊,兒子又各自娶妻,連孫子,重孫都有了。有血緣有名分的,便有三四十人,不包括妾侍們,便滿滿坐了五大桌,濟濟一堂。
一個一歲多的重孫,由奶娘帶著,來給老王爺賀壽,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搖搖擺擺地跪到錦墊上,還不會作揖,舉著肉嘟嘟的小爪子,胡亂抓扒了兩下,跟著奶娘,用軟軟的奶音,結結巴巴地說:「祝祖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惹得一屋子的人都笑。
另有四個年紀五歲以下的小孩子,不懂宴席禮數,由嬤嬤領著,來給老王爺磕過頭,便帶下去了。
安若王爺看著這些由自己繁衍出來的後代子孫,似乎很是高興,在席上頗喝了幾杯酒。
幾個兒子和一些孫輩除了說些祝壽的套話之外,也許願:願老爺子身體康健,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安若王一一叮囑他們,將來要好好報效朝廷,盡忠報國等話。
安若王一係的子孫早被靖寧帝禁止入仕,安若王此時叮囑他們要報效朝廷,盡忠報國,大家都理解成:安若王對「拿回」皇位,有十足的把握,安若王叮囑他們要報效的朝廷,是安若王稱帝的朝廷。
因此,家宴進行到半截,大家都被安若王鼓勵了士氣和信心,家宴氣氛漸漸熱烈高漲起來,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安若王的「思路」,展望起他們「拿回」皇位後的美好生活,隻差沒有提前跪倒,山呼萬歲了。
相對於兒孫們的情緒高漲,安若王爺的情緒倒顯得有些過於平靜,他拉著兒子們的手,笑道:「子雲:六十而耳順。我呀,終於到了耳順的年紀了,能看見你們一個個都還活著,都活得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便知足了。」
聽時傾還有臉提及夜談之事,心頭湧起一股股羞憤,元愷再忍不住,冷嗤道:「哦?你不是說,登上皇位,諸事不宜?」我信了你的邪!
「還是說,你的太子殿下天賦異稟,可以百無禁忌?」你就不怕你抱的大腿,是個短的?歸根結底,我信了你的邪!
元愷的冷嗤,漸漸變成自嘲,笑自己當初真可笑:「柴時傾,咱們明人不說暗話,你就說,是不是太子許給你的好處,比咱們王府許給你的更多?」
他明明白白告訴過時傾,他要給他封王拜相,甚至願意跟他共享這大好河山,讓他權傾天下,位極人臣,並且永不相疑。他許給時傾的,是一個臣子能達到了極限高度,他不相信太子還能許給時傾更高的權位。
時傾知道元愷想岔了,他們兩個早在那場夜談之前,便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元愷不理解他,再正常不過了。
可時傾卻受不得元愷如此誤會他,誤會他的老師,駁斥道:「老師帶著我投靠太子,自汙清名,豈是你想的那樣,是為自己謀好處?」
「嗬,難不成,還是為了給王府謀好處?」
「你非要覺得我們投靠太子,是為了謀得好處,那就算是吧,正是為了給王府謀好處!」
元愷本來隻是冷嗤,聽時傾倒直承其是,覺得自己真是聽了個天大的笑話:自己的朋友兄弟兼愛人,背棄自己,投靠了自己的敵人,為敵人出力,回過頭,還一臉正氣地告訴自己,是為了自己好。
坑你,是為你好。哈哈哈……如果笑得出來的話,元愷真想笑。可惜,他隻覺得一團怒氣哽在心口,不上不下,憋得難受。
偏生時傾此時,又用十分真誠的語氣,說道:「阿愷,相信我,我來王府,真是為了王府好,沒有惡意。」
「哼!」元愷端起茶來,一口一口呡著,想用茶水把堵在心頭的那團怒氣噎下去。
時傾提及那次夜談,是想告訴元愷,他們的分歧在哪裏,而不是為了爭論該投靠(效)誰。
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他跟元愷,完全說不到一塊兒去,大家立場不同,關注的重點,不在一個點上,話題不斷被元愷帶偏,沒法說下去。
同時,時傾看得出來,元愷的情緒遠不是他表現出來的那般冷淡平靜,他不想再跟元愷多做糾纏,站起身,朝元愷一揖,道:「阿愷,我累了,恕不能奉陪了。」
他是真累了,而且,接下來,他還有硬仗要打,得提前養精蓄銳。道歉之後,抽身便走,離開了客院小客廳,去了隔間的小臥房,關上了門。
當然,那門是擋不住元愷的,時傾隻是做出一個拒絕的姿態。
元愷眼睜睜地看著時傾離去,直到時傾進去隔間,關上了門,元愷都還沒有回過神來。他不是正跟時傾說著話嗎?怎麽說著說著,時傾便走了?
回想一下,他們說了些什麽?
他質問:為什麽要投靠東宮?
他答:為了王府好。
嗬嗬。
總算元愷還顧著自己的身份,沒有闖到隔間臥房去,隻是臨走之時,他茶盞砸到隔間臥房的門扉上。
.
壽辰的正日子之前,王爺忽然生出念頭,要召集家人進行一次家宴,提前慶賀一番。
為明天這一仗,王府謀劃了二十多年,可謂萬事俱備,隻等太子前來自投羅網。
不過,不到最後,這一仗誰勝誰負,誰也不敢保證必勝。
因此,在跟東宮太子決戰的前夜,進行這場家宴,顯得意味深長,既像是提前慶祝勝利,又像是死亡前的最後一聚。
開始的時候,家宴氣氛不免有些凝重,大家除了說些祝壽的套話,都興致不高,默默吃菜。
安若王有四個兒子,全在身邊,兒子又各自娶妻,連孫子,重孫都有了。有血緣有名分的,便有三四十人,不包括妾侍們,便滿滿坐了五大桌,濟濟一堂。
一個一歲多的重孫,由奶娘帶著,來給老王爺賀壽,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搖搖擺擺地跪到錦墊上,還不會作揖,舉著肉嘟嘟的小爪子,胡亂抓扒了兩下,跟著奶娘,用軟軟的奶音,結結巴巴地說:「祝祖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惹得一屋子的人都笑。
另有四個年紀五歲以下的小孩子,不懂宴席禮數,由嬤嬤領著,來給老王爺磕過頭,便帶下去了。
安若王爺看著這些由自己繁衍出來的後代子孫,似乎很是高興,在席上頗喝了幾杯酒。
幾個兒子和一些孫輩除了說些祝壽的套話之外,也許願:願老爺子身體康健,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安若王一一叮囑他們,將來要好好報效朝廷,盡忠報國等話。
安若王一係的子孫早被靖寧帝禁止入仕,安若王此時叮囑他們要報效朝廷,盡忠報國,大家都理解成:安若王對「拿回」皇位,有十足的把握,安若王叮囑他們要報效的朝廷,是安若王稱帝的朝廷。
因此,家宴進行到半截,大家都被安若王鼓勵了士氣和信心,家宴氣氛漸漸熱烈高漲起來,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安若王的「思路」,展望起他們「拿回」皇位後的美好生活,隻差沒有提前跪倒,山呼萬歲了。
相對於兒孫們的情緒高漲,安若王爺的情緒倒顯得有些過於平靜,他拉著兒子們的手,笑道:「子雲:六十而耳順。我呀,終於到了耳順的年紀了,能看見你們一個個都還活著,都活得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便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