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嗬嗬大笑,笑聲裏充滿了嘲諷,說道:「待客之道,是用來招待客人的。兩年之前,柴小郎從我王府不告而別,算什麽客人?縱然你不是我王府的人,住個客棧,離開之時,也得向客棧掌櫃說一聲吧?我王府好心好意護送你扶柩回鄉,你卻半路勾結匪人,一聲不吭跑路了,這就是你柴小郎的為客之禮?」
他稱時傾為「柴小郎」,意思是沒把時傾當成太子遣使,而是當成王府逃犯,這跟先前那句「押進來」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一脈相承。
時傾倒不是非要討這杯茶,隻是藉此打開僵局,回道:「當年,晚生若向世子爺辭行,世子爺會放晚生離開嗎?」
「你好好辭行,我王府為什麽不放?」楚英睿把這句睜眼瞎話,說得笑嗬嗬的,理所當然。反正柴時傾的問題,是一個假設,怎麽回答都有理。
第30章
時傾做了一回攪屎棍
緊接著, 楚英睿反守為攻,興師問罪道:「本世子倒要請問柴小郎,我王府對你母子仁至義盡, 你卻心懷叵測, 在我王府行那齷齪下流之事……」
楚元愷忽然大叫一聲:「父親!」
聽楚英睿的語氣,明顯是要質問他利用元愷的感情, 這種事,怎好拉到檯麵上來掰扯?
看來, 楚英睿一心想壓製自己, 連兒子的顏麵都不顧了, 連元愷都忍不住出聲打岔。時傾果斷轉身向安若王一揖道:「當年是個什麽情形, 大家心知肚明, 晚生此來, 並不想為過去之事做口舌之爭,而是奉了太子殿下之命,有要事相告,還請王爺殿下摒退左右。」
鄒凡塵早就告誡過時傾:不要跟王府掰扯舊帳, 越扯越扯不清, 沒有意義, 要快刀斬亂麻,引入正題。
楚英睿看見時傾能在自己的威壓下, 不露怯意, 還三言兩語便擺脫了自己的糾纏,直呈來意,幹脆利落地化解了被動尷尬局麵, 主動引導話題, 從而掌控事態發展方向。
楚英睿心頭, 不由得對時傾高看一眼:一兩年的時間,這個青年,已非當初那個懵懂可欺的少年了,這份利索勁兒,還有這份膽氣兒,似乎比自己精心教導的兒子還勝一籌。
楚英睿這裏還在心頭評估著,三爺楚英豪已經氣笑了:「好小子,才離開王府多久呀,就認不得人了?想當年,是我們王府救下你們母子,還給你吃,給你穿,教你讀書……」
楚英睿忍不住出聲喝止:「閉嘴!」
明明自己想用舊事壓製時傾,已經被時傾嗆回去了,同樣的套路,老三緊跟著還要再來一次,簡直是自曝其短。武夫就是武夫,完全不懂文士之間的言辭交鋒。
時傾若一直在王府,跟他們在同一立場,老三所說的這些,便是恩情,關鍵時候提一提,令受恩之人感恩圖報,是很有用的。
可時傾逃離了王府,表明了跟他們不在一個立場,一再拿當年的恩情說事,就變成了挾恩圖報。而挾恩圖報的結果,往往是恩人變仇人。
可笑老三根本沒有搞清楚其中的差別,還想拿出來市恩,太丟臉了。
老三管著王府的府衛,消息靈通,他明明沒有知會老三,老三自己跑過來,說要「看看」時傾那小子。看就看吧,還要出醜!楚英睿對這個三弟,一肚子的沒好氣。
時傾沒想那麽多,他站在王府書房裏,而太子殿下正率領著八萬禁軍,向和岐州,向安若王府步步逼近。
他能快馬加鞭,比禁軍提前一天,趕到王府,是他和老師跪在太子殿下麵前,苦求來的,這是最後能夠阻止王府謀逆,令他們懸崖勒馬的機會,時間緊迫,他沒心思做無謂的口舌之爭。
因此,時傾沒有理睬楚英豪的叫嚷,隻向穩坐在上首,一直沒有說話,甚至連個表示都沒有的安若王說道:「想必王府已經得到探報,太子殿下操練的八萬禁軍,如今正在前來和岐州的路上,大約明日可到。」
楚英睿道:「太子殿下替陛下前來向父王賀壽,這些禁軍是要來操練給父王看的,此事知者甚眾,何必你來報信。」
太子為什麽要領用軍資軍備來操練這八萬禁軍,大家心裏都有數。
安若王府這些年暗地裏幹的小動作,連當年不涉世事的時傾都看出來了,鳳景城裏,那高坐龍椅上的人一直對安若王府不放心,怎麽會一無察覺?不過忌憚著神光帝頒賜給安若王府的密旨,在沒有拿到實證之前,不敢輕舉妄動。
楚英睿這樣說,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反正在安若王府沒有實施具體行動之前,朝堂方麵是不敢先戳穿那層窗戶紙的。
否則,就是朝堂理虧,說不定,安若王府能憑神光密旨反製朝堂,陷當今聖上於被動,並藉機翻身上位。
安若王府之所以讓朝堂方麵既忌憚,又不敢輕易發難,隻因神光帝為了補償安若王,除頒發了丹書鐵券之外,另賜下一道密旨。
誰也不知道,這道密旨的內容。所有人都猜測,那道密旨是製衡靖寧帝的。
終靖寧帝一朝,除了把安若王府遷去和岐州,並限製王府子弟出仕之外,並不敢對安若王府實施毀滅性打擊。
鄒凡塵給太子的建議,簡單粗暴:太子殿下率八萬禁軍,拖著攻城輜重前來,擺出一副要借祝壽之名,剿滅安若王府的樣子,以期逼反安若王府。隻要能抓到安若王府的反叛實證,就能名正言順地進行鎮壓和屠殺。
他稱時傾為「柴小郎」,意思是沒把時傾當成太子遣使,而是當成王府逃犯,這跟先前那句「押進來」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一脈相承。
時傾倒不是非要討這杯茶,隻是藉此打開僵局,回道:「當年,晚生若向世子爺辭行,世子爺會放晚生離開嗎?」
「你好好辭行,我王府為什麽不放?」楚英睿把這句睜眼瞎話,說得笑嗬嗬的,理所當然。反正柴時傾的問題,是一個假設,怎麽回答都有理。
第30章
時傾做了一回攪屎棍
緊接著, 楚英睿反守為攻,興師問罪道:「本世子倒要請問柴小郎,我王府對你母子仁至義盡, 你卻心懷叵測, 在我王府行那齷齪下流之事……」
楚元愷忽然大叫一聲:「父親!」
聽楚英睿的語氣,明顯是要質問他利用元愷的感情, 這種事,怎好拉到檯麵上來掰扯?
看來, 楚英睿一心想壓製自己, 連兒子的顏麵都不顧了, 連元愷都忍不住出聲打岔。時傾果斷轉身向安若王一揖道:「當年是個什麽情形, 大家心知肚明, 晚生此來, 並不想為過去之事做口舌之爭,而是奉了太子殿下之命,有要事相告,還請王爺殿下摒退左右。」
鄒凡塵早就告誡過時傾:不要跟王府掰扯舊帳, 越扯越扯不清, 沒有意義, 要快刀斬亂麻,引入正題。
楚英睿看見時傾能在自己的威壓下, 不露怯意, 還三言兩語便擺脫了自己的糾纏,直呈來意,幹脆利落地化解了被動尷尬局麵, 主動引導話題, 從而掌控事態發展方向。
楚英睿心頭, 不由得對時傾高看一眼:一兩年的時間,這個青年,已非當初那個懵懂可欺的少年了,這份利索勁兒,還有這份膽氣兒,似乎比自己精心教導的兒子還勝一籌。
楚英睿這裏還在心頭評估著,三爺楚英豪已經氣笑了:「好小子,才離開王府多久呀,就認不得人了?想當年,是我們王府救下你們母子,還給你吃,給你穿,教你讀書……」
楚英睿忍不住出聲喝止:「閉嘴!」
明明自己想用舊事壓製時傾,已經被時傾嗆回去了,同樣的套路,老三緊跟著還要再來一次,簡直是自曝其短。武夫就是武夫,完全不懂文士之間的言辭交鋒。
時傾若一直在王府,跟他們在同一立場,老三所說的這些,便是恩情,關鍵時候提一提,令受恩之人感恩圖報,是很有用的。
可時傾逃離了王府,表明了跟他們不在一個立場,一再拿當年的恩情說事,就變成了挾恩圖報。而挾恩圖報的結果,往往是恩人變仇人。
可笑老三根本沒有搞清楚其中的差別,還想拿出來市恩,太丟臉了。
老三管著王府的府衛,消息靈通,他明明沒有知會老三,老三自己跑過來,說要「看看」時傾那小子。看就看吧,還要出醜!楚英睿對這個三弟,一肚子的沒好氣。
時傾沒想那麽多,他站在王府書房裏,而太子殿下正率領著八萬禁軍,向和岐州,向安若王府步步逼近。
他能快馬加鞭,比禁軍提前一天,趕到王府,是他和老師跪在太子殿下麵前,苦求來的,這是最後能夠阻止王府謀逆,令他們懸崖勒馬的機會,時間緊迫,他沒心思做無謂的口舌之爭。
因此,時傾沒有理睬楚英豪的叫嚷,隻向穩坐在上首,一直沒有說話,甚至連個表示都沒有的安若王說道:「想必王府已經得到探報,太子殿下操練的八萬禁軍,如今正在前來和岐州的路上,大約明日可到。」
楚英睿道:「太子殿下替陛下前來向父王賀壽,這些禁軍是要來操練給父王看的,此事知者甚眾,何必你來報信。」
太子為什麽要領用軍資軍備來操練這八萬禁軍,大家心裏都有數。
安若王府這些年暗地裏幹的小動作,連當年不涉世事的時傾都看出來了,鳳景城裏,那高坐龍椅上的人一直對安若王府不放心,怎麽會一無察覺?不過忌憚著神光帝頒賜給安若王府的密旨,在沒有拿到實證之前,不敢輕舉妄動。
楚英睿這樣說,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反正在安若王府沒有實施具體行動之前,朝堂方麵是不敢先戳穿那層窗戶紙的。
否則,就是朝堂理虧,說不定,安若王府能憑神光密旨反製朝堂,陷當今聖上於被動,並藉機翻身上位。
安若王府之所以讓朝堂方麵既忌憚,又不敢輕易發難,隻因神光帝為了補償安若王,除頒發了丹書鐵券之外,另賜下一道密旨。
誰也不知道,這道密旨的內容。所有人都猜測,那道密旨是製衡靖寧帝的。
終靖寧帝一朝,除了把安若王府遷去和岐州,並限製王府子弟出仕之外,並不敢對安若王府實施毀滅性打擊。
鄒凡塵給太子的建議,簡單粗暴:太子殿下率八萬禁軍,拖著攻城輜重前來,擺出一副要借祝壽之名,剿滅安若王府的樣子,以期逼反安若王府。隻要能抓到安若王府的反叛實證,就能名正言順地進行鎮壓和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