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三嘎子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即便是村裏的一位普通支委委員,對村裏的事也了如指掌,對果木管理講解得頭頭是道。
看來這裏的人個個都是果木管理的行家裏手,聘請專家應該不是問題。
這位支委委員在交談結束之後,又帶著大家參觀了老支書創業的紀念館,這裏一件件奮鬥過的實物,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樁樁刻骨銘心的記憶,無不凝結著富崗人的勞動痕跡和勞動血淚。
一個英雄的民族,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永恒的初心,一個沉甸甸的使命,把人們的心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凝結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開天辟地的力量,形成了巨大的治理荒山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艱苦奮鬥的力量。
富崗人的奮鬥史就是一部戰天鬥地的創業史。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早出晚歸,風餐露宿,迎風霜,戰冰雪,才換來今天這樣幸福美好生活。
三嘎子他們完全陶醉在這生態美、風景美、精神美、物質美的和諧共生氛圍。
三嘎子想打問這裏是否還種植中藥材,幾次想出口,都被眼前的動人情景擋住了。
他不忍心打破支委委員的現有話題,他不希望打斷支委委員的講解思路。
從曆史的傳統中走出來的支委委員,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粗糙的皮膚,暗暗發黃發黑,穿戴不修邊幅,一臉縱橫的皺紋,操著一口濃重難懂的本地方言的農民,而是一副西裝革履,滿麵春風,口若懸河,洋洋得意,講一口標準普通話的新時代農民形象。
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天壤之別的記憶,讓三嘎子他們倍受鼓舞。
一直等這位支委委員一個流程下來,在喝茶的間隙,三嘎子才透露出自己的想法。
“您說得中藥材基地也有,隻是你們沒有見到而已,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
支委委員說話柔和有度,態度和藹,向三嘎子講起了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
這裏很多年以前首先建成了酸棗仁生產加工基地。
酸棗是本地自古以來的傳統植物,漫山遍野,風生風長,無人管理,無人問津,造成了資源浪費。
隻是被神醫扁鵲發現後,這種珍貴的中藥材,才被真正開發利用起來。
酸棗是最具中醫價值的植物,除了酸棗肉可以製成酸棗食品,在過去可以充饑,也可以當成飲品,到後來製成麵餅,成為當地的一種天然美食,還可以開胃健脾。
酸棗仁更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既可以安神養腦,又有助於催眠,治愈抑鬱,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村老支書帶領下,又進行了大膽創新,給村民定規矩定民約,硬把零星散亂不成體統的酸棗樹,規劃起來,保護起來,科學嫁接,合理開發,這才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酸棗穀地,最終形成產量穩居中國榜首的酸棗生產基地。
有了這些成功經驗,老支書帶領村民,又集中優勢資源,開發種植新的品類。
村組織一班人馬,團結帶領村民,相繼開發了知母藥穀、苜蓿藥苑、金銀花中藥材基地、王不留藥穀等中藥材種植基地。
為了節省時間,支委委員開車帶他們一行三人,向中藥材種植基地駛去。
一路上群山像賽舟一般,一個個從身邊擦肩而過,呼嘯的小舟立刻消失在群山中。
大約奔波了一刻多鍾,汽車開到了村西最高的山峰上停下來。
極目望去,一望無邊的山場,綿延百裏,一塊塊用石頭砌成的層層疊疊的梯田,展現在眼前。
支委委員指著最東邊的地塊告訴他們,這裏是最大的王不留藥穀,大約三百畝土地。
他又向北邊指了指,介紹說,這裏開發了知母藥穀,比東邊的王不留藥穀還要大許多。
然後麵向西邊,指著一塊塊梯田,介紹說,這裏的土地適合苜蓿生長,這裏四百畝都是苜蓿藥苑。
最後,他指著南麵的山地,介紹說,金銀花是喜陰植物,南邊山場部分都是陰涼多,日照少的地方,所以安排在這裏種植金銀花,金銀花采摘期一定不能錯過,時間要求非常強,隻有遵循這一規律,才可以采集到最優質的產品來。你們看,不用說這裏的基地是四個當中最大的。
支委委員介紹了金銀花之後,停下來,興致勃勃的開始欣賞起來,似乎有些得意忘形。
三嘎子在辦公室聽支委委員說,還有酸棗生產基地,怎麽四麵八方都看來,也不見酸棗呢?
他有些納悶,難道這家夥又在五吹六拉不成?
就在三嘎子張口要問的時候,菲春說話了。
“委員同誌,酸棗基地在哪裏呀?很遠嗎?”
菲春也陶醉在這還不見綠色的山場上,小聲問道。
“哈哈,你們有所不知,我們這些藥穀重地的酸棗樹是受到村規民約保護的。你們留心看一看就知道了,這裏一千多畝的山場,所有崗坡地墊都長滿了酸棗樹,哈哈,要說麵積大,就屬酸棗基地了!”
經過支委委員這麽一個點撥和提醒,大家一下子恍然大悟。
原來這裏才是最大的酸棗生產基地。
秦大友提議要去看一看酸棗仁是怎麽加工的,支委委員一下子來了興趣。
“這個加工嘛,你們不是都知道了蘋果生產的一百二十八道工序嗎?酸棗仁加工也要經過八十八道工序呢?去年收購的酸棗,年前剛剛加工完成。你們最好還是下次來參觀吧。”
三嘎子對酸棗仁加工也非常感興趣,他也希望去看看。
因為郎家川村一帶,到處都是野生酸棗,也是風生風長,漫山遍野,缺少的就是管理與保護。
如果能夠像富崗人那樣,用心努力,加強保護與管理,相信不久的將來,又一個富崗山莊在郎家川村出現。
“唉,對了,你們看,向西邊被大山遮擋住的後山,老支書還建築了一座大壩,那裏有常年不斷的水庫,所有藥穀基地用水,都是那裏出來的。
為了確保旱澇保收,村裏還在南邊和北邊的半山腰,分別打了兩眼深井。平時這兩眼深井僅供應村民飲用水。”
支委委員說完,大家立刻鼓掌歡迎,掌聲一直在山穀裏震蕩著回響。
看來這裏的人個個都是果木管理的行家裏手,聘請專家應該不是問題。
這位支委委員在交談結束之後,又帶著大家參觀了老支書創業的紀念館,這裏一件件奮鬥過的實物,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樁樁刻骨銘心的記憶,無不凝結著富崗人的勞動痕跡和勞動血淚。
一個英雄的民族,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永恒的初心,一個沉甸甸的使命,把人們的心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凝結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開天辟地的力量,形成了巨大的治理荒山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艱苦奮鬥的力量。
富崗人的奮鬥史就是一部戰天鬥地的創業史。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早出晚歸,風餐露宿,迎風霜,戰冰雪,才換來今天這樣幸福美好生活。
三嘎子他們完全陶醉在這生態美、風景美、精神美、物質美的和諧共生氛圍。
三嘎子想打問這裏是否還種植中藥材,幾次想出口,都被眼前的動人情景擋住了。
他不忍心打破支委委員的現有話題,他不希望打斷支委委員的講解思路。
從曆史的傳統中走出來的支委委員,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粗糙的皮膚,暗暗發黃發黑,穿戴不修邊幅,一臉縱橫的皺紋,操著一口濃重難懂的本地方言的農民,而是一副西裝革履,滿麵春風,口若懸河,洋洋得意,講一口標準普通話的新時代農民形象。
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天壤之別的記憶,讓三嘎子他們倍受鼓舞。
一直等這位支委委員一個流程下來,在喝茶的間隙,三嘎子才透露出自己的想法。
“您說得中藥材基地也有,隻是你們沒有見到而已,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
支委委員說話柔和有度,態度和藹,向三嘎子講起了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
這裏很多年以前首先建成了酸棗仁生產加工基地。
酸棗是本地自古以來的傳統植物,漫山遍野,風生風長,無人管理,無人問津,造成了資源浪費。
隻是被神醫扁鵲發現後,這種珍貴的中藥材,才被真正開發利用起來。
酸棗是最具中醫價值的植物,除了酸棗肉可以製成酸棗食品,在過去可以充饑,也可以當成飲品,到後來製成麵餅,成為當地的一種天然美食,還可以開胃健脾。
酸棗仁更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既可以安神養腦,又有助於催眠,治愈抑鬱,全國各地,供不應求。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村老支書帶領下,又進行了大膽創新,給村民定規矩定民約,硬把零星散亂不成體統的酸棗樹,規劃起來,保護起來,科學嫁接,合理開發,這才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酸棗穀地,最終形成產量穩居中國榜首的酸棗生產基地。
有了這些成功經驗,老支書帶領村民,又集中優勢資源,開發種植新的品類。
村組織一班人馬,團結帶領村民,相繼開發了知母藥穀、苜蓿藥苑、金銀花中藥材基地、王不留藥穀等中藥材種植基地。
為了節省時間,支委委員開車帶他們一行三人,向中藥材種植基地駛去。
一路上群山像賽舟一般,一個個從身邊擦肩而過,呼嘯的小舟立刻消失在群山中。
大約奔波了一刻多鍾,汽車開到了村西最高的山峰上停下來。
極目望去,一望無邊的山場,綿延百裏,一塊塊用石頭砌成的層層疊疊的梯田,展現在眼前。
支委委員指著最東邊的地塊告訴他們,這裏是最大的王不留藥穀,大約三百畝土地。
他又向北邊指了指,介紹說,這裏開發了知母藥穀,比東邊的王不留藥穀還要大許多。
然後麵向西邊,指著一塊塊梯田,介紹說,這裏的土地適合苜蓿生長,這裏四百畝都是苜蓿藥苑。
最後,他指著南麵的山地,介紹說,金銀花是喜陰植物,南邊山場部分都是陰涼多,日照少的地方,所以安排在這裏種植金銀花,金銀花采摘期一定不能錯過,時間要求非常強,隻有遵循這一規律,才可以采集到最優質的產品來。你們看,不用說這裏的基地是四個當中最大的。
支委委員介紹了金銀花之後,停下來,興致勃勃的開始欣賞起來,似乎有些得意忘形。
三嘎子在辦公室聽支委委員說,還有酸棗生產基地,怎麽四麵八方都看來,也不見酸棗呢?
他有些納悶,難道這家夥又在五吹六拉不成?
就在三嘎子張口要問的時候,菲春說話了。
“委員同誌,酸棗基地在哪裏呀?很遠嗎?”
菲春也陶醉在這還不見綠色的山場上,小聲問道。
“哈哈,你們有所不知,我們這些藥穀重地的酸棗樹是受到村規民約保護的。你們留心看一看就知道了,這裏一千多畝的山場,所有崗坡地墊都長滿了酸棗樹,哈哈,要說麵積大,就屬酸棗基地了!”
經過支委委員這麽一個點撥和提醒,大家一下子恍然大悟。
原來這裏才是最大的酸棗生產基地。
秦大友提議要去看一看酸棗仁是怎麽加工的,支委委員一下子來了興趣。
“這個加工嘛,你們不是都知道了蘋果生產的一百二十八道工序嗎?酸棗仁加工也要經過八十八道工序呢?去年收購的酸棗,年前剛剛加工完成。你們最好還是下次來參觀吧。”
三嘎子對酸棗仁加工也非常感興趣,他也希望去看看。
因為郎家川村一帶,到處都是野生酸棗,也是風生風長,漫山遍野,缺少的就是管理與保護。
如果能夠像富崗人那樣,用心努力,加強保護與管理,相信不久的將來,又一個富崗山莊在郎家川村出現。
“唉,對了,你們看,向西邊被大山遮擋住的後山,老支書還建築了一座大壩,那裏有常年不斷的水庫,所有藥穀基地用水,都是那裏出來的。
為了確保旱澇保收,村裏還在南邊和北邊的半山腰,分別打了兩眼深井。平時這兩眼深井僅供應村民飲用水。”
支委委員說完,大家立刻鼓掌歡迎,掌聲一直在山穀裏震蕩著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