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完證詞,han的父親提出來要跟李孜談談。不知道為什麽,麵前這個年近六十花白頭髮的男人,讓李孜想起自己的父親來,她努力甩開那些無謂的念頭,擺出職業的態度。
「我很高興聽說han終於願意開口跟人談談發生的事情,」yuan先生向李孜道謝,「要知道不管是對心理醫生,警察,還是之前的那些律師,他幾乎什麽都不說,他似乎已經放棄了,隻求一死。」
李孜不想讓他空抱了一腔的希望,直截了當的提醒:「但我們現在仍舊沒有多少有利的證據。」
yuan先生說他也明白的,又絮絮的跟李孜說起那些過去的事情。李孜覺得有些意外,因為她曾聽esther一再地說過,han的父親是那樣一個極端寡言而冷漠的人。
「han小時候是個很好的孩子,和氣,有些靦腆,」yuan先生這樣告訴李孜,「也很勇敢,他母親出事的那天,在場的警察和急救醫生都是這麽說的。他們乘坐的車子撞在隔離欄上發生了側翻,車禍當時他坐在後排位子上,右手骨折了,但還是解開安全帶爬到前排,救護車到達之前,他一直試圖合上她身上的傷口,不讓血湧出來,一直跟她講話。那個時候,他還不滿十一歲。」
「han跟我提起過那次車禍,但隻是隻言片語。」李孜回憶道,「他說銀山醫院的醫生認為他的抑鬱、失眠以及那些噩夢都是因為倖存的內疚引起的。」
yuan先生點點頭,說:「我們那個時候住在普林斯頓,為了讓han在曼哈頓學跳舞,我們讓他轉學去了那裏,我妻子每天都開車接送他,往返差不多一百英裏的路程。別人都說她瘋了,但han喜歡跳舞,而且很有天賦,所以她也就堅持要送他去。出事的那天也是一月份,天氣很糟,高速公路上結了冰,她工作的太累了……」他哭起來,逐漸泣不成聲。
李孜從沒見過一個男人哭成這個樣子,不知道該怎麽辦,隻能說些安慰的話:「那不是任何人的錯,隻是一次事故。」
「對,那隻是一次事故,」yuan先生努力止住眼淚,「但russell那個時候還很小,對han說過一些很殘酷的話,說是他害死了媽媽,如果他不去曼哈頓上芭蕾學校,媽媽就不會遇上車禍。我在這件事情上處理得很糟糕,隻是叫russell住嘴,再也不要說那樣的話,從來沒有好好的跟他們談過。後來han之所以變成這樣,很大程度上是我的責任,包括russell也是我的責任。他們的母親去世之後,我隻是養活他們,沒能盡到父親的責任。我曾經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夠多夠好的了,不管多忙多拮據,都讓他們吃飽穿暖,有書讀,生日有蛋糕,也吹蠟燭,甚至還留著每一年的錄影。但是昨天,我看了一段han十一歲生日時的錄影,他站在鏡頭前麵,我拿著攝像機對他說,這是你十一歲的生日,說些什麽吧。我從沒意識到自己當時的語氣是那麽冷淡,而他裝作不在乎的樣子,對著鏡頭說謝謝爸爸,還希望自己快些長大……」
18.約定
十八年以前,新澤西
就是那一年,yuan先生一家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雖說還有二十年的貸款要還,但畢竟是自己名下的房產,麵積也比從前租的公寓大了許多,單單院子裏的草坪有九百尺那麽大。yuan先生第一次把手提式割草機拿出去時,剛好被隔壁鄰居看到,那人笑著調侃他:「用那個要割到什麽時候去呀?」轉頭就去自家車庫裏開了一部割草用的小車出來借給他用。也就是從那個時刻開始,yuan先生意識到,他一直嚮往著的美國式的中產生活已經擺在眼前了——郊外、好學區、寬敞的房子、穩定的工作、量入而出的娛樂交際、客客氣氣的鄰居、兩部實惠省油的車、兩個孩子。
小兒子russell剛剛滿六歲了,是出生在美國的,長子han已經十歲了,那年三月剛從國內過來。兩個孩子長得有些相像,性格卻很不一樣。
russell很開朗,一張嘴幾乎沒有停的時候,操一口純正美國味兒的英文,雖然還有些奶聲奶氣,卻總喜歡說些大人氣的話。有一次,學校裏的老師問他:作為一個美國人,覺得最高興的是什麽?他回答:言論自由。yuan先生一想起那句話就想笑,這個歲數的孩子知道什麽叫美國人,什麽叫言論自由,反正大人們總是掛在嘴上,就覺得是個挺可貴的東西吧。russell說的許多話都讓人忍俊不禁,他自己倒不覺得有什麽不好意思,總是大大方方的,在學校成績很好,也有許多朋友。
han卻截然相反,沒有朋友,也很少開口講話,安靜的可怕。他生在上海,從小就是奶奶帶大的。那幾年yuan先生忙著讀學位,又要省錢,統共隻回去看過他兩次,印象中的han還是一個皺皮小嬰兒,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從長成了一個十歲的小男孩了。yuan先生本來就不是個能說會道的人,每次看到這個幾乎陌生的孩子,都不知該說些什麽。
han的奶奶去世之前曾對他們夫婦倆說,han做事很有耐心,關心別人的感受,而且也很善良。但yuan先生總覺得han被奶奶寵壞了,有些任性,有些我行我素。
「別總是對他說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他不會聽的。」奶奶笑道,「han這個孩子有時候是有點固執的,心裏有話也不喜歡說出來,這一點其實跟你是很像的。但是你隻要懂得怎麽跟他講話,就會發覺他好的地方了。」
yuan先生不明白這話究竟要怎麽講。
「我很高興聽說han終於願意開口跟人談談發生的事情,」yuan先生向李孜道謝,「要知道不管是對心理醫生,警察,還是之前的那些律師,他幾乎什麽都不說,他似乎已經放棄了,隻求一死。」
李孜不想讓他空抱了一腔的希望,直截了當的提醒:「但我們現在仍舊沒有多少有利的證據。」
yuan先生說他也明白的,又絮絮的跟李孜說起那些過去的事情。李孜覺得有些意外,因為她曾聽esther一再地說過,han的父親是那樣一個極端寡言而冷漠的人。
「han小時候是個很好的孩子,和氣,有些靦腆,」yuan先生這樣告訴李孜,「也很勇敢,他母親出事的那天,在場的警察和急救醫生都是這麽說的。他們乘坐的車子撞在隔離欄上發生了側翻,車禍當時他坐在後排位子上,右手骨折了,但還是解開安全帶爬到前排,救護車到達之前,他一直試圖合上她身上的傷口,不讓血湧出來,一直跟她講話。那個時候,他還不滿十一歲。」
「han跟我提起過那次車禍,但隻是隻言片語。」李孜回憶道,「他說銀山醫院的醫生認為他的抑鬱、失眠以及那些噩夢都是因為倖存的內疚引起的。」
yuan先生點點頭,說:「我們那個時候住在普林斯頓,為了讓han在曼哈頓學跳舞,我們讓他轉學去了那裏,我妻子每天都開車接送他,往返差不多一百英裏的路程。別人都說她瘋了,但han喜歡跳舞,而且很有天賦,所以她也就堅持要送他去。出事的那天也是一月份,天氣很糟,高速公路上結了冰,她工作的太累了……」他哭起來,逐漸泣不成聲。
李孜從沒見過一個男人哭成這個樣子,不知道該怎麽辦,隻能說些安慰的話:「那不是任何人的錯,隻是一次事故。」
「對,那隻是一次事故,」yuan先生努力止住眼淚,「但russell那個時候還很小,對han說過一些很殘酷的話,說是他害死了媽媽,如果他不去曼哈頓上芭蕾學校,媽媽就不會遇上車禍。我在這件事情上處理得很糟糕,隻是叫russell住嘴,再也不要說那樣的話,從來沒有好好的跟他們談過。後來han之所以變成這樣,很大程度上是我的責任,包括russell也是我的責任。他們的母親去世之後,我隻是養活他們,沒能盡到父親的責任。我曾經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夠多夠好的了,不管多忙多拮據,都讓他們吃飽穿暖,有書讀,生日有蛋糕,也吹蠟燭,甚至還留著每一年的錄影。但是昨天,我看了一段han十一歲生日時的錄影,他站在鏡頭前麵,我拿著攝像機對他說,這是你十一歲的生日,說些什麽吧。我從沒意識到自己當時的語氣是那麽冷淡,而他裝作不在乎的樣子,對著鏡頭說謝謝爸爸,還希望自己快些長大……」
18.約定
十八年以前,新澤西
就是那一年,yuan先生一家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雖說還有二十年的貸款要還,但畢竟是自己名下的房產,麵積也比從前租的公寓大了許多,單單院子裏的草坪有九百尺那麽大。yuan先生第一次把手提式割草機拿出去時,剛好被隔壁鄰居看到,那人笑著調侃他:「用那個要割到什麽時候去呀?」轉頭就去自家車庫裏開了一部割草用的小車出來借給他用。也就是從那個時刻開始,yuan先生意識到,他一直嚮往著的美國式的中產生活已經擺在眼前了——郊外、好學區、寬敞的房子、穩定的工作、量入而出的娛樂交際、客客氣氣的鄰居、兩部實惠省油的車、兩個孩子。
小兒子russell剛剛滿六歲了,是出生在美國的,長子han已經十歲了,那年三月剛從國內過來。兩個孩子長得有些相像,性格卻很不一樣。
russell很開朗,一張嘴幾乎沒有停的時候,操一口純正美國味兒的英文,雖然還有些奶聲奶氣,卻總喜歡說些大人氣的話。有一次,學校裏的老師問他:作為一個美國人,覺得最高興的是什麽?他回答:言論自由。yuan先生一想起那句話就想笑,這個歲數的孩子知道什麽叫美國人,什麽叫言論自由,反正大人們總是掛在嘴上,就覺得是個挺可貴的東西吧。russell說的許多話都讓人忍俊不禁,他自己倒不覺得有什麽不好意思,總是大大方方的,在學校成績很好,也有許多朋友。
han卻截然相反,沒有朋友,也很少開口講話,安靜的可怕。他生在上海,從小就是奶奶帶大的。那幾年yuan先生忙著讀學位,又要省錢,統共隻回去看過他兩次,印象中的han還是一個皺皮小嬰兒,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從長成了一個十歲的小男孩了。yuan先生本來就不是個能說會道的人,每次看到這個幾乎陌生的孩子,都不知該說些什麽。
han的奶奶去世之前曾對他們夫婦倆說,han做事很有耐心,關心別人的感受,而且也很善良。但yuan先生總覺得han被奶奶寵壞了,有些任性,有些我行我素。
「別總是對他說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他不會聽的。」奶奶笑道,「han這個孩子有時候是有點固執的,心裏有話也不喜歡說出來,這一點其實跟你是很像的。但是你隻要懂得怎麽跟他講話,就會發覺他好的地方了。」
yuan先生不明白這話究竟要怎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