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頁
[綜穿同人]我的開掛人生[快穿] 作者: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
「寶音,你說我們出來有多少時日了。」
「回主子,出來已經半個多月。」
「哦,寶音,你剛剛想說什麽。」
「主子,是有人又投貼要來拜訪主子。」
「還有人敢來拜訪哀家,真是不怕死啊,是誰家。」
「是班布爾善家的家眷。」
「推了,不見。」
「是。」
第384章 孝惠章皇後
班布爾善可不是什麽好鳥, 一個居心叵測之人,自己懶得和他家女眷來往,他家女眷絕對不會輕易來看自己, 絕對有事相求,自己不想和他們家浪費唇舌, 也不願意應酬他家女眷。
又一次推了一家女眷不見,別看這座宅子不是很起眼,沒有高大威武的朱紅大門, 但是北京城的權貴家中女眷能以進此門為榮。
「這宮外也不好住,再住幾天咱們還是回宮吧。」
。。。。。。。。。。。
轉眼皇帝已經大婚,也已經親政, 不過君弱臣強, 康熙對鰲拜是已經容忍到一定程度,實在是不能再忍。
康熙如往常一樣,下朝以後來到慈寧宮請安, 請安完畢, 和太皇太後說起政事,曉曉在一邊喝茶吃點心, 也忙裏偷閑聽一耳朵。
「皇帝, 萬事不能心急, 記住一個字「忍」, 自己還不夠強大之時,要徐徐圖之。」
孝莊規勸自己的孫子,擒鰲拜, 不能心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皇祖母,可是鰲拜越來越過分,孫兒實在是忍不下去了,朝廷都快成了他的一言堂。」
「皇帝,你還是太年輕氣盛。」
這邊吃點心喝茶的主,好似終於吃飽了一樣,擦擦手走到孝莊麵前,「老祖宗,您啊少操點心,像我一樣吃吃喝喝多好。依我看啊,讓皇帝試試又何妨,鰲拜沒有逆反之心,但是飛揚跋扈,結黨營私,還有對屬下疏於管教,假借皇家名義到處圈地,在民間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這些足夠他下大獄的。抓了又怎樣,他的門生舊故是多,但是那些人未必肯為已經落魄的鰲拜報仇,還有他們自己就會先撇清和鰲拜的關係。咱們不怕,皇帝還年少,輸了又怎樣,咱們還可以從頭再來。」
「是啊,老婆子真的該和你一樣吃吃喝喝,不管世事。」
曉曉這是幫孝莊,都已經老了,還為夫家的江山操心。她都替她累的慌,何必呀!不過孝莊和自己不同,坐擁天下的是她的親子孫,自己是孤家寡人。還有這個時期的少年郎都是叛逆的,心底多少有些不服,讓他自己決斷且不是更好。也能鼓勵他,讓他對自己更多些信心。
「太皇太後,咱們就養養花,沒事聽聽戲,讓皇帝放開手腳幹,您啊在後麵壓陣,有問題的時候再幫皇帝點撥一下,不經歷一點東西,怎麽可能成長,我相信皇帝將來一定會成為千古一帝。」
「行,老婆子聽太後的,以後享享清福,在後麵壓陣,給皇帝做個靠山,也不錯。」
太皇太後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曉曉,她就知道科爾沁來的女子都不是擺放著好看的,看著是個老實的,可是骨子裏麵的東西是遮掩不住的,還是聰慧的。這孩子這些年一直隱忍不發,是個沉得住氣的孩子,雖然沒有生下一個有科爾沁血緣的皇子皇女,但是和玄燁的關係可比親生的還要好。玄燁也願意和她親近,自己老了,還不知道能活幾年,以後科爾沁的榮耀就要靠她。
三代人齊樂融融的,在慈寧宮裏麵一起共進午餐,曉曉吃的很少,看著祖孫二人。
吃完以後,三人又坐在一起聊天,康熙原本是要走的,可是曉曉把他留了下來。
「皇額娘,不知道留下兒子是有和要事?」玄燁知道皇額娘一般不會這麽鄭重其事的留下自己,曉曉看了一眼孝莊又看了看康熙,隻是嘆息一聲之後才悠悠開口:「大清自先帝入關還沒有多久,八旗子弟已經退化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還是當年驍勇善戰的子弟嗎,不,不再是,大部分都是貪圖享樂的紈絝子弟,在山上打獵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之輩,欺負起老百姓來,卻是個個厲害,這樣的人能上戰場嗎?不,不能。大清看似已經穩定,卻有很多的隱患一觸即發,皇帝還是讓信得過得人,狠狠操練這些八旗子弟,上午操練,下午學習,不能讓他們光學會漢人的漢學,還要傳承滿人的驍勇善戰,滿族和蒙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不能忘了根本,也算是為大清朝提前預備生力軍。」
紅梅是先一天在自己宮裏無聊翻閱一些話本的時候,無意想起了,吳三桂,想起後邊吃撤藩時的艱辛,朝廷艱辛點沒有什麽,但是百姓糟了大罪。戰爭的時間越長,百姓受的苦就越多,她隻是不想看著這麽多的百姓被戰爭所累。
「太後,這個提議不錯,皇帝要照辦,不要大意。以後咱們還要麵臨更多的麻煩。」孝莊是位優秀的女政治家,眼光自然獨到,比曉曉在這方麵要厲害,曉曉是占了先知,要不然哪裏會覺察到這些。
「是,孫兒一定會抓時間辦好這事的。」
曉曉還繼續說了,一些事,全是關於三藩的,說三藩所在地的糧食價格和收稅收火耗的事,一筆細帳算下來,三藩每一個積累的財富都是天文數字,可是朝廷每年都幫著三藩養軍士養官員,連百姓都知道--三藩之用半天下,養三藩用的,是朝廷一半的財力,三藩可沒有一個善茬,到時都是打著要反的注意,現在不反隻是時機未到,既然這樣朝廷也不能就這麽養著他們,這些年三藩沒有給朝廷上交過一粒糧食,但是他們地界上的大米比京城的還貴,那是為什麽,還不是他們抽稅抽的厲害,大米的價格才居高不下,百姓已經不堪重負,京城原本就不是大米產地,可是耿尚封地,都是產大米的地方,雲南也不差。為什麽會貴那麽多,還不是他們鬧的,還有這些糧食去哪兒了,還不是他們囤積起來,細細算來,他們積累的糧食可以養他們的軍士二十年左右,還有那富可敵國的財富,這些都是怎麽來的。
「寶音,你說我們出來有多少時日了。」
「回主子,出來已經半個多月。」
「哦,寶音,你剛剛想說什麽。」
「主子,是有人又投貼要來拜訪主子。」
「還有人敢來拜訪哀家,真是不怕死啊,是誰家。」
「是班布爾善家的家眷。」
「推了,不見。」
「是。」
第384章 孝惠章皇後
班布爾善可不是什麽好鳥, 一個居心叵測之人,自己懶得和他家女眷來往,他家女眷絕對不會輕易來看自己, 絕對有事相求,自己不想和他們家浪費唇舌, 也不願意應酬他家女眷。
又一次推了一家女眷不見,別看這座宅子不是很起眼,沒有高大威武的朱紅大門, 但是北京城的權貴家中女眷能以進此門為榮。
「這宮外也不好住,再住幾天咱們還是回宮吧。」
。。。。。。。。。。。
轉眼皇帝已經大婚,也已經親政, 不過君弱臣強, 康熙對鰲拜是已經容忍到一定程度,實在是不能再忍。
康熙如往常一樣,下朝以後來到慈寧宮請安, 請安完畢, 和太皇太後說起政事,曉曉在一邊喝茶吃點心, 也忙裏偷閑聽一耳朵。
「皇帝, 萬事不能心急, 記住一個字「忍」, 自己還不夠強大之時,要徐徐圖之。」
孝莊規勸自己的孫子,擒鰲拜, 不能心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皇祖母,可是鰲拜越來越過分,孫兒實在是忍不下去了,朝廷都快成了他的一言堂。」
「皇帝,你還是太年輕氣盛。」
這邊吃點心喝茶的主,好似終於吃飽了一樣,擦擦手走到孝莊麵前,「老祖宗,您啊少操點心,像我一樣吃吃喝喝多好。依我看啊,讓皇帝試試又何妨,鰲拜沒有逆反之心,但是飛揚跋扈,結黨營私,還有對屬下疏於管教,假借皇家名義到處圈地,在民間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這些足夠他下大獄的。抓了又怎樣,他的門生舊故是多,但是那些人未必肯為已經落魄的鰲拜報仇,還有他們自己就會先撇清和鰲拜的關係。咱們不怕,皇帝還年少,輸了又怎樣,咱們還可以從頭再來。」
「是啊,老婆子真的該和你一樣吃吃喝喝,不管世事。」
曉曉這是幫孝莊,都已經老了,還為夫家的江山操心。她都替她累的慌,何必呀!不過孝莊和自己不同,坐擁天下的是她的親子孫,自己是孤家寡人。還有這個時期的少年郎都是叛逆的,心底多少有些不服,讓他自己決斷且不是更好。也能鼓勵他,讓他對自己更多些信心。
「太皇太後,咱們就養養花,沒事聽聽戲,讓皇帝放開手腳幹,您啊在後麵壓陣,有問題的時候再幫皇帝點撥一下,不經歷一點東西,怎麽可能成長,我相信皇帝將來一定會成為千古一帝。」
「行,老婆子聽太後的,以後享享清福,在後麵壓陣,給皇帝做個靠山,也不錯。」
太皇太後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曉曉,她就知道科爾沁來的女子都不是擺放著好看的,看著是個老實的,可是骨子裏麵的東西是遮掩不住的,還是聰慧的。這孩子這些年一直隱忍不發,是個沉得住氣的孩子,雖然沒有生下一個有科爾沁血緣的皇子皇女,但是和玄燁的關係可比親生的還要好。玄燁也願意和她親近,自己老了,還不知道能活幾年,以後科爾沁的榮耀就要靠她。
三代人齊樂融融的,在慈寧宮裏麵一起共進午餐,曉曉吃的很少,看著祖孫二人。
吃完以後,三人又坐在一起聊天,康熙原本是要走的,可是曉曉把他留了下來。
「皇額娘,不知道留下兒子是有和要事?」玄燁知道皇額娘一般不會這麽鄭重其事的留下自己,曉曉看了一眼孝莊又看了看康熙,隻是嘆息一聲之後才悠悠開口:「大清自先帝入關還沒有多久,八旗子弟已經退化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還是當年驍勇善戰的子弟嗎,不,不再是,大部分都是貪圖享樂的紈絝子弟,在山上打獵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之輩,欺負起老百姓來,卻是個個厲害,這樣的人能上戰場嗎?不,不能。大清看似已經穩定,卻有很多的隱患一觸即發,皇帝還是讓信得過得人,狠狠操練這些八旗子弟,上午操練,下午學習,不能讓他們光學會漢人的漢學,還要傳承滿人的驍勇善戰,滿族和蒙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不能忘了根本,也算是為大清朝提前預備生力軍。」
紅梅是先一天在自己宮裏無聊翻閱一些話本的時候,無意想起了,吳三桂,想起後邊吃撤藩時的艱辛,朝廷艱辛點沒有什麽,但是百姓糟了大罪。戰爭的時間越長,百姓受的苦就越多,她隻是不想看著這麽多的百姓被戰爭所累。
「太後,這個提議不錯,皇帝要照辦,不要大意。以後咱們還要麵臨更多的麻煩。」孝莊是位優秀的女政治家,眼光自然獨到,比曉曉在這方麵要厲害,曉曉是占了先知,要不然哪裏會覺察到這些。
「是,孫兒一定會抓時間辦好這事的。」
曉曉還繼續說了,一些事,全是關於三藩的,說三藩所在地的糧食價格和收稅收火耗的事,一筆細帳算下來,三藩每一個積累的財富都是天文數字,可是朝廷每年都幫著三藩養軍士養官員,連百姓都知道--三藩之用半天下,養三藩用的,是朝廷一半的財力,三藩可沒有一個善茬,到時都是打著要反的注意,現在不反隻是時機未到,既然這樣朝廷也不能就這麽養著他們,這些年三藩沒有給朝廷上交過一粒糧食,但是他們地界上的大米比京城的還貴,那是為什麽,還不是他們抽稅抽的厲害,大米的價格才居高不下,百姓已經不堪重負,京城原本就不是大米產地,可是耿尚封地,都是產大米的地方,雲南也不差。為什麽會貴那麽多,還不是他們鬧的,還有這些糧食去哪兒了,還不是他們囤積起來,細細算來,他們積累的糧食可以養他們的軍士二十年左右,還有那富可敵國的財富,這些都是怎麽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