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
夫君是未來首輔[基建] 作者:長亭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鄭大儒,莫不是你能對的出來?」曹玄石話語裏滿含譏諷。
鄭榮道:「巧了,老夫還真能對得上來。要不聽聽?」
「我這下聯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嘆滾滾英雄何在。想:周習樓船;慶標鐵柱;閔揮玉斧;慶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好!」台下不知是誰帶頭紛紛鼓起了掌聲,這下聯對的實在是好。
免不得讓天下讀書人將台上的二人互相比較,同為大儒,一個滿腹經綸文采斐然,另一個卻是不明事理答不上來,很難不令人質疑曹玄石的大儒水平。
曹玄石身為一個大儒,今日卻在天下讀書人麵前丟盡了臉麵。他急火攻心,可眼下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辦了,隻好雙眼一閉,裝作昏迷倒了下去。
好好的一場對子比試,如今仿佛卻像是一場鬧劇。坐在人群中的黃燁內心不由得一陣發冷,他大魏江山的讀書人竟然是如此品行。還當世大儒,說出去豈不令別國的人恥笑?
侍從們手忙腳亂的將曹玄石扶下了台,李誌遠想要圍過去看一看,卻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瞅見了曹玄石遞給他的手勢。
如今第二場算是罷了,這一場薑子延並不是第一,但名次也還不錯,屈居第二。
黃燁越看薑子延越覺得他順眼,再一次為他不入朝堂感到惋惜。
下一場便是論政了。趁著中場休息的時間,黃燁擺了擺手,身後的侍從上前彎腰低頭湊近,不是他在侍從耳邊說了些什麽,那人忽然走了。趕在第三場快要開始的時候才回來。
很快便到了第三場,論政。
這一場李誌遠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不管是什麽題目,他都十分有信心能辯得頭籌。
然而等到台上的幕布垂下後他傻了眼,沒不上的題目,隻有兩個字,新政。
這是要讓大家談論當今皇帝在二月剛剛發布的新政啊!
然而外祖父並沒有告訴他這個也是備選的題目,所以他絲毫沒有準備。
坐在台下的曹玄石還想看看第三場的情況,也不好再裝暈,隻能裝作剛從昏迷中醒來。
此時聽到第三場論政的題是這個月初才頒布的新政,他腦子一抽差點又要暈厥過去。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坐車了,有點困,其實這個大劇情後麵還有一段,但是今天寫不完了,明天補上,大家晚安
第133章
新政的大概內容總結出來, 主要是在稅收方麵。
因為這兩年國庫空虛,大魏皇帝一邊鼓勵開墾荒地,一邊提高商人稅收。這次的新政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改變, 那就是讀書人的稅。
大魏的官員都是不需要納稅的,讀書人隻要考上了秀才,就可以免去全家的賦稅。
這兩年鼓勵讀書人參加科舉, 秀才的比例一直在上漲, 所以新政的其中一項規定就是此後, 讀書人考上秀才, 全家依然繼續交稅,隻是比平常百姓家交的少。
在場的都是讀書人,家境好的自然不在乎這點錢, 和那些寒門子弟就不一樣了。
有人站出來說道:「我們辛辛苦苦考上秀才, 不就是想能為家裏減輕些負擔嗎?如今,新政一出, 這書不就白讀了嗎?」
底下有支持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李誌遠原先準備的論據和事例都沒用上, 而這個時候需要的正是辯論口才, 不開口說話根本無法從這麽多人中脫穎而出。
按理說李誌遠貴為尚書之子,家中有錢有勢,外祖父還是大儒, 他應該會反對剛才那個人的言論才是。
然而他卻道:「說的十分在理, 天下讀書人眾多,尤其是底價的寒門學子,如果此政施行下去, 難保不會令他們放棄科考。如此一來, 對於我大魏江山的文壇, 將會是一大創傷,如此得不償失啊!」
這新政令是皇帝頒發的,然而皇帝上麵還有個皇太後。這一任的大魏皇帝還在孩提時期就登基了,一直都是由太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在皇帝十八歲那年,不得不還政於他。
然而即便如此,皇帝也不是那麽自由的,依然被處處掣肘。李誌遠的娘是太後的遠房侄女,有了太後的幫襯,他們家並不是很把這個年輕的皇帝放在眼裏,而是對太後的命令馬首是瞻。
今日論政的題被改為新政,也是皇帝想聽聽讀書人對這個新政的看法。
天下寒門舉子眾多,在場的也有寒門出身的,他們對李誌遠的話很是認同。
旁邊的李誌遠越說越起勁,在場的多數寒門學子還紛紛為他捧場,這讓他的自信心一度膨脹到兩個罐子都裝不下了。
不過薑子延並不這麽認為,雖說這個新政有好有壞,但他依然認為是利大於弊的。當政者一定是充分考慮過這一點,才會決定正式頒發這個新政。
他道:「在下不這麽認為。雖然新政並沒有完全免除中了秀才的讀書人的賦稅,可從新政的內容來看,是免除了百分之八十的,意思是隻需要交剩餘的百分之二十的賦稅就可以了。再者,天下讀書人難道寒窗苦讀十年隻是為了這點銀兩嗎?那你們天天口口聲聲所說的文人風骨呢?」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為官,當以報效國家為己任,須知有國才有家。雖然賦稅不能完全免除,但也給大部分的家裏都減輕了負擔。前些年,邊境一直在打仗,致使如今國庫空虛,多交百分之二十的賦稅,也算是為國家貢獻了一點小小的力量。怎麽如今被你們說起來竟是如此的惡劣不堪呢!」
鄭榮道:「巧了,老夫還真能對得上來。要不聽聽?」
「我這下聯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嘆滾滾英雄何在。想:周習樓船;慶標鐵柱;閔揮玉斧;慶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好!」台下不知是誰帶頭紛紛鼓起了掌聲,這下聯對的實在是好。
免不得讓天下讀書人將台上的二人互相比較,同為大儒,一個滿腹經綸文采斐然,另一個卻是不明事理答不上來,很難不令人質疑曹玄石的大儒水平。
曹玄石身為一個大儒,今日卻在天下讀書人麵前丟盡了臉麵。他急火攻心,可眼下實在不知道該怎麽辦了,隻好雙眼一閉,裝作昏迷倒了下去。
好好的一場對子比試,如今仿佛卻像是一場鬧劇。坐在人群中的黃燁內心不由得一陣發冷,他大魏江山的讀書人竟然是如此品行。還當世大儒,說出去豈不令別國的人恥笑?
侍從們手忙腳亂的將曹玄石扶下了台,李誌遠想要圍過去看一看,卻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瞅見了曹玄石遞給他的手勢。
如今第二場算是罷了,這一場薑子延並不是第一,但名次也還不錯,屈居第二。
黃燁越看薑子延越覺得他順眼,再一次為他不入朝堂感到惋惜。
下一場便是論政了。趁著中場休息的時間,黃燁擺了擺手,身後的侍從上前彎腰低頭湊近,不是他在侍從耳邊說了些什麽,那人忽然走了。趕在第三場快要開始的時候才回來。
很快便到了第三場,論政。
這一場李誌遠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不管是什麽題目,他都十分有信心能辯得頭籌。
然而等到台上的幕布垂下後他傻了眼,沒不上的題目,隻有兩個字,新政。
這是要讓大家談論當今皇帝在二月剛剛發布的新政啊!
然而外祖父並沒有告訴他這個也是備選的題目,所以他絲毫沒有準備。
坐在台下的曹玄石還想看看第三場的情況,也不好再裝暈,隻能裝作剛從昏迷中醒來。
此時聽到第三場論政的題是這個月初才頒布的新政,他腦子一抽差點又要暈厥過去。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坐車了,有點困,其實這個大劇情後麵還有一段,但是今天寫不完了,明天補上,大家晚安
第133章
新政的大概內容總結出來, 主要是在稅收方麵。
因為這兩年國庫空虛,大魏皇帝一邊鼓勵開墾荒地,一邊提高商人稅收。這次的新政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改變, 那就是讀書人的稅。
大魏的官員都是不需要納稅的,讀書人隻要考上了秀才,就可以免去全家的賦稅。
這兩年鼓勵讀書人參加科舉, 秀才的比例一直在上漲, 所以新政的其中一項規定就是此後, 讀書人考上秀才, 全家依然繼續交稅,隻是比平常百姓家交的少。
在場的都是讀書人,家境好的自然不在乎這點錢, 和那些寒門子弟就不一樣了。
有人站出來說道:「我們辛辛苦苦考上秀才, 不就是想能為家裏減輕些負擔嗎?如今,新政一出, 這書不就白讀了嗎?」
底下有支持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李誌遠原先準備的論據和事例都沒用上, 而這個時候需要的正是辯論口才, 不開口說話根本無法從這麽多人中脫穎而出。
按理說李誌遠貴為尚書之子,家中有錢有勢,外祖父還是大儒, 他應該會反對剛才那個人的言論才是。
然而他卻道:「說的十分在理, 天下讀書人眾多,尤其是底價的寒門學子,如果此政施行下去, 難保不會令他們放棄科考。如此一來, 對於我大魏江山的文壇, 將會是一大創傷,如此得不償失啊!」
這新政令是皇帝頒發的,然而皇帝上麵還有個皇太後。這一任的大魏皇帝還在孩提時期就登基了,一直都是由太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在皇帝十八歲那年,不得不還政於他。
然而即便如此,皇帝也不是那麽自由的,依然被處處掣肘。李誌遠的娘是太後的遠房侄女,有了太後的幫襯,他們家並不是很把這個年輕的皇帝放在眼裏,而是對太後的命令馬首是瞻。
今日論政的題被改為新政,也是皇帝想聽聽讀書人對這個新政的看法。
天下寒門舉子眾多,在場的也有寒門出身的,他們對李誌遠的話很是認同。
旁邊的李誌遠越說越起勁,在場的多數寒門學子還紛紛為他捧場,這讓他的自信心一度膨脹到兩個罐子都裝不下了。
不過薑子延並不這麽認為,雖說這個新政有好有壞,但他依然認為是利大於弊的。當政者一定是充分考慮過這一點,才會決定正式頒發這個新政。
他道:「在下不這麽認為。雖然新政並沒有完全免除中了秀才的讀書人的賦稅,可從新政的內容來看,是免除了百分之八十的,意思是隻需要交剩餘的百分之二十的賦稅就可以了。再者,天下讀書人難道寒窗苦讀十年隻是為了這點銀兩嗎?那你們天天口口聲聲所說的文人風骨呢?」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為官,當以報效國家為己任,須知有國才有家。雖然賦稅不能完全免除,但也給大部分的家裏都減輕了負擔。前些年,邊境一直在打仗,致使如今國庫空虛,多交百分之二十的賦稅,也算是為國家貢獻了一點小小的力量。怎麽如今被你們說起來竟是如此的惡劣不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