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們去的地方越來越來越遠,崔家便聲稱擔憂他們會受到沿途山匪襲擊,又擔心崔家的下人遭遇不測,便出動大批護從,披堅執銳,大力清掃沿途匪患,花費了數月時間,將葦城周遭落草為寇的流民山匪,掘地三尺地清了出來。
那麵漆黑的旗幟,獵獵飄洋於青天之下,猶如一道漆黑的閃電,轟然席捲整葦城的大地。
人們遠遠見了,便會指著那麵旗幟,驕傲地說,瞧,那就是崔家的人!
而漸漸的,有人偷偷將這支名義上的私人武裝稱呼為崔家軍,他們並不了解所謂世家大族不可養兵的規矩,隻是隱隱約約聽說這支來去如風的隊伍所護衛的是一位身份高貴的女性,所以他們便理所應當的認為,這支被私底下稱為崔家軍的,日漸壯大的武裝,是奉這位女性一人為主的軍隊,恰似前朝戰亂割據的世家豪強,夫死子年幼,便由性情堅韌的遺孀主事,數以萬計的軍隊為了護衛主母幼主而出生入死,他們篤信忠義,不懼生死,拱衛家族,護衛百姓,滿是豪俠之氣。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黑旗下的一切,都隻會聽命於季青雀一人的聲音。
飄搖的黑色旗幟如漆黑的火焰,與春草共長,燎原遍野,青色的鳥雀展翅而飛,清越的啼叫跨越山川,庇佑來往行人,崔家軍的名號逐漸被拋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青雀軍的稱號。
入夜的葦城城牆下,熊熊的昏黃篝火中,許多來自四麵八方的人聚集在一處,聽發須皆白的說書老人說話,他說傳聞蓬萊漂浮在九重天之上,四方八麵皆是雲海,隻有青鳥往返其間,溝通音信,而西王母出行之時,也是青鳥作為西王母的使者,先一步降臨,這本就是一種祥瑞之鳥。
這個帶有強烈神話色彩的故事極受人民喜歡,於他們而言,黑旗上的青色的鳥雀自然也是傳說中祥瑞的青鳥,更何況這支舉起黑旗的私人武裝,又的確如鳥雀般靈活快速,行進如風,
對大多數人來說,青雀軍都是一個更加簡單易懂的名號,不僅一眼便能看懂,更飽含了所有人都未曾說出口,卻根治在每個人心裏的深深願景。
他們發自內心地希望,這支於異軍突起,於亂世裏舉起黑旗的軍隊,真的會那個如說書老人描繪的那樣,隻帶來祥瑞美好的消息。
於是正如神話傳說裏溝通音信的青鳥,青雀軍這個名號越見響亮,南來北往,將全新的消息隨風傳遍四方,許多人聽到了這個消息,縱使半信半疑,依然拖家帶口向葦城而來。
雖不能入城,但是平原廣闊,外城平坦,日日夜夜都有城衛嚴陣以待,一旦有人鬧事便立刻上前緝捕,如此多形形色色的人聚居於此,亂中有序,又築有高牆,掘有深井,漸漸的,竟然成了一片葦城城牆之外的外城一般,而葦城內的住民也不再畏懼城外的流民,時不時有小商販挑著擔子前往外城售賣,賺的盆滿缽滿,其餘人見他滿載而歸,也眼急心熱,紛紛出城謀財,一道城門,兩方百姓,人潮湧動,熙熙攘攘,隱隱約約中,竟然顯出幾分從前的繁榮景象。
劉師爺原本見崔家聲勢甚隆,行事越發張揚,不似商戶行事,仿佛一夜之間便變了心思,另有所圖了起來一般,他靜觀了數日,心中已經有了退縮之意,隻是他也知道自己與崔家牽扯太深,騎虎難下,又不敢對孫大人明言,到底隻能硬著頭皮,裝聾作啞,默認崔家行事,隻是後來又見內城外城一片祥和,四野安分,心裏那點兒驚懼惶恐也漸漸消散,又想如果崔家真的要行大逆不道之事,他既無力阻攔,而與崔家牽扯甚深,恐怕事後也難以自證清白,正所謂上了賊船,身不由己,萬般無奈之下,劉師爺一咬牙,索性破罐子破摔,橫豎都是個死字,一條路走到底也就罷了。
如此想來,他反而放下心頭枷鎖,轉身便以官府名義徵召人手,一門心思投入安置流民,建設外城的工作裏。
他自認是被逼上梁山,一介窮酸書生,如今居然被逼的屈從賊寇,滿心都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無奈淒涼之意,但是他於政事上本來就頗為老練,又一貫愛惜民生,老百姓見他青衫布衣,又容貌清瘦,一看便是兩袖清風的好官,反而對他交口稱讚,還有那不知事的,竟然口稱他為青天大老爺,朝他三跪九叩,嚇的那日正翻看人員登記名冊的劉師爺原地跳了起來,連聲道非也非也。
後來傳揚了出去,又是另一番美談。
一日,城門才開,天光破曉,枯黃的草葉上凝了細細的寒露,一輛樸素的馬車緩緩停在了葦城的城門。
駕車的中年人衣著樸素,翻身下車,向守城的城衛殷勤道:「大人,小人是崔家的下人,曾經僥倖得了主人恩典,得以外放出去,前些日子聽聞葦城有亂,才匆匆趕回來,想要回來助主人一臂之力……還望大人行個方便。」
那城衛上上下下看了他一眼,噗嗤笑了一聲,嘲諷道:「你這人倒是能說會道,什麽叫想助主人一臂之力,不過眼見世道大亂,心裏害怕,想要回來攀附舊主罷了!」
那中年男人也不反駁,隻是賠笑躬身道:「啊,大人明鑑,小人實在是……」
那年輕的城衛打斷他,不耐煩道:「好了,少說廢話,路引拿出來,去後麵排隊等著,不然,哪怕你是天王老子,嘴裏能說出花來,也別想進城!」
那麵漆黑的旗幟,獵獵飄洋於青天之下,猶如一道漆黑的閃電,轟然席捲整葦城的大地。
人們遠遠見了,便會指著那麵旗幟,驕傲地說,瞧,那就是崔家的人!
而漸漸的,有人偷偷將這支名義上的私人武裝稱呼為崔家軍,他們並不了解所謂世家大族不可養兵的規矩,隻是隱隱約約聽說這支來去如風的隊伍所護衛的是一位身份高貴的女性,所以他們便理所應當的認為,這支被私底下稱為崔家軍的,日漸壯大的武裝,是奉這位女性一人為主的軍隊,恰似前朝戰亂割據的世家豪強,夫死子年幼,便由性情堅韌的遺孀主事,數以萬計的軍隊為了護衛主母幼主而出生入死,他們篤信忠義,不懼生死,拱衛家族,護衛百姓,滿是豪俠之氣。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黑旗下的一切,都隻會聽命於季青雀一人的聲音。
飄搖的黑色旗幟如漆黑的火焰,與春草共長,燎原遍野,青色的鳥雀展翅而飛,清越的啼叫跨越山川,庇佑來往行人,崔家軍的名號逐漸被拋之腦後,取而代之的,是青雀軍的稱號。
入夜的葦城城牆下,熊熊的昏黃篝火中,許多來自四麵八方的人聚集在一處,聽發須皆白的說書老人說話,他說傳聞蓬萊漂浮在九重天之上,四方八麵皆是雲海,隻有青鳥往返其間,溝通音信,而西王母出行之時,也是青鳥作為西王母的使者,先一步降臨,這本就是一種祥瑞之鳥。
這個帶有強烈神話色彩的故事極受人民喜歡,於他們而言,黑旗上的青色的鳥雀自然也是傳說中祥瑞的青鳥,更何況這支舉起黑旗的私人武裝,又的確如鳥雀般靈活快速,行進如風,
對大多數人來說,青雀軍都是一個更加簡單易懂的名號,不僅一眼便能看懂,更飽含了所有人都未曾說出口,卻根治在每個人心裏的深深願景。
他們發自內心地希望,這支於異軍突起,於亂世裏舉起黑旗的軍隊,真的會那個如說書老人描繪的那樣,隻帶來祥瑞美好的消息。
於是正如神話傳說裏溝通音信的青鳥,青雀軍這個名號越見響亮,南來北往,將全新的消息隨風傳遍四方,許多人聽到了這個消息,縱使半信半疑,依然拖家帶口向葦城而來。
雖不能入城,但是平原廣闊,外城平坦,日日夜夜都有城衛嚴陣以待,一旦有人鬧事便立刻上前緝捕,如此多形形色色的人聚居於此,亂中有序,又築有高牆,掘有深井,漸漸的,竟然成了一片葦城城牆之外的外城一般,而葦城內的住民也不再畏懼城外的流民,時不時有小商販挑著擔子前往外城售賣,賺的盆滿缽滿,其餘人見他滿載而歸,也眼急心熱,紛紛出城謀財,一道城門,兩方百姓,人潮湧動,熙熙攘攘,隱隱約約中,竟然顯出幾分從前的繁榮景象。
劉師爺原本見崔家聲勢甚隆,行事越發張揚,不似商戶行事,仿佛一夜之間便變了心思,另有所圖了起來一般,他靜觀了數日,心中已經有了退縮之意,隻是他也知道自己與崔家牽扯太深,騎虎難下,又不敢對孫大人明言,到底隻能硬著頭皮,裝聾作啞,默認崔家行事,隻是後來又見內城外城一片祥和,四野安分,心裏那點兒驚懼惶恐也漸漸消散,又想如果崔家真的要行大逆不道之事,他既無力阻攔,而與崔家牽扯甚深,恐怕事後也難以自證清白,正所謂上了賊船,身不由己,萬般無奈之下,劉師爺一咬牙,索性破罐子破摔,橫豎都是個死字,一條路走到底也就罷了。
如此想來,他反而放下心頭枷鎖,轉身便以官府名義徵召人手,一門心思投入安置流民,建設外城的工作裏。
他自認是被逼上梁山,一介窮酸書生,如今居然被逼的屈從賊寇,滿心都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無奈淒涼之意,但是他於政事上本來就頗為老練,又一貫愛惜民生,老百姓見他青衫布衣,又容貌清瘦,一看便是兩袖清風的好官,反而對他交口稱讚,還有那不知事的,竟然口稱他為青天大老爺,朝他三跪九叩,嚇的那日正翻看人員登記名冊的劉師爺原地跳了起來,連聲道非也非也。
後來傳揚了出去,又是另一番美談。
一日,城門才開,天光破曉,枯黃的草葉上凝了細細的寒露,一輛樸素的馬車緩緩停在了葦城的城門。
駕車的中年人衣著樸素,翻身下車,向守城的城衛殷勤道:「大人,小人是崔家的下人,曾經僥倖得了主人恩典,得以外放出去,前些日子聽聞葦城有亂,才匆匆趕回來,想要回來助主人一臂之力……還望大人行個方便。」
那城衛上上下下看了他一眼,噗嗤笑了一聲,嘲諷道:「你這人倒是能說會道,什麽叫想助主人一臂之力,不過眼見世道大亂,心裏害怕,想要回來攀附舊主罷了!」
那中年男人也不反駁,隻是賠笑躬身道:「啊,大人明鑑,小人實在是……」
那年輕的城衛打斷他,不耐煩道:「好了,少說廢話,路引拿出來,去後麵排隊等著,不然,哪怕你是天王老子,嘴裏能說出花來,也別想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