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計劃(1)
“諸位,一五計劃已多次討論,數易其稿,反複參詳,各部mén、各閣員也提了很多意見。”秦時竹看了看眾人,“這項計劃關係到國家未來長治久安的基礎,今天我們開會的目的就是對此進行再次討論,然後決定是否采納,考慮到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正式會議開始前先請皙子先生給大家做一個報告,也算是我三個月的國情谘文。”
楊度清清嗓子就念了起來。
“國際方麵,最重要的局勢變化就是巴黎和會結束與《凡爾賽條約》簽署,英法美三國除山東問題支持我國立場外,其餘關於租界地位、關稅自主權、領事裁判權等諸多內容均借口不屬於和會內容而予以拒絕,從目前國內輿論來看,絕大多數媒體都認為英法蠻橫無理,隻憑強權說話,完全背離了美國威爾遜總統‘十四點計劃’的jing神,因此,國內輿論反彈強烈……”
秦時竹cā話道:“對巴黎和會,我本人一貫不抱什麽希望,所以當時隻派了顧次長去法國,沒讓唐總理成行。對英法這些帝國主義,我認識得再清楚不過了,都是隻能拳頭不認理的國家,一丁點兒幻想都不能有,山東問題上之所以他們拒絕日本,絕不是什麽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恰恰是因為我們狠狠教訓了日本,這充分說明,國家地位不是談出來、祈求出來的,而是靠自己爭取的,要想避免弱ro強食的叢林法則,唯一的途徑就是使自己變得更強大。”
楊度繼續說道:“……從目前的國內形勢來看,其他都不錯,唯獨經濟情況非常不理想,與國際市場上各類貨物價格大幅度下跌、商品滯銷的情況相類似,國內也出現了同樣的苗頭,雖然程度還不算很嚴重,但異常值得警惕。日本幾個月前出現了“米sāo動”,社會秩序一片unlàn,到現在還未平息下去,我們目前雖然社會秩序良好,但不代表將來也安如磐石。如果經濟惡化,市場蕭條、工廠關閉、民眾事業,各種各樣的社會動dàng在所難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歐戰結束以後,列強必然重新把目光轉向遠東,中國首當其衝,為什麽他們不同意在租界、關稅主權、領事裁判權等問題上讓步,恰恰是因為他們希望憑借這種特權來重新占領我們的市場,輸出經濟危機,是故不得不提早應對……”
秦時竹補充道:“我說這些並不是空xue來風,我看過財政部最新提jiāo上來的報告,謂今年整體進口比去年增加一倍,下半年增速更快於上半年,雖然出口也在快速增加,但順差急劇減少,這種外貿形勢的逆轉,既有經濟氣候變化的原因,更有國際政策變化的原因。原本因為歐戰供應迫切,英法等對我國產品采取低關稅甚至零關稅政策,現在大戰一結束,立刻翻臉,不但大幅度提高關稅,而且還有采購商賴賬,原來最賺錢的棉紗、布匹、麵粉、鎢、銻、鋼材等物資全麵滯銷,而大量廉價的進口貨如同cáo水一般湧來……市麵上已有個別企業因為投產太晚、設備購置成本太高而陷入困境,這是一個極大的不安定因素。”
眾人都是靜靜地聽著,秦時竹說的,當然都是事實,這些閣員也能夠切實感受得到。不過,雖然感受一樣,但經濟管控的理念卻是大相逕庭。按唐紹儀等人的思路,供應必然要和需求相匹配,現在戰爭景氣消失,需求減弱,生產必然過剩,在這個時候,市場就會自動發揮作用,淘汰那些質次價高、效率低下的企業,保留下來的才是適應市場需要的jing華。政fu的作用不是去扶植必然要倒閉的企業,而是想辦法維持市場秩序的穩定,避免惡xing競爭。…,
而按照秦時竹的思路,既然需求不足、供應過剩,那就需要政fu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擴大需求,維持穩定。這樣一來,兩人的思路截然不同,一個是“自由主義”,強調自生自滅,一個是“計劃主義”,強調政fu管控。雖然這隻是經濟政策上的分歧,但由此連帶引發的內閣成員的意見分歧也開始出現,很多人si下評論說這是“府院之爭”。不管表麵上怎麽說,很多閣員對唐紹儀還是持讚同態度的,畢竟政fu不是慈善家,沒必要也不可能救活每一家企業。
但具體到外麵,卻又有一番光景。消息傳出後,除了國社黨對唐紹儀的理論表示謹慎支持外,進步黨和國民黨黨團卻旗幟鮮明地支持秦時竹。道理當然是明擺著的,進步黨的議員,絕大多數都是工商資本家,名下都有大大小小的產業,如果政fu能出麵穩定經濟,保障需求,自然是最好不過,而國民黨的議員,工商階層的不必說,很有一部分自命為勞工代表,倘若經濟蕭條、工廠關mén,那廠裏工人豈不是全體要失業?於公於si,都要起來呼籲。
因此,就形成了異常迥異的情況,外麵是支持秦時竹的多,但國務院各閣員反而是支持唐紹儀的為多。唐紹儀當然明白,現在已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和政治掛上了鉤。在中國這個國家裏,隻要任何問題與政治掛上鉤就沒法回避,隻能勇往直前地走,要麽成功,要麽被炸個粉碎,絕沒有後退、回避的餘地。別看國務院持保守立場的閣員較多,很多人也明裏暗裏讚同自己的觀點,但那是因為秦時竹還沒有真正要求他們表態,真要是現場表態,能有多少人支持自己就不好說了,這次總統辦公會議,未嚐沒有這種考慮在裏麵。
況且,就算是支持自己又能如何,兩條ti的蛤蟆不好找,兩條ti的人還不好找?擠破腦袋想當官的人多得是,別看民國官員沒有前清時節威風,各類暗地裏、灰sè的收入也在減少,但明麵上優厚的俸祿,各類退休保障製度,都讓人無比趨之若鶩。再閉塞的人,都知道民國每年的三大考,而9月份的公務員考試,特別是高等文官考試更是重中之重,一個普通官員都牽動社會關注,更迥論內閣成員這種文官最上層。他唐紹儀前清做過巡撫,民國做過兩次總理,官早已經當夠了,別人怎麽想可還是未知數呢。更何況這次又不是討論怎麽賣國,而是糾結怎麽治國,還是那句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隻要總統今天lu出換人的口風,明天撲過來想當官的就能從總統府一直排到前mén大街!
楊度還在闡述總統國情谘文的內容:一戰結束以後,國內經濟情況開始有了逆轉,首先是各國的剩餘物資開始湧現,轉向遠東銷售,中國市場尤其是重點。一來中國的關稅仍然較低,前清時節定下的關稅是5%,民國三年利用廢除厘金的契機,政fu將其提高到了75%,後來又成功利用了一戰的形勢,迫使各國同意將關稅提高到125%,但哪怕是125%,相對於主要工業國仍然是較低的水平;二來向中國進口變得有利可圖,中國經濟在大戰期間大力發展,國民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由於中日戰爭獲得勝利而且持續時間不長,再加上各國,華元幣值保持堅ting,在歐美列強幣值爭相貶低的時候,華元實際匯率上升了30-40%左右,進口商品的價格優勢體現的淋漓盡致,以鋼材價格為例,1919年4月7日德國宣布投降後,到1920年10月份,國內鋼材價格已下跌了三分之一,而國際市場的幅度更大,接近40%,再考慮外幣的貶值因素,哪怕加上125%的關稅,進口鋼材依然比國內要便宜。…,
其次是市場萎縮、需求降低進一步製約了產品的銷售渠道。各國原本在遠東的訂單差不多排到年底,但戰爭一結束,形勢就逆轉了,各國寧可訂金不要也不願再履行合同的,北方戰爭在簽訂《鄂木斯克條約》之後也結束了,雖然國防軍的訂單不見得會取消,但國防軍都是短期訂單,最多也就維持到當年年底。工商聯、全國總商會已做過估計,如果1919年訂單指數為100的話,1920年將會是87,而1921年是6
1922年恐怕隻有58了……換句話說,如果形勢不變,需求將會萎縮4成。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最後是生產規模仍在急劇擴大的現實加劇了矛盾進一步惡化。除北方集團等少數企業在一戰爆發前就大規模擴充生產能力外,其他企業都是在戰爭時期逐步擴大的,1918、1919的訂單需求更是加劇了這種刺ji。仍然以1919年的生產指數為10
1920將會是120,1921會是14
1922才有可能保持下來,換而言之,需求萎縮4成,生產擴大4成,中間不匹配的程度加劇2倍,再考慮進口衝擊、出口受阻的情況,隻怕惡劣3倍都不止。
中國經濟,已經在懸崖邊了……
!#
“諸位,一五計劃已多次討論,數易其稿,反複參詳,各部mén、各閣員也提了很多意見。”秦時竹看了看眾人,“這項計劃關係到國家未來長治久安的基礎,今天我們開會的目的就是對此進行再次討論,然後決定是否采納,考慮到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正式會議開始前先請皙子先生給大家做一個報告,也算是我三個月的國情谘文。”
楊度清清嗓子就念了起來。
“國際方麵,最重要的局勢變化就是巴黎和會結束與《凡爾賽條約》簽署,英法美三國除山東問題支持我國立場外,其餘關於租界地位、關稅自主權、領事裁判權等諸多內容均借口不屬於和會內容而予以拒絕,從目前國內輿論來看,絕大多數媒體都認為英法蠻橫無理,隻憑強權說話,完全背離了美國威爾遜總統‘十四點計劃’的jing神,因此,國內輿論反彈強烈……”
秦時竹cā話道:“對巴黎和會,我本人一貫不抱什麽希望,所以當時隻派了顧次長去法國,沒讓唐總理成行。對英法這些帝國主義,我認識得再清楚不過了,都是隻能拳頭不認理的國家,一丁點兒幻想都不能有,山東問題上之所以他們拒絕日本,絕不是什麽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恰恰是因為我們狠狠教訓了日本,這充分說明,國家地位不是談出來、祈求出來的,而是靠自己爭取的,要想避免弱ro強食的叢林法則,唯一的途徑就是使自己變得更強大。”
楊度繼續說道:“……從目前的國內形勢來看,其他都不錯,唯獨經濟情況非常不理想,與國際市場上各類貨物價格大幅度下跌、商品滯銷的情況相類似,國內也出現了同樣的苗頭,雖然程度還不算很嚴重,但異常值得警惕。日本幾個月前出現了“米sāo動”,社會秩序一片unlàn,到現在還未平息下去,我們目前雖然社會秩序良好,但不代表將來也安如磐石。如果經濟惡化,市場蕭條、工廠關閉、民眾事業,各種各樣的社會動dàng在所難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歐戰結束以後,列強必然重新把目光轉向遠東,中國首當其衝,為什麽他們不同意在租界、關稅主權、領事裁判權等問題上讓步,恰恰是因為他們希望憑借這種特權來重新占領我們的市場,輸出經濟危機,是故不得不提早應對……”
秦時竹補充道:“我說這些並不是空xue來風,我看過財政部最新提jiāo上來的報告,謂今年整體進口比去年增加一倍,下半年增速更快於上半年,雖然出口也在快速增加,但順差急劇減少,這種外貿形勢的逆轉,既有經濟氣候變化的原因,更有國際政策變化的原因。原本因為歐戰供應迫切,英法等對我國產品采取低關稅甚至零關稅政策,現在大戰一結束,立刻翻臉,不但大幅度提高關稅,而且還有采購商賴賬,原來最賺錢的棉紗、布匹、麵粉、鎢、銻、鋼材等物資全麵滯銷,而大量廉價的進口貨如同cáo水一般湧來……市麵上已有個別企業因為投產太晚、設備購置成本太高而陷入困境,這是一個極大的不安定因素。”
眾人都是靜靜地聽著,秦時竹說的,當然都是事實,這些閣員也能夠切實感受得到。不過,雖然感受一樣,但經濟管控的理念卻是大相逕庭。按唐紹儀等人的思路,供應必然要和需求相匹配,現在戰爭景氣消失,需求減弱,生產必然過剩,在這個時候,市場就會自動發揮作用,淘汰那些質次價高、效率低下的企業,保留下來的才是適應市場需要的jing華。政fu的作用不是去扶植必然要倒閉的企業,而是想辦法維持市場秩序的穩定,避免惡xing競爭。…,
而按照秦時竹的思路,既然需求不足、供應過剩,那就需要政fu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擴大需求,維持穩定。這樣一來,兩人的思路截然不同,一個是“自由主義”,強調自生自滅,一個是“計劃主義”,強調政fu管控。雖然這隻是經濟政策上的分歧,但由此連帶引發的內閣成員的意見分歧也開始出現,很多人si下評論說這是“府院之爭”。不管表麵上怎麽說,很多閣員對唐紹儀還是持讚同態度的,畢竟政fu不是慈善家,沒必要也不可能救活每一家企業。
但具體到外麵,卻又有一番光景。消息傳出後,除了國社黨對唐紹儀的理論表示謹慎支持外,進步黨和國民黨黨團卻旗幟鮮明地支持秦時竹。道理當然是明擺著的,進步黨的議員,絕大多數都是工商資本家,名下都有大大小小的產業,如果政fu能出麵穩定經濟,保障需求,自然是最好不過,而國民黨的議員,工商階層的不必說,很有一部分自命為勞工代表,倘若經濟蕭條、工廠關mén,那廠裏工人豈不是全體要失業?於公於si,都要起來呼籲。
因此,就形成了異常迥異的情況,外麵是支持秦時竹的多,但國務院各閣員反而是支持唐紹儀的為多。唐紹儀當然明白,現在已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和政治掛上了鉤。在中國這個國家裏,隻要任何問題與政治掛上鉤就沒法回避,隻能勇往直前地走,要麽成功,要麽被炸個粉碎,絕沒有後退、回避的餘地。別看國務院持保守立場的閣員較多,很多人也明裏暗裏讚同自己的觀點,但那是因為秦時竹還沒有真正要求他們表態,真要是現場表態,能有多少人支持自己就不好說了,這次總統辦公會議,未嚐沒有這種考慮在裏麵。
況且,就算是支持自己又能如何,兩條ti的蛤蟆不好找,兩條ti的人還不好找?擠破腦袋想當官的人多得是,別看民國官員沒有前清時節威風,各類暗地裏、灰sè的收入也在減少,但明麵上優厚的俸祿,各類退休保障製度,都讓人無比趨之若鶩。再閉塞的人,都知道民國每年的三大考,而9月份的公務員考試,特別是高等文官考試更是重中之重,一個普通官員都牽動社會關注,更迥論內閣成員這種文官最上層。他唐紹儀前清做過巡撫,民國做過兩次總理,官早已經當夠了,別人怎麽想可還是未知數呢。更何況這次又不是討論怎麽賣國,而是糾結怎麽治國,還是那句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隻要總統今天lu出換人的口風,明天撲過來想當官的就能從總統府一直排到前mén大街!
楊度還在闡述總統國情谘文的內容:一戰結束以後,國內經濟情況開始有了逆轉,首先是各國的剩餘物資開始湧現,轉向遠東銷售,中國市場尤其是重點。一來中國的關稅仍然較低,前清時節定下的關稅是5%,民國三年利用廢除厘金的契機,政fu將其提高到了75%,後來又成功利用了一戰的形勢,迫使各國同意將關稅提高到125%,但哪怕是125%,相對於主要工業國仍然是較低的水平;二來向中國進口變得有利可圖,中國經濟在大戰期間大力發展,國民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由於中日戰爭獲得勝利而且持續時間不長,再加上各國,華元幣值保持堅ting,在歐美列強幣值爭相貶低的時候,華元實際匯率上升了30-40%左右,進口商品的價格優勢體現的淋漓盡致,以鋼材價格為例,1919年4月7日德國宣布投降後,到1920年10月份,國內鋼材價格已下跌了三分之一,而國際市場的幅度更大,接近40%,再考慮外幣的貶值因素,哪怕加上125%的關稅,進口鋼材依然比國內要便宜。…,
其次是市場萎縮、需求降低進一步製約了產品的銷售渠道。各國原本在遠東的訂單差不多排到年底,但戰爭一結束,形勢就逆轉了,各國寧可訂金不要也不願再履行合同的,北方戰爭在簽訂《鄂木斯克條約》之後也結束了,雖然國防軍的訂單不見得會取消,但國防軍都是短期訂單,最多也就維持到當年年底。工商聯、全國總商會已做過估計,如果1919年訂單指數為100的話,1920年將會是87,而1921年是6
1922年恐怕隻有58了……換句話說,如果形勢不變,需求將會萎縮4成。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最後是生產規模仍在急劇擴大的現實加劇了矛盾進一步惡化。除北方集團等少數企業在一戰爆發前就大規模擴充生產能力外,其他企業都是在戰爭時期逐步擴大的,1918、1919的訂單需求更是加劇了這種刺ji。仍然以1919年的生產指數為10
1920將會是120,1921會是14
1922才有可能保持下來,換而言之,需求萎縮4成,生產擴大4成,中間不匹配的程度加劇2倍,再考慮進口衝擊、出口受阻的情況,隻怕惡劣3倍都不止。
中國經濟,已經在懸崖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