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是俄羅斯近代階級對立的根源之一。但與中國的土地問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


    在俄羅斯,原本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村社製,民眾以村社為單位構成了小規模的集體耕作,在彼得一世改革,特別是1900年代以後斯托雷平改革之後,村社土地製度瀕臨瓦解,被強製性地納入資本主義範疇,進行集約化管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從原則問題上來說,俄國因為地廣人稀,不存在中國曆史上因為土地兼並而造成人口流離失所的局麵,相反,隻要勤勞而且天氣還算過得去的話,維持一個溫飽局麵是不成問題的。特別是農奴製廢除之後,各家各戶的獨立耕作更具有生存意義。


    但是,過於分散的以自耕農、半自耕農為特征的基礎農業是與資本主義化的市場經濟相違背的,這種違背,不僅體現在自耕農經濟不是為了交換而生產,而且還體現在經濟規律經常會發生形變。例如,大規模的資本主義農場,在獲得豐收的時候。能夠主動根據情況下調價格,在歉收的時候,又能夠迅速提高價格,整體而言,價值規律在波動起伏中起作用——因為農場生產就是為了賣的。而以小農基礎為核心的農業,在豐收時不會舍得賤賣,在歉收時更不會選擇出賣。


    而俄國與西歐市場之間的交換,本質上就是用農業品換取工業品,農業品出口不利,必然導致工業品無法滿足需求,反過來說,國內的工業品更找不到銷路。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農民和工人之間是互相對立的——盡管他們可能同樣出身於一個階層。


    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為什麽能夠鎮壓成功,就在於一方麵向農民許諾恢複村社土地耕作製度,另一方麵又欺騙農民,向他們征收的稅負,主要是為了供養軍隊鎮壓工人暴*的——這就加深了工人與農民之間的對立,1905年**的失敗,根源在於工人的孤立無援。


    按照經典馬恩理論的教條,工人是社會主義****的基礎,布爾什維克掌權之後,依靠的便是工人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麽俄國**以中心城市爆發作為全麵開展的特征。農民因為歐戰以來的壓榨和強征入伍,對於推翻沙皇製度並無反感,所以**能夠取得成功。


    但是,布爾什維克黨麵對內外敵人的進攻,推進了餘糧征集製就把自己推到和農民對立的立場上去了。姑且不論是否支付了報酬。這種餘糧收集本身就是違反農民意願的——布爾什維克拿出來的隻是花花綠綠的鈔票,而且處於惡性通貨膨脹中,誰知道頂什麽用?況且,在征收的時候,不僅“餘糧”,連農民的口糧都被征收完畢了。這種敲骨吸髓的壓迫,使得農民階級痛感布爾什維克的政策。


    當然,對於政策的感受在農民內部也是分成好幾種,對於地主和大農場主,布爾什維克毫不猶豫地認定為敵人,不僅打倒,而且在肉體上加以消滅,這部分人大都與鄂木斯克政權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人數確實不多;第二派是富農,這是農民階級中既有剩餘價值,又有勞動價值的群體,是俄國農民的精華,布爾什維克采取了政治上中立,價值上攫取的方針;第三派是貧農和小自耕農,雖然布爾什維克征收他們的產品時同樣不遺餘力,但畢竟征收得較少。況且這些貧農和小自耕農還能從布爾什維克的土地法令中分得逃亡地主的一部分土地,與征收的痛苦比較起來而言,有得有失,而且土地是長遠,餘糧隻是一時,看起來還劃算一些——要是他們知道布爾什維克將來要用集體農莊化再把這些土地收回去,說什麽也是不會答應的。…,


    事情總是充滿兩麵性,不支持布爾什維克的農民階層也不見得會支持鄂木斯克政權。從屬性上說,鄂木斯克政權是既得利益集團的最後掙紮,秦時竹等人之所以斷定高爾察克政權維持不了多久,就在於這個政權是舊政權的延續,沒有任何新生的力量。


    既得利益集團,除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工商階級以外,基本都是農村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地主和富農階級,對於貧農,隻有剝削、壓榨的空間,沒有任何建設性的餘地。而且,鄂木斯克政權作為偏安一隅的政權,雖然國土麵積遠遠大於布爾什維克,也握有絕大多數的貴金屬儲備,但其經濟實力卻是虛弱的一塌糊塗。布爾什維克控製了全俄50%的工業產出,還有35%在被德國占領的土地上,鄂木斯克政權滿打滿算隻有15%,這還是在國防軍沒有占領西伯利亞以東時候的估計,到了《海參崴條約》簽訂的時候,鄂木斯克政權保有的工業產量下降到了隻有5%略強,各種工業產品,包括槍支彈藥全部都需要外界提供。


    在這個情況下,為了獲得必需的物資。同時要供應上百萬的軍隊,隻能拿農民開刀,高爾察克政權不會實行餘糧征集製,但他們會將這個政策貫徹得更徹底。而且,鄂木斯克政權自恃有協約國的支持,不會將農民是否支持自己放在眼裏。換句話說,農民本來就是被壓榨的對象,根本就不需要征求他們的意見,考慮他們的感受。


    在俄國力量對比的判斷上,秦時竹一針見血地指出。布爾什維克依靠的是工人階級,有工業基礎,不僅組織性紀律性要強於鄂木斯克政權,而且處於內線作戰的局麵,局麵危險,但不會崩潰,隨著時間的推移,力量會越來越強;高爾察克政權依靠的是協約國集團,沒有任何基礎,而且滲透了各方麵利益,組織性和紀律性都無法與布爾什維克相比,更要命的是,這個政權是建立在進攻至上基礎上的,他經不起僵持和長期對立——這個政權是沒有任何內部動力的。上百萬的軍隊死一點少一點,外界的輸血更不能改變其造血機能極其羸弱的特征。


    從長期來看,布爾什維克獲得勝利是可以預期的。


    照理說,中國應該盡可能地站在勝利者一邊,但是,基於中國發展內部、積蓄力量的原則,中國不僅不能站在勝利者一邊,反而要在不虧損自身實力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站在失敗者一邊,用失敗者的垂死掙紮來減緩勝利者前進的步伐,來讓勝利者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削弱勝利者的力量。


    在歐戰根本形勢上,德國也是注定要失敗的,但是,幫助德國比幫助英法意義更為重大,同理,在俄羅斯戰場上,高爾察克注定是要悲劇的,但幫助鄂木斯克政權比幫助布爾什維克意義更為重大。


    另外,在國際關係上,由於中國和德國之間的密切關係,協約國並不是非常滿意,但是這種不滿意與對布爾什維克的敵視比較起來而言,那就是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地扮演反布爾什維克的角色,那麽,英法美就會放心地扶持中國的力量,在高爾察克政權失敗之後將盡可能多的資源和國土劃給中國,以便中國能成為一線的防禦力量。列強深信,將俄國的土地劃給中國越多,付出的代價越大,布爾什維克和中國之間的矛盾就越加不可調和。…,


    至於日本,充其量會考慮讓他發揮牽製中國的角色作用,而不會對中國的地位取而代之。


    事態發展果真如秦時竹分析和判斷的那樣,9月以後,得到各方麵支援的高爾察克政權對布爾什維克政權發動了全麵進攻,蘇維埃政權不止一次被逼到看似山窮水盡的境地,12月,社會**黨人在莫斯科叛亂,統帥主力野戰軍的東方麵軍司令隨即叛變,幾乎聯合捷克軍團攻占莫斯科。1918年1月,白軍一度攻入列寧格勒郊區,攻占庫爾斯克,威脅莫斯科。


    就在同一時期,布爾什維克成立了最高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力量,統帥由托洛茨基擔任;4隨即成立地方軍事機構,全國實行普及軍訓製;10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關於實行普遍兵役製的法令。俄共(布)中央和蘇維埃政府還決定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將全部工作轉入戰時軌道。為統一領導在東線作戰的部隊。11月宣布國家為統一軍營,並成立由l.d.托洛茨基任主席的共和國**軍事委員會。i.i.瓦采季斯被任命為共和國武裝力量總司令。12月,共和國**軍事委員會下令擴充部隊編製,除東方麵軍外,組建南方麵軍、北方麵軍及西部防區(次年2月改編為西方麵軍)。12月30日成立以列寧為主席的工農國防委員會,協調和領導軍事機關和民政機關的活動,確保前線和後方的統一。


    這些措施的推進,布爾什維克的整體軍事布局已經完善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國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