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文上隻有寥寥數語。卻不啻於一道劃破曆史的閃電:7月17日,俄國爆發**,沙皇政府倒台,格.葉.李沃夫成為臨時政府總理兼內務部長……


    俄國的**絕不是偶然的。在大公被罷免之後,特別是在德國春夏攻勢取得重大突破之後,沙皇政府的統治秩序就變得搖搖欲墜,隻要不是瞎子,誰都可以看出政權危機趨於表麵化,而中俄有關調停以俄國的讓步結束,算是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大公去職最後,皇後阿曆山德拉的寵臣、不學無術的巫術師拉斯普廷在宮廷日漸得勢,利用尼古拉二世的迷信和迷茫,終於獲得了操縱皇室部分的權力。甚至進而要攫取最高軍事權力,由於皇後的德國背景,被保守派認為是全麵屈服於德國的危機根源。6月份,忍無可忍的保皇派集團在尤蘇波夫公爵帶領下,刺殺了拉斯普廷,企圖以此來拯救羅曼諾夫王朝。但由於皇後的挑唆,保守派被描繪有覬覦沙皇寶座的野心,尤蘇波夫公爵等輩放逐。


    幾乎在政權危機的同時,社會亦醞釀著巨大的反抗風暴。1916年工人罷工已經超過200萬人次,除了少數核心軍工,絕大多數工業生產受到了影響。由於大片國土喪失和內部經濟秩序的混亂,1915年農業機器產品隻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產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采量的下降。由於缺乏燃料、原料,高爐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產的紡織廠停產。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藥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年8—12月隻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製造機槍860支。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1916年前5個月,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隻能滿足需要量的61%。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


    在中俄衝突發生後,從遠東輸入的物資進一步銳減,嚴重威脅著俄國內部的穩定,俄國和盟國的聯係主要通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海參崴。但摩爾曼斯克在春夏攻勢中被德國人占領,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鐵路是單軌,運輸不便。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又太遠,還被中國卡住了脖子。俄國陷入窒息狀態。中俄有關協議內容的公布,又使得傳統上一直陶醉於帝國擴張的底層民眾清醒過來,感到對政權的失望。


    在這個時候,**的契機已經成熟了,而德國方麵將列寧弄回俄國國內,更進一步加劇了**的風暴,當然。在工人階級內部也存在著分裂,布爾什維克主張徹底的**,而孟什維克與資產階級立場較為接近,希望通過對國家杜馬的改良來緩解內部矛盾,分享政權。但是,沙皇拒絕改良,反而連國家杜馬一並關閉,並著手從前線調集軍隊,準備彈壓。


    矛盾趨於計劃,6月24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衝壓車間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提高計件工資和召回被解雇的工人。廠方無理拒絕,且以高壓手段進行威脅,宣布不定期歇業。罷工是直接受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指揮,罷工擴大到整個普梯洛夫廠。6月27日,按軍管當局命令,普梯洛夫廠大門緊閉。工人無法入內,便成立罷工委員會,並決定請求其他工人支援。衝突進一步發展為全市性的鬥爭。6月29日,罷工人數增加到20萬。群眾從四麵八方向涅瓦大街集合,在群眾性的罷工、示威遊行發展起來後。列寧發表講話,號召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準備武裝起義,並著手策反軍隊。…,


    7月1日,彼得格勒罷工轉變為總罷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大本營所在地莫吉寥夫,接到彼得格勒軍區司令哈巴洛夫關於首都局勢的報告後,下令對彼得格勒罷工運動實行鎮壓手段。次日晚,他簽署了給哈巴洛夫的電報:“著令於明日京都中的騷亂悉行製止”,沙皇軍隊連夜逮捕了布爾什維克黨彼得格勒委員會委員5人,並布置了彈壓兵力。由於事先得到情報,列寧等布爾什維克主要首腦逃脫了追捕。


    7月5日,布爾什維克黨在聖彼得堡郊外開會,列寧經過艱苦的說服,決定發動武裝起義,時間定在7月11日,後來,由於裝備不到位和軍隊策反還需要時間,先後進行兩次推遲,最終將時間定位7月16日。


    當天,成千上萬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進。由於布爾什維克的宣傳、組織工作,軍隊中的大批士兵轉到**方麵,沃倫禁衛團教導隊士兵率先起義,殺死教導隊隊長,然後上街,開往附近的普列奧勃拉任斯基團和立托夫斯基團,實現了初步聯合。整理好隊伍後,起義兵團開往維堡,同工人會合。駐在維堡區的莫斯科禁衛團教導隊進行反抗。阻止士兵參加起義。起義士兵和工人衝進營房,擊斃教導隊長,奪取了武器,武裝了工人。工人和起義士兵奪取了兵工總廠和炮兵總部,繳獲4萬支步槍、3萬支手槍和大量子彈。布爾什維克帶領群眾向監獄衝擊,釋放了政治犯,獲得釋放的布爾什維克立即奔向工人區,參加戰鬥。軍隊參加起義越來越多。


    7月16日晚,沙皇的大臣們在瑪麗亞宮開了最後一次會,但很快就被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企圖從前線調回軍隊來彼得堡鎮壓起義。但附近的軍隊已經起義。沙皇的討伐隊被阻攔在半路,即便再堅定的保守派,也那你遏止軍隊不打軍隊的思潮,整個首都掌握在起義者手中。


    當天深夜,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以傳單形式發表了《告全體俄國公民書》,宣告沙皇製度垮台,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指出工人階級和**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沒收地主土地,實行 8小時工作製,聯合各交戰國人民製止帝國主義戰爭。這份宣言廣為傳播,在工人和士兵的集會上宣讀,但是由於內部認識並不統一,列寧主張的建立徹底的工人階級政權沒有得到支持。


    **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勝利後,接著在各地迅速展開。7月17日。布爾什維克黨莫斯科委員會散發傳單,號召工人和士兵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支持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7日晨,莫斯科開始總罷工。遊行隊伍向紅場、市杜馬行進。武裝的工人把警衛攆走,解除他們的武裝。在市杜馬對麵的廣場上舉行群眾大會。布爾什維克號召工人走進營房,同士兵聯歡。士兵很快轉到**方麵。下午,工人和起義士兵占領了克裏姆林宮、兵工廠、火車站、市政府、警察局、電報局等,從監獄裏放出政治犯。


    7月下旬,**的風潮向四周擴散,整個喀琅施塔得掌握在起義者手中,赫爾森福斯(即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此時芬蘭還在俄國的版圖內)的水兵、士兵也舉行起義,乃至於在東線與德國對峙的戰線上,聖彼得堡武裝起義的消息傳到前線時,廣大士兵立即行動起來,成立士兵委員會,對軍官實行監督。農民也歡迎**,推翻沙皇製度已經給他們帶來政治上的解放。他們開始奪取地主的土地,爭取經濟上的解放。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廣泛地開展起來。…,


    在罷工和武裝起義過程中,聖彼得堡的工人建立了新的政權機關——蘇維埃,但是,工人們畢竟缺乏從政經驗,孟什維克和社會**黨人迅速開始接管政權。秦時竹看到的臨時政府首腦,便是保守派的名字。


    “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秦時竹笑了,剛才的驚訝此刻已經平靜下來,迅速做出了對形勢的判斷。


    沙皇俄國已經崩潰,原本應該在明年3月爆發的2月**提前了整整半年多,從列寧已經介入的情況來看,10月**或許會提前更多的時間。他當機立斷,對演習總指揮陸尚榮道:“今夜召開緊急會議,演習部隊外鬆內緊,準備集結,東線、中線各部隊做好作戰準備。”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陸尚榮原本也是一頭霧水,不明白秦時竹剛才為什麽會有那麽大的反應,現在一看電報,立即就醒悟過來,連聲道,“我立即安排。”


    情況正如秦時竹估計的一樣,孟什維克在沙皇時代已經能夠從事合法活動,擁有方便的條件來通知自己的支持者出席會議,於是,蘇維埃雖然成立,但其架構體係卻不是工人直接選舉產生的,而是由合法工會組織指派的,布爾什維克是其中的少數派——這一點正好和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少數派)的定義相反。在蘇維埃會議上,孟什維克、國家杜馬代表尼.齊赫澤當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勞動派、社會**黨人克倫斯基和孟什維克斯柯別列夫當選為副主席,參加執行委員會的。大多數也都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黨人。隻是到會議即將結束時,莫洛托夫才趕到塔夫裏達宮,而列寧更是連列名的資格也沒有。


    但是,由於工人武裝掌握著武力,以及麵臨沙皇的討伐風險,孟什維克和社會**黨即便控製了蘇維埃,也隻能部分執行布爾什維克的主張,但也由於蘇維埃目前的**特性,工人群眾內部並不讚同列寧有關改組蘇維埃的建議——理由是明擺著的,目前的政權組織已經能夠發揮**威力,不必要多此一舉。


    隨即,軍隊也行動起來,舉行了統一的工兵代表蘇維埃全體會議,繼聖彼得堡蘇維埃之後,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都建立同樣的權力機關。在全俄蘇維埃成立以前,由聖彼得堡工兵代表蘇維埃行使它的職權。在蘇維埃如火如荼的時刻,國家杜馬成立臨時委員會,開始政權的爭奪,經過他們的努力,得到生命和財產安全保證的尼古拉二世麵對大勢已去的局麵,最後決定退位,而讓位給他的弟弟米哈伊爾,而米哈伊爾還沒有接受政權就宣布放棄,7月23日夜,沙皇簽署了退位宣言,並按照國家杜馬的要求簽署了任命立憲民主黨人李沃夫公爵為大臣會議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為最高總司令的詔書。


    事情的進展和辛亥**近乎類似,國家杜馬雖然成立了臨時政府,但實際力量在蘇維埃一邊。國家機關的要害部門,如電報局、廣播局、車站、鐵路等都掌握在蘇維埃手中。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連印一張聲明的地方都沒有。沒有蘇維埃的同意,壓根就成不了氣候,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便向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建議就成立新政府問題進行談判。由於麵臨布爾什維克的敵視和懷疑,暫時掌握蘇維埃領導權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黨人決定將政權交給說服沙皇退位的臨時委員會(與當時南京派將政權交給袁世凱何其相像),列寧代表布爾什維克黨批判了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同杜馬代表達成協議的計劃,建議由蘇維埃建立臨時**政府,但孟什維克占據會議多數,再加上臨時杜馬事實上傾覆了沙皇製度,博得了很多蘇維埃代表的好感,結果,蘇維埃以多數通過了執行委員會的建議,把政權拱手交給格.葉.李沃夫,但蘇維埃本身並沒解散,形成了既有蘇維埃又有臨時政府的兩個政權並存局麵。…,


    在晚上召開的分析會議上,秦時竹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在一定時間內會同時共存,隻有在臨時政府的勢力壯大,並掌握軍隊後,雙方才可能產生衝突,在此之前,臨時政府隻是蘇維埃的傳聲筒。”


    “那麽,誰會最後勝出呢?”蔣方震道,“我既看不懂蘇維埃的意思,也不明白臨時政府的用意。”


    事實上,很多人都看不懂這個情況——南京派當時把政權交給袁世凱,是因為袁世凱手裏有北洋軍,蘇維埃吧政權交給臨時政府,僅僅是因為臨時政府說服沙皇體麵下台有功?


    “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便是,掌握蘇維埃的高層並不認同基層的理念,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不惜把政權移交出去,以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秦時竹笑了,“可是他們不懂,他們以為這樣做將來在臨時政府會有他們的一杯羹,除了裝點門麵之外,他們將來隻能吃到閉門羹。”


    “無論如何,俄國陷於內亂,是我們的好機會。”陳宦對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都沒有什麽好感,“逐鹿計劃的推進,恐怕要進行大的修改。”


    “二庵兄說得沒錯,逐鹿計劃原來是以民國6年,即1917年初作為行動開展基點的,但現在局麵如此,必須提前半年以上。”秦時竹雖然對俄國的提前**有一定心理準備,但萬萬沒想到居然僅僅打了2年,俄國就頂不住了。說起來這一點,還要拜中國所賜。德國相對於曆史上的力量更強,犯錯誤犯得更少,相對而言殺傷力也就更強。更由於中國方麵對俄國力量不遺餘力的削弱,各個因素綜合起來考慮,促成了這個老大帝國的崩潰。


    “從眼下的局麵來看,俄國的形勢還不明朗,諸位討論一下,德國方麵會采取什麽樣的應對措施?”


    “有兩個可能,進攻或者暫緩進攻。”蔣方震分析道,“具體哪個結論更有說服力,我現在很難判斷。從軍事的角度來衡量,現在俄國陷於內亂,雖然沒有爆發公開的內戰,但是人心惶惶,德國此時進攻,能收到更好的功效;但另一方麵來說,目前俄國政局動蕩,存在著媾和的機會,對麵臨兩線作戰的德國而言,不啻於一個天賜良機,可以減輕壓力,全力西向,順利結束戰爭。我認為,這兩種是很難選擇的,前麵的選擇固然在軍事上有利,但容易造成俄國人團結起來,反而不利;後麵一種選擇要冒比較大的風險,倘若俄國沒有接受媾和,反而利用這個機會得到了喘息,按照大總統說的那樣,兩個政府必然會消失一個,留下來的那個政府如果沒有選擇和平而是繼續戰爭,那麽到了那時,德國將不得不麵臨更棘手的問題。”


    “百裏兄提供了一個思考問題的立場和思路,諸位可以繼續討論。”秦時竹不想給這種戰略判斷下結論,一來曆史已經改變,他沒有完全的把握,二來,過於武斷的決策,不利於培養正常的決策體係,一旦出錯,後果將是致命的。


    “我讚同百裏兄的思路,我個人傾向性地認為,德國會繼續進攻,直到俄國同意媾和為止。”陳宦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在正處於夏季,利於大兵團作戰,俄國冬天來得早,德國要想在戰場上取得成果,便不能不抓緊時間,10月份已經是用兵的極限了。以往2年的經驗都表明,德國在11月初便被迫停止進攻,這3個月時間,隻要一拖延,等於今年的戰事便過去了,如果俄國沒有接受媾和,德國不但冬季麵臨著俄國反撲的威脅,而且還要在明年投入力量繼續作戰——明年的情況如何,誰又能估計得到呢?這是其一。其二,從戰略態勢來看,德國要像普法戰爭那樣,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就是利用手中的戰略優勢迫使對手認輸,隻要戰線維持在目前或者稍有收縮,德國都是事實上占了很大便宜的,如果能夠一舉打垮俄國,必將對英法心裏有很強的衝擊作用,現在西線的戰局是雙方都無力進攻,如果德國率先結束東線,則西線最後陷入死局,也將最終決定歐戰走向,因此,解決俄國的心裏示範效應還是很強的;其三,我一直讚同總統的意見,美國之所以保持中立,不是因為愛好和平,而是在等待機會,而美國加入戰局,隻可能會加入英法一邊,如果俄國還未崩潰,英法繼續交手,再加上美國,德國隻有失敗這個前途,我還是那句話。德國勝,有可能,但做不到壓倒性勝利,德國敗,可能性很大,很可能是壓倒性的失敗。”


    張紹曾發言道:“歐戰東線走向如何,我們要盡一切力量塑造對我們有利的戰果,如果德俄媾和,則俄國會將力量轉過來對付我國,不要看現在德國一直不遺餘力地拉攏我國,一旦俄國轉向,德國會希望俄國牢牢地吧力量限製在遠東。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從兩方麵著手,第一,要製造有關信息,讓德國方麵確信俄國不會,至少目前不會媾和;第二,要通過渠道發出相關暗示,主要是針對英法方麵,表麵我們將繼續維持對俄國物資輸入,讓他們確保俄國繼續與德國作戰——英法比我們更害怕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做好準備,一旦德俄媾和,憑我們自己的力量,要足以改變戰略平衡,獲取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希望俄國在歐戰中多消耗一點力氣,但不能把逐鹿行動的基石放在俄國對我們的不抵抗上麵,那樣是十分危險。”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大本營最後決定,修改逐鹿行動預案——演習繼續進行,但在演練攻城戰術後即行停止,其餘科目一律取消,各部隊返回原出發地,最遲不得於9月1日做好準備。對東線和中線頂在一線的部隊,要加緊偵查,勘察周圍信息……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國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