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青島問題的交涉在北京示威大遊行後又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當《人民日報》、《新華》等主要媒體以充分肯定的口吻向全國報道時,在各地同樣掀起了支持政府、收回青島的熱潮。學生、商人、小市民自發走上街頭抗議、示威,“抵製日貨”的口號又重新響徹各大城市,若在以前,政府肯定又要出麵幹涉和彈壓,但現在不同,中央政府和大總統都表示支持,地方政府搗什麽亂?當民眾激情昂揚地走上街頭時,發現迎來的不是警察的棍子和槍刺、而是笑臉和支持時,對於政府的擁護之情就更為加深了,自辛亥革命以後漸漸有些淡去的民族主義情緒再度高漲。各地電影院撤去原先的既定影片節目表,再次反映當時以北疆國防軍抵禦俄國侵略和閱兵儀式為主要內容的《北國慶典》,在嘹亮的軍歌聲中,在鏗鏘有力的宣傳話語中,很多人仿佛重溫三年前的熱切往事,愛國主義情緒再度高漲。學生誌願參軍、捐款捐物等一幕幕景象再次在各大城市上演。


    在中日相互進行交涉和抗議的扯皮過程中,國防軍有關的軍事調動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由秦時竹親自簽發的國防軍大本營絕密第4號文件上,華北軍區司令長官夏海強中將被任命為山東前線最高指揮官,直隸護軍使兼陸軍第11師師長郭鬆齡中將率領所部負責青島嶗山灣及附近地區防禦,在原來暫時代理中央教導師師長吳佩孚少將的強烈要求下,陸尚榮批準其出任陸軍第22師師長,負責山東龍口地區防禦,等於和11師一起在一南一北夾住了膠州灣,中央衛戍師師長王雲山中將率領國防軍中最強悍的兵力作為山東前線部隊的總預備隊,沿膠濟鐵路和津浦路一線展開,隨時用於補防,國防軍在山東境內的兵力超過了五萬。


    事實上,早在內閣會議召開之前。這一係列的軍事調動就已經在進行。秦時竹、葛洪義和陸尚榮等人通過研究既往曆史經驗得出結論,在曆史同期進行的日德青島之戰中,日本是通過經過中國中立地區以完成對青島的包圍的,現在就是要提前布局,逼日本人去正麵啃青島要塞這塊硬骨頭。理由?國防軍在山東地區進行特別演習,跟英國人說的則是:若是德國人不老實。咱們直接把青島拿下來。


    也因為如此,在中、德、英、日地外交官還在為青島進行大扯皮時,國防軍已經為青島戰局做好了準備。24日,日本拒絕了德國通過第三國所提出的,以作價6億馬克為條件將青島轉租借給日本的方案,在日本某些狂妄的人士看來,“皇軍隻需要6個小時就可以攻下青島!”,根本用不著付出6億馬克的高額代價。當然,德國所提出的建議中國也是知曉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麽,中國裝作不曉得,反正日本鬼子是不可能出那麽優厚的條件的。而中國已提前預知了一戰後馬克貶值得一文不值的情況,非常樂意做一筆如此“劃算”的買賣。24日晚間,德國膠州灣總督收到了威廉二世的最新電報:“盡一切努力守住青島,並準備將其完整地交給於中國政府!”但此時,中德有關青島問題的條約還沒有最後簽字,日本對德宣戰的聲明迫不及待地發表了。


    日本對德宣戰並沒有出乎大多數觀察家的預料,在英日同盟地體係下,這似乎是日本“唯一”可以選擇的立場,對於背後的利益交織和勾結。一般人也不會認為有太多地問題,畢竟國家之間這種來往是很正常,談不上陰謀與卑鄙。


    在得知日德宣戰的消息後,外交部著實忙乎了一陣,既要發表中國政府對青島問題的聲明,又要向兩個國家提交相應的照會。中國政府在聲明中對日德互相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表示擔憂,對遠東局勢進一步惡化表示“遺憾”,對上述兩國有可能對中國權益造成損害的遠景表示“關切”,但沒有改變的是中國有關“中立”與“和平”的立場。更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居然還表示“尊重”兩國在國際問題上各自選擇的立場。從表麵上看,中國政府似乎從最初那種言辭切切、“不得利用中國領土進行敵對性行動”地強硬立場上後退,變得似乎在承認雙方交戰的“既成事實”,但國內媒體不但沒有加以指責,反而也如釋重負般地鬆了口氣。說穿了,輿論對日德交戰的前景並不奇怪,更沒有奢望靠中國的恐嚇就能保持遠東和平的情景,他們隻是擔心政府屈服於日本的壓力而自動放棄膠州灣的有關權益。現在表麵上看中國政府較之以前有所“軟化”。但在最關鍵的青島問題上政府並沒有實質性的讓步。再加上中德有關青島協定正式簽約地事實,可以說中國方麵已經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中國的利益。這種輕鬆感自然讓人愉悅。而他們分析的道理無非三條:


    第一,日本理虧。雖然日本對德宣戰早於中德正式聲明文本公布的時間,但中德移交青島權益的風聲早就放了出來,這是時間上的先機和主動。雖然道義並不是決定國際問題的關鍵因素,但起碼在交涉中擁有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一點對中國尤為重要,萬一在戰後恢複交涉,也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基礎。


    第二,中國早有準備。國防軍在山東境內大演習地消息,不早不晚,恰恰選在日本宣戰前一天公布,這不由讓人感慨國防部地時機把握實在是太好了。這既能在實質上增強山東地區的防禦力量,又不見得是針對日德交戰地敵對性動作,無論對哪個國家也都交代得過去。當然,大本營擁有破譯日本外交密碼能力的秘密是不可能讓這些媒體知曉的。,


    第三,中德有秘密協作。這是輿論分析分歧最大的地方,雖然用上了可能、估計、也許等大量含糊不清、意義模糊的詞語,但還是隱隱約約表達了相應的意思。表麵上的協定並不可能讓人看出玄機,但報界的資深政治評論家認為,國防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緊緊包圍住膠州灣租借地,隻留下一個麵東的大海讓日本插手,已經擁有了最為充足地回旋餘地。到日德進入戰爭僵持狀態後。中國根據實際需要,或是出其不意地宣布接管青島,或是已經瀕臨失敗的德軍突然向中國方麵投降而讓中國摘桃子。無論哪個結果,中國都是有利的一方。


    自然,也有對日本惱羞成怒、悍然發動對華戰爭的擔憂,但輿論普遍估計這種可能性不大:一來日本並沒有做好全麵侵華的準備;二來也沒有充足的理由和借口這麽做。更何況英國和美國並不允許日本這麽做。中國地平衡角色在這一曆史進程中微妙而複雜。


    在得知日德正式宣戰後,秦時竹和一幹大本營核心官員臉上都是洋溢著笑容。這不僅沒有超出他們的預計,更重要的是中國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青島防禦能力和戰鬥力的顯著增強,足以讓日本吃足苦頭,而國防軍提前動員,封鎖住曆史同期日本從側翼進軍膠州灣的兩個路上通道後(日軍原本在山東龍口登陸),逼得日本隻能正麵硬撼青島。套用秦時竹的話說:“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和一顆夠硬地核桃讓日本這頭餓狼崩壞幾顆牙……至於德國人,他們恰好就扮演了這一角色,而且他們在替我們賣命之後還得感謝我們。”


    德國在青島地防禦力量主要由海軍和陸軍兩部分組成。在戰爭爆發以前。德國遠東艦隊擁有“沙恩霍斯特”號(旗艦)和“格奈森瑙”號兩艘裝甲巡洋艦(這兩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也是德軍在二次大戰時期地主力艦艦名)、輕巡洋艦“紐倫堡”號、“埃姆登”號和“萊比錫”號。一艘雷擊艦。五艘炮艦和三艘內河炮艦。戰爭爆發時。艦隊主力“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紐倫堡”正在海軍中將斯佩伯爵地帶領下在德屬加羅林群島和南太平洋遊弋。“萊比錫”號在墨西哥沿海“保護德國利益”。“埃姆登”號和其餘艦隻都在中國沿海巡弋。因此青島港內地德國水上力量非常虛弱。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早在8月1日。駐青島地膠州灣總督府接到德國參戰地秘密電報後就立即向中國領土領水內地德艦發布動員令。雷擊艦s90號和其中兩艘炮艦匆匆忙忙趕到青島。其餘炮艦因距離比較遙遠。不是就地鑿沉就是“賣”給了中國政府。而上麵地乘員、散居在中國各地地德國在鄉軍人僑民都設法經陸路趕到青島(德國動員能力之強可見一斑)。當時奧匈帝國海軍地老式巡洋艦“伊麗莎白皇後”號在一周前剛剛抵達青島。此時也理所當然地加入到戰爭地行列。此時青島地海軍力量雖然有所恢複。但仍然比不上戰前巔峰時期地兵力。


    德國向俄國和法國宣戰後。“埃姆登”號曾離開青島。不久就帶著在對馬海峽捕獲地俄國商船“梁讚”號返回。德國海軍工程人員將入塢修理地“鸕鶿”號炮艦上麵地武器拆除安裝在“梁讚”號之上。並配備了其餘武器和海軍人員。名字則沿用“鸕鶿”號。不久以後。這艘船成為印度洋上最為出名地德國偽裝襲擊艦。幾乎與此同時。德國郵船“腓特烈王子”號也在青島改裝成為襲擊艦。“埃姆登”號則帶著8艘補給船和19000噸煤離開青島。前往馬裏亞納群島和斯佩艦隊匯合。隨後被斯佩派遣到印度洋執行破交任務。可以說。遠東艦隊地主要實力已經在戰爭爆發時脫離了膠州灣租借地。這對德國無疑是一個重大地利好。遠東艦隊地實力雖然可觀。但並不是日本聯合艦隊地對手。與其不敵日本艦隊主力受困還不如早些脫離苦海。隻是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地協約國商船要倒大黴了。


    在歐戰爆發一星期後。膠州灣租借地總督邁耶·瓦爾代克海軍上校決定不再冒險派軍艦或商船突圍。也否決了一些少壯派軍官提出地奇襲英國租借地威海衛地計劃。認為這對於青島地防守並無多大地裨益。而且容易給中國政府增加麻煩。他地心思和精力重點放在對青島地區地防禦上。


    青島地外圍防禦線沿租借地地邊界展開。內圈防禦線主要以青島近郊地雞貂山、俾斯麥山和毛奇山為核心(後兩座山地名字都是德國人占據青島後取名地)。有8座主要炮台(由於中國方麵提供地便利。青島要塞比曆史上更為牢固和嚴密)。5座對海。3座對陸。共裝備5門280mm和3門240mm要塞炮、5門210mm和9門150mm重型榴彈炮。門105mm中型榴彈炮。此外還有若幹門輕型榴彈炮。這幾座炮台外加8座多麵地棱形碉堡共駐紮1250人。地勢居高臨下、非常險要。炮台和碉堡地水泥防禦層厚達近2米(反正水泥是遼陽實業提供地抵債物資。方便易得。價格實惠)。算得上固若金湯。稱為遠東地列日要塞也毫不為過。如果以曆史同期青島各要塞地防禦能力為100地話。那麽到了此時這些要塞地防禦力提高到了178左右(像不像三國誌中用來衡量城防度地指數?)。


    德國海軍大臣提爾皮茨元帥在20世紀初期曾擔任過駐中國艦隊地海軍提督。他稱讚道:“至少需要整整一個軍地兵力才能攻下這些要塞。”除了防守要塞地兵力外。德國在青島還駐紮有海軍陸戰第3營1300餘人。包括個步兵連、1個騎兵連。1個工兵連。1個炮兵連和2個機槍連。在北京使館區和天津德租界。德國還另外駐有4個步兵連、1個騎兵連和2個炮兵分隊。這些部隊在德國參戰後也火速集結。撤退到青島。在撤退過程中。中國政府提供了大量地方便和幫助。光是備戰所需要地糧食和軍火就輸送了一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衡量。都極大地增強了青島地防守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國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