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非常感謝熱心讀者的打賞,時竹希望能用更多的文字回報諸位的厚愛!
梁啟超極為感動,他知道蔡鍔的難處,也知道這些輕鬆話之下,其實是經曆了痛苦的掙紮和思索,不然,剛才蔡鍔低頭不語幹什麽呢?如果是一味搪塞,或者敷衍了事,那完全就用不著思考,不假思索的回答才更符合邏輯。
“鬆坡,你的難處我是知道的,執政也是明白的,可是國家草創、百廢待興,要克服的困難還有許多,這番作為是苦了你了。”
雲南之行,梁啟超在蔡鍔這個得意弟子的配合下,極為順利,不僅有效溝通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更讓秦時竹對於西南的布置也放了心,在他看來,有了蔡鍔和張孝準的“雙保險”,西南的大局不難定奪,無論是貴州唐繼堯還是廣西陸榮廷,都不過是跳梁小醜罷了……唯獨西藏方麵,中央也許還要費點力氣。
俗話說大有大的難處,進軍中央,掌握最高權力,自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可從來都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秦時竹做了臨時執政並準備再接再厲擔任最高元首時,原本隻在北疆一隅而遇不到的西藏問題也隨之而來。說句良心的話,秦時竹在民眾當中有如此高的地位,護國戰爭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得益於在外蒙古問題上的強硬,但此一時彼一時,秦時竹在外蒙古上的良好表現,反過來也束縛住了他在西藏問題上的手腳----民眾的期望值高了,希望他能夠解決的更好,而且,西藏問題比蒙古問題更為棘手。
西藏自古即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製度,這是一般人都公認的。但若是論起真正納入中國版圖來,西藏反而要遲於蒙古,是在元時期才真正內化為中國領土(看待曆史要實事求是。就是這個時候也比大多數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早)。滿族在入關前,已經和蒙古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可謂血濃於水,但和蒙古不大一樣地是,西藏則是清朝得了天下後才進入大清版圖的,對於中央政府的認同並不是很強烈。為了有效控製這一區域。清朝一方麵實行尊崇黃教的政策(順治和康熙帝都曾給達賴和班禪喇嘛優加封號),一方麵又不直接幹涉西藏政務以示優容。直到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軍入藏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才開始派員駐紮西藏,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管理。此後,中央對於西藏的管理日趨嚴密,1727年(雍正五年)正式設駐藏正副大臣二人,分駐前後藏。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規定有關藏內大小事務。均應稟明駐藏大臣辦理,並規定了西藏地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整套製度。
但隨著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成對印度次大陸地入侵後,西藏的局勢開始複雜起來。英國殖民者在完成對印度的占領後。又開始把侵略矛頭指向與印度毗鄰的西藏。其首要目標是確保印度這顆英國女皇皇冠上最耀眼明珠的地位不受損害,使西藏成為印度與沙俄之間的緩衝地帶;其次是掠奪西藏豐富的羊毛、皮革、礦產資源,推銷印度茶葉和工業品,並通過西藏進一步向中國西部擴張。為達此目的,英國先後發動了1888年和19031904年的兩次侵藏戰爭,通過隨後簽訂地《中英藏印條約》(1890)及續約(1893)、《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及《通商章程》(1908),英國攫取了一批侵略權益,包括開放亞東、江孜、噶大克,自由通商、派駐官員、租賃房屋、領事裁判權等。(清一代。這等喪權辱國的條約比比皆是,西藏方麵的條約其實遠遠算不上性質最惡劣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雖然英國處以強勢(在國力上英國超過清朝,在地理上,新德裏距離西藏比北京更近),但在1906年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中,英國也不得不“允不占並藏境及不幹涉西藏一切政治”。但帝國主義從來就不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英國隻是在尋找更有利的時機實現其侵占西藏的陰謀罷了。
英軍兩次侵藏戰爭,更兼沙俄也野心勃勃,窺視西北。使清廷感到西藏地位的危險,有識之士鑒於西藏地位的險要和情勢的惡劣,主張在西藏進行改革,加強西藏與內地的聯係。190年,張蔭棠出任查辦藏事大臣,擬定善後辦法基十四條,主張在西藏練兵籌餉,革除苛政、振興農工商業。次任駐藏大臣聯豫也積極推行新政,設立督練公所、巡警局、電報局、學務局等新機構。在西藏改革地同時。清廷又任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在藏人聚居的四川西部進行以改土歸流為中心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對於加強西藏與內地的聯係。鞏固邊疆,無疑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改革往往帶有民族歧視意味,不容易得到廣大藏族人民的支持,同時又與西藏上層封建農奴主階層的既得利益發生了矛盾,故而遭到他們的反對,清廷對於西藏的控製反而動搖起來。
英國兩次侵藏後,為了消化侵略成果,也為了避免與沙俄地衝突,對西藏采取了所謂“不幹涉政策”,更注重經濟滲透和政治分化,在西藏上層人物中扶植親英勢力。英國駐西藏的商務專員等人采取各種手段拉攏和收買西藏官員,挑撥漢藏關係,製造和擴大漢藏矛盾。客觀上,隨著藏印貿易的發展,西藏產生了一批靠壟斷羊毛貿易獲取高額利潤的特權階層,他們成為親英派的主要人物。親英派首領倫青夏劄即因專靠羊毛貿易營私舞弊,曾被聯豫下令抄沒家產,更造成了對立。
雙方勢力此消彼長,清廷與西藏地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西藏的新政改革措施激起當地上層人物的激烈反對,他們唯恐失去自己的特權,除呈請暫緩改革外,還煽動各地土司頭人反對改革,並直接派藏軍進攻川邊三岩等地。在此情況下,清廷決定恢複鴉片戰爭後名存實亡地中央駐軍西藏製度。派鍾穎率川軍入藏以加強控製。191車2月,川軍進入拉薩,在阻止川軍入藏地企圖失敗後,十三世達賴喇嘛等人於當日倉皇出逃,經亞東到達印度大吉嶺,請求英國保護。,
局勢向英國一邊傾斜。清軍雖然入藏。但西藏當地並未心服。在獲悉達賴出逃後。英國方麵卻如獲至寶。處處加以籠絡。英印總督明托、英國駐錫金政務官柏爾等人多次會見達賴。為他打氣。不到兩年。達賴與隨員已完全傾向英國。
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地消息傳至西藏後。藏局果然開始再次動蕩。先是駐藏清軍因欠餉而軍心浮動。軍中會黨分子乘機鬧事。後是革命消息傳來。有人以棄藏回川為號召煽動起事。1911年11月。郭元珍等人領導兵變。囚禁聯豫。被鍾潁擊敗。由於緊接著清廷退位。聯豫稱病休養。藏事由鍾潁主持(1912年5月。袁世凱正式任命其為駐藏辦事長官)。但是。不久之後征討波密大軍於撤退途中鬧事搶劫。接著與藏軍發生糾紛。並波及江孜、日喀則等地。再後來。拉薩市內地漢藏衝突亦因駐軍劫掠寺廟而激化(中央欠餉。駐軍不得已而為之)。漢藏之間地衝突。本來就有根源。更加之清政府民族壓迫。並沒有多少可以奇怪地。但是英國如同嗅到了臭味地蒼蠅。拚命要來橫插一杠。在他們地慫恿和挑唆下。居然掀起了“西藏獨立”地喧囂。
卸任不久地英印總督與達賴密談。讓其派遣官員潛回西藏進行煽動。並由達賴地內侍達桑占東(親英分子)負責具體組織軍事叛亂。這家夥組織了一支一萬多人地藏軍。自任總司令。開始對江孜守軍發起進攻。經過英國駐亞東商務委員麥克唐納地“調停”。當地駐軍被迫交出槍枝彈藥取道印度回國。隨即。日喀則地駐軍也遭到同樣地命運(英國可是一貫拉偏架地老手)。掃蕩外圍完畢後。達桑占東又率領各路叛軍圍攻拉薩。與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械餉兩缺。兼之得不到當地民眾地支持。再加上英國方麵上竄下跳。守軍地處境越來越不利。不得已隻好接受了英國地“調停”。和藏軍達成四點“議和條件”。將槍彈交出。經印度返回國內。隻留下駐藏官員留駐拉薩。但隨著駐藏軍隊陸陸續續撤出。遠在印度地達賴喇嘛在英國地鼓動下。強令所有留藏官員也必須撤出拉薩。鍾潁在失去軍隊護衛後。也隻能被迫離開拉薩。到1913年2月。所有駐藏官員和軍隊都被西藏地方地分裂勢力驅逐出境。
英國方麵見陰謀得逞。迫不及待地將已經在印度流亡了兩年多地達賴護送回藏有了英國人地支持保證。西藏親英分裂主義勢力更為猖狂。在城內。他們挑動民族仇恨。煽動要把漢人“驅逐淨盡”。在藏邊。藏軍東進。切斷川藏交通。到6月中旬。先後攻陷江卡、鹽井、理塘等地。包圍了察木多、康定等地。川邊末被攻陷地縣城。南路隻有三個縣。北路尚餘八個縣。由此直接威脅到川、滇兩省地安全。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孫中山雖已明確宣告西藏為中華民國領土。但限於實力。根本無力幹涉。袁世凱任總統後。麵對當時地西藏局勢。決定對藏政策是剿撫結合。先剿後撫。對袁世凱來說。他最重要地任務是穩定局勢。打壓國民黨。隻要不出動北洋軍隊而讓川、滇兩省出兵。既可免傷實力。又可削平藏亂。自然是件好事。
先是川督尹昌衡親率川軍前隊二千五百人從成都出發。兵分兩路。南路由朱森林率領。收複河口、理塘。北路由劉瑞麟率領。解了察木多、巴塘之圍。與此同時。蔡鍔派遣地支隊也收複了鹽井等地。藏軍人數雖多。但實力其實不強。基本是一群烏合之眾。在西藏內陸還可以依靠熟悉地形、有利環境而得到支持。到了川邊失去這些依托後。就變成不堪一擊。
川、滇軍隊節節勝利的消息,使西藏分裂主義勢力地後台老板--英國終於忍耐不住了。它放棄了所謂“不幹涉政策”,開始走上前台赤裸裸地幹涉中國內政。朱爾典曾與袁世凱會談,就中國迫切需要大借款這一困境來提醒袁注意,如果川軍的進兵超出一定範圍,英國政府就不會對中國提供任何進--步的援助,進而聲稱“西藏問題總以日後和商易為歸結,倘現時用武力,或與友睦之辦法必有巨礙”。
此後朱爾典又幾次重提中國不得派兵入藏,不得改西藏為行省,否則所有責任惟中國是問,在這些威脅--時未見效而藏軍在川、滇軍兵鋒之下不斷敗退的情況下,8月17日,英國方麵正式向中國提交照會,聲明五點:一、英政府不允中國幹涉西藏內政;二、反對華官在藏擅奪行政權並不承認中國視西藏與內地各省平等;三、英國不允在西藏境內存留無限華兵;四、以上各節先行立約,英方將承認之意施於民國;五、暫時中藏經過印度之交通應視為斷絕。英國的照會完全無視國際法堆則,是對一個主權國家內政明日張膽的幹涉。但是袁世凱政府迫切要求得到列強承認和借款,迫切希望鎮壓“二次革命”,不敢輕易與英決裂。秦時竹發動護國戰爭後,朱爾典變本加厲,更進一步威脅中國,如果中國政府不令川軍停止西進,英國不僅不承認中國政府,而且將以實力助藏獨立。
麵對英國的強硬態度,有求於列強的袁世凱終於抗衡不住,致電尹昌衡、蔡鍔,胡說什麽“切不可冒昧輕進,致釀交涉,搖動大局”。當時,川、滇兩軍的形勢還較為有利,但接到中央之命令,也隻能服從,川、滇軍基本停止於怒江一線。有人評論說:“戰勝川軍者,非藏兵也,英使朱爾典也。”
秦時竹上台後,從不同渠道得悉了這些消息,當時因為英國方麵忙於其他更大地事務(與江南的馮國璋勾結),無暇要挾秦時竹做出更大的讓步,才暫時地沒有提到西藏事務,但秦時竹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按照曆史邏輯的發展,1914會有西姆拉會議和麥克馬洪線,他決心在事態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前,先行抑製住英國的侵略野心。派遣張孝準入川,一方麵是為了平定川亂,另一方麵也有威懾西藏分裂勢力的意圖,在這樣的情況下,蔡鍔的地位便顯得愈發重要了。
梁啟超極為感動,他知道蔡鍔的難處,也知道這些輕鬆話之下,其實是經曆了痛苦的掙紮和思索,不然,剛才蔡鍔低頭不語幹什麽呢?如果是一味搪塞,或者敷衍了事,那完全就用不著思考,不假思索的回答才更符合邏輯。
“鬆坡,你的難處我是知道的,執政也是明白的,可是國家草創、百廢待興,要克服的困難還有許多,這番作為是苦了你了。”
雲南之行,梁啟超在蔡鍔這個得意弟子的配合下,極為順利,不僅有效溝通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更讓秦時竹對於西南的布置也放了心,在他看來,有了蔡鍔和張孝準的“雙保險”,西南的大局不難定奪,無論是貴州唐繼堯還是廣西陸榮廷,都不過是跳梁小醜罷了……唯獨西藏方麵,中央也許還要費點力氣。
俗話說大有大的難處,進軍中央,掌握最高權力,自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可從來都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秦時竹做了臨時執政並準備再接再厲擔任最高元首時,原本隻在北疆一隅而遇不到的西藏問題也隨之而來。說句良心的話,秦時竹在民眾當中有如此高的地位,護國戰爭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得益於在外蒙古問題上的強硬,但此一時彼一時,秦時竹在外蒙古上的良好表現,反過來也束縛住了他在西藏問題上的手腳----民眾的期望值高了,希望他能夠解決的更好,而且,西藏問題比蒙古問題更為棘手。
西藏自古即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製度,這是一般人都公認的。但若是論起真正納入中國版圖來,西藏反而要遲於蒙古,是在元時期才真正內化為中國領土(看待曆史要實事求是。就是這個時候也比大多數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早)。滿族在入關前,已經和蒙古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可謂血濃於水,但和蒙古不大一樣地是,西藏則是清朝得了天下後才進入大清版圖的,對於中央政府的認同並不是很強烈。為了有效控製這一區域。清朝一方麵實行尊崇黃教的政策(順治和康熙帝都曾給達賴和班禪喇嘛優加封號),一方麵又不直接幹涉西藏政務以示優容。直到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軍入藏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才開始派員駐紮西藏,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管理。此後,中央對於西藏的管理日趨嚴密,1727年(雍正五年)正式設駐藏正副大臣二人,分駐前後藏。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頒布了《欽定西藏章程》,規定有關藏內大小事務。均應稟明駐藏大臣辦理,並規定了西藏地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整套製度。
但隨著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成對印度次大陸地入侵後,西藏的局勢開始複雜起來。英國殖民者在完成對印度的占領後。又開始把侵略矛頭指向與印度毗鄰的西藏。其首要目標是確保印度這顆英國女皇皇冠上最耀眼明珠的地位不受損害,使西藏成為印度與沙俄之間的緩衝地帶;其次是掠奪西藏豐富的羊毛、皮革、礦產資源,推銷印度茶葉和工業品,並通過西藏進一步向中國西部擴張。為達此目的,英國先後發動了1888年和19031904年的兩次侵藏戰爭,通過隨後簽訂地《中英藏印條約》(1890)及續約(1893)、《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及《通商章程》(1908),英國攫取了一批侵略權益,包括開放亞東、江孜、噶大克,自由通商、派駐官員、租賃房屋、領事裁判權等。(清一代。這等喪權辱國的條約比比皆是,西藏方麵的條約其實遠遠算不上性質最惡劣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雖然英國處以強勢(在國力上英國超過清朝,在地理上,新德裏距離西藏比北京更近),但在1906年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中,英國也不得不“允不占並藏境及不幹涉西藏一切政治”。但帝國主義從來就不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英國隻是在尋找更有利的時機實現其侵占西藏的陰謀罷了。
英軍兩次侵藏戰爭,更兼沙俄也野心勃勃,窺視西北。使清廷感到西藏地位的危險,有識之士鑒於西藏地位的險要和情勢的惡劣,主張在西藏進行改革,加強西藏與內地的聯係。190年,張蔭棠出任查辦藏事大臣,擬定善後辦法基十四條,主張在西藏練兵籌餉,革除苛政、振興農工商業。次任駐藏大臣聯豫也積極推行新政,設立督練公所、巡警局、電報局、學務局等新機構。在西藏改革地同時。清廷又任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在藏人聚居的四川西部進行以改土歸流為中心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對於加強西藏與內地的聯係。鞏固邊疆,無疑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改革往往帶有民族歧視意味,不容易得到廣大藏族人民的支持,同時又與西藏上層封建農奴主階層的既得利益發生了矛盾,故而遭到他們的反對,清廷對於西藏的控製反而動搖起來。
英國兩次侵藏後,為了消化侵略成果,也為了避免與沙俄地衝突,對西藏采取了所謂“不幹涉政策”,更注重經濟滲透和政治分化,在西藏上層人物中扶植親英勢力。英國駐西藏的商務專員等人采取各種手段拉攏和收買西藏官員,挑撥漢藏關係,製造和擴大漢藏矛盾。客觀上,隨著藏印貿易的發展,西藏產生了一批靠壟斷羊毛貿易獲取高額利潤的特權階層,他們成為親英派的主要人物。親英派首領倫青夏劄即因專靠羊毛貿易營私舞弊,曾被聯豫下令抄沒家產,更造成了對立。
雙方勢力此消彼長,清廷與西藏地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西藏的新政改革措施激起當地上層人物的激烈反對,他們唯恐失去自己的特權,除呈請暫緩改革外,還煽動各地土司頭人反對改革,並直接派藏軍進攻川邊三岩等地。在此情況下,清廷決定恢複鴉片戰爭後名存實亡地中央駐軍西藏製度。派鍾穎率川軍入藏以加強控製。191車2月,川軍進入拉薩,在阻止川軍入藏地企圖失敗後,十三世達賴喇嘛等人於當日倉皇出逃,經亞東到達印度大吉嶺,請求英國保護。,
局勢向英國一邊傾斜。清軍雖然入藏。但西藏當地並未心服。在獲悉達賴出逃後。英國方麵卻如獲至寶。處處加以籠絡。英印總督明托、英國駐錫金政務官柏爾等人多次會見達賴。為他打氣。不到兩年。達賴與隨員已完全傾向英國。
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地消息傳至西藏後。藏局果然開始再次動蕩。先是駐藏清軍因欠餉而軍心浮動。軍中會黨分子乘機鬧事。後是革命消息傳來。有人以棄藏回川為號召煽動起事。1911年11月。郭元珍等人領導兵變。囚禁聯豫。被鍾潁擊敗。由於緊接著清廷退位。聯豫稱病休養。藏事由鍾潁主持(1912年5月。袁世凱正式任命其為駐藏辦事長官)。但是。不久之後征討波密大軍於撤退途中鬧事搶劫。接著與藏軍發生糾紛。並波及江孜、日喀則等地。再後來。拉薩市內地漢藏衝突亦因駐軍劫掠寺廟而激化(中央欠餉。駐軍不得已而為之)。漢藏之間地衝突。本來就有根源。更加之清政府民族壓迫。並沒有多少可以奇怪地。但是英國如同嗅到了臭味地蒼蠅。拚命要來橫插一杠。在他們地慫恿和挑唆下。居然掀起了“西藏獨立”地喧囂。
卸任不久地英印總督與達賴密談。讓其派遣官員潛回西藏進行煽動。並由達賴地內侍達桑占東(親英分子)負責具體組織軍事叛亂。這家夥組織了一支一萬多人地藏軍。自任總司令。開始對江孜守軍發起進攻。經過英國駐亞東商務委員麥克唐納地“調停”。當地駐軍被迫交出槍枝彈藥取道印度回國。隨即。日喀則地駐軍也遭到同樣地命運(英國可是一貫拉偏架地老手)。掃蕩外圍完畢後。達桑占東又率領各路叛軍圍攻拉薩。與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械餉兩缺。兼之得不到當地民眾地支持。再加上英國方麵上竄下跳。守軍地處境越來越不利。不得已隻好接受了英國地“調停”。和藏軍達成四點“議和條件”。將槍彈交出。經印度返回國內。隻留下駐藏官員留駐拉薩。但隨著駐藏軍隊陸陸續續撤出。遠在印度地達賴喇嘛在英國地鼓動下。強令所有留藏官員也必須撤出拉薩。鍾潁在失去軍隊護衛後。也隻能被迫離開拉薩。到1913年2月。所有駐藏官員和軍隊都被西藏地方地分裂勢力驅逐出境。
英國方麵見陰謀得逞。迫不及待地將已經在印度流亡了兩年多地達賴護送回藏有了英國人地支持保證。西藏親英分裂主義勢力更為猖狂。在城內。他們挑動民族仇恨。煽動要把漢人“驅逐淨盡”。在藏邊。藏軍東進。切斷川藏交通。到6月中旬。先後攻陷江卡、鹽井、理塘等地。包圍了察木多、康定等地。川邊末被攻陷地縣城。南路隻有三個縣。北路尚餘八個縣。由此直接威脅到川、滇兩省地安全。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孫中山雖已明確宣告西藏為中華民國領土。但限於實力。根本無力幹涉。袁世凱任總統後。麵對當時地西藏局勢。決定對藏政策是剿撫結合。先剿後撫。對袁世凱來說。他最重要地任務是穩定局勢。打壓國民黨。隻要不出動北洋軍隊而讓川、滇兩省出兵。既可免傷實力。又可削平藏亂。自然是件好事。
先是川督尹昌衡親率川軍前隊二千五百人從成都出發。兵分兩路。南路由朱森林率領。收複河口、理塘。北路由劉瑞麟率領。解了察木多、巴塘之圍。與此同時。蔡鍔派遣地支隊也收複了鹽井等地。藏軍人數雖多。但實力其實不強。基本是一群烏合之眾。在西藏內陸還可以依靠熟悉地形、有利環境而得到支持。到了川邊失去這些依托後。就變成不堪一擊。
川、滇軍隊節節勝利的消息,使西藏分裂主義勢力地後台老板--英國終於忍耐不住了。它放棄了所謂“不幹涉政策”,開始走上前台赤裸裸地幹涉中國內政。朱爾典曾與袁世凱會談,就中國迫切需要大借款這一困境來提醒袁注意,如果川軍的進兵超出一定範圍,英國政府就不會對中國提供任何進--步的援助,進而聲稱“西藏問題總以日後和商易為歸結,倘現時用武力,或與友睦之辦法必有巨礙”。
此後朱爾典又幾次重提中國不得派兵入藏,不得改西藏為行省,否則所有責任惟中國是問,在這些威脅--時未見效而藏軍在川、滇軍兵鋒之下不斷敗退的情況下,8月17日,英國方麵正式向中國提交照會,聲明五點:一、英政府不允中國幹涉西藏內政;二、反對華官在藏擅奪行政權並不承認中國視西藏與內地各省平等;三、英國不允在西藏境內存留無限華兵;四、以上各節先行立約,英方將承認之意施於民國;五、暫時中藏經過印度之交通應視為斷絕。英國的照會完全無視國際法堆則,是對一個主權國家內政明日張膽的幹涉。但是袁世凱政府迫切要求得到列強承認和借款,迫切希望鎮壓“二次革命”,不敢輕易與英決裂。秦時竹發動護國戰爭後,朱爾典變本加厲,更進一步威脅中國,如果中國政府不令川軍停止西進,英國不僅不承認中國政府,而且將以實力助藏獨立。
麵對英國的強硬態度,有求於列強的袁世凱終於抗衡不住,致電尹昌衡、蔡鍔,胡說什麽“切不可冒昧輕進,致釀交涉,搖動大局”。當時,川、滇兩軍的形勢還較為有利,但接到中央之命令,也隻能服從,川、滇軍基本停止於怒江一線。有人評論說:“戰勝川軍者,非藏兵也,英使朱爾典也。”
秦時竹上台後,從不同渠道得悉了這些消息,當時因為英國方麵忙於其他更大地事務(與江南的馮國璋勾結),無暇要挾秦時竹做出更大的讓步,才暫時地沒有提到西藏事務,但秦時竹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按照曆史邏輯的發展,1914會有西姆拉會議和麥克馬洪線,他決心在事態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前,先行抑製住英國的侵略野心。派遣張孝準入川,一方麵是為了平定川亂,另一方麵也有威懾西藏分裂勢力的意圖,在這樣的情況下,蔡鍔的地位便顯得愈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