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生和我談起,為國家計,為民眾計,為軍隊計,總統一職他都不得不勉為其難,至於其他方麵,將來組閣自然是我們兩黨合作的局麵……”
湯、梁對望了一眼,心裏有數了,這個當口誰也沒有膽子不讓秦時竹當總統,否則這二十多萬國防軍鬧將起來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複生人已經到北京了,目前正和各國公使接觸,尋求支持,據說進展良好,我們要做的,就是維持住這個局麵。”吳景濂說,“既然秩序已經恢複,我提議明日就召開議員大會,選舉秦時竹為臨時執政,掌管政權到正式總統出台的那一天。”
“孫、黃若是搗亂如何?”
“事實已經證明,他們倆除了搗亂別無他長,就由他們搗亂去吧,不過通緝令什麽的還是要撤銷……”
會見了英國領事後,馮國璋知道自己的努力已經取得成效,秦時竹是不會再來找他們麻煩了,但中間還牽涉到一個張勳,讓他很是為難。在他看來,張勳就是自己的投名狀,若不按照秦時竹的要求去辦,恐怕雙方妥協這樣的局麵是很難達成的;但話又說回來,一旦解決了張勳,他馮國璋就可以作為北洋係的帶頭大哥而與秦時竹分庭抗禮了,起碼也能在南方維持局麵,地位甚至比袁世凱時期還要高。英國公使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意思也是支持自己在東南的地位,而且他們也對張勳很反感。
這就夠了!馮國璋一拍大腿,既然洋大人也是這般要求,自然要照辦。這是亂世立世的第一條法則,至於其他,統統都是技術問題,如果我馮國璋連張勳都收拾不了,有何麵目再統帥北洋各派?但怎麽才能對付張勳呢?對方手下畢竟有數千人馬,無論硬地、軟的都有些讓人棘手,最最關鍵的是秦時竹還要求將張勳押解到北京受審,倘若隻是下野做寓公,他倒相信有辦法搞定張勳。
馮國璋在算計張勳。其實張勳也在算計他,前些日子張勳接見了一個不速之客,但仔細一看,卻是舊相識--鐵良。辛亥革命當日革命聯軍攻占南京之時,此二人就是南京城的最高長官。鐵良來時神秘兮兮,張勳也吃不準他的來頭,隻能笑臉相迎。賓客甫一落定,鐵良便拱手道:“大帥在南京做得好大事!”
張勳一愣,隨即又以為鐵良在諷刺他縱兵劫掠,麵色漸漸不好看起來。
鐵良沒發覺張勳的不對勁。隻顧著自己說道:“所有人都屈服於秦時竹之時,唯獨大帥您敢傲然挺立,鐵良佩服啊。”
張勳這才明白,鐵良不是諷刺,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在馮國璋的通電上簽名而拍自己的馬屁。“袁總統死了,曹仲珊也死了,段芝泉被抓了,馮華甫也動搖了,但是俺老張。嘿嘿……”張勳得意地摸著下巴下的胡子,“我還沒有倒呢。”
“不知大帥對將來地局勢怎麽看?”
“當時太後下詔。內容中就有讓袁世凱辦共和地話語。現在看來。這辦共和是辦失敗。辦著辦著。權都到秦時竹手中去了。”張勳提起這事就不爽。“還不如不要辦共和呢。”
“那您地意思?”
“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我就不信他秦時竹能隻手遮天。”張勳不屑地從鼻孔出氣。
“我這有一件驚世地功勞。不知道大帥有沒有興趣?”
“嗯?”張勳晃動著腦袋。連帶著晃動著他腦後地長辮子。
“請看這個。”鐵良見四下無人,從貼身衣服中掏出一樣物事來。
張勳一看,倒吸一口冷氣,此物不比其他,卻是一份密詔。而且是還是用血書寫而成。望著血紅的字眼和通紅的大印,張勳忍不住問:“此詔從何而來?”
“此是當今聖上密詔。聖上年齡雖幼,但對於天下大勢甚為關心。試辦共和既然不成,那就應該恢複帝製……”
“細觀天下大勢,無不易之常理,共和體製,原本肇始於西洋,中國本無根基,偏眾多人附會有周一代已有共和字眼,嗚呼!豈不知周召雖共和,君主猶在……試辦共和近兩載,大局紛擾,內外交困,時局動蕩,民生一日苦甚一日……不得不以天下為念……今著鐵良奔走四方,召集忠勇之士,共圖大業……”
“大帥,您看!”
“此事非同小可。”張勳對於複辟一直念念不忘,但真的出現在他麵前,他反而慌了手腳,“據我所知,馮華甫其實對於皇室還是有感情的,前者因為袁公在,不當大展身手,憑我一人的力量,自然難以成事,若是眾人聯手,則……”
密詔的效力,鐵良心中是有數地,什麽聖上血書,卻是他鐵良用了不知道從哪裏搞來的血寫上的,至於大印,更是清帝退位前病急亂投醫,胡亂給手下發放的空白詔書,讓他們尋找外援,沒想到現在倒給鐵良用上了,隻是哄騙張勳這個大老粗卻甚為好使。
“果然是老成謀國之語,袁公新敗,北洋眾人對秦時竹並未心服,在此當口若能匡扶清室自然是奇功一件。”鐵良躊躇滿誌,仿佛複國就在眼前,“出京前,我去拜訪了俄國公使,對方對大清複辟也是讚賞的,也答應提供外援,隻不過我們也要有所表示。”
“什麽表示?”
“對方要求外蒙獨立,吉林以北並入俄國……”鐵良長歎了口氣,“此是不得已而為之,將來再說吧。”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那現在呢?”張勳盯著鐵良,“要我參加複辟,也可以。但若是皇上複位,得答應我一個條件。”
“什麽條件?”鐵良心想,此時莫說一個條件,十個也答應你。
“重大信條19條還是要遵照執行,皇族不得參政。”
“好吧,我可以答應你……”鐵良無可奈何地想,先複國再說,其他的事情以後再考慮。
“依我看還要再聯絡一人。”張勳何嚐沒有做複國英雄的心思呢?,
“誰?”
“康有為。”
“他?”
張勳解釋道:“孝欽皇太後在日,多不容此人。現在看來,非此人協助不可。我是武夫,打仗可以,若是文縐縐的事情。卻是辦不了。康南海極力主張改革,但骨子裏卻是忠於大清地,對先帝地恩情也是念念不忘,現在袁世凱已死,他回國出力的時機也成熟了,如他出麵,立憲眾人必然唯其馬首是瞻。”
鐵良明白了張勳的心思。稍微遲疑了一下說道,“好,正好我近日也要去日本,可以就此事聯絡康有為。如果有日、俄兩國協助,便有把握多了。華甫那邊我就不過去了,免得人多言雜。”“也好,華甫那我去勸說。”張勳也是躍躍欲試的神情,“這天下說什麽也不能讓秦時竹奪去!”
大局初定,底下卻暗流湧動。
已經偃旗息鼓多日的議會這次又是人頭攢動。但誰都明白,北京城已經換了主人。國民黨背景的議員,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地時期裏是片語不敢吱聲,此刻稍微敢於說話,卻發覺議會裏根本沒有人聽他們的,就連門口站崗地士兵對他們也是一種鄙夷的神色。出於禮節。孫烈臣在進入北京後曾經去拜訪過國民黨的幾位議員,但在骨子裏,對這幫家夥沒有一個看得起的,按照他地話來說。國民黨好比屎做的棍子--聞(文)又不聞(文)不的,舞(武)也舞(武)不得。在袁世凱當政地時期,議會本來沒什麽主動權,現在袁世凱倒台,國民黨方麵發現,自己還是沒有什麽主動權。
這個號稱第一大黨地怪物。早已被壓製得奄奄一息。二次革命鎮壓開始後。為了急於和孫、黃等人劃清界限,原本企圖在大選中有所表現而加入國民黨的小黨派紛紛聲明脫離國民黨。這些投機分子現在眼看秦時竹和人民黨炙手可熱,一時間又紛紛向吳景濂示好。選舉臨時執政雖然還隻是小道消息,但早已傳得滿城風雨,很多小黨派或者無黨派人士,為了爭取自己地地位,爭先表態原意投票支持,這倒讓吳景濂、湯化龍等人鬆了口氣。
國民黨內雖然有不同意見,意思是國民黨作為大選後地第一大黨,理應由他們前來組閣,但遭到了眾人一致的嘲笑,那些堅定的革命派早已流亡國外,留守在國內的穩健派坐而論道可以,但要和實力派扳手腕,他們卻是不敢,袁世凱時代如此,秦時竹時代依然如此。他們的立場,隻在於誰的拳頭更硬而不在於誰在道義上更占據最高點。
秦時竹到京城已經兩天了,除了各國穿梭拜訪外就是去四處巡視軍隊,表示慰問。北京城所有的秩序都已恢複,從外表上看來就像沒發生過什麽事一樣,唯一有顯著不同的是精神抖擻的護國軍士兵代替了懶洋洋地北洋軍。警察還是那些警察,但似乎個個學會了收斂,老百姓驚訝地發現,北京城的秩序經曆過戰火洗禮後更加好了。
段祺瑞自然也是這些觀察者中的一員,護國戰爭打了多少天,他就被軟禁了多少天,期間他自然能收到一切有關戰爭的消息,對於北洋軍的潰敗,他也感到不可思議,如果北京城有護國軍裏應外合偷襲的借口好找,那麽二、四師地潰敗完全沒有借口,特別是靳雲鵬的覆滅,更是讓他無言以對。短短幾天,他就仿佛老了好幾歲,等到吳景濂、梁啟超等人來勸說時,已難以認出眼前的人就是曾經那個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段總理了。
聽著有關要求自己主動下野的言語,段祺瑞一言不發,用沉默表示同意。他終究是個武人,明白兵權、勝利對於權力的重要意義,失去了這些作為保證,再高的權位也隻是白日夢一場。說句難聽的話,秦時竹要留他也可以,要想殺他,隨便找個借口偽裝成自殺模樣也沒有人來追究。成王敗寇的道理,段祺瑞現在比誰都能體會得更深,這種所謂地自動辭職隻不過是一個體麵地借口罷了,後麵肯定是秦時竹所授意的。因此,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並在辭職通電上刷刷地簽下了自己地大名。
倒是隨後秦時竹和陸尚榮前來拜訪讓他有些吃驚,原本以為隻是例行公事而已,但秦時竹和陸尚榮卻不是這麽想。在他們看來,段祺瑞作為北洋係的重要人物,有著相當關鍵的作用,秦、陸倆人對其個人沒有什麽惡感,反而對段祺瑞的清廉作風表示了由衷欽佩,這種廉潔程度在北京政府中是驚人的,堪為官員楷模。就段祺瑞的軍事思想和能力而言,在國內也算是排得上號,在秦時竹的心中,何嚐沒有招攬為軍事顧問的心思呢?別的不說,光是段祺瑞出麵安撫在南方的北洋軍,就能為新政府的鞏固出不少力。
“芝泉兄,沒想到我們又見麵了,最近委屈你了。”
“談不上委屈,自古成王敗寇,我段祺瑞不會不明白。”段祺瑞從鼻孔中哼出了兩聲,“倒是秦巡閱使最近很得意,又是護國,又是討袁,現在還要登上大位,我段祺瑞有幸看到這些啊……”
“芝泉兄,看得出來你對護國戰爭還是不理解啊,不過沒有關係,反正都已經過去了。馮華甫也發出了通電,全國和平在望……”
“馮老四?算了吧。”段祺瑞還是那副難以琢磨的眼神,“至於全國和平,我看更沒有希望了……”
“好好好,咱們不說這些,今天來找芝泉兄,沒有別的用意,主要是來切磋一下棋藝,久聞芝泉兄精通圍棋,有國手遺風,時竹倒也想領教一番。”
湯、梁對望了一眼,心裏有數了,這個當口誰也沒有膽子不讓秦時竹當總統,否則這二十多萬國防軍鬧將起來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複生人已經到北京了,目前正和各國公使接觸,尋求支持,據說進展良好,我們要做的,就是維持住這個局麵。”吳景濂說,“既然秩序已經恢複,我提議明日就召開議員大會,選舉秦時竹為臨時執政,掌管政權到正式總統出台的那一天。”
“孫、黃若是搗亂如何?”
“事實已經證明,他們倆除了搗亂別無他長,就由他們搗亂去吧,不過通緝令什麽的還是要撤銷……”
會見了英國領事後,馮國璋知道自己的努力已經取得成效,秦時竹是不會再來找他們麻煩了,但中間還牽涉到一個張勳,讓他很是為難。在他看來,張勳就是自己的投名狀,若不按照秦時竹的要求去辦,恐怕雙方妥協這樣的局麵是很難達成的;但話又說回來,一旦解決了張勳,他馮國璋就可以作為北洋係的帶頭大哥而與秦時竹分庭抗禮了,起碼也能在南方維持局麵,地位甚至比袁世凱時期還要高。英國公使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意思也是支持自己在東南的地位,而且他們也對張勳很反感。
這就夠了!馮國璋一拍大腿,既然洋大人也是這般要求,自然要照辦。這是亂世立世的第一條法則,至於其他,統統都是技術問題,如果我馮國璋連張勳都收拾不了,有何麵目再統帥北洋各派?但怎麽才能對付張勳呢?對方手下畢竟有數千人馬,無論硬地、軟的都有些讓人棘手,最最關鍵的是秦時竹還要求將張勳押解到北京受審,倘若隻是下野做寓公,他倒相信有辦法搞定張勳。
馮國璋在算計張勳。其實張勳也在算計他,前些日子張勳接見了一個不速之客,但仔細一看,卻是舊相識--鐵良。辛亥革命當日革命聯軍攻占南京之時,此二人就是南京城的最高長官。鐵良來時神秘兮兮,張勳也吃不準他的來頭,隻能笑臉相迎。賓客甫一落定,鐵良便拱手道:“大帥在南京做得好大事!”
張勳一愣,隨即又以為鐵良在諷刺他縱兵劫掠,麵色漸漸不好看起來。
鐵良沒發覺張勳的不對勁。隻顧著自己說道:“所有人都屈服於秦時竹之時,唯獨大帥您敢傲然挺立,鐵良佩服啊。”
張勳這才明白,鐵良不是諷刺,而是因為自己沒有在馮國璋的通電上簽名而拍自己的馬屁。“袁總統死了,曹仲珊也死了,段芝泉被抓了,馮華甫也動搖了,但是俺老張。嘿嘿……”張勳得意地摸著下巴下的胡子,“我還沒有倒呢。”
“不知大帥對將來地局勢怎麽看?”
“當時太後下詔。內容中就有讓袁世凱辦共和地話語。現在看來。這辦共和是辦失敗。辦著辦著。權都到秦時竹手中去了。”張勳提起這事就不爽。“還不如不要辦共和呢。”
“那您地意思?”
“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我就不信他秦時竹能隻手遮天。”張勳不屑地從鼻孔出氣。
“我這有一件驚世地功勞。不知道大帥有沒有興趣?”
“嗯?”張勳晃動著腦袋。連帶著晃動著他腦後地長辮子。
“請看這個。”鐵良見四下無人,從貼身衣服中掏出一樣物事來。
張勳一看,倒吸一口冷氣,此物不比其他,卻是一份密詔。而且是還是用血書寫而成。望著血紅的字眼和通紅的大印,張勳忍不住問:“此詔從何而來?”
“此是當今聖上密詔。聖上年齡雖幼,但對於天下大勢甚為關心。試辦共和既然不成,那就應該恢複帝製……”
“細觀天下大勢,無不易之常理,共和體製,原本肇始於西洋,中國本無根基,偏眾多人附會有周一代已有共和字眼,嗚呼!豈不知周召雖共和,君主猶在……試辦共和近兩載,大局紛擾,內外交困,時局動蕩,民生一日苦甚一日……不得不以天下為念……今著鐵良奔走四方,召集忠勇之士,共圖大業……”
“大帥,您看!”
“此事非同小可。”張勳對於複辟一直念念不忘,但真的出現在他麵前,他反而慌了手腳,“據我所知,馮華甫其實對於皇室還是有感情的,前者因為袁公在,不當大展身手,憑我一人的力量,自然難以成事,若是眾人聯手,則……”
密詔的效力,鐵良心中是有數地,什麽聖上血書,卻是他鐵良用了不知道從哪裏搞來的血寫上的,至於大印,更是清帝退位前病急亂投醫,胡亂給手下發放的空白詔書,讓他們尋找外援,沒想到現在倒給鐵良用上了,隻是哄騙張勳這個大老粗卻甚為好使。
“果然是老成謀國之語,袁公新敗,北洋眾人對秦時竹並未心服,在此當口若能匡扶清室自然是奇功一件。”鐵良躊躇滿誌,仿佛複國就在眼前,“出京前,我去拜訪了俄國公使,對方對大清複辟也是讚賞的,也答應提供外援,隻不過我們也要有所表示。”
“什麽表示?”
“對方要求外蒙獨立,吉林以北並入俄國……”鐵良長歎了口氣,“此是不得已而為之,將來再說吧。”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那現在呢?”張勳盯著鐵良,“要我參加複辟,也可以。但若是皇上複位,得答應我一個條件。”
“什麽條件?”鐵良心想,此時莫說一個條件,十個也答應你。
“重大信條19條還是要遵照執行,皇族不得參政。”
“好吧,我可以答應你……”鐵良無可奈何地想,先複國再說,其他的事情以後再考慮。
“依我看還要再聯絡一人。”張勳何嚐沒有做複國英雄的心思呢?,
“誰?”
“康有為。”
“他?”
張勳解釋道:“孝欽皇太後在日,多不容此人。現在看來,非此人協助不可。我是武夫,打仗可以,若是文縐縐的事情。卻是辦不了。康南海極力主張改革,但骨子裏卻是忠於大清地,對先帝地恩情也是念念不忘,現在袁世凱已死,他回國出力的時機也成熟了,如他出麵,立憲眾人必然唯其馬首是瞻。”
鐵良明白了張勳的心思。稍微遲疑了一下說道,“好,正好我近日也要去日本,可以就此事聯絡康有為。如果有日、俄兩國協助,便有把握多了。華甫那邊我就不過去了,免得人多言雜。”“也好,華甫那我去勸說。”張勳也是躍躍欲試的神情,“這天下說什麽也不能讓秦時竹奪去!”
大局初定,底下卻暗流湧動。
已經偃旗息鼓多日的議會這次又是人頭攢動。但誰都明白,北京城已經換了主人。國民黨背景的議員,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地時期裏是片語不敢吱聲,此刻稍微敢於說話,卻發覺議會裏根本沒有人聽他們的,就連門口站崗地士兵對他們也是一種鄙夷的神色。出於禮節。孫烈臣在進入北京後曾經去拜訪過國民黨的幾位議員,但在骨子裏,對這幫家夥沒有一個看得起的,按照他地話來說。國民黨好比屎做的棍子--聞(文)又不聞(文)不的,舞(武)也舞(武)不得。在袁世凱當政地時期,議會本來沒什麽主動權,現在袁世凱倒台,國民黨方麵發現,自己還是沒有什麽主動權。
這個號稱第一大黨地怪物。早已被壓製得奄奄一息。二次革命鎮壓開始後。為了急於和孫、黃等人劃清界限,原本企圖在大選中有所表現而加入國民黨的小黨派紛紛聲明脫離國民黨。這些投機分子現在眼看秦時竹和人民黨炙手可熱,一時間又紛紛向吳景濂示好。選舉臨時執政雖然還隻是小道消息,但早已傳得滿城風雨,很多小黨派或者無黨派人士,為了爭取自己地地位,爭先表態原意投票支持,這倒讓吳景濂、湯化龍等人鬆了口氣。
國民黨內雖然有不同意見,意思是國民黨作為大選後地第一大黨,理應由他們前來組閣,但遭到了眾人一致的嘲笑,那些堅定的革命派早已流亡國外,留守在國內的穩健派坐而論道可以,但要和實力派扳手腕,他們卻是不敢,袁世凱時代如此,秦時竹時代依然如此。他們的立場,隻在於誰的拳頭更硬而不在於誰在道義上更占據最高點。
秦時竹到京城已經兩天了,除了各國穿梭拜訪外就是去四處巡視軍隊,表示慰問。北京城所有的秩序都已恢複,從外表上看來就像沒發生過什麽事一樣,唯一有顯著不同的是精神抖擻的護國軍士兵代替了懶洋洋地北洋軍。警察還是那些警察,但似乎個個學會了收斂,老百姓驚訝地發現,北京城的秩序經曆過戰火洗禮後更加好了。
段祺瑞自然也是這些觀察者中的一員,護國戰爭打了多少天,他就被軟禁了多少天,期間他自然能收到一切有關戰爭的消息,對於北洋軍的潰敗,他也感到不可思議,如果北京城有護國軍裏應外合偷襲的借口好找,那麽二、四師地潰敗完全沒有借口,特別是靳雲鵬的覆滅,更是讓他無言以對。短短幾天,他就仿佛老了好幾歲,等到吳景濂、梁啟超等人來勸說時,已難以認出眼前的人就是曾經那個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段總理了。
聽著有關要求自己主動下野的言語,段祺瑞一言不發,用沉默表示同意。他終究是個武人,明白兵權、勝利對於權力的重要意義,失去了這些作為保證,再高的權位也隻是白日夢一場。說句難聽的話,秦時竹要留他也可以,要想殺他,隨便找個借口偽裝成自殺模樣也沒有人來追究。成王敗寇的道理,段祺瑞現在比誰都能體會得更深,這種所謂地自動辭職隻不過是一個體麵地借口罷了,後麵肯定是秦時竹所授意的。因此,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並在辭職通電上刷刷地簽下了自己地大名。
倒是隨後秦時竹和陸尚榮前來拜訪讓他有些吃驚,原本以為隻是例行公事而已,但秦時竹和陸尚榮卻不是這麽想。在他們看來,段祺瑞作為北洋係的重要人物,有著相當關鍵的作用,秦、陸倆人對其個人沒有什麽惡感,反而對段祺瑞的清廉作風表示了由衷欽佩,這種廉潔程度在北京政府中是驚人的,堪為官員楷模。就段祺瑞的軍事思想和能力而言,在國內也算是排得上號,在秦時竹的心中,何嚐沒有招攬為軍事顧問的心思呢?別的不說,光是段祺瑞出麵安撫在南方的北洋軍,就能為新政府的鞏固出不少力。
“芝泉兄,沒想到我們又見麵了,最近委屈你了。”
“談不上委屈,自古成王敗寇,我段祺瑞不會不明白。”段祺瑞從鼻孔中哼出了兩聲,“倒是秦巡閱使最近很得意,又是護國,又是討袁,現在還要登上大位,我段祺瑞有幸看到這些啊……”
“芝泉兄,看得出來你對護國戰爭還是不理解啊,不過沒有關係,反正都已經過去了。馮華甫也發出了通電,全國和平在望……”
“馮老四?算了吧。”段祺瑞還是那副難以琢磨的眼神,“至於全國和平,我看更沒有希望了……”
“好好好,咱們不說這些,今天來找芝泉兄,沒有別的用意,主要是來切磋一下棋藝,久聞芝泉兄精通圍棋,有國手遺風,時竹倒也想領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