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遠來困難不小,第一是疲勞,我軍以逸待勞,擁有優勢;第二是情況不熟,我軍現在已占領庫倫,再加上擁有兩三天的多餘時間,足夠勘察地形;第三是後勤不足,我軍以庫倫城為依托,再加上繳獲的糧草和臨時兵站提供的彈藥補給,絕對勝過俄軍;第四也是最最主要的劣勢,俄軍隻有4000,而我軍人數接近兩萬,在武器裝備上不僅不落後,反而略勝敵人一籌……這仗贏麵比較大。”參謀總長張紹曾分析一番後,“從純軍事的角度出發,這仗可打。”


    “這仗不打也不行。”張孝準分析道,“俄軍無非是兩個可能,第一是繼續前進,進逼庫倫,要求我們讓出城池,我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拿下,肯定不能退讓,這仗還是要打;第二個可能是敵人退回去,但這樣恰克圖就會落入敵手,我軍要是再想恢複,可就困難重重……我的建議,既然已經把庫倫城的800多俄軍吃掉了,咱們也不在乎多吃掉他一批,殺人嘛,殺一個是殺,殺一萬個也是殺!”


    “說得好!”秦時竹讚許道,“對帝國主義國家,咱們就是要有摸摸老虎屁股的勇氣,不摸怎麽知道他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呢?”


    哈哈哈,其餘眾人都被秦時竹詼諧的話給逗樂了。


    “從整個國際形勢和政治力量對比來看,俄國的實力和軍事重心主要在歐洲,眼下歐洲局勢緊張,俄國在土耳其、巴爾幹等地都牽涉了大量精力,不可能糾合全國之力來攻打我們。就算他想,俄國的協約盟友英國、法國也不會讚同,這是我們敢於放手一搏的勇氣。另外,俄國即使要軍事調動,肯定要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千裏迢迢地運輸過來,這對他們是極為不利的,那時外蒙肯定已牢牢地掌握在我軍手中了。”秦時竹進一步闡釋了他地意見。“從最根本的道義上說。無論外蒙還是東北,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我軍出兵為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師出有名,在道義上站得住腳;俄國要想幹涉,就是赤裸裸的侵略,在國際協調上也不占理,況且。偽蒙政府已被我軍控製了,俄國連最後一個借口和利用手段都失去了。隻要我們在最初階段把他打疼。諒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其實,外蒙方麵我並不擔心,也不怕李春福他們打不贏,我的考慮主要在中東路沿線,這裏畢竟情況複雜,若是把敵人打疼了,他在那裏抽空給我們來一下怎麽辦?”蔣方震說道,“與俄國打上幾場小戰役,我們是有把握的。對鍛煉隊伍和鼓舞民心也有好處。若是全麵開戰,我擔心我軍不是對手。既然大帥這麽分析。我也覺得俄國不會傾盡全力來犯,這樣就更堅定了我打這一戰地決心。”


    “百裏兄地考慮也有道理,但我始終認為如果不給俄國人一個教訓,他們會越發得寸進尺,外蒙問題我們一開始就沒處理好,若是當時庫倫集團剛剛宣布獨立時我們就派遣大軍殺過去,何來現在這種騎虎難下的局麵?”總後勤部長寧武表態,“不管咱們在不在外蒙打,俄國人終究會把刀架在中東路附近,既然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咱們就挺直腦袋去試試看,到底是俄國人的刀快還是咱們的頭硬!”


    “就算我們現在退讓,在庫倫城報銷的800俄軍也無法交待。”何峰在四大總長和回去的七人中都屬於“鴿派”(相對意義上),但此刻也說,“幹脆打了再說。外蒙問題畢竟是中國內政,列強麵前我們可以解釋,全國老百姓麵前也可以交待,俄國人也未必真敢撕破臉皮。”


    “看來大家意見比較一致,那麽我就簽署命令吧。”秦時竹提起筆來飛速地寫道:大本營第211號命令,同意前述方案,望妥善籌劃,周密部署,力爭全殲任何來犯之敵!


    俄軍在中東路的部署一直是秦時竹一塊心病。中東路地位重要,秦時竹清楚,俄國方麵也清楚,因此組建了大量的護路軍。日俄戰爭俄國失敗後,俄軍勢力縮回到了北滿,為了鞏固在北滿地統治,1907年l0月27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專門批準了《外阿穆爾軍區條例》,重新擬定護路軍新編製。根據編製,全外阿穆爾軍區共設54個步兵連,42個哥薩克騎兵連,4個炮兵連和25個教導隊,編成12個支隊,3個旅。


    而按照《樸茨茅斯條約》每公裏15名護路軍的規定,在北滿2800公裏地鐵路線上可部署42000名護路軍。以上3個旅地護路軍雖然已足夠龐大,但並未達到條約定額,還可增加13000到21000人。而俄國方麵一直借口“日本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一直籌劃著要增兵。


    除護路軍以外,沙皇政府將日俄戰爭失利後從南滿地區撤出的軍隊全部部署在遠東,赤塔、伯力、海參崴等處都屯有重兵,其中伯力屯兵10萬,海參崴屯兵8萬。||首-發..||這些駐軍和外阿穆爾軍區駐軍互相呼應,形成統一的軍事體係,控製著中國北滿和俄蒙邊界。


    因此,雖然秦時竹和各大總長已下定了決心,但中東路的形勢誰都不敢樂觀,戰爭畢竟不是兒戲,要為北疆國防軍這二十多萬人負責,更要為數千萬東北父老鄉親負責。


    在方才大人物們討論的時候,作戰室裏的參謀們一刻也沒有停止他們緊張的工作。看著一張張年輕而又沉著的麵孔,秦時竹很是欣慰,在他們身上,他看見了國防軍的朝氣。總參謀部地全體參謀自秦時竹下達收複外蒙地開戰令後,就一直在作戰室忙碌,為了在第一時間掌握全部敵軍動態,自發地形成了三班倒。此刻從旁邊的休息室裏傳出了幾聲鼾聲,估計是有幾個參謀太過疲勞而在那裏睡覺。張紹曾有點不好意思,正想派人去把手下喚醒,秦時竹微笑著予以阻止了:“他們很辛苦,就讓他們好好休息吧,不要去吵醒他們。”,


    “敬輿,你先把俄軍在中東路沿線地兵力部署說一下。”


    “根據前線部隊的報告。結合葛主任提供的情報和中東路各沿線車站的報告。外阿穆爾軍區常規兵力主力共有6個步兵團、6個騎兵團,計60個步兵連和36個哥薩克騎兵連;此外,該軍區炮兵、機槍等具有強火力的兵種實力也頗具規模,配置有6個機槍分隊和7個教導隊,另有直屬軍區的4個炮兵連、1個工兵連及其他部隊……約有586名軍官和21110名士兵,6600匹戰馬,各類火炮150餘門。名為護路軍,實際上完全達到了野戰部隊的水平。此外。據可靠消息,實際上外阿穆爾鐵道旅地4個獨立營(每營6個連。每連325名士兵。計7800名士兵。加上軍官總共8000餘人)也已劃歸護路軍統轄,充當邊防獨立軍團,參加護路巡邏。


    自從我們宣布出兵外蒙後,俄國又向外阿穆爾軍區緊急增援15000名軍隊。這些新調入地部隊都是俄國野戰軍,入路區前其肩章都未來得及調換,進入路區後才將紅牌換為綠牌。”


    作戰室裏的緊張氣氛開始上升,秦時竹轉過頭問葛洪義:“消息可靠嗎?”


    “消息可靠,而且已為鐵路員工們所證實。”


    “接著往下講。”秦時竹對張紹曾的工作很滿意。


    “至此,外阿穆爾軍區所能控製的軍隊合計人數七萬左右。鐵路沿線共駐步兵三隊(一隊為一個旅)。馬兵六團,炮兵一隊。人數接近四萬,另外在哈爾濱一埠另行設置防兵三萬餘名。”介紹完俄國軍力後,張紹曾又介紹本方,“我軍在上述地區的駐軍主要有13、14兩個戰備師,第28、33、34三個後備旅和第22、24、26、27四個預備旅,總兵力約7萬,從人數上看,基本旗鼓相當,裝備我軍稍次,但差距不大,其中兩個戰備師的裝備要強於護路軍,我軍的弱點在於4個預備旅訓練不足,難以和敵人野戰部隊抗衡,因此在軍力上略遜一籌……”


    眾人點點頭,這個評價還是相當符合實際的,眾人繼續聽張紹曾介紹敵軍地具體部署:“護路軍主力為三個隊。”張紹曾邊說邊示意旁邊的白崇禧在作戰室裏地東北地區大沙盤上演示,“小諸葛”(此時還沒有這個稱號)手執各色小旗,相當胸有成竹,張紹曾講一路,他就將旗幟插一麵。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第一隊(原名第一協)下設四個邊隊,總司令部駐博克圖。


    第一邊隊(原名第一協第一隊,以下類推)扼守海拉爾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三支隊駐滿洲裏,第十三、五十一支隊駐海拉爾,第六十支隊駐紮賴諾爾,第十四支隊駐免波河;騎兵第一支隊駐海拉爾,第十支隊駐海拉爾,第十一支隊駐滿洲裏,第十三支隊駐紮朗諾爾,第五十一、五十二支隊駐免波河。


    第二邊隊扼守博克圖,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二、二十九支隊駐博克圖,第四十四支隊駐鎮勒,第四、第五支隊駐興安嶺;騎兵第五、第十六、第二十九三支隊駐博克圖,第四十七支隊駐興安嶺。


    第三邊隊扼守富拉爾基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十、十一、二十三、三十三支隊分駐紮蘭屯、成吉思汗、富拉爾基(此四個支隊所駐之地時常調換);騎兵第二十六支隊駐紮蘭屯,第二十七支隊駐哈拉蘇,第四十五支隊駐成吉思汗及碾子山,第五十四支隊駐富拉爾基。


    第四邊隊亦扼守富拉爾基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十二支隊分駐昂昂溪、煙桶屯、小蒿子三處,第三十九、四十支隊駐富拉爾基,五十四支隊駐喇嘛甸子;騎兵第十、第二十二支隊駐喇嘛甸子、沙爾圖兩處,第四十四支隊駐富拉爾基,第三十五、二十五支隊駐昂昂溪。


    第二隊(原名第二協)司令部駐哈爾濱,同樣下設四個邊隊。


    第二隊第五邊隊(原名第二協第五隊)扼守哈爾濱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十六、十九、二十七、二十八支隊,騎兵第二十、第三十七、第四十八支隊均駐哈爾濱,騎兵第三十六支隊駐安達站,第四十九支隊駐對霄山。


    第六邊隊亦扼守哈爾濱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五、第六十五、第三十七、第四十七、第四十八、第五十支隊均駐哈爾濱,騎兵第八支隊、第二十二、二十三、四十二、四十三、五十各支隊駐哈爾濱。


    第七邊隊扼守老少溝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二十五、二十六兩支隊分駿馬吉密、雙城堡,第三十、三十六兩支隊駐老少溝;騎兵第二十四、四十四、十一各支隊分駐烏吉密、雙城堡,第三、第七兩支隊統駐老少溝。


    第八邊隊(原名第二協第八隊)扼守長春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二十、第四十三兩支隊統駐窯門(即張家灣),第四十二支隊駐長春,第五十三支隊駐采沙子;騎兵第三十八支隊駐長春,第三十九支隊駐采沙子,第三十四、四十八兩支隊駐窯門。


    第三隊(原名第三協)司令部駐橫遲河子,同樣下設四個邊隊。


    第九邊隊(原名第三協第九隊)扼守一麵坡,分配如下:


    步兵第四十支隊分駐三家子、阿什河,第四十一支隊駐山嶺子、帽兒山,第十八支隊駐烏吉密,第一支隊駐一麵坡,第五十五支隊駐葦沙河;騎兵第三十四支隊分駐三家子、阿什河,第十七支隊分駐雙城堡、帽兒山,第二支隊分駐一麵坡、烏畝密,第二十八支隊駐葦沙河。


    第十邊隊扼守記河一帶,其中分配如下:


    步兵第三支隊分駐高嶺子、石頭河,第二十二支隊駐核道河子,第九支隊駐海林,第七支隊駐牡丹江,第二十八支隊駐磨刀石;騎兵第十二支隊分駐牡丹江、磨刀石,第六支隊駐石頭河,第十四支隊駐牡丹江,第三十一支隊駐磨刀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國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