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爆發絕對不是偶然的,清王朝早就埋下了亡國的種子,區別隻是在於何時、何地。當戊戌變法失敗、預備立憲成為騙局後,形勢已根本上不容挽救----“對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托克維爾:《舊製度與大革命》),中國的形勢與法蘭西革命前夕的局麵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對舊世界的摧毀是他們共同的任務。
10月12日晨,革命黨用都督黎元洪的名義通電全國,宣告武昌光複。同時致電上海,催促居正、黃興、宋教仁到鄂,並請孫中山速回國主持大計。
武昌首義並不奇怪,怪就怪在革命黨的都督居然是談談新軍協統、從來沒有對革命表示過讚同或認可的黎元洪,這裏麵自然有革命黨說不出的苦衷----由於起義前原定的起義首腦不是被迫流亡就是在搜捕中走散,剩餘人物威望都不足,於是就用槍逼著黎元洪強迫他革命。革命黨有三重考慮:一來黎是當時名將,用他可以震懾清廷,增加革命軍聲望;二是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深得部下擁護,可以號召部屬附和革命;三是推舉一個以前並非革命黨人做都督可以表現出革命黨人不是貪慕權勢之輩,可增加革命凝聚力。
“黎菩薩”果然是個福大之人。當年甲午海戰,黎所在的廣甲號不幸觸礁,擱淺於茫茫大海。老黎隨身帶了件救生衣,在海中掙紮一番,漂泊了三個多小時,居然被海浪衝到岸邊,奇跡般地活了過來。由於他出過洋,接受過係統的軍事教育,後來被任命為新軍協統,以善於治軍著稱。平時。他注意籠絡士兵,待人寬厚,故有“菩薩”稱譽,而且老黎臉胖胖的,從外表來看確實有幾分菩薩樣。
張振武等人用槍逼著黎元洪做了都督後,武漢到處傳言:“原來黎協統都是革命黨!”。殘敵紛紛投降或逃竄。但黎元洪本人卻不情願,麵對既成事實,他真的做起了“黎菩薩”,任你怎麽相逼就是不張口,甚至不吃不喝。別看他表麵上如此做派,心裏早就盤算妥當:革命的聲勢是越來越大,看樣子似乎有成功的可能,但現在還沒有定局。不適合發表意見,萬一將來清軍反攻也能有個回旋餘地,等時機成熟再摘桃子不遲。
立憲派湯化龍原本是諮議局議長,現在也像模像樣地參加了臨時政府,還擔任了政事部部長,年初口口聲聲要求立憲的人現在搖身一變,唱起革命高調來居然也不落於人後。居然也是個革命黨了,真是變得比誰都快,在他的榜樣作用下,一大批舊官僚、立憲派進入了革命政府,真正的革命黨人反而隻有孫武一人擔任了軍務部長。
武昌起義成功地消息迅速傳遍了全國,極大地鼓舞了人民,上海望平街報館門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民眾爭相打探湖北革命勝利發展的消息。大家都認為滿清必敗、革命必勝,一次報上登了漢口革命軍敗退的消息。居然遭到一千多人的圍攻,認為是造謠,破壞民心(有時候中國人就隻願意一廂情願地按自己想法來估計事情的發展,至於真實情況究竟是如何反而很少有人關心了)。
坐鎮京師的載灃明白大事不妙,急忙召集內閣商議派兵鎮壓。此時全國已編練成地新軍共有14個鎮、18個混成協(並非連續番號),分布在全國各地。議來議去,認為南方各省新軍大都不太可靠,隻有寄希望於北洋六鎮。根據商議結果,載灃命令在永平參加新軍秋操的第四鎮統製王遇甲率領第四鎮、第三、第十一混成協編為第一軍,星夜赴湖北增援。陸軍大臣蔭昌趕赴湖北,節製所有湖北軍隊及增援部隊;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海軍和長江水師,迅速開往武昌,協同作戰,主要軍艦有甲午戰爭後新購買的“海容”、“海琛”和“海籌”等;以第五鎮、第五、第三十九混成協編為第二軍。由馮國璋率領。迅速籌備,聽候調遣;將京城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編為第三軍。由貝勒載濤督率,駐守京畿。
應該說,這個調度還是很合理的,水路並進、兩軍依次開拔,梯度配置、形成鉗形攻勢,又有第三軍保衛大本營,但紙上談兵容易,真正執行起來隻有一個結果----難!
消息傳到河南,正在為袁世凱舉辦壽宴的袁府馬上撤去酒席,轉而變成時事談話會。袁世凱下台後,原本與其關係一般或者隻是趨炎附勢的人物多半不再前來,現在能參加壽宴的大部分都是他的鐵杆心腹,眾人議論紛紛。有人說革命軍不過區區數千人馬,而且孫中山、黃興都不在,缺乏領袖,必定難以持久。
老袁隻靜靜地聽著,一語不發,臉上露出常人難以覺察地笑容,議了半天,有人問袁宮保的看法,孰料袁世凱詭異地一笑:“局勢難料,誰知道有這麽一出呢?”
眾人心領神會,紛紛附和道:“局勢非袁公不能收拾!!”袁世凱但笑而不答。
兩天之後,湖北起義的消息傳到東北,雖然尚在高級官僚的***中流傳,但民間已紛紛謠傳湖北起義,《奉天時報》主持者柳亞子、馬敘倫和邵飄萍急忙找秦時竹打探確切消息:
“消息是真的。”秦時竹一臉鄭重,“武昌新軍兵變,已成立革命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哎呀,想不到傳言都是真的,太好了!!!”柳亞子滿臉興奮。
“我明天就寫文章把消息登出去,鼓舞民心!”邵飄萍摩拳擦掌,十分激動。
馬敘倫老成持重:“消息麽肯定是要透露的,不過采取地形式還可斟酌一番,複生兄?……”
誰料秦時竹居然道:“登不登是辦報之事,我不幹涉,不過隻提醒諸位注意,東北的天還沒變,不可太過得意!”,
這是明顯話裏有話了。其他三人豈能聽不出來。
馬敘倫笑道:“起義不能說,說兵變總可以吧!?”
哈哈哈哈----這不是一回事麽!
柳亞子想到一事:“現在時局紛擾,奉天和武漢相隔甚遠,如果一直呆在這裏,恐怕很難向民眾傳達消息。”
“對啊,我們消息實在有些閉塞。要不是找到複生兄,明天我們還不敢登確切消息。”
“我看報社留一人主持大局即可,另外兩位去外地辦報、采訪,然後每天以電報的形式發給奉天!”秦時竹對於宣傳也有自己的全盤考慮。
“此意甚妙!隻是一時哪裏去外地找合適的地點辦報呢?這個又費錢,又要有關係,一時恐怕討不得好。”柳亞子說了他的擔心。
“這個我已有辦法了。”秦時竹問,“你們當中究竟誰去關內呢?此人必須要有人脈,不然一個光杆司令是辦不成報的。”
“我去吧。”柳亞子,“當年曾和一幫朋友組織南社。後來被複生兄請到這裏來辦報了,他們自己搞得有聲有色,就以他們為依托,辦一份報紙如何?”
“我也讚同!”邵飄萍道,“我看就去上海,那裏消息靈通,聯絡方便。而且如果呆在租界可以避免走狗幹涉。”
“明天亞子就可以坐船走。”秦時竹說,“我給張謇打封電報,讓他協助你,財物方麵一律找他開支,不要顧慮,到時候讓他在與遼陽集團地款項中扣除。”
“那我去浙江吧,那裏我也諸多好友,應該不成問題,本來去武漢是最好的,但我在武漢舉目無親。還不如到浙江來的有意義!”邵飄萍主動請纓。
“這樣也好,我估計各省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到時候江、浙、滬亦不免波及。浙江方麵我打電報給湯壽潛,你也不必擔心款項問題。”
“哎呀,我就去不成了。”馬敘倫有些遺憾,“你們都走了,我要再走,奉天就沒人收拾了。”
“在那裏都有新聞,奉天麽,嗬嗬……你就安心在這裏。”秦時竹地神情很耐人琢磨。
柳亞子是個直性子。問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聽複生兄這般言論,我能不能鬥膽問一句,奉天什麽動手?”
“奉天?”
“依我看,奉天起義的重任非秦統領莫屬!”邵飄萍亦隨身附和。
“噓!你想殺頭啊!”秦時竹扮了個鬼臉,逗得大家都笑了。“這個問題嘛……哈哈。今天天氣可是不錯。”
這哈哈打得也忒沒水平了,其餘三人哪裏肯依。馬敘倫道:“複生兄,秦大人……這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就當喝醉了說兩句胡話嘛……”
“唉呦,我頭有點暈,晚上卻是喝多了。”秦時竹有模有樣地搖晃了幾下後,又道,“東北局勢與他處不同,急是急不得,慢慢來,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這……”柳亞子還想追問,馬敘倫拉了拉他衣服,“不要逼複生兄啦!局勢大家心知肚明就好,有些話不必再說出來了,免得走漏風聲……”
送三人告辭地時候,秦時竹還意味深長地說:“我可是什麽都沒答應你們,也什麽都不知道!我今天喝醉了嘛……”
三人大笑著離開秦府。
夜已經深了,十月的奉天早就透著涼意,沈蓉卻仍毫無睡意。她站在窗台邊,靜靜地望著遠處,柔和的月色灑了進來,投射出她倩麗的身影。遠處***闌珊,卻是駐紮在此的軍隊,全是秦時竹統禦的巡防營人馬。
回頭望了望業已熟睡的兩個孩子,她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地生活來:認識秦時竹已經十年了,嫁給他也有九年。九年裏,夫妻情意綿綿、相敬如賓,育有兩子一女。長子秦振華,已到了讀書年紀,在奉天新學堂念書,本來她舍不得孩子住校,想請個老師在家裏教,丈夫說什麽也不同意。說學校是社會一角,應該從小適應,不能關起來,拗不過他也隻好如此。小小年紀就住了校讓她很是牽掛,幸好學堂監督黃炎培、張瀾都是丈夫好友,有他們照顧倒也放心。女兒芷穎四周歲了。由於是女孩子,不象哥哥那麽調皮,丈夫說要及早發蒙,沈蓉自己就承擔了每天教女兒讀書認字地任務,倒也其樂融融;小兒子興邦剛滿周歲,每天就隻曉得滿地爬,藕一樣的小腿在地上亂蹬,人見人愛。從做母親的角度來看,自己是足夠幸福了。
從做妻子的層麵來看,她也覺得心滿意足。丈夫對他很好,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有時也要出去應酬,但從來都很顧家,不像別地男人。有點地位後以後就忙著娶小妾、討二房,要不就是成天和一群狐朋狗友鬼混,喝花酒、逛花樓、抽大煙這些常見地陋習在丈夫身上一點影蹤都沒有。丈夫是個正派人,便連看戲、捧女戲子都沒有過,這點上真是象極了自己的父親沈麒昌。
沈蓉一直以有這樣地父親和丈夫驕傲,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更絕的是,丈夫的幾個朋友兼拜把兄弟也是這樣的人,更讓她明白什麽叫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道理。丈夫每天回來有早有晚,如果有時間就看看史書、兵法,要不就是練字。雖然秦時竹極力鼓勵她學新學。但沈蓉卻發現秦時竹從來都不看新學,等到真有問題問他時卻又能對答如流,他絕對說地上來。這讓她百思不得其解,丈夫怎麽就這麽能幹呢?還懂兩種洋話。自己學了這麽多年,勉強能看懂一些英語報,果真如別人所說,丈夫特別聰明呢?仔細想想也是,丈夫十年前就教了自己五子棋的下法,自己用心學了許久,平時沒事時還經常擺出來研究。但丈夫除了和自己玩以外,從來不和別人下,即使這樣,自己多半還是輸多贏少。
想著想著,思緒轉移到秦時竹身上來了:丈夫是個很開明的人。平時老給自己買新鮮玩意。諸如香水、照相機、繪圖工具等各種精巧的西洋玩藝,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特別會哄他開心。丈夫還是個賺錢能手,雖然丈夫從不和他說賺了多少錢,仿佛從來不關心賬目似地,但沈蓉知道的清清楚楚,家裏的新式產業本來都是作為嫁妝陪嫁過來的,光看結果恐怕說翻了十番都不止。,
學了算術之後,沈蓉有時也去郭文那看看賬本,每次提起錢地事,對方就說少東家是個天才,賺錢也是能手。謝春秋就更誇張,簡直把丈夫捧成了陶朱公再世。光他們這麽說也就罷了,畢竟都是受雇於人嘛,拍拍東家馬屁也正常,父親居然也是這麽說,而且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次沈蓉實在憋不住了就問沈麒昌:“為什麽你們都誇秦時竹?”
後者哈哈大笑,別的沒多說,隻說:“遼陽集團手裏的二十多萬畝地,除三分之一是買來的以外,其他全部是官地,白用的。光這個錢就夠別人眼紅啦!”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謝春秋常說:“少東家一句話,那年煤炭都賺瘋了!”現在又在囤積糧食,好像又要大幹一場。不過,不管別人怎麽評價秦時竹會賺錢,她始終不相象丈夫是個愛財之人,因為他經常寫銀票送人,那白花花的銀票在他眼裏仿佛跟不值錢地廢紙一樣,說送人就送人,一填就是上萬。上次蒙匪戰事結束後吳大舌頭曾來家裏做客,連吃帶喝,臨走時拿著一張兩萬元地銀票笑嘻嘻地走了,至於打點上官,那就更加不計其數----若不是沈蓉深知丈夫的能耐,這不是不折不扣的敗家子麽?
聽說徐世昌還當麵誇他說能當個布政使。她倒挺替丈夫委屈,覺得憑丈夫的能耐當個巡撫也綽綽有餘,當個武官實在是大材小用。
想起丈夫當武官,沈蓉就覺得好笑,丈夫看樣子怎麽也不是個當軍官地料。別看他部隊練得有模有樣地,那全是周羽、夏海強他們幫他練的,他們不在時,丈夫就讓郭鬆齡、馬占山帶著部隊練,自己坐在一旁看,不時說這個練得不好,那個練得不好,但自己從來不做示範。
衛隊長王運山說:“秦大人馬騎得歪歪斜斜,槍打得潦潦草草。手榴彈投得稀稀拉拉。別看他平時老要考核部隊,標準還很高,如果真讓他自己也參加考核,保準是最後幾名。”別人這麽說可能不了解情況,王雲山可是貼身心腹,深知底細。比如說上次馬受驚,跑得猛了點,秦時竹居然就從馬上摔了下來,在家裏躺了好幾天,“哎喲,哎喲”地窮叫喚,幸好沒落下病根。想到這,沈蓉就忍不住笑出聲來。有時自己也要拿這個開丈夫地玩笑。
丈夫雖然練兵不行,但謀略很有一手,平時老是出鬼點子折騰部隊,還經常把部隊分開搞什麽演習,在沈蓉眼裏這就跟過家家一樣好玩。軍中秦時竹最器重的年輕軍官就是郭鬆齡和馬占山,因為他們經常能看穿丈夫的計謀,不讓他得逞。所以丈夫不但破格提拔兩人,還經常請到家裏吃飯,完了就是討論、研究。
郭鬆齡就是秦時竹保送去京師念陸軍大學堂地,畢業時,陸軍部裏有看上他讓他留下來的,他沒答應,還是回來當了營務參謀。馬占山就更不用提了,二十三歲就提拔他當了衛隊副隊長,後來又派他領兵去打蒙匪,出盡了風頭。
丈夫對錢很不看重。也反映在對下人和部隊上。他每月給家裏地下人的錢都要比一般人家給的多,而且還特意聲明,有什麽急用錢的說一聲就行,賬房會如數撥給。對部隊也是如此,秦時竹的部隊每月軍餉都要比別人高----他自己掏錢養他們呢,他還別出心裁每月往士兵的家裏直接發一部分軍餉。平時在軍需官那裏都備有不少錢,隻有是士兵有了急需,一般寫個條子,誰都可以去找軍需官要錢,事後也不催人歸還。特別是上次錫良總督欠發軍餉。他很為手下出氣,大夥那是感激不盡。
對錢不看重,對軍紀卻是看重,有什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真象古書上說地王者之師、仁義之師的樣子。他對部下很寬容。但軍紀方麵從來不含糊。有次有個軍官出去辦事,忘了帶錢。在老百姓家裏吃了一頓,也沒留條子,這事不知怎麽就傳到他耳朵裏,他也沒說什麽,要人包了100個大洋,示意那軍官可以回家了。軍官嚎啕大哭,大冬天地在自己家裏院子外跪了兩個小時,丈夫愣是沒鬆口,那軍官手下的兵知道了,都紛紛來求情,丈夫硬著心腸也都回絕了。直到最後,有個機靈點的把那家農民請了過來,他們替那軍官求情這才算是了結了這事。這事傳開後,全軍懍然,沒有一個敢再犯軍紀的。
附近老百姓口碑極好,根本沒有什麽魚肉鄉裏、橫行不法的行為,而且這些年把附近所有土匪地剿地剿、撫的撫,全部掃蕩幹淨了,老百姓安居樂業,再也沒有人來擾亂他們地生活。連很多地主知道自家佃農家的有子弟加入丈夫的軍隊,照例減租一成,以示優待。
丈夫有時候跟自己開玩笑:“蓉兒啊,在新民這一帶,隻要你說是我的夫人,保管連錢也不用帶,走到哪吃到哪。”按以往常情,“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但丈夫的隊伍要是招兵,很多人都搶著來,一方麵確實是衝著錢來,另一方麵就是這個部隊管教書識字地,當三年兵後,本來是個睜眼瞎的農民也能認識不少字,寫寫算算的方便不少。
丈夫雖然不象個兵,但做官還是不錯的,沒有老爺架子,對部下很貼心,責打、體罰的幾乎從來沒有聽說,氣極了就是罵一通然後讓你複員回家。這種態度再加處事公正,為人不偏不倚,在部隊中威信極高,部下個個都很忠心,讓幹啥就幹啥。上回有一次刮暴風雪,院子外值勤的戈什哈有一個突然得了急病,王雲山就自己站崗站了一夜,早上起來才知道。問他一個堂堂衛隊長怎麽親自站崗,他回答為秦統領站崗心裏願意,再怎麽冷也不怕。
正在胡思亂想間,沈蓉感覺自己的肩膀被一雙大手摟住了,後麵傳來溫柔的問聲:“這麽晚了,蓉兒你還不睡?”不用說,一定是秦時竹。,
“剛才亞子他們來,和他們聊了幾句。”
“聊得這麽晚?有什麽要緊事?”沈蓉一臉關切。
秦時竹換了個臉色:“武昌新軍起事,我剛接到消息,在和他們商量。”
“武漢有人造反!沒想到是真的,嚴重嗎?”
“還記得我和你過的法蘭西大革命嗎?”
“記得!這和他們有什麽關係?”
“武漢不是造反,而是革命,革命黨已建立政府啦,朝廷可能招架不住!”
“革命黨起事這些年是越來越多了,年初廣州地事還曆曆在目,眼下武漢又鬧騰起來了,會不會天下大亂,象法蘭西那樣血流成河啊?”
“這倒不會,中國與外國不同,不過會亂一陣子。”
“那奉天會不會也很亂?”
“我也不知道,明天我就把振華從學堂接回來,你帶孩子們去太平鎮上躲一躲。”
“那你呢?不和我們一起走嗎?”
“不行,我要留在部隊,不能說走就走的。”
“會不會讓你去打仗?”沈蓉感覺一陣莫名的恐慌,緊緊地抓住丈夫的手。
“應該不會的。”秦時竹愛憐地看著沈蓉,很多事還是不要告訴她的好,免得她擔心。
“我大概就在奉天維持秩序。”
“那要是奉天也造反,不,也起義了怎麽辦?你是不是要去剿滅他們,就象以前剿滅土匪一樣?我平時常聽你說革命黨多半是好人?”
“蓉兒,你要相信我,我不會讓槍口指著無辜的老百姓的,我從來就隻打土匪惡霸的。”
“我信,可我不想離開你,有你在,什麽都不怕。”沈蓉依偎在秦時竹的懷裏。
“蓉兒,不要這樣,要聽話,回太平鎮上住段日子,你娘不是也很久沒見你了嘛,回娘家她老人家會很高興地。再說,家裏有護衛隊保護,應該很安全,說不定到時候我也會過來。”秦時竹克製住自己的情感,盡量以一種輕鬆的語調告訴她。
雖然有一百個不願意,沈蓉最後還是答應了秦時竹的要求,收拾行李準備回鄉下去,她怎麽也不會想到,在隨後短短的一個多月裏,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
10月12日晨,革命黨用都督黎元洪的名義通電全國,宣告武昌光複。同時致電上海,催促居正、黃興、宋教仁到鄂,並請孫中山速回國主持大計。
武昌首義並不奇怪,怪就怪在革命黨的都督居然是談談新軍協統、從來沒有對革命表示過讚同或認可的黎元洪,這裏麵自然有革命黨說不出的苦衷----由於起義前原定的起義首腦不是被迫流亡就是在搜捕中走散,剩餘人物威望都不足,於是就用槍逼著黎元洪強迫他革命。革命黨有三重考慮:一來黎是當時名將,用他可以震懾清廷,增加革命軍聲望;二是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深得部下擁護,可以號召部屬附和革命;三是推舉一個以前並非革命黨人做都督可以表現出革命黨人不是貪慕權勢之輩,可增加革命凝聚力。
“黎菩薩”果然是個福大之人。當年甲午海戰,黎所在的廣甲號不幸觸礁,擱淺於茫茫大海。老黎隨身帶了件救生衣,在海中掙紮一番,漂泊了三個多小時,居然被海浪衝到岸邊,奇跡般地活了過來。由於他出過洋,接受過係統的軍事教育,後來被任命為新軍協統,以善於治軍著稱。平時。他注意籠絡士兵,待人寬厚,故有“菩薩”稱譽,而且老黎臉胖胖的,從外表來看確實有幾分菩薩樣。
張振武等人用槍逼著黎元洪做了都督後,武漢到處傳言:“原來黎協統都是革命黨!”。殘敵紛紛投降或逃竄。但黎元洪本人卻不情願,麵對既成事實,他真的做起了“黎菩薩”,任你怎麽相逼就是不張口,甚至不吃不喝。別看他表麵上如此做派,心裏早就盤算妥當:革命的聲勢是越來越大,看樣子似乎有成功的可能,但現在還沒有定局。不適合發表意見,萬一將來清軍反攻也能有個回旋餘地,等時機成熟再摘桃子不遲。
立憲派湯化龍原本是諮議局議長,現在也像模像樣地參加了臨時政府,還擔任了政事部部長,年初口口聲聲要求立憲的人現在搖身一變,唱起革命高調來居然也不落於人後。居然也是個革命黨了,真是變得比誰都快,在他的榜樣作用下,一大批舊官僚、立憲派進入了革命政府,真正的革命黨人反而隻有孫武一人擔任了軍務部長。
武昌起義成功地消息迅速傳遍了全國,極大地鼓舞了人民,上海望平街報館門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民眾爭相打探湖北革命勝利發展的消息。大家都認為滿清必敗、革命必勝,一次報上登了漢口革命軍敗退的消息。居然遭到一千多人的圍攻,認為是造謠,破壞民心(有時候中國人就隻願意一廂情願地按自己想法來估計事情的發展,至於真實情況究竟是如何反而很少有人關心了)。
坐鎮京師的載灃明白大事不妙,急忙召集內閣商議派兵鎮壓。此時全國已編練成地新軍共有14個鎮、18個混成協(並非連續番號),分布在全國各地。議來議去,認為南方各省新軍大都不太可靠,隻有寄希望於北洋六鎮。根據商議結果,載灃命令在永平參加新軍秋操的第四鎮統製王遇甲率領第四鎮、第三、第十一混成協編為第一軍,星夜赴湖北增援。陸軍大臣蔭昌趕赴湖北,節製所有湖北軍隊及增援部隊;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海軍和長江水師,迅速開往武昌,協同作戰,主要軍艦有甲午戰爭後新購買的“海容”、“海琛”和“海籌”等;以第五鎮、第五、第三十九混成協編為第二軍。由馮國璋率領。迅速籌備,聽候調遣;將京城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編為第三軍。由貝勒載濤督率,駐守京畿。
應該說,這個調度還是很合理的,水路並進、兩軍依次開拔,梯度配置、形成鉗形攻勢,又有第三軍保衛大本營,但紙上談兵容易,真正執行起來隻有一個結果----難!
消息傳到河南,正在為袁世凱舉辦壽宴的袁府馬上撤去酒席,轉而變成時事談話會。袁世凱下台後,原本與其關係一般或者隻是趨炎附勢的人物多半不再前來,現在能參加壽宴的大部分都是他的鐵杆心腹,眾人議論紛紛。有人說革命軍不過區區數千人馬,而且孫中山、黃興都不在,缺乏領袖,必定難以持久。
老袁隻靜靜地聽著,一語不發,臉上露出常人難以覺察地笑容,議了半天,有人問袁宮保的看法,孰料袁世凱詭異地一笑:“局勢難料,誰知道有這麽一出呢?”
眾人心領神會,紛紛附和道:“局勢非袁公不能收拾!!”袁世凱但笑而不答。
兩天之後,湖北起義的消息傳到東北,雖然尚在高級官僚的***中流傳,但民間已紛紛謠傳湖北起義,《奉天時報》主持者柳亞子、馬敘倫和邵飄萍急忙找秦時竹打探確切消息:
“消息是真的。”秦時竹一臉鄭重,“武昌新軍兵變,已成立革命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哎呀,想不到傳言都是真的,太好了!!!”柳亞子滿臉興奮。
“我明天就寫文章把消息登出去,鼓舞民心!”邵飄萍摩拳擦掌,十分激動。
馬敘倫老成持重:“消息麽肯定是要透露的,不過采取地形式還可斟酌一番,複生兄?……”
誰料秦時竹居然道:“登不登是辦報之事,我不幹涉,不過隻提醒諸位注意,東北的天還沒變,不可太過得意!”,
這是明顯話裏有話了。其他三人豈能聽不出來。
馬敘倫笑道:“起義不能說,說兵變總可以吧!?”
哈哈哈哈----這不是一回事麽!
柳亞子想到一事:“現在時局紛擾,奉天和武漢相隔甚遠,如果一直呆在這裏,恐怕很難向民眾傳達消息。”
“對啊,我們消息實在有些閉塞。要不是找到複生兄,明天我們還不敢登確切消息。”
“我看報社留一人主持大局即可,另外兩位去外地辦報、采訪,然後每天以電報的形式發給奉天!”秦時竹對於宣傳也有自己的全盤考慮。
“此意甚妙!隻是一時哪裏去外地找合適的地點辦報呢?這個又費錢,又要有關係,一時恐怕討不得好。”柳亞子說了他的擔心。
“這個我已有辦法了。”秦時竹問,“你們當中究竟誰去關內呢?此人必須要有人脈,不然一個光杆司令是辦不成報的。”
“我去吧。”柳亞子,“當年曾和一幫朋友組織南社。後來被複生兄請到這裏來辦報了,他們自己搞得有聲有色,就以他們為依托,辦一份報紙如何?”
“我也讚同!”邵飄萍道,“我看就去上海,那裏消息靈通,聯絡方便。而且如果呆在租界可以避免走狗幹涉。”
“明天亞子就可以坐船走。”秦時竹說,“我給張謇打封電報,讓他協助你,財物方麵一律找他開支,不要顧慮,到時候讓他在與遼陽集團地款項中扣除。”
“那我去浙江吧,那裏我也諸多好友,應該不成問題,本來去武漢是最好的,但我在武漢舉目無親。還不如到浙江來的有意義!”邵飄萍主動請纓。
“這樣也好,我估計各省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到時候江、浙、滬亦不免波及。浙江方麵我打電報給湯壽潛,你也不必擔心款項問題。”
“哎呀,我就去不成了。”馬敘倫有些遺憾,“你們都走了,我要再走,奉天就沒人收拾了。”
“在那裏都有新聞,奉天麽,嗬嗬……你就安心在這裏。”秦時竹地神情很耐人琢磨。
柳亞子是個直性子。問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聽複生兄這般言論,我能不能鬥膽問一句,奉天什麽動手?”
“奉天?”
“依我看,奉天起義的重任非秦統領莫屬!”邵飄萍亦隨身附和。
“噓!你想殺頭啊!”秦時竹扮了個鬼臉,逗得大家都笑了。“這個問題嘛……哈哈。今天天氣可是不錯。”
這哈哈打得也忒沒水平了,其餘三人哪裏肯依。馬敘倫道:“複生兄,秦大人……這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就當喝醉了說兩句胡話嘛……”
“唉呦,我頭有點暈,晚上卻是喝多了。”秦時竹有模有樣地搖晃了幾下後,又道,“東北局勢與他處不同,急是急不得,慢慢來,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這……”柳亞子還想追問,馬敘倫拉了拉他衣服,“不要逼複生兄啦!局勢大家心知肚明就好,有些話不必再說出來了,免得走漏風聲……”
送三人告辭地時候,秦時竹還意味深長地說:“我可是什麽都沒答應你們,也什麽都不知道!我今天喝醉了嘛……”
三人大笑著離開秦府。
夜已經深了,十月的奉天早就透著涼意,沈蓉卻仍毫無睡意。她站在窗台邊,靜靜地望著遠處,柔和的月色灑了進來,投射出她倩麗的身影。遠處***闌珊,卻是駐紮在此的軍隊,全是秦時竹統禦的巡防營人馬。
回頭望了望業已熟睡的兩個孩子,她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地生活來:認識秦時竹已經十年了,嫁給他也有九年。九年裏,夫妻情意綿綿、相敬如賓,育有兩子一女。長子秦振華,已到了讀書年紀,在奉天新學堂念書,本來她舍不得孩子住校,想請個老師在家裏教,丈夫說什麽也不同意。說學校是社會一角,應該從小適應,不能關起來,拗不過他也隻好如此。小小年紀就住了校讓她很是牽掛,幸好學堂監督黃炎培、張瀾都是丈夫好友,有他們照顧倒也放心。女兒芷穎四周歲了。由於是女孩子,不象哥哥那麽調皮,丈夫說要及早發蒙,沈蓉自己就承擔了每天教女兒讀書認字地任務,倒也其樂融融;小兒子興邦剛滿周歲,每天就隻曉得滿地爬,藕一樣的小腿在地上亂蹬,人見人愛。從做母親的角度來看,自己是足夠幸福了。
從做妻子的層麵來看,她也覺得心滿意足。丈夫對他很好,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有時也要出去應酬,但從來都很顧家,不像別地男人。有點地位後以後就忙著娶小妾、討二房,要不就是成天和一群狐朋狗友鬼混,喝花酒、逛花樓、抽大煙這些常見地陋習在丈夫身上一點影蹤都沒有。丈夫是個正派人,便連看戲、捧女戲子都沒有過,這點上真是象極了自己的父親沈麒昌。
沈蓉一直以有這樣地父親和丈夫驕傲,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更絕的是,丈夫的幾個朋友兼拜把兄弟也是這樣的人,更讓她明白什麽叫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道理。丈夫每天回來有早有晚,如果有時間就看看史書、兵法,要不就是練字。雖然秦時竹極力鼓勵她學新學。但沈蓉卻發現秦時竹從來都不看新學,等到真有問題問他時卻又能對答如流,他絕對說地上來。這讓她百思不得其解,丈夫怎麽就這麽能幹呢?還懂兩種洋話。自己學了這麽多年,勉強能看懂一些英語報,果真如別人所說,丈夫特別聰明呢?仔細想想也是,丈夫十年前就教了自己五子棋的下法,自己用心學了許久,平時沒事時還經常擺出來研究。但丈夫除了和自己玩以外,從來不和別人下,即使這樣,自己多半還是輸多贏少。
想著想著,思緒轉移到秦時竹身上來了:丈夫是個很開明的人。平時老給自己買新鮮玩意。諸如香水、照相機、繪圖工具等各種精巧的西洋玩藝,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特別會哄他開心。丈夫還是個賺錢能手,雖然丈夫從不和他說賺了多少錢,仿佛從來不關心賬目似地,但沈蓉知道的清清楚楚,家裏的新式產業本來都是作為嫁妝陪嫁過來的,光看結果恐怕說翻了十番都不止。,
學了算術之後,沈蓉有時也去郭文那看看賬本,每次提起錢地事,對方就說少東家是個天才,賺錢也是能手。謝春秋就更誇張,簡直把丈夫捧成了陶朱公再世。光他們這麽說也就罷了,畢竟都是受雇於人嘛,拍拍東家馬屁也正常,父親居然也是這麽說,而且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次沈蓉實在憋不住了就問沈麒昌:“為什麽你們都誇秦時竹?”
後者哈哈大笑,別的沒多說,隻說:“遼陽集團手裏的二十多萬畝地,除三分之一是買來的以外,其他全部是官地,白用的。光這個錢就夠別人眼紅啦!”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謝春秋常說:“少東家一句話,那年煤炭都賺瘋了!”現在又在囤積糧食,好像又要大幹一場。不過,不管別人怎麽評價秦時竹會賺錢,她始終不相象丈夫是個愛財之人,因為他經常寫銀票送人,那白花花的銀票在他眼裏仿佛跟不值錢地廢紙一樣,說送人就送人,一填就是上萬。上次蒙匪戰事結束後吳大舌頭曾來家裏做客,連吃帶喝,臨走時拿著一張兩萬元地銀票笑嘻嘻地走了,至於打點上官,那就更加不計其數----若不是沈蓉深知丈夫的能耐,這不是不折不扣的敗家子麽?
聽說徐世昌還當麵誇他說能當個布政使。她倒挺替丈夫委屈,覺得憑丈夫的能耐當個巡撫也綽綽有餘,當個武官實在是大材小用。
想起丈夫當武官,沈蓉就覺得好笑,丈夫看樣子怎麽也不是個當軍官地料。別看他部隊練得有模有樣地,那全是周羽、夏海強他們幫他練的,他們不在時,丈夫就讓郭鬆齡、馬占山帶著部隊練,自己坐在一旁看,不時說這個練得不好,那個練得不好,但自己從來不做示範。
衛隊長王運山說:“秦大人馬騎得歪歪斜斜,槍打得潦潦草草。手榴彈投得稀稀拉拉。別看他平時老要考核部隊,標準還很高,如果真讓他自己也參加考核,保準是最後幾名。”別人這麽說可能不了解情況,王雲山可是貼身心腹,深知底細。比如說上次馬受驚,跑得猛了點,秦時竹居然就從馬上摔了下來,在家裏躺了好幾天,“哎喲,哎喲”地窮叫喚,幸好沒落下病根。想到這,沈蓉就忍不住笑出聲來。有時自己也要拿這個開丈夫地玩笑。
丈夫雖然練兵不行,但謀略很有一手,平時老是出鬼點子折騰部隊,還經常把部隊分開搞什麽演習,在沈蓉眼裏這就跟過家家一樣好玩。軍中秦時竹最器重的年輕軍官就是郭鬆齡和馬占山,因為他們經常能看穿丈夫的計謀,不讓他得逞。所以丈夫不但破格提拔兩人,還經常請到家裏吃飯,完了就是討論、研究。
郭鬆齡就是秦時竹保送去京師念陸軍大學堂地,畢業時,陸軍部裏有看上他讓他留下來的,他沒答應,還是回來當了營務參謀。馬占山就更不用提了,二十三歲就提拔他當了衛隊副隊長,後來又派他領兵去打蒙匪,出盡了風頭。
丈夫對錢很不看重。也反映在對下人和部隊上。他每月給家裏地下人的錢都要比一般人家給的多,而且還特意聲明,有什麽急用錢的說一聲就行,賬房會如數撥給。對部隊也是如此,秦時竹的部隊每月軍餉都要比別人高----他自己掏錢養他們呢,他還別出心裁每月往士兵的家裏直接發一部分軍餉。平時在軍需官那裏都備有不少錢,隻有是士兵有了急需,一般寫個條子,誰都可以去找軍需官要錢,事後也不催人歸還。特別是上次錫良總督欠發軍餉。他很為手下出氣,大夥那是感激不盡。
對錢不看重,對軍紀卻是看重,有什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真象古書上說地王者之師、仁義之師的樣子。他對部下很寬容。但軍紀方麵從來不含糊。有次有個軍官出去辦事,忘了帶錢。在老百姓家裏吃了一頓,也沒留條子,這事不知怎麽就傳到他耳朵裏,他也沒說什麽,要人包了100個大洋,示意那軍官可以回家了。軍官嚎啕大哭,大冬天地在自己家裏院子外跪了兩個小時,丈夫愣是沒鬆口,那軍官手下的兵知道了,都紛紛來求情,丈夫硬著心腸也都回絕了。直到最後,有個機靈點的把那家農民請了過來,他們替那軍官求情這才算是了結了這事。這事傳開後,全軍懍然,沒有一個敢再犯軍紀的。
附近老百姓口碑極好,根本沒有什麽魚肉鄉裏、橫行不法的行為,而且這些年把附近所有土匪地剿地剿、撫的撫,全部掃蕩幹淨了,老百姓安居樂業,再也沒有人來擾亂他們地生活。連很多地主知道自家佃農家的有子弟加入丈夫的軍隊,照例減租一成,以示優待。
丈夫有時候跟自己開玩笑:“蓉兒啊,在新民這一帶,隻要你說是我的夫人,保管連錢也不用帶,走到哪吃到哪。”按以往常情,“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但丈夫的隊伍要是招兵,很多人都搶著來,一方麵確實是衝著錢來,另一方麵就是這個部隊管教書識字地,當三年兵後,本來是個睜眼瞎的農民也能認識不少字,寫寫算算的方便不少。
丈夫雖然不象個兵,但做官還是不錯的,沒有老爺架子,對部下很貼心,責打、體罰的幾乎從來沒有聽說,氣極了就是罵一通然後讓你複員回家。這種態度再加處事公正,為人不偏不倚,在部隊中威信極高,部下個個都很忠心,讓幹啥就幹啥。上回有一次刮暴風雪,院子外值勤的戈什哈有一個突然得了急病,王雲山就自己站崗站了一夜,早上起來才知道。問他一個堂堂衛隊長怎麽親自站崗,他回答為秦統領站崗心裏願意,再怎麽冷也不怕。
正在胡思亂想間,沈蓉感覺自己的肩膀被一雙大手摟住了,後麵傳來溫柔的問聲:“這麽晚了,蓉兒你還不睡?”不用說,一定是秦時竹。,
“剛才亞子他們來,和他們聊了幾句。”
“聊得這麽晚?有什麽要緊事?”沈蓉一臉關切。
秦時竹換了個臉色:“武昌新軍起事,我剛接到消息,在和他們商量。”
“武漢有人造反!沒想到是真的,嚴重嗎?”
“還記得我和你過的法蘭西大革命嗎?”
“記得!這和他們有什麽關係?”
“武漢不是造反,而是革命,革命黨已建立政府啦,朝廷可能招架不住!”
“革命黨起事這些年是越來越多了,年初廣州地事還曆曆在目,眼下武漢又鬧騰起來了,會不會天下大亂,象法蘭西那樣血流成河啊?”
“這倒不會,中國與外國不同,不過會亂一陣子。”
“那奉天會不會也很亂?”
“我也不知道,明天我就把振華從學堂接回來,你帶孩子們去太平鎮上躲一躲。”
“那你呢?不和我們一起走嗎?”
“不行,我要留在部隊,不能說走就走的。”
“會不會讓你去打仗?”沈蓉感覺一陣莫名的恐慌,緊緊地抓住丈夫的手。
“應該不會的。”秦時竹愛憐地看著沈蓉,很多事還是不要告訴她的好,免得她擔心。
“我大概就在奉天維持秩序。”
“那要是奉天也造反,不,也起義了怎麽辦?你是不是要去剿滅他們,就象以前剿滅土匪一樣?我平時常聽你說革命黨多半是好人?”
“蓉兒,你要相信我,我不會讓槍口指著無辜的老百姓的,我從來就隻打土匪惡霸的。”
“我信,可我不想離開你,有你在,什麽都不怕。”沈蓉依偎在秦時竹的懷裏。
“蓉兒,不要這樣,要聽話,回太平鎮上住段日子,你娘不是也很久沒見你了嘛,回娘家她老人家會很高興地。再說,家裏有護衛隊保護,應該很安全,說不定到時候我也會過來。”秦時竹克製住自己的情感,盡量以一種輕鬆的語調告訴她。
雖然有一百個不願意,沈蓉最後還是答應了秦時竹的要求,收拾行李準備回鄉下去,她怎麽也不會想到,在隨後短短的一個多月裏,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