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寧王背靠運河,有江南道源源不斷的糧食補給送來,行宮又是死水一潭,寧王無所畏懼,便就照原樣安安心心坐下來靜等,行宮宮中庫藏有限,「練兵」的軍隊所帶輜重也有限,大家一起慢慢耗,看誰能耗得更久!
說不定還沒等到外頭那些人退兵,褚霖就要先受不了,先行捧著玉璽奉上呢。
餓肚子是其他人的事,受寒受凍也是底下兵將的事,寧王坐在爐香熏蒸的暖房裏頭飲了半杯燒春,攬過側妃喻氏好好親昵了一番。
說起來,能夠結識到馮先生,還多得了這位賢側妃的功勞。
美酒佳人、宏圖霸業盡在手中,寧王沉浸在這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痛快日子裏,頗有些醺醺然的自得,當帥帳被掀起,外頭寒風一股腦侵襲進來時,他麵上便帶了些不愉。
喻側妃蹙眉道:「出什麽事了,這樣毛毛躁躁,這一會兒熱一會兒寒的,若是傷著了主公,死一百個你也不足夠!」
進來的是寧王手底下一個副將,也不知是被嚇得還是被營帳裏頭的熱氣熏著了,他兩三個呼吸間便出了一身大汗。
「屬下有要事稟報,一時情急之下衝撞帥帳,求主公恕罪!」
寧王懶洋洋地半坐起來,胖碩的肚腩層層疊疊,像是滑膩的油脂堆疊出了個人形。
「恕你無罪,說。」
「是。」副將道,「正如主公所料,運河周圍受到侵擾,看衣著正是澹臺氏所領隊中士兵。」
澹臺雁果真沒走!
寧王一下子便坐直了:「可讓他們得手了?」
「幸而有主公先見之明,運河沿岸留有大批人手防備,賊人並未得手。」副將悄悄抬頭看了眼寧王的臉色,低聲道,「隻是那些人靈活狡猾,見河邊守衛嚴密,一擊不中便迅速潰逃,堅守運河的士兵們惦記著主公的命令,深怕是調虎離山之計,並不敢擅離職守窮追,是以並未抓獲賊寇……」
寧王長長吐出一口氣,朝外擺了擺手:「運河要緊,沒讓他們得手便好。」
才方兩句話的功夫,寧王額前便出了一腦門的冷汗,連薄衫都濕了大半。
喻側妃拿出帕子為他擦拭,臉上滿是心疼:「那澹臺氏不過是一介婦人,主公威儀震懾四方,又何必對一介婦人如此嚴陣以待?」
寧王對上外頭虎視眈眈的褚氏子弟都尚且沒有這麽緊張,言外之意便是說他小題大做了。
喻氏長居內宅,對澹臺雁有所輕視也是難免,寧王沒有責怪,隻是疲憊地搖搖頭。
「愛妃,你不明白,澹臺雁此人狡詐詭算,陰狠毒辣,決不能以常理忖度之。」
想到當年事,寧王臉上的橫肉都在顫抖,似有激憤又似有恨意,還有幾分不易察覺的恐懼。
「當年韋氏犯上謀逆,中原生亂,蠻夷趁機起事,我輩褚氏子弟如何能等閑視之?隻嘆當年我一心為了大衍,為了中原百姓,隻以為有心平亂的必是同道中人,卻不料我在前方殺敵,她澹臺雁卻在後方蠅營狗苟,行盜賊之事!」
當時突厥勢大,越過北境防線之後便一路南下,從無阻礙,途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漢室百姓深受其害,寧王眼見百姓離亂,悲痛不已,便趕忙集結軍隊出兵抗擊蠻人,而後便順勢北上,想要衛護皇室,剷除奸佞,撥亂反正。
當然,等寧王帶著軍隊到了京城,這誰是亂,誰是正,自然另有一套說法。
可誰也沒料到,本該由西北攻向京師的突厥軍隊突而不打京城了,反倒轉了十萬八千裏,一路南下去了他的封地江南道,京城與屬地隻能救援一個,寧王又走了一半,當然便隻能選擇救身陷危難之中的褚家皇室。
做了這等選擇,寧王心中自然有愧,當澹臺雁從嶺南道出,途徑江南道替百姓守住了城池,趕跑了突厥時,他心中也是有幾分感激之情的,甚至還去信好好誇獎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譚娘子」,願許之高官厚祿,若她願意,也不是不能掃榻相迎。
然而城池守住了,嘉表也受了,這譚娘子卻矛頭一轉,直接蹲在江南道搶了當地百姓的存糧,還把官署糧倉也給一掃而空,吃了個肚皮滾圓之後大搖大擺地離了江南道。
而他遠去京城的這一路也並不如意,除了兇殘的突厥軍隊之外,還有神出鬼沒的起義軍和匪徒頻頻騷擾,寧王被拖住了腳步,也隻好邊打邊走,也算在民間打出了些好名聲。
而等到譚娘子在汗帳親手砍下都藍可汗的頭顱之後,戰事終於有結束的跡象時,逐鹿中原的最後兩個人選也浮出了水麵,便是寧王和褚霖。
寧王母族出身世家,早亡的正妃亦是世家出身,同弘農楊氏和清河崔氏都有姻親相連,親族關係有如絲網漫布京城,再加上他立下的戰功、在民間口口相傳的好名聲,寧王想,讓他同嶺南道那個窮鄉僻壤出來的褚霖相比,實在是太失身份,皇帝的寶座正合該他來坐才是。
但正當他要進軍京城時,斥候來報,說玄武軍一路遮掩行跡,悄悄東行,正是要去江南道。
江南道是他的龍興之地,更是他多年行軍打仗輜重錢糧的供給來源,江南道先時就已經被譚娘子搶掠過一回,過了好久才緩過氣來,若是再來一回,隻怕江南道便再也擠不出錢糧了。
是守住家中的田地,還是捨棄一切乘船去爭一個不知能不能得的寶苑?中原禍亂尚不知何時能止,皇帝雖死,可楊氏太後與太子尚在,他就算到了京城,也要麵對世家朝臣與褚氏宗室……而江南禍亂正在眼前!
說不定還沒等到外頭那些人退兵,褚霖就要先受不了,先行捧著玉璽奉上呢。
餓肚子是其他人的事,受寒受凍也是底下兵將的事,寧王坐在爐香熏蒸的暖房裏頭飲了半杯燒春,攬過側妃喻氏好好親昵了一番。
說起來,能夠結識到馮先生,還多得了這位賢側妃的功勞。
美酒佳人、宏圖霸業盡在手中,寧王沉浸在這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痛快日子裏,頗有些醺醺然的自得,當帥帳被掀起,外頭寒風一股腦侵襲進來時,他麵上便帶了些不愉。
喻側妃蹙眉道:「出什麽事了,這樣毛毛躁躁,這一會兒熱一會兒寒的,若是傷著了主公,死一百個你也不足夠!」
進來的是寧王手底下一個副將,也不知是被嚇得還是被營帳裏頭的熱氣熏著了,他兩三個呼吸間便出了一身大汗。
「屬下有要事稟報,一時情急之下衝撞帥帳,求主公恕罪!」
寧王懶洋洋地半坐起來,胖碩的肚腩層層疊疊,像是滑膩的油脂堆疊出了個人形。
「恕你無罪,說。」
「是。」副將道,「正如主公所料,運河周圍受到侵擾,看衣著正是澹臺氏所領隊中士兵。」
澹臺雁果真沒走!
寧王一下子便坐直了:「可讓他們得手了?」
「幸而有主公先見之明,運河沿岸留有大批人手防備,賊人並未得手。」副將悄悄抬頭看了眼寧王的臉色,低聲道,「隻是那些人靈活狡猾,見河邊守衛嚴密,一擊不中便迅速潰逃,堅守運河的士兵們惦記著主公的命令,深怕是調虎離山之計,並不敢擅離職守窮追,是以並未抓獲賊寇……」
寧王長長吐出一口氣,朝外擺了擺手:「運河要緊,沒讓他們得手便好。」
才方兩句話的功夫,寧王額前便出了一腦門的冷汗,連薄衫都濕了大半。
喻側妃拿出帕子為他擦拭,臉上滿是心疼:「那澹臺氏不過是一介婦人,主公威儀震懾四方,又何必對一介婦人如此嚴陣以待?」
寧王對上外頭虎視眈眈的褚氏子弟都尚且沒有這麽緊張,言外之意便是說他小題大做了。
喻氏長居內宅,對澹臺雁有所輕視也是難免,寧王沒有責怪,隻是疲憊地搖搖頭。
「愛妃,你不明白,澹臺雁此人狡詐詭算,陰狠毒辣,決不能以常理忖度之。」
想到當年事,寧王臉上的橫肉都在顫抖,似有激憤又似有恨意,還有幾分不易察覺的恐懼。
「當年韋氏犯上謀逆,中原生亂,蠻夷趁機起事,我輩褚氏子弟如何能等閑視之?隻嘆當年我一心為了大衍,為了中原百姓,隻以為有心平亂的必是同道中人,卻不料我在前方殺敵,她澹臺雁卻在後方蠅營狗苟,行盜賊之事!」
當時突厥勢大,越過北境防線之後便一路南下,從無阻礙,途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漢室百姓深受其害,寧王眼見百姓離亂,悲痛不已,便趕忙集結軍隊出兵抗擊蠻人,而後便順勢北上,想要衛護皇室,剷除奸佞,撥亂反正。
當然,等寧王帶著軍隊到了京城,這誰是亂,誰是正,自然另有一套說法。
可誰也沒料到,本該由西北攻向京師的突厥軍隊突而不打京城了,反倒轉了十萬八千裏,一路南下去了他的封地江南道,京城與屬地隻能救援一個,寧王又走了一半,當然便隻能選擇救身陷危難之中的褚家皇室。
做了這等選擇,寧王心中自然有愧,當澹臺雁從嶺南道出,途徑江南道替百姓守住了城池,趕跑了突厥時,他心中也是有幾分感激之情的,甚至還去信好好誇獎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譚娘子」,願許之高官厚祿,若她願意,也不是不能掃榻相迎。
然而城池守住了,嘉表也受了,這譚娘子卻矛頭一轉,直接蹲在江南道搶了當地百姓的存糧,還把官署糧倉也給一掃而空,吃了個肚皮滾圓之後大搖大擺地離了江南道。
而他遠去京城的這一路也並不如意,除了兇殘的突厥軍隊之外,還有神出鬼沒的起義軍和匪徒頻頻騷擾,寧王被拖住了腳步,也隻好邊打邊走,也算在民間打出了些好名聲。
而等到譚娘子在汗帳親手砍下都藍可汗的頭顱之後,戰事終於有結束的跡象時,逐鹿中原的最後兩個人選也浮出了水麵,便是寧王和褚霖。
寧王母族出身世家,早亡的正妃亦是世家出身,同弘農楊氏和清河崔氏都有姻親相連,親族關係有如絲網漫布京城,再加上他立下的戰功、在民間口口相傳的好名聲,寧王想,讓他同嶺南道那個窮鄉僻壤出來的褚霖相比,實在是太失身份,皇帝的寶座正合該他來坐才是。
但正當他要進軍京城時,斥候來報,說玄武軍一路遮掩行跡,悄悄東行,正是要去江南道。
江南道是他的龍興之地,更是他多年行軍打仗輜重錢糧的供給來源,江南道先時就已經被譚娘子搶掠過一回,過了好久才緩過氣來,若是再來一回,隻怕江南道便再也擠不出錢糧了。
是守住家中的田地,還是捨棄一切乘船去爭一個不知能不能得的寶苑?中原禍亂尚不知何時能止,皇帝雖死,可楊氏太後與太子尚在,他就算到了京城,也要麵對世家朝臣與褚氏宗室……而江南禍亂正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