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舟嘿嘿笑道:「我這不是餓了麽。」
陸雨拿他沒辦法,索性直接將擦布裹在他頭上,在腦後打了個結兒,道:「先這麽吃吧。」
陸家人吃飯向來不注重什麽規矩,什麽食不言寢不語的,在陸家人看來吃飯不聊天,飯都沒滋沒味的。他們家好多大事兒都是在飯桌上敲定的。
荀湛在溪山村多年,也早就習慣了老鄉間的自在氛圍。雖然在外要秉持君子之風,注重形象儀表。在家當然要怎麽舒服怎麽來啦。
趙崇裕喜歡的就是陸家這種無拘無束的氣息。荀湛也知道趙崇裕住在這裏是想放鬆心情。所以雖然他們都知道他是皇帝,但大家都沒有很拘束。就好像家裏來了熟客一般對待,不會過分拘謹。也或許是趙崇裕和李雲璟長的很像,大家對他天然就帶了幾分親近感,總而言之,如此相處下來大家都覺得自在。唯一一個不自在的恐怕就是項冬青了。
他偶爾會將目光落在趙崇裕身上,試圖從他身上發現些什麽。趙崇裕也能感覺到有一道視線總是追隨著他。這個叫項冬青的是李雲璟的護衛,他早上起來偶爾會去看他打拳。這人一身氣概不俗,偶有氣勢外泄的時候,趙崇裕覺得這人和崔孝禮不分上下。這樣的能人守在一個少年身邊,很難不讓人多想。
最初他對陸舟很感興趣,他的師兄師弟他也就捎帶著問了問。當時他以為李雲璟和陸舟一樣都是溪山村的百姓。但自從見了李雲璟之後,一種莫名的情緒充斥心中,他便問了問伏太師李雲璟的背景。
伏太師所知也不甚詳細,但因為李雲璟的相貌,伏太師刻意去查了查。李老夫人當年搬遷至溪山村並不是什麽秘密,所以伏太師很容易就查到了。得知他出身太原李氏。
「……太原李氏這一脈牽扯了先帝時期一樁舊案。」伏太師越想越覺得此事非同小可。他索性找出當年的卷宗重新梳理一番,然後稟給了皇帝。
趙崇裕眉頭一蹙:「哪樁舊案?」
伏太師道:「皇上可聽說過當年駐守邊關的李家軍?」
趙崇裕點點頭:「略有耳聞。聽說李將軍極擅排兵布陣,他鎮守邊關那些年,打的北遼聞風喪膽,多年不敢擾我邊關安寧。隻是幹元十二年,北遼突然大舉入侵,李家軍在最關鍵的一役中敗北,險些失了邊關重地。隻是雖守住邊關,但李家軍傷亡慘重,父子三人均戰死沙場。」
伏太師含淚點頭。
趙崇裕又繼續道:「不過後來根據整理的戰報,發現李將軍有投敵之嫌……奈何此戰過於慘烈,父子三人無一生還。雖有證據,奈何死無對證。於是便將目光轉移到宮中的李貴妃身上,據說李貴妃幼年在邊關曾與北遼公主交好,二人互有來往。有人懷疑李貴妃私通敵國。不巧的是正逢李貴妃生產。聽說宮中內侍在李貴妃的寢宮發現了什麽,事後李貴妃自縊身亡。」
伏太師用袖口悄悄抹了抹眼淚,聲音略有幾分沙啞:「當年事出緊急,與此事相關的人又全都不在了。那些所謂的證據模稜兩可,朝臣們就此案爭辯了許久都沒個定論。最後是李家老太君拿著□□皇帝賜下的金鞭入了宮,沒人知道她和先帝說了什麽。總之老太君出宮後,先帝便下了一道聖旨,褫奪李家封號,貶為庶民。」
趙崇裕沉默片刻,道:「我初入宮那些年,劉太後把持政事,我閑來無事便喜歡翻閱卷宗,此案我有些印象。不過在我看來,無論是李將軍「投敵」,還是李貴妃「畏罪自殺」,都沒有絕對的證據去證明他們有罪。太師今日情緒起伏,實屬少見。相信太師對此案也有不同的看法吧。」
伏太師平復了一下情緒,道:「雖未有證據證明李將軍的清白,但李將軍父子三人駐守邊關多年,和北遼那是不死不休呀!老臣與李將軍雖無甚交情,但李將軍為人寬厚,治軍嚴格,於邊關百姓秋毫無犯。當年李將軍父子三人戰死沙場時,邊關的百姓還給他們立了碑,哪怕這麽多年過去了,依舊有人去祭拜。老臣始終不相信,這樣的人會不顧百姓死活而做出投敵叛國之事呀!」
「當年李將軍戰死後,北遼一度氣焰囂張,我軍連連敗退,李將軍拚死守住的雁門關也給北遼奪了去,那些年邊關百姓被北遼奴役,苦不堪言。幸好楊將軍掛帥出征,重奪雁門關,這才保得邊關百姓安寧……」
趙崇裕也不知道為什麽,當年在看到那份卷宗時,心裏便隱隱有些不舒服。這會兒聽伏太師再次提及往事,心竟不自覺的抽痛起來。
「太師想過重查此案麽?」
伏太師愣了愣,而後道:「當年的人死的死,貶的貶,想要翻案,太難了。不過李雲璟一事,皇上不可不察。李貴妃是李家老太君的嫡女,而今李雲璟竟和皇上有著極其相似的臉,這實在不得不令人懷疑……」
趙崇裕瞳孔微縮:「懷疑什麽?」
伏太師跪伏在地:「也許李雲璟同皇家有什麽牽扯。」
趙崇裕縮在袖子裏的手微微發著抖,他道:「此事隻是你我猜測,未有定論之前,且不要有任何動作。太師,今日之事,出了這間屋子,便再不許同任何人提起。此事朕自有成算。」
伏太師再拜道:「老臣遵旨。」
知道了李雲璟的身份,趙崇裕總覺得心裏悶悶的。索性推門而出,往後院園子裏逛逛。此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項冬青在園子裏舞劍。
陸雨拿他沒辦法,索性直接將擦布裹在他頭上,在腦後打了個結兒,道:「先這麽吃吧。」
陸家人吃飯向來不注重什麽規矩,什麽食不言寢不語的,在陸家人看來吃飯不聊天,飯都沒滋沒味的。他們家好多大事兒都是在飯桌上敲定的。
荀湛在溪山村多年,也早就習慣了老鄉間的自在氛圍。雖然在外要秉持君子之風,注重形象儀表。在家當然要怎麽舒服怎麽來啦。
趙崇裕喜歡的就是陸家這種無拘無束的氣息。荀湛也知道趙崇裕住在這裏是想放鬆心情。所以雖然他們都知道他是皇帝,但大家都沒有很拘束。就好像家裏來了熟客一般對待,不會過分拘謹。也或許是趙崇裕和李雲璟長的很像,大家對他天然就帶了幾分親近感,總而言之,如此相處下來大家都覺得自在。唯一一個不自在的恐怕就是項冬青了。
他偶爾會將目光落在趙崇裕身上,試圖從他身上發現些什麽。趙崇裕也能感覺到有一道視線總是追隨著他。這個叫項冬青的是李雲璟的護衛,他早上起來偶爾會去看他打拳。這人一身氣概不俗,偶有氣勢外泄的時候,趙崇裕覺得這人和崔孝禮不分上下。這樣的能人守在一個少年身邊,很難不讓人多想。
最初他對陸舟很感興趣,他的師兄師弟他也就捎帶著問了問。當時他以為李雲璟和陸舟一樣都是溪山村的百姓。但自從見了李雲璟之後,一種莫名的情緒充斥心中,他便問了問伏太師李雲璟的背景。
伏太師所知也不甚詳細,但因為李雲璟的相貌,伏太師刻意去查了查。李老夫人當年搬遷至溪山村並不是什麽秘密,所以伏太師很容易就查到了。得知他出身太原李氏。
「……太原李氏這一脈牽扯了先帝時期一樁舊案。」伏太師越想越覺得此事非同小可。他索性找出當年的卷宗重新梳理一番,然後稟給了皇帝。
趙崇裕眉頭一蹙:「哪樁舊案?」
伏太師道:「皇上可聽說過當年駐守邊關的李家軍?」
趙崇裕點點頭:「略有耳聞。聽說李將軍極擅排兵布陣,他鎮守邊關那些年,打的北遼聞風喪膽,多年不敢擾我邊關安寧。隻是幹元十二年,北遼突然大舉入侵,李家軍在最關鍵的一役中敗北,險些失了邊關重地。隻是雖守住邊關,但李家軍傷亡慘重,父子三人均戰死沙場。」
伏太師含淚點頭。
趙崇裕又繼續道:「不過後來根據整理的戰報,發現李將軍有投敵之嫌……奈何此戰過於慘烈,父子三人無一生還。雖有證據,奈何死無對證。於是便將目光轉移到宮中的李貴妃身上,據說李貴妃幼年在邊關曾與北遼公主交好,二人互有來往。有人懷疑李貴妃私通敵國。不巧的是正逢李貴妃生產。聽說宮中內侍在李貴妃的寢宮發現了什麽,事後李貴妃自縊身亡。」
伏太師用袖口悄悄抹了抹眼淚,聲音略有幾分沙啞:「當年事出緊急,與此事相關的人又全都不在了。那些所謂的證據模稜兩可,朝臣們就此案爭辯了許久都沒個定論。最後是李家老太君拿著□□皇帝賜下的金鞭入了宮,沒人知道她和先帝說了什麽。總之老太君出宮後,先帝便下了一道聖旨,褫奪李家封號,貶為庶民。」
趙崇裕沉默片刻,道:「我初入宮那些年,劉太後把持政事,我閑來無事便喜歡翻閱卷宗,此案我有些印象。不過在我看來,無論是李將軍「投敵」,還是李貴妃「畏罪自殺」,都沒有絕對的證據去證明他們有罪。太師今日情緒起伏,實屬少見。相信太師對此案也有不同的看法吧。」
伏太師平復了一下情緒,道:「雖未有證據證明李將軍的清白,但李將軍父子三人駐守邊關多年,和北遼那是不死不休呀!老臣與李將軍雖無甚交情,但李將軍為人寬厚,治軍嚴格,於邊關百姓秋毫無犯。當年李將軍父子三人戰死沙場時,邊關的百姓還給他們立了碑,哪怕這麽多年過去了,依舊有人去祭拜。老臣始終不相信,這樣的人會不顧百姓死活而做出投敵叛國之事呀!」
「當年李將軍戰死後,北遼一度氣焰囂張,我軍連連敗退,李將軍拚死守住的雁門關也給北遼奪了去,那些年邊關百姓被北遼奴役,苦不堪言。幸好楊將軍掛帥出征,重奪雁門關,這才保得邊關百姓安寧……」
趙崇裕也不知道為什麽,當年在看到那份卷宗時,心裏便隱隱有些不舒服。這會兒聽伏太師再次提及往事,心竟不自覺的抽痛起來。
「太師想過重查此案麽?」
伏太師愣了愣,而後道:「當年的人死的死,貶的貶,想要翻案,太難了。不過李雲璟一事,皇上不可不察。李貴妃是李家老太君的嫡女,而今李雲璟竟和皇上有著極其相似的臉,這實在不得不令人懷疑……」
趙崇裕瞳孔微縮:「懷疑什麽?」
伏太師跪伏在地:「也許李雲璟同皇家有什麽牽扯。」
趙崇裕縮在袖子裏的手微微發著抖,他道:「此事隻是你我猜測,未有定論之前,且不要有任何動作。太師,今日之事,出了這間屋子,便再不許同任何人提起。此事朕自有成算。」
伏太師再拜道:「老臣遵旨。」
知道了李雲璟的身份,趙崇裕總覺得心裏悶悶的。索性推門而出,往後院園子裏逛逛。此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項冬青在園子裏舞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