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時正,皇後王妡坐於幹元殿金殿之上,文武百官叩首拜下,山呼千歲。
禮部郎中汪雲飛唱讀賦,在《太和》之樂中,朔朝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待汪雲飛退下,太常禮院判院羅仁出列,高聲道:「臣有奏。」
王妡道:「準。」
羅仁將笏板舉高,聲音洪亮:「古先哲王,以天下為大器,知一人不可以獨理,四海不可以無本,故立皇太子以副己,設百官以分職,然後人心大定,宗社以寧,有國家者不易之道也……」*
羅仁請立皇太子!
殿中霎時有了一點兒細小的騷動,然殿中侍禦史們虎視眈眈,就看有誰想要被參上一本,騷動很快又平息了。
王妡聽羅仁滔滔不絕,說著立皇太子的好處和不立的壞處,羅仁主要是說不立的壞處,用詞之重,好似不立皇太子大梁就禮崩樂壞了。
就很有趣。
蕭瑉的兒子們最大的也才五六歲,就身在東都的那個大皇子。名正言順的皇帝都被她弄到北宮去了,想必這些人應該不會以為一個小娃娃能掣肘她。
那就是……
王妡饒有興趣地問:「眾卿皆認為該立皇太子嗎?」
那必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汪雲飛最先出列:「臣以為,諸皇子尚且年幼,心性未可知,一國儲君承宗廟重社稷,斷不可如此輕易就定下。」
瞿純仁反駁:「非也,定立皇太子,自有鴻儒悉心教導,豈不比跟在婦人身邊長大來得更好?」
李漸說道:「元儲以貴,立嫡之義尤彰。宮中未有嫡子,豈可隨意僭越。」
阮權道:「依長幼之序,可立皇長子祚。儲闈未立,典策不行。伏望皇後抑.謙之小節,行至公之大典,用興儲副,永固邦家。」
圖窮匕見。
這些人想立一直養在太後身邊的皇長子蕭祚為皇太子。
這倒是不難猜,蕭瑉統共五個兒子,除了蕭祚,其餘都養在後宮,朝臣們見都沒見過,誰知道是個什麽樣的。且那四名皇子的生母都不是會來事的,安心活在妖後的淫威下,一看就是扶不上牆的。
而皇長子由太後教養長大,天生就不跟妖後一條心。
再之,皇太子年幼,身邊要有人教養,還要有人教導,以及要有人攝東宮事,這其中可操作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眾卿都認為皇長子祚可立為皇太子?」王妡問。
依舊是贊成的贊成,反對的反對。
皇後這一派的對羅仁提出的立皇太子其實有點兒措手不及,這麽火急火燎地請立皇太子,難道他們徹底放棄皇帝了,認為皇帝會早死不成?
呀,大不敬,大不敬。
就是不知道皇帝知道了此事會是什麽反應,是微笑同意,還是勃然大怒呢?
「說起來,我倒是許多年未見過那孩子了,」王妡說:「不知那孩子如今長成何等模樣。」
她話音剛落,殿外就有皇城司快行到了門前,對護衛的禁軍耳語了幾句,隨後那名禁軍進殿來傳話,一路傳到金殿之上,貢年躬腰在王妡身畔說道:「殿下,太後帶著皇長子返京,車駕已在宣德門前停下。」
王妡將目光投向一直端正站著不言不動的吳慎,笑了。
「準備得倒是挺充分。」王妡對貢年說:「宣他們進殿吧。」
貢年應喏,輕巧下了禦階前去傳令。
王妡對殿下百官說道:「正好,才在此議論該不該立皇子,立不立皇長子,太後就帶著皇長子回京了,如今人都在宮門外。這可真是太巧了。」點了吳慎:「吳卿,你說是吧。」
吳慎道:「皇後說巧,那便是巧。」
「大理寺。」王妡喚。
「臣在。」大理寺判事趙皓出列。
「太後通敵叛國一事,已經一年多了,你們還沒有結案,就是這麽為朝廷辦事的?」王妡質問。
趙皓立刻跪下,其餘大理寺官員也盡皆跪了下來。
「回皇後,太後通敵叛國一案牽連甚廣,臣不敢負朝廷重託,隻想將此查得徹徹底底、明明白白,為邊塞死去的英魂討一個公道。請皇後明鑑。」趙皓說完伏拜在地上。
話說得挺好聽,事情卻是辦得差。
不過,其中內情王妡知道。
那群把罪名按在太後身上的人又反悔了,眼見皇帝還是不行,就想著把太後保下來,再圖後事。
也或許,是太後手中有什麽底牌,讓他們不得不保她。
身在東都的蕭珩與那些人也是一個人,嘴裏喊著要殺了太後為母報仇,她都把他送去東都兩年了,太後不還活得好好的,還活回京城了。
嘴上說得漂亮,也隻是嘴上說得漂亮了,這倒是他們蕭家男人的通病。
王妡一哂,任由大理寺官都跪在地上,靜靜看著幹元殿殿門,嘴角噙著一抹微笑的弧度。
一刻多鍾後,殿門出現了一高一矮的身影,守衛的禁軍舉起手中長.槍,鏘一聲交叉,擋住了他們進殿的腳步。
第258章 皇長子祚
「放肆!」
麵對太後怒斥, 持槍禁軍紋絲不動。
澹臺太後嘴角下垂,抿成一道刻薄的線條,牽著皇長子的手無意識握緊, 把皇長子幼嫩的小手都握痛了。
小小的孩子疼得眼淚都在眼眶裏打轉,卻不敢出聲喊一聲痛, 也不敢動一下, 看起來非常可憐。
禮部郎中汪雲飛唱讀賦,在《太和》之樂中,朔朝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待汪雲飛退下,太常禮院判院羅仁出列,高聲道:「臣有奏。」
王妡道:「準。」
羅仁將笏板舉高,聲音洪亮:「古先哲王,以天下為大器,知一人不可以獨理,四海不可以無本,故立皇太子以副己,設百官以分職,然後人心大定,宗社以寧,有國家者不易之道也……」*
羅仁請立皇太子!
殿中霎時有了一點兒細小的騷動,然殿中侍禦史們虎視眈眈,就看有誰想要被參上一本,騷動很快又平息了。
王妡聽羅仁滔滔不絕,說著立皇太子的好處和不立的壞處,羅仁主要是說不立的壞處,用詞之重,好似不立皇太子大梁就禮崩樂壞了。
就很有趣。
蕭瑉的兒子們最大的也才五六歲,就身在東都的那個大皇子。名正言順的皇帝都被她弄到北宮去了,想必這些人應該不會以為一個小娃娃能掣肘她。
那就是……
王妡饒有興趣地問:「眾卿皆認為該立皇太子嗎?」
那必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汪雲飛最先出列:「臣以為,諸皇子尚且年幼,心性未可知,一國儲君承宗廟重社稷,斷不可如此輕易就定下。」
瞿純仁反駁:「非也,定立皇太子,自有鴻儒悉心教導,豈不比跟在婦人身邊長大來得更好?」
李漸說道:「元儲以貴,立嫡之義尤彰。宮中未有嫡子,豈可隨意僭越。」
阮權道:「依長幼之序,可立皇長子祚。儲闈未立,典策不行。伏望皇後抑.謙之小節,行至公之大典,用興儲副,永固邦家。」
圖窮匕見。
這些人想立一直養在太後身邊的皇長子蕭祚為皇太子。
這倒是不難猜,蕭瑉統共五個兒子,除了蕭祚,其餘都養在後宮,朝臣們見都沒見過,誰知道是個什麽樣的。且那四名皇子的生母都不是會來事的,安心活在妖後的淫威下,一看就是扶不上牆的。
而皇長子由太後教養長大,天生就不跟妖後一條心。
再之,皇太子年幼,身邊要有人教養,還要有人教導,以及要有人攝東宮事,這其中可操作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眾卿都認為皇長子祚可立為皇太子?」王妡問。
依舊是贊成的贊成,反對的反對。
皇後這一派的對羅仁提出的立皇太子其實有點兒措手不及,這麽火急火燎地請立皇太子,難道他們徹底放棄皇帝了,認為皇帝會早死不成?
呀,大不敬,大不敬。
就是不知道皇帝知道了此事會是什麽反應,是微笑同意,還是勃然大怒呢?
「說起來,我倒是許多年未見過那孩子了,」王妡說:「不知那孩子如今長成何等模樣。」
她話音剛落,殿外就有皇城司快行到了門前,對護衛的禁軍耳語了幾句,隨後那名禁軍進殿來傳話,一路傳到金殿之上,貢年躬腰在王妡身畔說道:「殿下,太後帶著皇長子返京,車駕已在宣德門前停下。」
王妡將目光投向一直端正站著不言不動的吳慎,笑了。
「準備得倒是挺充分。」王妡對貢年說:「宣他們進殿吧。」
貢年應喏,輕巧下了禦階前去傳令。
王妡對殿下百官說道:「正好,才在此議論該不該立皇子,立不立皇長子,太後就帶著皇長子回京了,如今人都在宮門外。這可真是太巧了。」點了吳慎:「吳卿,你說是吧。」
吳慎道:「皇後說巧,那便是巧。」
「大理寺。」王妡喚。
「臣在。」大理寺判事趙皓出列。
「太後通敵叛國一事,已經一年多了,你們還沒有結案,就是這麽為朝廷辦事的?」王妡質問。
趙皓立刻跪下,其餘大理寺官員也盡皆跪了下來。
「回皇後,太後通敵叛國一案牽連甚廣,臣不敢負朝廷重託,隻想將此查得徹徹底底、明明白白,為邊塞死去的英魂討一個公道。請皇後明鑑。」趙皓說完伏拜在地上。
話說得挺好聽,事情卻是辦得差。
不過,其中內情王妡知道。
那群把罪名按在太後身上的人又反悔了,眼見皇帝還是不行,就想著把太後保下來,再圖後事。
也或許,是太後手中有什麽底牌,讓他們不得不保她。
身在東都的蕭珩與那些人也是一個人,嘴裏喊著要殺了太後為母報仇,她都把他送去東都兩年了,太後不還活得好好的,還活回京城了。
嘴上說得漂亮,也隻是嘴上說得漂亮了,這倒是他們蕭家男人的通病。
王妡一哂,任由大理寺官都跪在地上,靜靜看著幹元殿殿門,嘴角噙著一抹微笑的弧度。
一刻多鍾後,殿門出現了一高一矮的身影,守衛的禁軍舉起手中長.槍,鏘一聲交叉,擋住了他們進殿的腳步。
第258章 皇長子祚
「放肆!」
麵對太後怒斥, 持槍禁軍紋絲不動。
澹臺太後嘴角下垂,抿成一道刻薄的線條,牽著皇長子的手無意識握緊, 把皇長子幼嫩的小手都握痛了。
小小的孩子疼得眼淚都在眼眶裏打轉,卻不敢出聲喊一聲痛, 也不敢動一下, 看起來非常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