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軒轅黃帝聞聽俞伯稟報,說是燕後山周圍洪水暴漲。


    黃帝與眾人冒雨出洞察看,憑借著電閃亮光向山下望去。


    果然,洪水就像脫韁的野馬奔騰著、咆哮著;


    一股股泥流向山下衝去,一棵棵樹木連根撥起,順著山勢向下滾動著、滑落著。


    狂風暴雨又好像躁動的惡魔橫掃豎卷,吹彎了樹幹,折斷了枝杈,依然發出陣陣驚魂動魄的呼嚎;


    濃厚的黑雲,堆積成一座座山峰一般,直往地上壓來,仿佛要壓平這世間的溝溝坎坎。


    那暴雨滂沱,似傾盆,如瓢潑。


    天空中仍然是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道道耀眼,聲聲震耳,看這雨似乎沒有停息的跡象。


    洪水不斷上漲,若不及時疏導,隻恐這方百姓就要遭殃,辛辛苦苦栽種的桑樹也將被洪水全部淹沒或衝走,情況萬分危急。


    且說,黃帝看罷心急如焚,眾人幾次勸他回洞躲避風雨,他卻始終不肯,嘴裏不停得連連問道:“這該如何是好?百姓們怎樣了?”


    這時,俞伯見國君焦急之狀,他衝黃帝拱手請令道:“國君莫急,微臣願往山下疏導洪水。”


    黃帝見是俞伯請令,他要隻身一人去疏通洪水,頓時眼前一亮:著哇!怎的把俞伯給忘了?


    俞伯其人十分精通水性,在水麵,他好似水燕可以踏浪而行;在水下,他宛如蛟龍能夠翻騰暢遊。


    他在驚濤駭浪中穿梭行走,猶如步履平地一般,毫不費勁。


    因他水性極強而著稱一世,為此他成為當時黃帝的治水功臣,後來被封為:水泊神。


    到了舜帝時期,水患猖獗,四溢泛濫,舜帝令大禹治理水患。


    大禹號叫:文命,他走遍九州之地,鑿山開河,築堤造壩,疏通水道,卻從未離開過水泊神俞伯的暗中幫助。


    起初,大禹有一次在開鑿水道時,遇到了困難,無法施工,洪水受阻,實難暢瀉,他隻顧心急之時,沿著陡峭河邊觀察水情,卻一時不慎跌入了滔滔河水之中。


    他在水裏迷迷糊糊見到一人,那人及時把他抓住,一邊向岸邊推他,救他上岸,一邊說道:“開通水道,須避實就虛,就低避高,方能使洪水暢通無阻,飛流直下。文命怎不通明其中原理?”


    大禹定睛一看,原來是水泊神俞伯,急忙參拜。


    俞伯將他托上岸去,大禹依照俞伯指點,重新開鑿了一條水道。


    果不其然,那洪水順順當當飛瀉而下。


    後來,沿著湖泊江河岸邊及多地供奉祭祀於他,乞求其神靈保佑一年風調雨順,旱澇保收。


    所以,眼下洪水暴漲,就要溢淹民眾,隻有俞伯才有疏水本事,他出來請令,黃帝自然應允,命俞伯極早退去水患,解救民眾於危難。


    於是,俞伯冒雨衝下山去,縱身跳入了滔滔洪水之中。


    再說,天放大亮,黃帝與眾人徹夜未眠。


    俞伯下山疏洪,黃帝心中惦念,他不時的向洞外張望,風還在刮,雨還在下。


    他叫大家也不要等閑,擺放好供品和香爐,要與眾人一同祈告上蒼,盡快睛天罷雨,免祛這方百姓疾苦。


    黃帝歎道:“我等別無良方,隻能焚香乞求上蒼,告知天帝此間災情,速速罷雨,方可解救黎庶於危難。”


    一句話提醒了夢中人。共工一直默不作聲,他本是北極七重中天紫微大帝麾下一員部將,深得紫微大帝的器重與賞識,隻因當年黃帝與蚩尤決戰,紫微大帝這才命他下界,以助軒轅黃帝一臂之力,並讓他保得黃帝天下,故此,他便一直緊跟黃帝左右。


    剛才他見黃帝與眾人跪拜在供桌前,一同默默向上蒼禱告,他覺得國君為了天下眾生,真是嘔心瀝血,日夜操勞,不由得他從心裏泛起了一股憐憫之情。


    共工也與眾人一同跪於供桌前麵,閉上兩眼,雙手合十,默默乞求於上天。


    忽然,隻見他靈魂出殼,直向天宮飄去。


    不多時,他便來到了南天門,守門的黃巾大士問道:“何人大膽敢擅自到此?”


    共工施禮答道:“我乃紫微大帝部將,奉大帝之命下界輔佐軒轅國君,今有要事求見吾皇陛下,務請通稟一聲。”


    那大士知道他是紫微大帝部將,便上下打量一番說道:“你在此等候,容某通報。”


    共工點頭稱謝。稍時過後,大士領共工至淩霄寶殿階前。


    共工不敢怠慢,畢恭畢敬抱伏進殿,但見這金殿內:


    金磚墁地,紅氈鋪路;


    兩隻丹頂仙鶴翹首階下,一雙白玉孔雀展屏池旁;


    左設妝花白玉瓶,右擺瑪瑙珊瑚樹;


    金爐內麝檀香煙繚繚升,列柱上赤須龍盤禎禎霧。


    兩班文武手持牙笏立於階前,階池上,正中寶座之上端坐著玉皇大帝,兩位仙妃手持宮扇立於左右。


    共工伏首上殿,倒身拜道:“臣孔壬參見吾皇陛下,願吾皇陛下聖壽無疆。”


    玉帝問道:“你不好好輔佐軒轅,來此何事?”


    共工稟道:“啟奏陛下,隻因昨夜燕後山之地突降暴雨,導致洪水肆虐,民生不保,軒轅國君為此大傷腦筋,此時他率眾正在祈天,不敢驚動,故此,臣鬥膽上殿乞求陛下施令罷雨,以解這方黎庶之危難。”


    玉帝聞稟,緊鎖眉頭又問道:“此處降雨,與你等何幹?”


    共工道:“臣隨國君周遊天下,而今正途經此地,國君仁慈,見此情景,豈有坐視不管之理?”


    玉帝微微點頭,他轉向文班之首太白金星問道:“天相,孔壬所稟可有其事?”


    太白金星出班回道:“陛下,雷公電母可能是按律行雲布雨,昨夜之雨並未上報。”


    玉帝道:“傳雷公電母來見。”


    傳令官向殿外大聲呼喚道:“玉帝有旨,傳雷公電母上殿見駕!”


    雷公電母二神聞聽傳喚,急忙疾步上殿,一起跪拜應道:“小神參見吾皇陛下。”


    玉帝問道:“昨晚燕後山突降暴雨,你倆因何不報?”


    雷公道:“回稟陛下,今年按照雨部之律,燕後山處該降此雨,臣等不敢違之。隻是按律幾時布雲、幾時行雨便是,無須再報。”


    玉帝聽了,雖說有些不悅,但也沒有理由大發脾氣,他隻是口帶埋怨言道:“雨部真是不長眼睛,非等這個時候降下暴雨嗎?難道你們不知道軒轅正在這裏巡視嗎?”


    雷公電母相視一眼,同聲答道:“回稟陛下,軒轅至此,我等並不知曉。”


    玉帝有些不耐煩地說道:“好了,好了,你們不必囉嗦。傳朕旨意,速速召回布雨兵卒,罷雨晴天,不得有誤。”


    二神得令下殿。玉帝對共工說道:“孔壬,事已辦妥,你下界去吧。”


    共工謝過天恩,出了南天門,疾步駕雲向燕後山嫘祖洞趕來。


    且說,共工魂魄複體之後,見黃帝與眾人仍在祈求上天。


    忽然,暴雨乍停,雲消霧散,天空晴朗。


    眾人見了無不歡天喜地,紛紛跑出洞來仰天長嘯,感謝上蒼恩慈。


    黃帝急忙趕到山邊向四下望去,卻見洪水也已消退,心情自是舒適了許多。


    再看,山徑小路上,有一人正向山上走來,黃帝知道俞伯退洪歸來,連忙走下去迎接。


    俞伯施禮道:“拜見國君,臣將洪水瀉走,回來交令。”


    黃帝扶起俞伯,和藹的笑道:“俞伯免禮,今日洪水消退,你當首功一件。快些回洞歇息去吧。”


    這時,眾人也都圍了上來問候俞伯。


    黃帝此情形,覺得不易打擾,便獨自一人向山下走去。


    黃帝要下山,眾人當然知道,先是力牧搶先幾步來到黃帝跟前,問道:“敢問國君,此時下山是否去體察災情?”


    黃帝用手一指山下桑林說道:“此間許多桑樹被洪水衝倒,急需盡快重新整植才是。”


    力牧點頭稱道:“是,請國君吩咐。”


    他們來到山下時,卻見許多民眾動手扶植桑樹,未加多想,便一齊溶於忙碌的人群當中。


    軒轅黃帝身為一國之君,與民眾同是一把土一把泥地勞動著,使這方百姓見了,倍受感動,無不更加勤快。


    且說,一連數天,黃帝率眾將幫助人們一起扶植桑樹。


    在這幾天的勞動中,人們感到黃帝既是一位高大非凡的國君,又是一位極為平易近人和十分和善的老熟人,人們願意和他搭話聊天,有說有笑,而黃帝也願和人們東拉西扯、談天論地,並不局一格地暢談天下所有事情。


    有時他向人們提問題,也有時人們向他提問題,一邊幹活一邊解答,談笑風聲,十分親熱。


    言談中,人們得知國君率眾正在周遊天下,有人好奇地問道:“不知這天下到底有多大?你幾時才能巡遍九州華夏?”


    黃帝聽了此話頗有些感觸,心想:是啊,若大個九州華夏,自己曾立誓要踏遍三山五嶽、五湖四海,這就是自己畢生之宏願。


    然而,在途經燕後山時,卻遇到了諸多事情,轉眼過去了多日,又該是登上新征程的時候了。


    於是,他在返回嫘祖洞的山路上對力牧說道:“此間事情均已辦妥,再過兩日扶桑完畢,讓眾人稍作休息,便可動身他鄉了。”


    力牧表示讚同,他倆站在山坡上,回首望著燕後山一草一木,又看看腳下這條山徑,力牧感慨地說道:“雖說在此間寥寥數日,但也總覺得有種惜別之感。此番一別,隻恐今生再也無緣涉足於此了。”


    黃帝當有同感,可他非常深沉地長歎一聲說道:“蒼天囑托,眾生期望,曾立宏圖之誌,天底下漫漫長路,誓必無不涉於足下。路自去,能有幾多回程?隻一次踏足,也可稱一生之幸也。”


    力牧知道,雖然國君樂道此說,但他對此地的情感要比自己深厚得很多。


    至於皇妃嫘祖,此處則是她的根源所在:半生的榮耀功德,半生的喜恕哀樂,論情論理,比起其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她為了天下蒼生,為了能使夫君早日完成畢生大業,她又不得不忍棄離開這方熱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仙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穀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穀溪並收藏神仙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