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說好,一時間心思都投到了這事上去,沒再顧著那碟瓜籽。
墳遷到墓地後,已是八月下旬。
夏縣的夏日總是又悶又熱,偏偏蚊蟲咬人咬得厲害,叫人心煩。
守孝期間又是一切從簡,便更叫人心靜不下來。
這種焦灼場麵,一直持續到晚秋天涼快時。
秋高氣爽,麥田裏都攏上了一層黃。天涼下來,心裏的那些煩悶還能減弱幾分。另一方麵,那些無傷大雅的小零嘴都送上前來,人心裏自然高興。
這些個小零嘴,最受歡迎的,還要數那一碟碟鹹香可口的炒瓜籽。
瓜籽從一方小院裏走了出去,推廣到夏縣各處。這次張儒秀倒是不準備隱姓埋名,反倒是直接亮出自己的名號。故而吃了瓜籽的人都知道,這是張儒秀做出來的零嘴。
好吃又便宜,銷量很快便提了上去,衝到陝州各處。
後來這鹹瓜籽的需求量愈來愈大,張儒秀索性攬了一批人,把製作方法交給他們,蓋起了一個小工廠。不過她又不能失了本分,眼見著生意愈發火熱,便隻能出手稍稍控製下市場走向,始終把瓜籽的名聲給攬在州郡之內。
司馬光早先便知道這些零嘴出自於張儒秀手裏,也隨著她去做,不多幹涉。畢竟他心裏一直懷著愧疚,總覺著叫張儒秀跟著她吃了許多苦。想到當年嶽丈的一番囑託,心裏便愈發鬱悶。
不過如今見張儒秀生活充實起來,他心裏也高興。
一家子人守孝之餘,又各自做著想做的事,喪親的悲痛也隨著年歲流轉給漸漸淡化了下去。
慶曆三年正月廿四,元昊請和,宋夏雙方和約談判。
消息傳到夏縣裏,早已是四年二月初了。
還未開春,積雪堆著。
司馬光聽了這消息,心裏頗多感慨。
晚間,張儒秀得空後聽了這消息,也趕忙找到司馬光,同人說著這事。
司馬光一向在乎民生,眼瞧著宋夏交戰走到了僵持階段,就快要結束時,談判卻又一直在拉扯著,心裏不免有些著急。
著急時,自然就說起了官家的不好。
「嶽丈早在開戰初便提出,要民生,不要名聲。官家一直在乎國朝的麵子,說到底還是維護自己的麵子。可前線州郡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這時候,麵子哪有民生重要?這次談判,元昊隻願自稱男,官家可不樂意了,非得叫人俯首稱臣。元昊狼子野心,哪能點頭說好?這談判本就是雙方一點頭的事,可托到現今,還沒個準信。朝野巷陌之間,都議論著談判的事。民心若是不穩,何談民生,何談名聲啊?」
司馬光一臉憂憤,滿腔抱怨。
作者有話說:
番外會斷斷續續地寫到嘉佑年間,挑幾件感興趣的大事來寫。
第103章 慶曆新政
「談判一直托著, 你我遠在朝野之外,也無需動火。朝官自會呈上法子叫官家做定奪,官家心裏也有數。兩國交戰了幾年, 好在現今我朝與黨項人已經準備和談了, 雖是在托著,可也總比戰爭來得強。」
張儒秀拉著司馬光叫人坐在火爐一旁暖手,一邊說著安慰話。
司馬光聽罷, 心裏那股憂憤之氣不降反升, 嘆著氣開口:「歲歲,你一向安逸慣了, 自然沒看見外麵那些亂象。」
這話叫張儒秀聽了一愣, 難不成外麵出了什麽她不知道的亂子?
司馬光既然開口提到了這事,她便想知道。
「你且展開說說。」
司馬光聞言,神色立即正經起來,道:「你在夏縣之內闖蕩,夏縣地方小, 一年到頭還沒一件大事發生。可夏縣安逸平靜, 不見得外麵就安定。陝州那些大的縣鄉裏, 家家都被上麵給搶了一番。朝廷下定決心要添置弓手,地方照辦, 遭殃的還是百姓。家家哀嚎聲不斷,弓手不願從兵, 四處逃竄。衙裏就抓這些人的妻與子做要挾, 逼人就範。衙裏發旨懸賞逃竄弓手,懸賞的錢從何而出?都是受要挾的小家出的啊。衙裏是用盡了法子添置弓手, 可鬧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怎會不是亂象?」
一番長話聽得張儒秀腦裏亂鬧鬧的。先前她隻知司馬光所寫的那份奏狀被駁了回來, 並不知朝廷會強製百姓充軍,甚至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
「可那承諾弓手不充軍從戎的敕榜還在城樓上高高掛著呢?地方怎麽不顧敕榜強製征軍呢?」張儒秀想不通這點,滿是疑惑地問道。
「這就是朝廷號令失信。」司馬光回道,「朝廷言行不一,前腳剛承諾百姓,後腳就火急火燎地抓人充軍去了。我丁憂在家,這號令自然發不到我頭上。可陝州旁的地方民不聊生,到處是變賣房產地產賄賂官兵的,到處是逃竄躲避朝廷的。百姓見了朝廷,恍如見了洪水猛獸一般,甚至有人跑到荒山野嶺裏去,冒著餓死的風險,也得逃出去。」
張儒秀確實不清楚這番亂象,誠如司馬光所言,她一直待在夏縣裏,視野也受局限,看不到全局,總以為一處好各處都好。直至方才聽了司馬光一番話,才清楚她想的有多幼稚。
張儒秀頗感無力,噯了聲,「種地的老百姓本就不該當兵從軍。兵刺麵入軍隊中,得朝廷發的錢養活一家老小,從此不經手田地生產。那些隻用種地的老百姓本就隻要交稅便可,本就不用再多擔起官兵的事。如今朝廷要叫百姓也入軍營之中,跟著旁人打仗。百姓手無縛雞之力,豈能適應?」
墳遷到墓地後,已是八月下旬。
夏縣的夏日總是又悶又熱,偏偏蚊蟲咬人咬得厲害,叫人心煩。
守孝期間又是一切從簡,便更叫人心靜不下來。
這種焦灼場麵,一直持續到晚秋天涼快時。
秋高氣爽,麥田裏都攏上了一層黃。天涼下來,心裏的那些煩悶還能減弱幾分。另一方麵,那些無傷大雅的小零嘴都送上前來,人心裏自然高興。
這些個小零嘴,最受歡迎的,還要數那一碟碟鹹香可口的炒瓜籽。
瓜籽從一方小院裏走了出去,推廣到夏縣各處。這次張儒秀倒是不準備隱姓埋名,反倒是直接亮出自己的名號。故而吃了瓜籽的人都知道,這是張儒秀做出來的零嘴。
好吃又便宜,銷量很快便提了上去,衝到陝州各處。
後來這鹹瓜籽的需求量愈來愈大,張儒秀索性攬了一批人,把製作方法交給他們,蓋起了一個小工廠。不過她又不能失了本分,眼見著生意愈發火熱,便隻能出手稍稍控製下市場走向,始終把瓜籽的名聲給攬在州郡之內。
司馬光早先便知道這些零嘴出自於張儒秀手裏,也隨著她去做,不多幹涉。畢竟他心裏一直懷著愧疚,總覺著叫張儒秀跟著她吃了許多苦。想到當年嶽丈的一番囑託,心裏便愈發鬱悶。
不過如今見張儒秀生活充實起來,他心裏也高興。
一家子人守孝之餘,又各自做著想做的事,喪親的悲痛也隨著年歲流轉給漸漸淡化了下去。
慶曆三年正月廿四,元昊請和,宋夏雙方和約談判。
消息傳到夏縣裏,早已是四年二月初了。
還未開春,積雪堆著。
司馬光聽了這消息,心裏頗多感慨。
晚間,張儒秀得空後聽了這消息,也趕忙找到司馬光,同人說著這事。
司馬光一向在乎民生,眼瞧著宋夏交戰走到了僵持階段,就快要結束時,談判卻又一直在拉扯著,心裏不免有些著急。
著急時,自然就說起了官家的不好。
「嶽丈早在開戰初便提出,要民生,不要名聲。官家一直在乎國朝的麵子,說到底還是維護自己的麵子。可前線州郡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這時候,麵子哪有民生重要?這次談判,元昊隻願自稱男,官家可不樂意了,非得叫人俯首稱臣。元昊狼子野心,哪能點頭說好?這談判本就是雙方一點頭的事,可托到現今,還沒個準信。朝野巷陌之間,都議論著談判的事。民心若是不穩,何談民生,何談名聲啊?」
司馬光一臉憂憤,滿腔抱怨。
作者有話說:
番外會斷斷續續地寫到嘉佑年間,挑幾件感興趣的大事來寫。
第103章 慶曆新政
「談判一直托著, 你我遠在朝野之外,也無需動火。朝官自會呈上法子叫官家做定奪,官家心裏也有數。兩國交戰了幾年, 好在現今我朝與黨項人已經準備和談了, 雖是在托著,可也總比戰爭來得強。」
張儒秀拉著司馬光叫人坐在火爐一旁暖手,一邊說著安慰話。
司馬光聽罷, 心裏那股憂憤之氣不降反升, 嘆著氣開口:「歲歲,你一向安逸慣了, 自然沒看見外麵那些亂象。」
這話叫張儒秀聽了一愣, 難不成外麵出了什麽她不知道的亂子?
司馬光既然開口提到了這事,她便想知道。
「你且展開說說。」
司馬光聞言,神色立即正經起來,道:「你在夏縣之內闖蕩,夏縣地方小, 一年到頭還沒一件大事發生。可夏縣安逸平靜, 不見得外麵就安定。陝州那些大的縣鄉裏, 家家都被上麵給搶了一番。朝廷下定決心要添置弓手,地方照辦, 遭殃的還是百姓。家家哀嚎聲不斷,弓手不願從兵, 四處逃竄。衙裏就抓這些人的妻與子做要挾, 逼人就範。衙裏發旨懸賞逃竄弓手,懸賞的錢從何而出?都是受要挾的小家出的啊。衙裏是用盡了法子添置弓手, 可鬧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怎會不是亂象?」
一番長話聽得張儒秀腦裏亂鬧鬧的。先前她隻知司馬光所寫的那份奏狀被駁了回來, 並不知朝廷會強製百姓充軍,甚至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
「可那承諾弓手不充軍從戎的敕榜還在城樓上高高掛著呢?地方怎麽不顧敕榜強製征軍呢?」張儒秀想不通這點,滿是疑惑地問道。
「這就是朝廷號令失信。」司馬光回道,「朝廷言行不一,前腳剛承諾百姓,後腳就火急火燎地抓人充軍去了。我丁憂在家,這號令自然發不到我頭上。可陝州旁的地方民不聊生,到處是變賣房產地產賄賂官兵的,到處是逃竄躲避朝廷的。百姓見了朝廷,恍如見了洪水猛獸一般,甚至有人跑到荒山野嶺裏去,冒著餓死的風險,也得逃出去。」
張儒秀確實不清楚這番亂象,誠如司馬光所言,她一直待在夏縣裏,視野也受局限,看不到全局,總以為一處好各處都好。直至方才聽了司馬光一番話,才清楚她想的有多幼稚。
張儒秀頗感無力,噯了聲,「種地的老百姓本就不該當兵從軍。兵刺麵入軍隊中,得朝廷發的錢養活一家老小,從此不經手田地生產。那些隻用種地的老百姓本就隻要交稅便可,本就不用再多擔起官兵的事。如今朝廷要叫百姓也入軍營之中,跟著旁人打仗。百姓手無縛雞之力,豈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