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家與本家之間的事, 自然由兩家長輩決定。最終, 司馬池邀了張存一大家來司馬家坐席。
相別一月,兩家再見,自是頗有感慨。
聶娘子的氣色也養了回來, 先前還需人攙扶著走路, 如今倒是一副健朗的樣子,鬢邊的銀絲在光下也成了淺淡流雲。
聶娘子一臉笑意迎著大娘子一眾女眷, 帶人穿過花廊桐屋, 歡聲笑顏,透過炎夏悶熱的風,穿到前堂去。
女眷花俏,雲鬢斜鬟,袖衣羅裙, 往往簇擁而行。何況兩家女眷本就處得近, 推個墜子, 換個鐲子,氛圍輕鬆, 一時間都叫人忘了正事。
男子相逢不做女子扭捏之態,常服相見, 道幾句安好, 便直入正題,拉著人往前堂去。
賓客落席, 男女分桌而坐, 屏帷相繞, 爐香裊裊而升,女使端著菜過來,倒了酒,便默聲下去。
六月天熱,叫人胃口也消了下去。這次擺宴,聶夫人對宴食上了心。席上少炙肉而多時鮮瓜果,小菜利口清爽,酒茶也是備了溫涼兩份供所需。
女眷這桌,聶娘子同大娘子挨著坐,而大娘子身旁依次落坐的是張家三位小娘子。
張儒秀坐到了聶夫人正對麵,右手邊是二姐,而左手邊則是司馬光的大姐。
張儒秀同司馬大姐成婚時隻淺淺交談過幾句,過後也並無多親近的交流。二人的那些話也隻是基於繁文縟節而已,客套過後便是相對無言。
司馬光同他大姐不疏卻又不近,鬧得張儒秀對這位大姐也了解甚少。
何況司馬大姐又大張儒秀一旬,人兒女雙全。若是真計較起來,還是和同輩聊得來些。
這不,這方案桌上,司馬家大姐同張家大姐就相談甚歡。
「三姐她一向嬌慣,不懂禮數。這段時日來,怕是叫親家母操了不少心吶。」大娘子說的動情。
林氏說這話自然不是叫聶娘子點頭附和的,她這話,是想聽出個誇讚人的話,客套一番罷了。
聶娘子也清楚大娘子的言外之意,當下便連連誇著張儒秀的好,說這位新婦懂禮明責,真是撿了八輩子的好運,逗得大娘子連連發笑。
張儒秀本是同二姐聊著閑天,可耳旁卻總是聽著這些話,哪怕避諱了幾分,可還是能把這話聽個七七八八。
親家之間的客套又或是真情,礙著層層關係,隻能繞著老遠來問出個所以然來。
張存同司馬池是多年好友,可兩位夫人了解彼此無非就是趁著為數不多的花宴,在命婦之間交流幾句。或是乘著自家官人的東風,側耳聽得對家的許多言行。
在司馬家眼中,張存重禮重情,而林大娘子溫婉體貼,二人是為良配。
在張家人眼中,司馬池忠信守義,而聶娘子大度寬容,二人也是對佳偶。
如今這兩位府裏的大娘子雖是在閑聊著,可卻早將對家的身底了解了個透徹。
大娘子也透過聶夫人的話徹底寬了心。畢竟這是司馬光赴任前,兩大家的最後一次擺宴想慶。
官場沉浮,世事難料。如今一別,轉眼即是半生。
聶娘子身子剛好,不宜飲酒,大娘子便敬了人許多盞茶。
當然,大娘子也有話要同張儒秀交代,無非就是叫人做好萬全準備隨機應變的事。
華州在陝西一路,距汴京千裏地。六七月熱天出發,到了那處,少說也得九、十月份。
大娘子這關切的話才剛出口,聶夫人便接了話茬。
「官家惦記著二哥進士新官上任,又逢前線戰事緊急,便特意備了快馬驅車載人到任。陝西那邊驛路多,驛館也多。如今二哥也得了驛券,若是路上身子不舒服,也好停下休息片刻。」聶夫人解釋道,生怕大娘子給張儒秀過多壓力。
「話是這樣說,可三姐她……」大娘子話還未盡淚便淌了下來,拿著絹巾捂著臉。
大娘子想到張儒秀前十六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如今卻要遠赴他鄉走那麽遠的路。每每想至此處,心裏便像是被針紮似的難以忍受。
聶夫人見狀,也趕忙安慰著。她也為人母,當年自家大姐出嫁後,也是跟著夫家四處安家,自然懂得大娘子的心。
「娘娘,你放心罷,我到華州後,一定給你遞信。」張儒秀隔著兩位姐姐,聲音遙遙傳入大娘子耳中。
大娘子也覺著自己失了體麵,本想借著絹巾仔細擦擦淚不再失態,誰知聽了眾人安慰的話,愈發哽咽起來。情至深處,大娘子的麵頰都紅了起來。
聶娘子看不得人哭,將大娘子半摟在懷裏安慰著,隔著屏帷,看著那幫大男人推杯換盞,心裏驀地心酸起來。
這邊演著悲歡離合,那邊卻升起壯誌淩雲。
這邊桌上的男人,除了李易攵,旁的都要遷官托著家中老小定居別處。而要遷官的幾位,又都是往陝西處走,聊的話自然也多了起來。
李易攵坐在其中,隻管給人添酒遞茶,該說的話說盡,旁的雜話也不多說。他李家因著小弟成了一團糟,他自己心中也煩悶著。
這遷官的幾位,調令都傳了下來,遷家時間大都在六、七月,故而到地兒的時間也臨近著。司馬家這二人,一人華州判官,一人同州知州,先後啟程。張存這位陝西都轉運使自然也是要收拾家當從輕出發。
而李易攵常居於京,又怎會懂得宦遊人的苦樂心酸?故而此刻他選擇少言寡語,倒也是一聰明之舉。
相別一月,兩家再見,自是頗有感慨。
聶娘子的氣色也養了回來, 先前還需人攙扶著走路, 如今倒是一副健朗的樣子,鬢邊的銀絲在光下也成了淺淡流雲。
聶娘子一臉笑意迎著大娘子一眾女眷, 帶人穿過花廊桐屋, 歡聲笑顏,透過炎夏悶熱的風,穿到前堂去。
女眷花俏,雲鬢斜鬟,袖衣羅裙, 往往簇擁而行。何況兩家女眷本就處得近, 推個墜子, 換個鐲子,氛圍輕鬆, 一時間都叫人忘了正事。
男子相逢不做女子扭捏之態,常服相見, 道幾句安好, 便直入正題,拉著人往前堂去。
賓客落席, 男女分桌而坐, 屏帷相繞, 爐香裊裊而升,女使端著菜過來,倒了酒,便默聲下去。
六月天熱,叫人胃口也消了下去。這次擺宴,聶夫人對宴食上了心。席上少炙肉而多時鮮瓜果,小菜利口清爽,酒茶也是備了溫涼兩份供所需。
女眷這桌,聶娘子同大娘子挨著坐,而大娘子身旁依次落坐的是張家三位小娘子。
張儒秀坐到了聶夫人正對麵,右手邊是二姐,而左手邊則是司馬光的大姐。
張儒秀同司馬大姐成婚時隻淺淺交談過幾句,過後也並無多親近的交流。二人的那些話也隻是基於繁文縟節而已,客套過後便是相對無言。
司馬光同他大姐不疏卻又不近,鬧得張儒秀對這位大姐也了解甚少。
何況司馬大姐又大張儒秀一旬,人兒女雙全。若是真計較起來,還是和同輩聊得來些。
這不,這方案桌上,司馬家大姐同張家大姐就相談甚歡。
「三姐她一向嬌慣,不懂禮數。這段時日來,怕是叫親家母操了不少心吶。」大娘子說的動情。
林氏說這話自然不是叫聶娘子點頭附和的,她這話,是想聽出個誇讚人的話,客套一番罷了。
聶娘子也清楚大娘子的言外之意,當下便連連誇著張儒秀的好,說這位新婦懂禮明責,真是撿了八輩子的好運,逗得大娘子連連發笑。
張儒秀本是同二姐聊著閑天,可耳旁卻總是聽著這些話,哪怕避諱了幾分,可還是能把這話聽個七七八八。
親家之間的客套又或是真情,礙著層層關係,隻能繞著老遠來問出個所以然來。
張存同司馬池是多年好友,可兩位夫人了解彼此無非就是趁著為數不多的花宴,在命婦之間交流幾句。或是乘著自家官人的東風,側耳聽得對家的許多言行。
在司馬家眼中,張存重禮重情,而林大娘子溫婉體貼,二人是為良配。
在張家人眼中,司馬池忠信守義,而聶娘子大度寬容,二人也是對佳偶。
如今這兩位府裏的大娘子雖是在閑聊著,可卻早將對家的身底了解了個透徹。
大娘子也透過聶夫人的話徹底寬了心。畢竟這是司馬光赴任前,兩大家的最後一次擺宴想慶。
官場沉浮,世事難料。如今一別,轉眼即是半生。
聶娘子身子剛好,不宜飲酒,大娘子便敬了人許多盞茶。
當然,大娘子也有話要同張儒秀交代,無非就是叫人做好萬全準備隨機應變的事。
華州在陝西一路,距汴京千裏地。六七月熱天出發,到了那處,少說也得九、十月份。
大娘子這關切的話才剛出口,聶夫人便接了話茬。
「官家惦記著二哥進士新官上任,又逢前線戰事緊急,便特意備了快馬驅車載人到任。陝西那邊驛路多,驛館也多。如今二哥也得了驛券,若是路上身子不舒服,也好停下休息片刻。」聶夫人解釋道,生怕大娘子給張儒秀過多壓力。
「話是這樣說,可三姐她……」大娘子話還未盡淚便淌了下來,拿著絹巾捂著臉。
大娘子想到張儒秀前十六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如今卻要遠赴他鄉走那麽遠的路。每每想至此處,心裏便像是被針紮似的難以忍受。
聶夫人見狀,也趕忙安慰著。她也為人母,當年自家大姐出嫁後,也是跟著夫家四處安家,自然懂得大娘子的心。
「娘娘,你放心罷,我到華州後,一定給你遞信。」張儒秀隔著兩位姐姐,聲音遙遙傳入大娘子耳中。
大娘子也覺著自己失了體麵,本想借著絹巾仔細擦擦淚不再失態,誰知聽了眾人安慰的話,愈發哽咽起來。情至深處,大娘子的麵頰都紅了起來。
聶娘子看不得人哭,將大娘子半摟在懷裏安慰著,隔著屏帷,看著那幫大男人推杯換盞,心裏驀地心酸起來。
這邊演著悲歡離合,那邊卻升起壯誌淩雲。
這邊桌上的男人,除了李易攵,旁的都要遷官托著家中老小定居別處。而要遷官的幾位,又都是往陝西處走,聊的話自然也多了起來。
李易攵坐在其中,隻管給人添酒遞茶,該說的話說盡,旁的雜話也不多說。他李家因著小弟成了一團糟,他自己心中也煩悶著。
這遷官的幾位,調令都傳了下來,遷家時間大都在六、七月,故而到地兒的時間也臨近著。司馬家這二人,一人華州判官,一人同州知州,先後啟程。張存這位陝西都轉運使自然也是要收拾家當從輕出發。
而李易攵常居於京,又怎會懂得宦遊人的苦樂心酸?故而此刻他選擇少言寡語,倒也是一聰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