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這份《督撫條約》,蔡國熙和他的小夥伴們全都驚呆了。


    這,這,這還讓人活嗎?


    不能受賄、不能貪汙、不能吃吃喝喝,不能講排場,還不能磨洋工……這官當著還有什麽意思?


    可海瑞要求他們做到的,同樣也要求自己做到,而且對自己的要求更狠更沒餘地。


    這讓知府司道們不敢煩言,隻用一張張苦瓜臉對著海中丞,可憐巴巴看著他。


    「你們不必這樣,這三十五條《督撫條約》,已經比從前我在淳安興國所定的條例寬鬆太多了。」海瑞卻視若無睹道:「而且每一條,都可以從《大明會典》中找到原文,絕無任何一條是本院憑空造出來,為難諸位的。」


    「這……」鎮江的錢知府忍不住小聲道:「中丞容稟,會典多有不近人情之處……」


    「因此本院隻頒行了三十五條。」海瑞瞥他一眼,淡淡道:「錢知府還嫌不夠,本院現在就可以,專門為鎮江府再加幾條!」


    「不不不……」錢知府嚇得毛都炸起來了,忙連連擺手道:「夠,夠,足夠了……」


    這不通融還好,一通融還要再給加幾條,這他媽誰能遭得住啊?


    一眾官員馬上全都閉上嘴。沒人敢再跟海閻王討價還價。


    橫豎海瑞就禍禍三年,全當坐三年牢吧……


    ……


    《督撫條例》一經頒行,馬上生效。


    海瑞當場就開始問責了,他看著站在班末的衷貞吉道:


    「衷知府,本官翻閱林中丞未完成的公務,發現應天十府,九府已經清丈完畢,唯有鬆江遲遲未曾清丈,不知是何道理?」


    「回稟中丞。」衷貞吉冷汗津津,出班深躬到底,顫聲道:「鬆江鄉紳實力太大,官府亦不能製。為此林中丞曾親自坐鎮督辦,還遭到鄉民的圍攻……」


    徐家這條船千瘡百孔、搖搖欲墜,他當然要劃清界限、表明立場了。


    「不過中丞放心,下官回去就再次著手去辦!」


    「年底。」海瑞冷聲道:「年底前必須清丈完畢,否則衷知府自劾吧。」


    「下官遵命。」衷貞吉乖乖應聲退下。


    海瑞又看蔡國熙道:「蔡知府。」


    蔡知府嚇得打個寒噤,趕緊出班道:「下官在。」


    「本院將巡視所轄府州縣,第一站,便定在蘇州吧。」隻聽海瑞沉聲道。


    「遵,遵命。」蔡國熙擠出一抹比哭還難看的笑容道:「榮幸之至。」


    第十六章 李叫獸


    蘇州府學位於三元坊,與滄浪亭隔街相對,乃北宋範文正公所建。


    相傳當年他任蘇州知州時,掏錢買下了這塊地,準備在此卜築定居。按習俗請風水師看過後,對方告訴他,這塊是塊風水寶地,範公將家安在此處,將來必定世代出公卿。


    換了別人,肯定會歡天喜地蓋屋安家了。範公卻說,如果我在這裏安了家,隻我一家富貴。哪有在此建個學校,讓吳中子弟都來受教育,大家都富貴來得好?


    於是他捐出了這塊地,在此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府學。


    當時的蘇州水患頻仍,遠沒有今日發達。範公建學之初,隻有二十多學子入讀。手下人認為,這學校是不是建的太大了,範仲淹卻自信道:「吾恐異日以為小也。」


    於是他請大名鼎鼎的安定先生胡瑗『首當師席』,招徠著名學者紛紛來蘇講學。一時間盛況空前,影響遍及全國。非但讓蘇州自此便為文教之鄉,還帶動了全國的官學建設。於是『府有府學、州有州學、縣有縣學』,文教自此興焉。


    自宋以來,吳中高中進士者達數百人,服紫拜相顯貴者不計其數。蘇州既非都城,亦非省會,卻能繁華甲於天下,多蒙範文正公的遺澤。


    因此海瑞將自己巡視蘇州的第一站,放在蘇州府學的目地,也就不難理解了。


    他是要拿範文正公做榜樣啊。


    ……


    提前一天,蔡國熙便讓陳同知和張通判來府學盯著,以免這頭一站就捅了簍子。


    蔡知府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府學教授李贄那是相當的不靠譜。


    李贄來蘇州上任已經半年了,起先還隻是遲到早退,隔一天就溜去崑山過夜,這種工作態度問題而已。


    因為他有趙公子關照,蔡國熙隻讓人去敲打了他一番,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


    誰知這廝卻非但不知收斂,反而愈發張狂起來,開始在生員中大肆宣揚他那套異端邪說。


    起先蔡國熙也沒在意,直到府學的老師、生員們紛紛跑來向他投訴,說聽了李卓吾的講課,感覺自己心都髒了,再也沒法做個單純的儒教子弟了。


    蔡國熙還有點兒不信邪,覺得是這幫人意誌太不堅定,受不了一點兒精神汙染。他便微服到府學,旁聽了李贄一節課。好麽,差點連他這個理學名家都要開始懷疑人生……


    李贄在課堂上,公然指斥六經和《論語》、《孟子》,並非什麽萬世不易之聖典,而是那幫聖人弟子們,追憶自己聽到的隻言片語,或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或根本就是胡編亂造寫下來匯集成書的。


    後代書生們卻以為這全是聖人的精闢理論,而奉若經典。又哪曉得,這其間多半根本不是聖人的精論呢?


    即使真有聖人講的,也不過就彼時一事,隨機應答,以點撥那些不開竅的弟子。就事論事、對症下藥而已,怎麽可以當成萬古不變的真理,去刻舟求劍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閣老(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戒大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戒大師並收藏小閣老(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