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通力合作之下,終於引發了蘇州官場的『恐趙症』,這才有了趙二爺的崑山抗洪之行……


    ……


    張炯翹著二郎腿坐在柔軟的座位上,不無揶揄的笑對劉員外道:「這口惡氣終於出來了吧?」


    「還行。」劉員外吐出長長一口濁氣,收回瞭望著江麵的目光。「就是擔心萬一他還會殺回來怎麽辦?」


    「放心吧,這麽多年了,一任接一任的崑山知縣,哪個能從那爛泥塘裏掙脫出來?他趙狀元也不例外。」張炯摳摳耳朵,再也不把趙守正當回事兒。


    「我還是不放心,得再給他脖子上套一圈繩。」劉員外卻不敢大意道:「我要命商會,一粒糧食都不能進崑山。」


    「這麽狠?」張炯不能免俗的倒吸了口冷氣。


    「當初我求饒的時候,他們可沒放過我。」劉員外咬牙切齒道:「風水輪流轉,這次他們落在我手裏了,老子要讓他們生不如死!」


    「你別做的太過啊。」張炯雖然吃了劉員外不少好處,但還沒忘了自己的身份。「崑山百姓也是府尊的子民,餓死太多人府裏也要吃掛落的。」


    「放心,隻是不進崑山,各縣非但不受影響,還會加大供給。」洞庭商幫的一項支柱性產業,就是從湖廣向南直隸販糧。尤其是蘇鬆一帶的糧食運輸,盡數被他們壟斷,劉員外當然有底氣說這話了。


    「老百姓長著腿,隻要離開崑山就餓不死的。」


    「哈哈,也是。」張通判聞言放心大笑:「反正他們已經習慣要飯了!」


    「嗬嗬……」劉員外冷笑兩聲,他倒要看看到時候老百姓跑光了,趙家父子還有什麽咒念?


    到時候崑山一片狼藉,成了荒廢之地,看林潤不把他身上的官皮給扒了。


    還想著回蘇州城?做夢去吧!


    ……


    『阿嚏!』


    戴著鬥笠立在船頭的趙守正,打了個大大噴嚏。


    「真他媽的冷啊。」以趙二爺善良的秉性,自然不會想到有人在咒自己,他緊了緊身上的蓑衣,問立在一旁趙昊道:「兒子,你看出什麽了嗎?」


    卻說官船離開蘇州城沒多久,就到了北太湖灣的瓜涇口,而通往崑山的吳淞江也發源於此。


    這裏也可以說是崑山水患的源頭了。


    趙昊便拉了趙守正和兩位先生來到船頭實地勘察。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


    可惜有時候,調查了也依然沒法發言……


    趙公子聞言咂咂嘴,隻見眼前水麵茫茫,一眼無際,湖水滾滾,向東而去。


    能看出個什麽來呀?


    他便微笑看向吳承恩,不慌不忙道:「射陽先生在太湖邊的長興縣為官多年,看得比我透徹的多。」


    嗯,多一點也是多,多一萬點也是多,所以本公子這話一點沒錯。


    吳承恩是個實在人,便點點頭,指著西側明顯狹窄的江麵道:「瓜涇口是個狹長的喇叭口,地勢又最低,整個太湖有七成水量要從這裏泄洪。」


    「瓜涇口啊。」趙昊有印象了,指著南岸那棋盤式的水田問道:「那就是漊港圩田吧?」


    「不錯,咱們崑山要被這玩意兒害死了。」吳承恩苦笑道。


    「哦?」趙昊聞言有些奇怪,他記得高中歷史書上說,這玩意是好處多多的水利工程啊。


    第三十七章 以鄰為壑


    一萬裏束水成漊,兩千年繡田成圩。


    船行吳淞江上,吳承恩向趙昊講解道:


    「原先太湖出水流速很快,瓜涇口和吳淞江上遊幾乎沒有泥沙淤積。但從開鑿大運河之後,蘇州生齒日繁,商貿發達,便又在下遊水係修築了很多長橋、長堤和挽道,大大減緩了太湖出水流速,於是泥沙淤積嚴重,地勢低窪的南岸便成了灘塗。」


    「嗯。」趙昊點點頭,聽得十分認真。


    「後來人們把灘塗改造成了圩田。」吳承恩指著江堤。


    「他們先在淤泥地上,開挖一條溝渠,然後在溝渠兩岸用竹子和木頭做成兩道透水的擋牆。這樣泥土裏的水份透過竹木圍籬滲入溝渠,也就是所謂的『漊港』中。」


    「挖出的泥土又堆在湖岸邊,形成一道河堤,新的陸地便出現在了太湖南岸。」


    「這個法子好哇,圍出來的地又肥沃無比,蘇鬆一帶人多地少,誰能不眼紅?於是各縣爭相修築圩田,大肆侵占灘塗。」徐渭冷笑接過話頭道:


    「好比這南岸的吳江縣,十幾年前縣城距離湖岸也就是二裏許,如今卻增加到三裏了。這多出的一裏地,就是被侵奪的河道啊。」


    「事實上,這瓜涇口也叫南太湖的,湖麵浩浩湯湯直接與崑山的澱山湖、澄湖連成一邊的。幾百年淤積侵奪下來,如今隻剩下這麽一個喇叭狀的河灣,哪裏還有什麽蓄水功能?」徐渭拍打著欄杆,怒氣沖沖道:


    「我要是林潤,頭一件事就是把這些圩田全拆了。」


    「你也別太極端了。」吳承恩苦笑一聲道:「其實漊港口都是有水閘的,整個吳江縣十八條漊港就有十八個水閘。這會兒隻要打開水閘,就有十八處泄洪口,下遊來水的壓力自然大減。」


    「隻是這樣一來,南岸的萬頃圩田統統都要泡湯,吳江縣當然不答應了。」吳承恩說著,指一指南麵湖堤上,冒雨巡視的一行人道:


    「那是吳江縣的護塘隊,每到汛期便日夜巡邏,唯恐他們修的石塘出了意外,淹了自己的圩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閣老(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戒大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戒大師並收藏小閣老(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