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種連發火炮的氣密性要好於佛郎機,所以雖然同樣是後裝炮,但威力要大於後者。在一百五十米的射程內連發霰彈,完全是人命收割機。


    任憑莽應裏如何催動軍隊從兩麵狂攻,都攻不到河邊半步,隻是讓一波又一波的部下白白送命而已!


    直到湄南河畔死傷枕籍,莽應裏才如夢初醒,忙命令部隊後退,停止無意義的死傷。


    他決定用射程更遠的火炮對敵。


    緬甸很早就接觸葡萄牙人,與其相鄰的阿拉幹王朝,也就是後世的孟加拉更是葡萄牙人曾經的盟友。葡萄牙當年僱傭的南洋水手,基本都是孟加拉人。後來葡萄牙人響應塞巴斯蒂安的號召,撤出亞洲回去復國。


    自然也有很多葡萄牙人沒那個愛國情操,不願意回又臭又髒的裏斯本去,便悄悄留了下來。基本都在阿拉幹王國當起了僱傭兵。


    有可怕的明國海警在,海上他們是不敢混了,便紛紛在陸上謀生。因為莽應裏給錢多,好多葡萄牙人都加入了緬軍,也給他們帶來火炮技術。


    葡萄牙人給緬軍鑄造的青銅加農炮,最大射程超過一公裏。不過那種大炮太過笨重,隻能用來守城。緬軍野戰用的西洋青銅炮,能打四百多米遠,兩百米內保證有效殺傷。在北方給明軍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


    方才葡萄牙僱傭兵已經目測過了,敵軍的射程在一百五十米內,比他們的野戰炮差遠了。


    然而當他們信心滿滿指揮著緬人推出火炮,準備在敵軍射程之外擺開架勢時,卻隻聽一排清脆的槍響,在五百米外就被射倒了一片……


    倖存的葡萄牙人趴在地上四下張望,最後發現硝煙還是從那些鐵船上騰起的。


    加裝了瞄準鏡的萬曆式步槍,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認知!葡萄牙人可憐的腦瓜怎麽也想不通,火槍怎麽能打這麽遠?這麽準呢?


    他們又嚐試了幾次,依然被鐵殼船上的遠程火力死死壓製,根本別想進入己方火炮射程。


    其實葡萄牙人不知道的是,那些手搖轉管炮隻要換上實心彈,一樣比他們三四百斤的小炮打得遠。隻是因為準頭感人,海警不願意露這個怯罷了。


    結果莽應裏隻能無奈收兵。


    大城城上的暹羅君臣,親眼目睹了海警將士殺神下凡的戰鬥場麵,登時一掃萎靡,士氣大振。


    帕那萊更是揚眉吐氣,他終於證明了自己選擇是正確的,再也不用擔心被出賣了……


    緬軍遭此棒喝,毫無辦法,士氣十分低落。莽應裏又得知了,海警在下遊設立前進基地,囤積了大量物資、兵力。


    他知道,這下徹底沒戲……


    在痛苦的糾結了數日後,莽應裏隻能帶著滿心的不甘黯然撤軍了。


    第五十四章 陸戰隊之歌


    海門,胡家客棧。


    大鐵鍋裏咕嘟嘟冒著熱氣,食客們桌上擺著大盤大碗的羊肉,他們一起端起酒碗,歡慶集團又一次大勝!


    每個人都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們又敲著桌子、打著拍子,唱起了那膾炙人口的《陸戰隊之歌》:


    「戰神不朽千古名,李廣衛青霍去病。李靖嶽飛和狄青,名將無敵華夏興!


    後世英雄哪堪比?唯我海警子弟兵。古來英雄無可見,火藥彈丸致人命!


    聞所未聞織田市,無堅不摧洪武炮。更有一排又一排,英勇無畏陸戰兵!


    持槍列隊迎敵進,戰鼓不止絕不停!舉槍瞄準聽號令,槍聲齊射如雷霆!


    齊射一輪又一輪,屍橫遍野敵膽喪!若敢與我白刃戰,雪亮刺刀要敵命!


    戰無不勝開太平,解甲歸來父老迎。美酒瓊漿斟滿杯,獻給親人子弟兵!


    洗盡征塵再出發,陸戰隊員誓不停!揚帆七海戰八荒,要讓寰宇歸大明!」


    ……


    這首《陸戰隊之歌》是由五音不全的趙昊哼出來,曲調介於《英國擲彈兵進行曲》和《遊擊隊之歌》之間,經由馬湘蘭重新編曲,輕快流暢、節奏分明。填詞也盡量白話,以求朗朗上口。


    最早一批陸戰隊員已經復員轉業,進入江南安保集團擔任教官,又把這首歌教給了他們訓練的民兵。


    這首歌也傳遍了大江南北,集團治下幾乎人人會唱。


    海瑞雖然隻是頭一次聽,卻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象。都已經離開海門、離開南通州好些天了,他的耳邊仿佛還迴蕩著那群漢子用破鑼嗓子唱出的歌聲。


    「洗盡征塵再出發,揚帆七海戰八荒!陸戰隊員誓不停,要讓寰宇歸大明……」他兒子也一樣,時不時就不自覺哼唱起來。


    海瑞騎在馬背上,輕輕打著拍子,最後一句歌詞『要讓寰宇歸大明』還是讓他有些欣慰的。


    隻是這大明,就不一定有朱家什麽事兒了……


    『可沒有朱家,沒有皇帝的大明,還是大明嗎?』想到這,海瑞心口一悶,又陷入了困擾他許久的忒休斯之船的思辨中。


    離開揚州地界後,海瑞決定盡量避開沿海一帶江南集團的控製區,深入內陸北上。好讓兒子再看看另一個大明的樣子。


    然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一路所見,其實狀況還湊合。雖然比起江南江北來是天壤之別。但跟十幾年前海瑞所見的情形,已經有相當的改觀了。


    原先過了淮安,進了黃泛區,大道上總能看到衣衫襤褸、形容枯槁的流民,行屍走肉般向南蹣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閣老(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戒大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戒大師並收藏小閣老(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