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扶雙林先生入內奉茶。」張居正嘶聲吩咐嗣修,爺倆頭上繫著白綾,聲音已經哭劈叉了。
貴客來弔唁之後,不能讓人家直接走,還得入內奉茶,才算禮數周全。
張居正也在遊七的攙扶下入內說話。
李義河、曾省吾、王篆幾個互相看看,前者也挪動著肥胖的身軀跟了進去。
分主賓落座後,馮保便迫不及待問張居正道:「太嶽也聽到上諭了,讓我怎麽回娘娘和皇上?」
「唉……」這才半天時間,張居正便已形容憔悴,從來絲毫不亂的鬍鬚也亂了套。他一陣長籲短嘆道:「永亭,你和太後、皇上的心意我都明白,不穀又何嚐放心的下這一攤呢?可首輔為百官之師,百官為教化百姓的師長。我若不履行對亡父的責任,非但過不去自己這關,也沒法麵對百官和天下人啊。」
「不是有先例在前嗎?」馮保便又搬出他臨時抱佛腳查到的那套。「當年楊榮、金幼孜、楊溥、王文、李賢……」
「不錯,大學士是有奪情起復的傳統,最近的一個是劉棉花,他兩次丁憂都逃了過去。」李義河插嘴道:「但自從楊廷和之後,風向就變了。」
「哦?是麽?」馮保不禁汗顏,沒想到還有這茬。
「是這樣的。」張居正神情鬱鬱的嘶聲道:「正德十年,楊文忠公以父卒乞奔喪,武宗初不許,三請乃許。旋復起之,三疏辭,始許。閣臣之得終父母喪者,自廷和始也……」
正德皇帝雖然荒唐,但很清醒,知道國家離不開楊廷和,所以不許他丁父憂。在楊廷和再三堅持下,才無奈的同意。很快又想提前起復他,但老楊估計是想多活幾年,不願跟正德繼續慪氣,堅決不肯提前起復。一直在家待滿了廿七個月,才在正德的催促下回京。
彼時老楊家掌握了輿論話語權,結果以他兒子為首的一群年輕官員,把他鼓吹成了不戀權、忠孝兩全的道德楷模,大學士的典範!
已經致仕的劉棉花,則被當成反麵典型大彈特彈,成了戀棧權位、厚顏無恥的典型。
加上從嘉靖開始,政治問題道德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內閣大學士奪情起復的特權,也就自楊廷和起消失了。
馮保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見自己弄巧成拙,他不禁歉意的低聲道:「是咱家自作聰明了。」
張居正擺擺手道:「你也是好心。」
李義河也附和道:「就是,沒什麽,本來皇上不慰留相公也說不過去。正德爺不也慰留了楊廷和三次嗎?」
說著他深深看一眼張居正道:「關鍵是相公怎麽想的。」
其實他們幾個張黨心腹來之前,便已經商量過,如何應付這突如其來的嚴峻局麵。最後一致認為,應該設法請張相公奪情,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人家剛知道自己爹沒了,這些話他們還沒好意思說出口。正好馮保起了個頭,李義河便也果斷跟進了。
其實張居正這會兒也冷靜下來了。在自己宦海生涯的最大危機麵前,他怎麽能不冷靜呢?
他當然想跟楊廷和一樣,丁憂滿廿七個月再回來。但現在不是正德年間,那時群臣一心,一團和氣鬥皇帝,沒有能威脅到老楊的存在。他大可安心在家歇著,也不用擔心回來後山河變色,物是人非。
可自己這是什麽時候呢?隆慶朝殘酷的內閣大亂鬥硝煙尚未散去,徐閣老、高閣老、郭閣老、陳閣老、趙閣老、李閣老、殷閣老還全都健在,而且沒有一個是愉快離開內閣的。這些人裏不少年富力強,在朝中黨羽眾多,這三年裏哪一個殺回來,自己就很難受了。
就算皇帝依然念舊,到時讓自己重當首輔,可有老資格的國老牽製,再想如現在這般說一不二的獨裁,卻是千難萬難了。
張居正出仕三十多來經歷了多少明爭暗鬥,又在多少機緣巧合之下,才有了今日的地位。他怎麽能冒險失去?
大丈夫可無父無母,不可一日無權。何況還是在改革的關鍵期,全國清丈田畝啟動的前夕……
但奪情的後果又太嚴重。所謂德才兼備,德字為先,官員失去了在道德上的立足點,往往招致政敵的猛攻。去歲劉台案中,他便隱約察覺到了文官集團對自己的敵意,如果自己不丁憂的話,不正好給了他們千載難逢的進攻機會?
於是張相公明明『其實不想走』,卻總是『開不了口』。
但當著心腹和盟友的麵兒,他也不能說假話空話,於是沉默就是最好回答。
花廳中陷入針落可聞的安靜,馮保和李義河便從空氣中讀懂了張相公的想法與擔憂。
「我看這事也由不得相公。皇帝沖齡,天下不可一日無相公,相公怎能忍得丟下皇上回去守製呀!」李幼孜便道:
「萬曆中興是相公一手締造的,你若去了,這個局麵交付哪一個?徐閣老七十五了,高鬍子更是和咱們有讎隙,都不能回來。呂調陽一個敲邊鼓的跟班而已。張四維或許有些才氣,但下野太久,沒有人望。相公的親家趙侍郎倒是有人望,也最讓人放心,但是資歷太差。此外朝中哪還有能託付之人?」
其實能託付的人多了,隻是他故意不說,當他們不存在罷了。
「是啊,這是個相公非留不可的局麵。」馮保也趕緊點頭道:「太後娘娘跟皇上說了,你就是上一百道辭呈,也不能批!」
貴客來弔唁之後,不能讓人家直接走,還得入內奉茶,才算禮數周全。
張居正也在遊七的攙扶下入內說話。
李義河、曾省吾、王篆幾個互相看看,前者也挪動著肥胖的身軀跟了進去。
分主賓落座後,馮保便迫不及待問張居正道:「太嶽也聽到上諭了,讓我怎麽回娘娘和皇上?」
「唉……」這才半天時間,張居正便已形容憔悴,從來絲毫不亂的鬍鬚也亂了套。他一陣長籲短嘆道:「永亭,你和太後、皇上的心意我都明白,不穀又何嚐放心的下這一攤呢?可首輔為百官之師,百官為教化百姓的師長。我若不履行對亡父的責任,非但過不去自己這關,也沒法麵對百官和天下人啊。」
「不是有先例在前嗎?」馮保便又搬出他臨時抱佛腳查到的那套。「當年楊榮、金幼孜、楊溥、王文、李賢……」
「不錯,大學士是有奪情起復的傳統,最近的一個是劉棉花,他兩次丁憂都逃了過去。」李義河插嘴道:「但自從楊廷和之後,風向就變了。」
「哦?是麽?」馮保不禁汗顏,沒想到還有這茬。
「是這樣的。」張居正神情鬱鬱的嘶聲道:「正德十年,楊文忠公以父卒乞奔喪,武宗初不許,三請乃許。旋復起之,三疏辭,始許。閣臣之得終父母喪者,自廷和始也……」
正德皇帝雖然荒唐,但很清醒,知道國家離不開楊廷和,所以不許他丁父憂。在楊廷和再三堅持下,才無奈的同意。很快又想提前起復他,但老楊估計是想多活幾年,不願跟正德繼續慪氣,堅決不肯提前起復。一直在家待滿了廿七個月,才在正德的催促下回京。
彼時老楊家掌握了輿論話語權,結果以他兒子為首的一群年輕官員,把他鼓吹成了不戀權、忠孝兩全的道德楷模,大學士的典範!
已經致仕的劉棉花,則被當成反麵典型大彈特彈,成了戀棧權位、厚顏無恥的典型。
加上從嘉靖開始,政治問題道德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內閣大學士奪情起復的特權,也就自楊廷和起消失了。
馮保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見自己弄巧成拙,他不禁歉意的低聲道:「是咱家自作聰明了。」
張居正擺擺手道:「你也是好心。」
李義河也附和道:「就是,沒什麽,本來皇上不慰留相公也說不過去。正德爺不也慰留了楊廷和三次嗎?」
說著他深深看一眼張居正道:「關鍵是相公怎麽想的。」
其實他們幾個張黨心腹來之前,便已經商量過,如何應付這突如其來的嚴峻局麵。最後一致認為,應該設法請張相公奪情,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人家剛知道自己爹沒了,這些話他們還沒好意思說出口。正好馮保起了個頭,李義河便也果斷跟進了。
其實張居正這會兒也冷靜下來了。在自己宦海生涯的最大危機麵前,他怎麽能不冷靜呢?
他當然想跟楊廷和一樣,丁憂滿廿七個月再回來。但現在不是正德年間,那時群臣一心,一團和氣鬥皇帝,沒有能威脅到老楊的存在。他大可安心在家歇著,也不用擔心回來後山河變色,物是人非。
可自己這是什麽時候呢?隆慶朝殘酷的內閣大亂鬥硝煙尚未散去,徐閣老、高閣老、郭閣老、陳閣老、趙閣老、李閣老、殷閣老還全都健在,而且沒有一個是愉快離開內閣的。這些人裏不少年富力強,在朝中黨羽眾多,這三年裏哪一個殺回來,自己就很難受了。
就算皇帝依然念舊,到時讓自己重當首輔,可有老資格的國老牽製,再想如現在這般說一不二的獨裁,卻是千難萬難了。
張居正出仕三十多來經歷了多少明爭暗鬥,又在多少機緣巧合之下,才有了今日的地位。他怎麽能冒險失去?
大丈夫可無父無母,不可一日無權。何況還是在改革的關鍵期,全國清丈田畝啟動的前夕……
但奪情的後果又太嚴重。所謂德才兼備,德字為先,官員失去了在道德上的立足點,往往招致政敵的猛攻。去歲劉台案中,他便隱約察覺到了文官集團對自己的敵意,如果自己不丁憂的話,不正好給了他們千載難逢的進攻機會?
於是張相公明明『其實不想走』,卻總是『開不了口』。
但當著心腹和盟友的麵兒,他也不能說假話空話,於是沉默就是最好回答。
花廳中陷入針落可聞的安靜,馮保和李義河便從空氣中讀懂了張相公的想法與擔憂。
「我看這事也由不得相公。皇帝沖齡,天下不可一日無相公,相公怎能忍得丟下皇上回去守製呀!」李幼孜便道:
「萬曆中興是相公一手締造的,你若去了,這個局麵交付哪一個?徐閣老七十五了,高鬍子更是和咱們有讎隙,都不能回來。呂調陽一個敲邊鼓的跟班而已。張四維或許有些才氣,但下野太久,沒有人望。相公的親家趙侍郎倒是有人望,也最讓人放心,但是資歷太差。此外朝中哪還有能託付之人?」
其實能託付的人多了,隻是他故意不說,當他們不存在罷了。
「是啊,這是個相公非留不可的局麵。」馮保也趕緊點頭道:「太後娘娘跟皇上說了,你就是上一百道辭呈,也不能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