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虎山之屠,韓闕關之謀,吳都城之叛,皆是梅韶兵行險招之果。梅韶雖出身將門,可性情本就灑脫,被江湖浸淫甚多,在軍中之謀不似傳統行軍那般古板,又加之威虎山之時,白秉臣和梅韶還未完全解開心結,仍舊勢同水火,韓闕關之謀,白秉臣和梅韶也未曾互通有無……而且這兩處白秉臣未曾多加遮掩,也是因為當初他還存了死誌。
白秉臣原先想要以一己之身去換得黎國無神,這兩件事他本就是想要推在自己的身上,等到合適的時機能做一番文章,壓在自己的罪名上頭,求得一死。可往後種種,能擁有的是白秉臣不敢想的,他開始有了私念,開始貪圖在人世間的光陰,開始眷戀和梅韶心意相通的繾綣,甚至幻想著有一日能夠功成名退、雙雙歸隱。
在滄州梅韶逼問他捲入輔帝閣的代價是什麽的時候,白秉臣沒有說也沒有動搖;在燕州梅韶踏月色而來掀開他的必死之心後又說心悅於他時,白秉臣隻覺錯過良多,生不逢時,無法全部回應;可後來吳都梅韶將壽命分給他,逼迫他開口承諾時,白秉臣不敢死了。
他厭倦了這無休止的爭鬥,曾經覺得死在朝堂上便是他此生最好的結局,可是後來有了私心私情,他便不敢再對自己下手。梅韶性子直白又熱烈,從白秉臣答應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白秉臣或許還想著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力補償,可梅韶已經在心中認定永久。
而這份永久化開了白秉臣的心腸,叫他一個從未想過未來的人也奢望著能夠白頭,因為有了私心,白秉臣再也沒有在趙禎麵前提過身死滅神的計劃。
而如今兜兜轉轉,竟然還是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命定的死局終究還是要最孤注一擲,最慘烈的方式去解。
「如此爭辯,並無結果。可北地戰事不可兒戲,臣懇請陛下召回梅韶,按住神陽軍動向,待一切查明之後,再放梅相北去。」言官請求道。
白秉臣回身看著自己身後眾臣,都到了這個時候,始作俑者依舊沉得住氣,沒有絲毫自己露頭的跡象,可白秉臣知道,他就藏在這些官袍之下。
他緩緩地環視了一圈眾臣,目光重新頓在這個出頭鳥言官身上,微不可聞地嘆了一口氣。
「威虎山之屠,韓闕關之謀,吳都城之叛……」白秉臣直視著趙禎,一字一句地將話說清楚,「這些都是微臣之命。」
「白秉臣!」趙禎立時明白了他想幹什麽,出言嗬斥,似是想要將他剩餘的話全數壓在自己的威嚇之下。
可白秉臣卻依舊直視著他,不顧趙禎的警告,沉靜道:「威虎山之屠,是臣見威虎山山匪並非可招安之輩,便放縱梅相出手,滅了威虎。韓闕關之謀,是臣不願看李安在黎國攪弄風雲,暗示梅相將其放回薑國,賣他一個人情,以謀來日。吳都城之叛,也是臣想要用深入誘敵之計,命梅相假意投誠,裏應外合。」
「言官所說梅相的三樁罪名,即是臣的三罪,和梅相無關。」
趙禎不能下旨召梅韶回來,隻要趙禎下旨,梅韶應與不應都是不利局麵。他若應聲,收兵回都,秦承澤必然揮師南下,侵吞疆土;他若不應,執意在外,便是坐實了通敵欺君之罪,無論是他還是神陽軍都會不再起復,甚至遭到滅口之禍。
白秉臣絕對不允許梅韶辛辛苦苦建立起的軍隊分崩離析,神陽軍就是護著梅韶性命的有力支撐,神陽軍若是沒了價值,梅韶便置身於危險之中。
晉西死,平東孤、南陽叛、鎮北亂,擁有黎國大半兵馬的四大軍侯如今死傷大半,就隻有梅韶手中的神陽軍一家獨大,即便如此,輔帝閣背後之人還是沒有直接起兵造勢,說明他的手中並無多少軍力,多半是個文官。
隻要神陽軍的戰旗不倒,梅韶便無虞,輔帝閣背後之人也不會輕易出手。
白秉臣身在後方,一定要護住前線的將領。
「白相認下了這三樁罪名,那如今梅相放涼兵入韓闕關也是白相指示?」言官循循善誘道。
「不是。」白秉臣堅定道:「梅相行事不按常理,此為誘敵之計,不能作為叛國依據。」
「白相和梅相的關係那樣的好,自然是全心全意地相信他,輔佐他,不像我們這些和梅相沒有私情的小官,自然隻會秉公直言,一切以陛下,以黎國為先。」
白秉臣斜了他一眼,似笑非笑道:「你想說什麽?」
「梅相和白相都快要到而立之年,卻都未曾娶妻。朝中眾人多有揣測,臣以為白相的信任已然是加了私念,做不得數的。」
「是朝臣多有揣測,還是你一家之言?」白秉臣逼問道。
「白相莫急,臣既然敢在陛下麵前言及此事,必定是有證據的。」言官上前兩步跪下,從袖口掏出一遝書信,道:「臣有白相和梅相往來書信為證。」
趙禎朝身邊的太監福順點點頭,福順小步下來,從言官手中接了書信,遞到趙禎的案頭上。
粗粗地翻了一遍,趙禎問道:「這其中有直言梅卿和白卿兩人通敵之語嗎?」
「並沒有。但言談之間足以可見梅相和白相情意深重。若是梅相有不臣之心,白相恐怕也脫不了幹係。」
真是一石二鳥,居然想用一件事就拉下他們兩個人,白秉臣冷哼一聲,抬頭看向趙禎。
趙禎目光深深定在白秉臣的身上良久,疲憊道:「你自己看看吧。」
白秉臣原先想要以一己之身去換得黎國無神,這兩件事他本就是想要推在自己的身上,等到合適的時機能做一番文章,壓在自己的罪名上頭,求得一死。可往後種種,能擁有的是白秉臣不敢想的,他開始有了私念,開始貪圖在人世間的光陰,開始眷戀和梅韶心意相通的繾綣,甚至幻想著有一日能夠功成名退、雙雙歸隱。
在滄州梅韶逼問他捲入輔帝閣的代價是什麽的時候,白秉臣沒有說也沒有動搖;在燕州梅韶踏月色而來掀開他的必死之心後又說心悅於他時,白秉臣隻覺錯過良多,生不逢時,無法全部回應;可後來吳都梅韶將壽命分給他,逼迫他開口承諾時,白秉臣不敢死了。
他厭倦了這無休止的爭鬥,曾經覺得死在朝堂上便是他此生最好的結局,可是後來有了私心私情,他便不敢再對自己下手。梅韶性子直白又熱烈,從白秉臣答應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白秉臣或許還想著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力補償,可梅韶已經在心中認定永久。
而這份永久化開了白秉臣的心腸,叫他一個從未想過未來的人也奢望著能夠白頭,因為有了私心,白秉臣再也沒有在趙禎麵前提過身死滅神的計劃。
而如今兜兜轉轉,竟然還是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命定的死局終究還是要最孤注一擲,最慘烈的方式去解。
「如此爭辯,並無結果。可北地戰事不可兒戲,臣懇請陛下召回梅韶,按住神陽軍動向,待一切查明之後,再放梅相北去。」言官請求道。
白秉臣回身看著自己身後眾臣,都到了這個時候,始作俑者依舊沉得住氣,沒有絲毫自己露頭的跡象,可白秉臣知道,他就藏在這些官袍之下。
他緩緩地環視了一圈眾臣,目光重新頓在這個出頭鳥言官身上,微不可聞地嘆了一口氣。
「威虎山之屠,韓闕關之謀,吳都城之叛……」白秉臣直視著趙禎,一字一句地將話說清楚,「這些都是微臣之命。」
「白秉臣!」趙禎立時明白了他想幹什麽,出言嗬斥,似是想要將他剩餘的話全數壓在自己的威嚇之下。
可白秉臣卻依舊直視著他,不顧趙禎的警告,沉靜道:「威虎山之屠,是臣見威虎山山匪並非可招安之輩,便放縱梅相出手,滅了威虎。韓闕關之謀,是臣不願看李安在黎國攪弄風雲,暗示梅相將其放回薑國,賣他一個人情,以謀來日。吳都城之叛,也是臣想要用深入誘敵之計,命梅相假意投誠,裏應外合。」
「言官所說梅相的三樁罪名,即是臣的三罪,和梅相無關。」
趙禎不能下旨召梅韶回來,隻要趙禎下旨,梅韶應與不應都是不利局麵。他若應聲,收兵回都,秦承澤必然揮師南下,侵吞疆土;他若不應,執意在外,便是坐實了通敵欺君之罪,無論是他還是神陽軍都會不再起復,甚至遭到滅口之禍。
白秉臣絕對不允許梅韶辛辛苦苦建立起的軍隊分崩離析,神陽軍就是護著梅韶性命的有力支撐,神陽軍若是沒了價值,梅韶便置身於危險之中。
晉西死,平東孤、南陽叛、鎮北亂,擁有黎國大半兵馬的四大軍侯如今死傷大半,就隻有梅韶手中的神陽軍一家獨大,即便如此,輔帝閣背後之人還是沒有直接起兵造勢,說明他的手中並無多少軍力,多半是個文官。
隻要神陽軍的戰旗不倒,梅韶便無虞,輔帝閣背後之人也不會輕易出手。
白秉臣身在後方,一定要護住前線的將領。
「白相認下了這三樁罪名,那如今梅相放涼兵入韓闕關也是白相指示?」言官循循善誘道。
「不是。」白秉臣堅定道:「梅相行事不按常理,此為誘敵之計,不能作為叛國依據。」
「白相和梅相的關係那樣的好,自然是全心全意地相信他,輔佐他,不像我們這些和梅相沒有私情的小官,自然隻會秉公直言,一切以陛下,以黎國為先。」
白秉臣斜了他一眼,似笑非笑道:「你想說什麽?」
「梅相和白相都快要到而立之年,卻都未曾娶妻。朝中眾人多有揣測,臣以為白相的信任已然是加了私念,做不得數的。」
「是朝臣多有揣測,還是你一家之言?」白秉臣逼問道。
「白相莫急,臣既然敢在陛下麵前言及此事,必定是有證據的。」言官上前兩步跪下,從袖口掏出一遝書信,道:「臣有白相和梅相往來書信為證。」
趙禎朝身邊的太監福順點點頭,福順小步下來,從言官手中接了書信,遞到趙禎的案頭上。
粗粗地翻了一遍,趙禎問道:「這其中有直言梅卿和白卿兩人通敵之語嗎?」
「並沒有。但言談之間足以可見梅相和白相情意深重。若是梅相有不臣之心,白相恐怕也脫不了幹係。」
真是一石二鳥,居然想用一件事就拉下他們兩個人,白秉臣冷哼一聲,抬頭看向趙禎。
趙禎目光深深定在白秉臣的身上良久,疲憊道:「你自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