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怎這麽急著將秋兒嫁出去?」
冉秋溫聲細語,又將此事推了回去,「秋兒上頭還有長姐,還是等長姐的親事定了,再來說秋兒的為好,況且秋兒孝期剛過,並不願太早商討這些,還望祖母體諒。」
冉秋麵上笑意盈盈,心中卻是更寒。那承安伯府的公子分明是個紈絝,任是京中哪位姑娘,隨意打聽一二便知,此人平日慣愛尋花問柳,還未成親,便已私下裏養了兩個外室,到了祖母口中倒成了一表人才。
當真是怕自己阻礙了二房為冉芷謀劃的好姻緣,急著將自己打發出去,一絲一毫都未替自己考慮了。
若不是顧慮到還有二哥在,恐怕連她的意見也是不會問的。
既如此,她給她們這顆定心丸就是。
果然冉老太太聽了她這番話,眉眼都鬆開了些,終於露出笑顏:「你說的也在理,等芷兒的婚事成了,再來議你的也不遲。」
冉秋但笑不語,又侍奉她喝了熱茶。
老太太看著她,卻不知想起些什麽,又嘆了聲氣,感慨道:「若不是你父親的事牽連了冉府,如今來我們來冉府提親的人恐怕早就踏破了門檻,又何需我再這般費心為你們兩姐妹謀劃,好在芷兒是個爭氣的,我瞧著那茂國公的老夫人十分喜愛她,若這門婚事成了,外人也能高看咱們一眼,咱們冉家這半年來受的冷落也值了。」
冉秋握著杯盞的手一緊。
隻覺再多坐一刻,她都覺得無法忍受,冉秋不動聲色地站起身,恭恭敬敬施了一禮:「時候也不早了,孫兒先回去了。」
老太太想起往事,仍舊沉浸在那些哀怨當中,也不願與她說多,眼也未抬,揮了揮手:「去吧。」
從院中出來,冉秋怔怔挪著步子走,一眼未瞧腳下的路,險些摔倒,冬盞連忙攙緊她的手。
「姑娘......」
她想要寬慰幾句,抬起頭看到的卻是冉秋眼中的空滯,冬盞瞧了她這副神情,原本想說的話也被咽了回去,不敢隨意開口。
冉秋默然走著,卻不由攪緊了袖中的手指。
冉府如今的這位老太太,是祖父當年的繼室,父親生母走得早,自小便一直養在這位繼母名下,倒也不曾受過虧待,安穩長大成人。後來西綏來犯,朝中無人可敵,父親從軍,為守護西義關立下了汗馬功勞,一路做上了邊關大將軍,深受皇帝器重,冉家這門第便是從那個時候起來的。
父親感念祖母養育之恩,母親因冉秋的出生難產去世以後,父親就將偌大的冉府都交於祖母打理,又替鬱鬱不得誌的二叔謀了官差,這麽些年來,府中一向和睦安穩。
隻是自從父親去了,祖母,乃至府中上上下下,對她的態度便愈發與從前不同了。
兩年前,西綏來犯,父親和大哥冉子陽堅守西義關,戰爭持續了八個月,死傷無數,將士們殊死一搏,才將敵軍驅逐,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就連她記憶裏無所不能的爹爹和大哥,也死在了這場戰役中。
西義關的十萬將士,最後隻剩下兩萬。
朝廷上的那些人,享了這些年的安穩,早已忘了外敵來犯的動盪,加之皇帝沉迷聲色,早已對連年的軍餉心生不滿。
而此戰非敗,卻耗費了如此多的國力,皇上原本想在宮中建一座摘月樓,也因著這戰事耽擱了下來,必然會心生怨懟。
據說當日皇上正與朝臣在宴席上作樂,接到戰報,臉色立即就冷淡了下去。
朝堂上的人,哪個不會揣摩聖意?
八萬將士,身死邊關,朝中無人提及撫恤,仿若那八萬條生命隻是摘月樓附屬的陪葬品,隨著那被擱置的工程一併消失了。
父親的遺體被送回來時,除了京中的百姓和父親手下幾位副將,朝中來弔唁者寥寥無幾。
後來鳳陰爆發洪災,疫病四起,無人肯受這苦差,皇帝又手詔奪情,派了她二哥冉子初前往治理洪災。
看似重用,卻是明抬實貶。
莫說那裏爆發洪災,流民四竄,強盜橫行,她一早便聽二哥說過,鳳陰這地方各種勢力盤踞,朝中不少人的手都伸到了此處,想方設法從中撈取好處,否則這災情也不會持續了這麽長時間,還沒有絲毫治理的進展。
要治理洪災,勢必會觸及那些人的利益。
皇上這是拿冉家當靶子了。
冉子初赴任的那天,隻有冉秋一人去送別。那天陰雲密布,冉子初靜靜立在屋簷下,背後是密密的雨絲織成的帷幕,一向能說善道的人最後隻是拍了拍她的肩膀,留下一句「照顧好自己」,就轉身上了馬車。
冉秋在門前,一直望著那車消失在雨幕中,也遲遲未回去。
自那天起,冉府的門前迅速冷清起來。
隻是冉秋沒有想到,外人因著皇上的態度迴避冉府便罷了,府中的人竟也將冉府敗落的原因全都推在父親身上,短短幾月,對她的態度便急轉直下,比外人還要冷漠幾分。
第3章 少年緊緊盯著她,凜冬寒冷……
出言諷刺,刻意刁難,冉秋都已習慣。原先她還念著一家人的情分,無論她們如何,自己都生生忍下來了,總想著等這段時間過去,冉家的人能遠離那些是非,安分過自己的日子就好。
可是她們不這樣想,自二哥走了後,二房便愈發無所顧忌,似是要將積了十幾年的怨氣盡數發泄到她身上,仿佛過去冉府的榮耀他們不曾沾過,如今卻要代替大房承受外頭的冷言冷語一般。
冉秋溫聲細語,又將此事推了回去,「秋兒上頭還有長姐,還是等長姐的親事定了,再來說秋兒的為好,況且秋兒孝期剛過,並不願太早商討這些,還望祖母體諒。」
冉秋麵上笑意盈盈,心中卻是更寒。那承安伯府的公子分明是個紈絝,任是京中哪位姑娘,隨意打聽一二便知,此人平日慣愛尋花問柳,還未成親,便已私下裏養了兩個外室,到了祖母口中倒成了一表人才。
當真是怕自己阻礙了二房為冉芷謀劃的好姻緣,急著將自己打發出去,一絲一毫都未替自己考慮了。
若不是顧慮到還有二哥在,恐怕連她的意見也是不會問的。
既如此,她給她們這顆定心丸就是。
果然冉老太太聽了她這番話,眉眼都鬆開了些,終於露出笑顏:「你說的也在理,等芷兒的婚事成了,再來議你的也不遲。」
冉秋但笑不語,又侍奉她喝了熱茶。
老太太看著她,卻不知想起些什麽,又嘆了聲氣,感慨道:「若不是你父親的事牽連了冉府,如今來我們來冉府提親的人恐怕早就踏破了門檻,又何需我再這般費心為你們兩姐妹謀劃,好在芷兒是個爭氣的,我瞧著那茂國公的老夫人十分喜愛她,若這門婚事成了,外人也能高看咱們一眼,咱們冉家這半年來受的冷落也值了。」
冉秋握著杯盞的手一緊。
隻覺再多坐一刻,她都覺得無法忍受,冉秋不動聲色地站起身,恭恭敬敬施了一禮:「時候也不早了,孫兒先回去了。」
老太太想起往事,仍舊沉浸在那些哀怨當中,也不願與她說多,眼也未抬,揮了揮手:「去吧。」
從院中出來,冉秋怔怔挪著步子走,一眼未瞧腳下的路,險些摔倒,冬盞連忙攙緊她的手。
「姑娘......」
她想要寬慰幾句,抬起頭看到的卻是冉秋眼中的空滯,冬盞瞧了她這副神情,原本想說的話也被咽了回去,不敢隨意開口。
冉秋默然走著,卻不由攪緊了袖中的手指。
冉府如今的這位老太太,是祖父當年的繼室,父親生母走得早,自小便一直養在這位繼母名下,倒也不曾受過虧待,安穩長大成人。後來西綏來犯,朝中無人可敵,父親從軍,為守護西義關立下了汗馬功勞,一路做上了邊關大將軍,深受皇帝器重,冉家這門第便是從那個時候起來的。
父親感念祖母養育之恩,母親因冉秋的出生難產去世以後,父親就將偌大的冉府都交於祖母打理,又替鬱鬱不得誌的二叔謀了官差,這麽些年來,府中一向和睦安穩。
隻是自從父親去了,祖母,乃至府中上上下下,對她的態度便愈發與從前不同了。
兩年前,西綏來犯,父親和大哥冉子陽堅守西義關,戰爭持續了八個月,死傷無數,將士們殊死一搏,才將敵軍驅逐,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就連她記憶裏無所不能的爹爹和大哥,也死在了這場戰役中。
西義關的十萬將士,最後隻剩下兩萬。
朝廷上的那些人,享了這些年的安穩,早已忘了外敵來犯的動盪,加之皇帝沉迷聲色,早已對連年的軍餉心生不滿。
而此戰非敗,卻耗費了如此多的國力,皇上原本想在宮中建一座摘月樓,也因著這戰事耽擱了下來,必然會心生怨懟。
據說當日皇上正與朝臣在宴席上作樂,接到戰報,臉色立即就冷淡了下去。
朝堂上的人,哪個不會揣摩聖意?
八萬將士,身死邊關,朝中無人提及撫恤,仿若那八萬條生命隻是摘月樓附屬的陪葬品,隨著那被擱置的工程一併消失了。
父親的遺體被送回來時,除了京中的百姓和父親手下幾位副將,朝中來弔唁者寥寥無幾。
後來鳳陰爆發洪災,疫病四起,無人肯受這苦差,皇帝又手詔奪情,派了她二哥冉子初前往治理洪災。
看似重用,卻是明抬實貶。
莫說那裏爆發洪災,流民四竄,強盜橫行,她一早便聽二哥說過,鳳陰這地方各種勢力盤踞,朝中不少人的手都伸到了此處,想方設法從中撈取好處,否則這災情也不會持續了這麽長時間,還沒有絲毫治理的進展。
要治理洪災,勢必會觸及那些人的利益。
皇上這是拿冉家當靶子了。
冉子初赴任的那天,隻有冉秋一人去送別。那天陰雲密布,冉子初靜靜立在屋簷下,背後是密密的雨絲織成的帷幕,一向能說善道的人最後隻是拍了拍她的肩膀,留下一句「照顧好自己」,就轉身上了馬車。
冉秋在門前,一直望著那車消失在雨幕中,也遲遲未回去。
自那天起,冉府的門前迅速冷清起來。
隻是冉秋沒有想到,外人因著皇上的態度迴避冉府便罷了,府中的人竟也將冉府敗落的原因全都推在父親身上,短短幾月,對她的態度便急轉直下,比外人還要冷漠幾分。
第3章 少年緊緊盯著她,凜冬寒冷……
出言諷刺,刻意刁難,冉秋都已習慣。原先她還念著一家人的情分,無論她們如何,自己都生生忍下來了,總想著等這段時間過去,冉家的人能遠離那些是非,安分過自己的日子就好。
可是她們不這樣想,自二哥走了後,二房便愈發無所顧忌,似是要將積了十幾年的怨氣盡數發泄到她身上,仿佛過去冉府的榮耀他們不曾沾過,如今卻要代替大房承受外頭的冷言冷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