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昌意沉默著,她不知道蘊含在腦海中那道聲音的感情是否是屬於她的。她原來是可以說出那麽激烈言辭的人麽?顫抖的聲音,是憤怒,要愧疚,抑或是更多的別的情感?她還很不熟悉。唯有一種悲傷,沒有任何風霜阻隔,直接落在了她的心湖,沉浸,然後暈染開來。就她如今,讓她不得分辯。
終於,田昌意再度明知故問:「青陽,你是怪我,袖手旁觀麽?」
名為青陽的少女停下腳步,搖搖頭:「袖手旁觀的是我們供奉的神明,而您現在隻是公子昌意,隻要您願意,您永遠都不會成為神明。我相信再有那樣的事情,您絕不會再那樣選擇了。」
而田昌意卻不會以這樣的答案為終結。
「我不該這麽問你,你回答的隻是我想要的。我都不知道的事情,問你,你又怎麽會知道呢?是我庸人自擾了。」田昌意忽然有種感覺,好像自己能夠預知未來。她知道直到某一刻來臨之前,她都不會死,但那並非是公主目夷的預言,僅僅是因為她還死不了。
田昌意望著青陽,本能地一笑,仿佛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往下的台階,再去看,也不用確定落腳的地方,她縱身一躍,然後耳邊,甚至連空氣都發出了尖銳的嘶聲。
田昌意的身體一時間失去了掌握,雖然持續的時間很長,但當她落地時,那遍體的疼痛從四麵八方集中到腦中時,那時間又很短了,短到讓田昌意幾乎無法想像方才她是怎麽有了這樣瘋狂的想法,並且勇於實踐的。
沒有死,還活著。但結果又很顯而易見,當田昌意蜷縮著四肢從地麵那一灘血跡中爬起,搖晃著身體,往前拖動著自己的目光,映在她眼中的,無非是連腳都不用著地的青陽。
第九十四章
已經是四日過去了,焦躁一點一點地填滿了李德的思緒。
首先,他的指揮使大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出山的跡象;其次,這百餘名騎兵耐不住性子,他慣例被催促早下決斷:承擔不起的責任最好讓承擔得起的人來承擔,否則他們應當進入山中,去搜尋一二,不能一直幹等著。
分明之前指揮使大人已經下令說過。這些人是打算像之前在弄玉樓那時候自己的行為一樣麽?
但這是宋國的神明台所在,不明就裏,李德不認為他們能夠在進入山中後,還能在沒有找到指揮使大人的情況下,全須全尾地從山中出來。之前他雖在魏地生活,但對於這宋國神明台的傳說,他少不得還是聽說過一些的,在宋國內戰後,神明台的去向一直就隻是存在於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作為存世為眾人所聽聞的神明的最後一個遺蹟,總是有無數的自認為是特殊的人來此探尋,當然,毋庸置疑的,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在向家人,朋友表明那樣的決心,背起行囊之後,還能再度返回家鄉的。
若是指揮使大人當真是那位宋國公子,這裏曾是他生活過的地方,這裏對他而言,是他的家,但是對於李德他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就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了。
要是指揮使大人說清楚了時限,李德也不用麵對這種窘迫的處境。有些事他知道,但他偏偏是不能說的。這些人可不知道他們現今麵對的這座山裏存在的就是傳說中的神明台,也不知道他們跟隨著的指揮使大人是已亡宋國的公子。有時候就是這樣,知道太多,並不是什麽好事。
李德不適合發號施令。上次他作為念過幾年書的讀書人被任命為伍長負責運輸時——他就把自己的幾名部下餵給了沿道的土匪。最後還是駐紮的守軍察覺到異狀趕過來救援,以最快的速度減少損失才保住了他的腦袋,然後下一次部曲整編時,他就被取消了伍長的軍銜。
李德並非是沒有領兵作戰的才能,實在是他沒有讓部下信服,聽從他的能力。所以哪怕李德沒有錯,但管製不力,馭下無能也是他的過錯。更準確點,魏國成軍這麽多年,他還是唯一一個屬下擅作主張後還活著的上司,所有跟他有一樣遭遇的魏國前輩都在戰場上死光了。
因此,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好運。
李德看著眼前吵成一團的軍士們,拔出腰中長劍,掉轉了劍尖朝向的方向,將劍柄放在其中一人的手上,他從他那位指揮使大人身上什麽東西還沒來得及學到,但就一點,不用學,就是耳濡目染也要會了,冰冷閃爍著寒光的劍尖正對著自己心口,他說:「殺了我,你們就能過去了。」
「嘁,真是沒勁。」然後李德的貼身長劍就被對麵摔在了地麵上。
李德保持姿勢站立了約有半個時辰,直到眼前的軍士們都不再看他,各做各事之後,他才想起把地麵上的長劍撿回來,重新入鞘。
同伴們的反應會是這樣並不奇怪。畢竟這幾日,同樣的招數,李德起碼用了兩位數以上。他並不是當日和他們一起跟從田昌意擊破魏軍的人,沒聽說過什麽大戰功,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就因為作為勝報的傳令兵就得以連升四級,換誰都不會看得順眼。
現在這麽提拔自己的人落在險境裏,這般袖手旁觀和建死不急也沒有什麽區別,就更不能怪這些人胡思亂想了。
李德看著重新點燃的篝火,想到自己先前毫無新意的做法,覺得蠢過頭了。他讓出一塊比較光亮的地方,摸黑從行囊中拿出一塊吃到一半的饢餅,借著空檔看一卷《論語》。
終於,田昌意再度明知故問:「青陽,你是怪我,袖手旁觀麽?」
名為青陽的少女停下腳步,搖搖頭:「袖手旁觀的是我們供奉的神明,而您現在隻是公子昌意,隻要您願意,您永遠都不會成為神明。我相信再有那樣的事情,您絕不會再那樣選擇了。」
而田昌意卻不會以這樣的答案為終結。
「我不該這麽問你,你回答的隻是我想要的。我都不知道的事情,問你,你又怎麽會知道呢?是我庸人自擾了。」田昌意忽然有種感覺,好像自己能夠預知未來。她知道直到某一刻來臨之前,她都不會死,但那並非是公主目夷的預言,僅僅是因為她還死不了。
田昌意望著青陽,本能地一笑,仿佛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往下的台階,再去看,也不用確定落腳的地方,她縱身一躍,然後耳邊,甚至連空氣都發出了尖銳的嘶聲。
田昌意的身體一時間失去了掌握,雖然持續的時間很長,但當她落地時,那遍體的疼痛從四麵八方集中到腦中時,那時間又很短了,短到讓田昌意幾乎無法想像方才她是怎麽有了這樣瘋狂的想法,並且勇於實踐的。
沒有死,還活著。但結果又很顯而易見,當田昌意蜷縮著四肢從地麵那一灘血跡中爬起,搖晃著身體,往前拖動著自己的目光,映在她眼中的,無非是連腳都不用著地的青陽。
第九十四章
已經是四日過去了,焦躁一點一點地填滿了李德的思緒。
首先,他的指揮使大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出山的跡象;其次,這百餘名騎兵耐不住性子,他慣例被催促早下決斷:承擔不起的責任最好讓承擔得起的人來承擔,否則他們應當進入山中,去搜尋一二,不能一直幹等著。
分明之前指揮使大人已經下令說過。這些人是打算像之前在弄玉樓那時候自己的行為一樣麽?
但這是宋國的神明台所在,不明就裏,李德不認為他們能夠在進入山中後,還能在沒有找到指揮使大人的情況下,全須全尾地從山中出來。之前他雖在魏地生活,但對於這宋國神明台的傳說,他少不得還是聽說過一些的,在宋國內戰後,神明台的去向一直就隻是存在於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作為存世為眾人所聽聞的神明的最後一個遺蹟,總是有無數的自認為是特殊的人來此探尋,當然,毋庸置疑的,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在向家人,朋友表明那樣的決心,背起行囊之後,還能再度返回家鄉的。
若是指揮使大人當真是那位宋國公子,這裏曾是他生活過的地方,這裏對他而言,是他的家,但是對於李德他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就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了。
要是指揮使大人說清楚了時限,李德也不用麵對這種窘迫的處境。有些事他知道,但他偏偏是不能說的。這些人可不知道他們現今麵對的這座山裏存在的就是傳說中的神明台,也不知道他們跟隨著的指揮使大人是已亡宋國的公子。有時候就是這樣,知道太多,並不是什麽好事。
李德不適合發號施令。上次他作為念過幾年書的讀書人被任命為伍長負責運輸時——他就把自己的幾名部下餵給了沿道的土匪。最後還是駐紮的守軍察覺到異狀趕過來救援,以最快的速度減少損失才保住了他的腦袋,然後下一次部曲整編時,他就被取消了伍長的軍銜。
李德並非是沒有領兵作戰的才能,實在是他沒有讓部下信服,聽從他的能力。所以哪怕李德沒有錯,但管製不力,馭下無能也是他的過錯。更準確點,魏國成軍這麽多年,他還是唯一一個屬下擅作主張後還活著的上司,所有跟他有一樣遭遇的魏國前輩都在戰場上死光了。
因此,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好運。
李德看著眼前吵成一團的軍士們,拔出腰中長劍,掉轉了劍尖朝向的方向,將劍柄放在其中一人的手上,他從他那位指揮使大人身上什麽東西還沒來得及學到,但就一點,不用學,就是耳濡目染也要會了,冰冷閃爍著寒光的劍尖正對著自己心口,他說:「殺了我,你們就能過去了。」
「嘁,真是沒勁。」然後李德的貼身長劍就被對麵摔在了地麵上。
李德保持姿勢站立了約有半個時辰,直到眼前的軍士們都不再看他,各做各事之後,他才想起把地麵上的長劍撿回來,重新入鞘。
同伴們的反應會是這樣並不奇怪。畢竟這幾日,同樣的招數,李德起碼用了兩位數以上。他並不是當日和他們一起跟從田昌意擊破魏軍的人,沒聽說過什麽大戰功,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就因為作為勝報的傳令兵就得以連升四級,換誰都不會看得順眼。
現在這麽提拔自己的人落在險境裏,這般袖手旁觀和建死不急也沒有什麽區別,就更不能怪這些人胡思亂想了。
李德看著重新點燃的篝火,想到自己先前毫無新意的做法,覺得蠢過頭了。他讓出一塊比較光亮的地方,摸黑從行囊中拿出一塊吃到一半的饢餅,借著空檔看一卷《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