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心微笑著餵完了一小碗粥,看見兒子吃飽喝足眯著眼搖頭晃腦一副享受的樣子,心底一片柔軟。
丫鬟收拾了碗筷,又遞上一方熱帕子,敏心取過溫熱的絲帕給晙哥兒擦了擦臉,小孩兒在乳娘懷裏極力後仰想避開擦臉,卻還是被娘親鉗住了下巴整整齊齊擦幹淨了方才吃粥留下的痕跡。
晙哥兒不舒服地哼唧了兩聲,又把頭往敏心懷裏鑽,隻要娘親抱。
敏心見了不由失笑,乳娘馮氏抱著孩子往前送了送湊趣道:「小少爺這是和娘親熱呢。」
一旁敏心的乳娘林嬤嬤也笑道:「晙哥兒打小兒就聰明。」
「這麽小的孩子自然是要找娘的,哪裏看得出來聰慧不聰慧呢,媽媽這是愛屋及烏了。」敏心說。
她擦過手,把兒子接過來放在榻上看他咿咿呀呀說著大人聽不懂的話。
有小丫頭沏了茶送上來,敏心接了,捏起茶碗蓋輕吹了幾口氣,細細飲了。她逗弄了會孩子,望了望窗外的天色,問道:「太太那裏如何?」
曉夏拎了一隻竹編的籃子,正打起簾子要進門,聞言笑道:「太太辰時起了,用過早飯,正巧有一筐永泰侯府新送來的新鮮秋梨,太太嚐了覺得好,命奴婢給大奶奶送些來。」
敏心朝她招了招手,讓曉夏提著籃子上前來。隻見那竹籃編得甚是精巧,底下墊了一層碧綠的桑葉,幾隻小巧玲瓏的淺黃色梨子堆疊其中,煞是可愛。
林嬤嬤看了敏心的神色,悄聲說:「到底是一家人,徐大夫人還是惦念著您的。」
林嬤嬤所言的徐大夫人,乃是永泰侯夫人程氏,也正是敏心的大伯母。她與敏心雖隻有伯侄之名,卻實有母女之情。
[1]:出自《漢書·外戚傳》,有適當改編。原句:「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第2章 噩耗
敏心的父親徐景行是如今永泰侯的堂弟,雖是勛貴出身但早早考取了功名,攜妻帶子外出上任也樂得逍遙。不料敏心兩歲那年染上風寒,本以為是輕症,不甚重視,誰知就是這一場風寒,在一家人回京述職的路上卻要了徐景行的命。
那時敏心不過兩歲多一點,隻能模糊記得一點兒事,父親突然不見了,回家的大船上掛起了白布,母親整日以淚洗麵,不多時也病倒了。等到京城徐家人來接的時候,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母病子弱的場景。
等到父親停靈七日後下葬完畢,外祖父江慈年便派人來接女兒外孫女回家小住。永泰侯瞧著她們娘倆孤兒弱母的,之前也因一直隨夫在任上與京中徐家並不相熟,想著若是回到娘家住上一段時日應會好些,就允了江老太爺。
幼年久遠的記憶已模糊,敏心隻記得自己隨母親回江家小住了幾年,忽有一日母親說什麽也要回燕京,外祖父拗不過她,隻好派人送她們回了徐家,隻是此後年歲,江家與永泰侯府來往就漸漸少了。
敏心回府序齒後排行第七,府中鹹稱七小姐,又因為生母江夫人終日哭啼,身子又弱,經得太夫人點頭後程夫人便把敏心抱到自己房中教養,這一養,便是九年。
她記得自己十三歲那年冬天,多年纏綿病榻的母親似是心有所感,預料到自己撐不過去了,派人前來喚她想見她一麵。她如今早已說不清當初看到母親身邊服侍的人時是何種心情,但那種巨大的恐慌和煩躁在胸臆之中沉澱,遲遲不散。
*
沿著抄手遊廊走向照妝堂的路上,她看見長青的鬆柏上落滿了白雪,照妝堂前春日盛放的海棠早已凋零,隻剩下光禿禿的枝丫,回想起當年第一次走進照妝堂看到的鮮艷似錦熱烈綻放的景象,再看如今的一派冷清,心下冷戚——這花猶如母親的生命力,已走到了人世的盡頭。
這一麵後,不過半月,江夫人就病入膏肓,在一個夜裏無聲地去了。
母親辭世後,敏心便搬回了照妝堂,守了三年母孝,孝期過後,依著父親生前給她定下的親事嫁入了陸家,伯母程氏為她親手整治嫁妝,大堂哥送嫁。
她雖父母雙亡,但伯父母待她如親女,一應事體皆比照著他們的嫡女六小姐容心來,並沒有怠慢。隻是她卻不敢失了小心,在侯府裏仍是謹慎小心行事,生怕行錯一點兒,不為別的,卻是為了過繼來她這一房承嗣的繼弟徐徽銳。
因為她父親隻她一個親生女,回京後便說好從老家挑一個男孩過繼到她父親名下,好承香火。然而她母親病重,程夫人照顧自己後來早夭的小兒子還來不及,堂祖母朱太夫人年紀又大了,幾個叔叔都在外地,永泰侯自己且忙著整軍根本抽不出身來回鄉,他看這一家子病的病,老的老,小的小,就派了管事回了老家祠堂,請族老幫忙選一個孤苦的聰慧孩兒過繼到四弟名下。
隻是永泰侯府豪富,又是嫡枝,雖與老家同氣連枝,血脈相連,年年派人回鄉祭祖,但畢竟過了四五代人,早與鄉裏族人淡了聯繫。族中就有那貪圖富貴的,拿錢使了哄的管事選了他的兒子過繼,待到後麵永泰侯曉得管事竟挑了一個父母雙全的娃娃時,祠堂中的族譜已登了名字,早已塵埃落定了。
永泰侯連連頓足嘆息,連朱太夫人都知道兒子一時不察識人不清,竟辦下這件糊塗事兒,狠狠斥責了他一通。本想重新開祠登冊,誰知那家人生怕侯府反悔,徑直把兒子送到京裏後,給了客棧跑堂的一吊錢,讓他往永泰侯府跑腿送信,就這樣丟下兒子跑了。沒得法子了,無法再把這樣一個小孩兒送回去,既怕他路上生病夭折,也不好打族老的臉,府裏隻好接過來養。
丫鬟收拾了碗筷,又遞上一方熱帕子,敏心取過溫熱的絲帕給晙哥兒擦了擦臉,小孩兒在乳娘懷裏極力後仰想避開擦臉,卻還是被娘親鉗住了下巴整整齊齊擦幹淨了方才吃粥留下的痕跡。
晙哥兒不舒服地哼唧了兩聲,又把頭往敏心懷裏鑽,隻要娘親抱。
敏心見了不由失笑,乳娘馮氏抱著孩子往前送了送湊趣道:「小少爺這是和娘親熱呢。」
一旁敏心的乳娘林嬤嬤也笑道:「晙哥兒打小兒就聰明。」
「這麽小的孩子自然是要找娘的,哪裏看得出來聰慧不聰慧呢,媽媽這是愛屋及烏了。」敏心說。
她擦過手,把兒子接過來放在榻上看他咿咿呀呀說著大人聽不懂的話。
有小丫頭沏了茶送上來,敏心接了,捏起茶碗蓋輕吹了幾口氣,細細飲了。她逗弄了會孩子,望了望窗外的天色,問道:「太太那裏如何?」
曉夏拎了一隻竹編的籃子,正打起簾子要進門,聞言笑道:「太太辰時起了,用過早飯,正巧有一筐永泰侯府新送來的新鮮秋梨,太太嚐了覺得好,命奴婢給大奶奶送些來。」
敏心朝她招了招手,讓曉夏提著籃子上前來。隻見那竹籃編得甚是精巧,底下墊了一層碧綠的桑葉,幾隻小巧玲瓏的淺黃色梨子堆疊其中,煞是可愛。
林嬤嬤看了敏心的神色,悄聲說:「到底是一家人,徐大夫人還是惦念著您的。」
林嬤嬤所言的徐大夫人,乃是永泰侯夫人程氏,也正是敏心的大伯母。她與敏心雖隻有伯侄之名,卻實有母女之情。
[1]:出自《漢書·外戚傳》,有適當改編。原句:「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第2章 噩耗
敏心的父親徐景行是如今永泰侯的堂弟,雖是勛貴出身但早早考取了功名,攜妻帶子外出上任也樂得逍遙。不料敏心兩歲那年染上風寒,本以為是輕症,不甚重視,誰知就是這一場風寒,在一家人回京述職的路上卻要了徐景行的命。
那時敏心不過兩歲多一點,隻能模糊記得一點兒事,父親突然不見了,回家的大船上掛起了白布,母親整日以淚洗麵,不多時也病倒了。等到京城徐家人來接的時候,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幅母病子弱的場景。
等到父親停靈七日後下葬完畢,外祖父江慈年便派人來接女兒外孫女回家小住。永泰侯瞧著她們娘倆孤兒弱母的,之前也因一直隨夫在任上與京中徐家並不相熟,想著若是回到娘家住上一段時日應會好些,就允了江老太爺。
幼年久遠的記憶已模糊,敏心隻記得自己隨母親回江家小住了幾年,忽有一日母親說什麽也要回燕京,外祖父拗不過她,隻好派人送她們回了徐家,隻是此後年歲,江家與永泰侯府來往就漸漸少了。
敏心回府序齒後排行第七,府中鹹稱七小姐,又因為生母江夫人終日哭啼,身子又弱,經得太夫人點頭後程夫人便把敏心抱到自己房中教養,這一養,便是九年。
她記得自己十三歲那年冬天,多年纏綿病榻的母親似是心有所感,預料到自己撐不過去了,派人前來喚她想見她一麵。她如今早已說不清當初看到母親身邊服侍的人時是何種心情,但那種巨大的恐慌和煩躁在胸臆之中沉澱,遲遲不散。
*
沿著抄手遊廊走向照妝堂的路上,她看見長青的鬆柏上落滿了白雪,照妝堂前春日盛放的海棠早已凋零,隻剩下光禿禿的枝丫,回想起當年第一次走進照妝堂看到的鮮艷似錦熱烈綻放的景象,再看如今的一派冷清,心下冷戚——這花猶如母親的生命力,已走到了人世的盡頭。
這一麵後,不過半月,江夫人就病入膏肓,在一個夜裏無聲地去了。
母親辭世後,敏心便搬回了照妝堂,守了三年母孝,孝期過後,依著父親生前給她定下的親事嫁入了陸家,伯母程氏為她親手整治嫁妝,大堂哥送嫁。
她雖父母雙亡,但伯父母待她如親女,一應事體皆比照著他們的嫡女六小姐容心來,並沒有怠慢。隻是她卻不敢失了小心,在侯府裏仍是謹慎小心行事,生怕行錯一點兒,不為別的,卻是為了過繼來她這一房承嗣的繼弟徐徽銳。
因為她父親隻她一個親生女,回京後便說好從老家挑一個男孩過繼到她父親名下,好承香火。然而她母親病重,程夫人照顧自己後來早夭的小兒子還來不及,堂祖母朱太夫人年紀又大了,幾個叔叔都在外地,永泰侯自己且忙著整軍根本抽不出身來回鄉,他看這一家子病的病,老的老,小的小,就派了管事回了老家祠堂,請族老幫忙選一個孤苦的聰慧孩兒過繼到四弟名下。
隻是永泰侯府豪富,又是嫡枝,雖與老家同氣連枝,血脈相連,年年派人回鄉祭祖,但畢竟過了四五代人,早與鄉裏族人淡了聯繫。族中就有那貪圖富貴的,拿錢使了哄的管事選了他的兒子過繼,待到後麵永泰侯曉得管事竟挑了一個父母雙全的娃娃時,祠堂中的族譜已登了名字,早已塵埃落定了。
永泰侯連連頓足嘆息,連朱太夫人都知道兒子一時不察識人不清,竟辦下這件糊塗事兒,狠狠斥責了他一通。本想重新開祠登冊,誰知那家人生怕侯府反悔,徑直把兒子送到京裏後,給了客棧跑堂的一吊錢,讓他往永泰侯府跑腿送信,就這樣丟下兒子跑了。沒得法子了,無法再把這樣一個小孩兒送回去,既怕他路上生病夭折,也不好打族老的臉,府裏隻好接過來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