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看了看劉輝:「那老朽就獻醜了!此作是東晉書法大家的作品《蘭亭集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
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能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劉輝麵露欽敬之色,微微點頭:「老先生見識廣博,劉輝欽佩之至!」
狄公旋而一轉,正色道:「請恕老夫直言,劉員外這幅蘭亭恐非真跡,甚至稱不上仿品中的上乘之物!」
劉輝哈哈大笑:「老先生果然有眼力啊,想當年太宗皇帝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
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曾經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
「沒錯。」狄公接著說道:「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太宗皇帝還曾敕令侍奉在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
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本。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朝思暮想的稀世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事,便悶悶不樂。」
第2章 蘭亭往事
李元芳笑道:「太宗皇帝乃一代英主,想得到東西哪有得不到的?」
曾泰撫了撫長須道:「元芳你有所不知,太宗皇帝雖貴為天子,但蘭亭這種流傳萬世之作,也未必是一個當代帝王所能得到的,得到這樣的寶物,講究的恐怕是緣分啊!」
劉輝讚嘆的看了曾泰一眼道:「這位仁兄所言極是!此等寶物,未必是可以通過金錢和權力獲取的,往往是機緣巧合所致!」
李元芳點了點頭,問道:「那麽蘭亭真跡究竟下落如何呢?」
狄公看了看劉輝,劉輝作了一個「請」的姿勢,狄公點點頭,道:「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7代孫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智永對乃祖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使乃祖的書法萬古流芳。
智永練習書法極為刻苦。他在永欣寺時,就曾蓋一座小樓專供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
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裏,他如癡如醉地練字,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
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塚」。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書法名氣也越來越大,求其真跡者很多,登門求教的也極多,以至他戶外之屨常滿,連門檻也踩壞了,智永又隻好用鐵皮來加固門檻,時人稱之為「鐵門檻」。
智果、辨才、虞世南等書法大師都是智永書法的弟子。《真書千字文》係智永的代表書作,歷來對它評價頗高。
都穆《寓意編》雲:「智永真草千文真跡,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他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太宗皇帝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裏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
太宗皇帝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禦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
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
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傳世之寶。」
蕭翼揣著明白裝糊塗,不動聲色地問是什麽帖子,辨才猶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
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怎麽可能在你這裏呢。辨才見蕭翼不信,就決定讓他開開眼,從屋樑上的洞內取下《蘭亭集序》真跡給蕭翼觀看。
蕭翼仔細察看了一番,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隻見他臉色一變,迅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太宗皇帝的有關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但悔之已遲。
夢寐以求的蘭亭集序真本終於到手了,太宗皇帝高興得不得了。
因為蕭翼智取《蘭亭集序》有功,太宗皇帝硃筆欽點,提升他為員外郎,加五品,並賞賜給他銀瓶、金縷瓶、瑪瑙碗各一隻,還有無數珍珠。
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
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能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劉輝麵露欽敬之色,微微點頭:「老先生見識廣博,劉輝欽佩之至!」
狄公旋而一轉,正色道:「請恕老夫直言,劉員外這幅蘭亭恐非真跡,甚至稱不上仿品中的上乘之物!」
劉輝哈哈大笑:「老先生果然有眼力啊,想當年太宗皇帝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
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曾經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
「沒錯。」狄公接著說道:「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太宗皇帝還曾敕令侍奉在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
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本。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朝思暮想的稀世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事,便悶悶不樂。」
第2章 蘭亭往事
李元芳笑道:「太宗皇帝乃一代英主,想得到東西哪有得不到的?」
曾泰撫了撫長須道:「元芳你有所不知,太宗皇帝雖貴為天子,但蘭亭這種流傳萬世之作,也未必是一個當代帝王所能得到的,得到這樣的寶物,講究的恐怕是緣分啊!」
劉輝讚嘆的看了曾泰一眼道:「這位仁兄所言極是!此等寶物,未必是可以通過金錢和權力獲取的,往往是機緣巧合所致!」
李元芳點了點頭,問道:「那麽蘭亭真跡究竟下落如何呢?」
狄公看了看劉輝,劉輝作了一個「請」的姿勢,狄公點點頭,道:「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7代孫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智永對乃祖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使乃祖的書法萬古流芳。
智永練習書法極為刻苦。他在永欣寺時,就曾蓋一座小樓專供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
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裏,他如癡如醉地練字,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
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塚」。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書法名氣也越來越大,求其真跡者很多,登門求教的也極多,以至他戶外之屨常滿,連門檻也踩壞了,智永又隻好用鐵皮來加固門檻,時人稱之為「鐵門檻」。
智果、辨才、虞世南等書法大師都是智永書法的弟子。《真書千字文》係智永的代表書作,歷來對它評價頗高。
都穆《寓意編》雲:「智永真草千文真跡,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他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太宗皇帝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裏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
太宗皇帝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禦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
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
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傳世之寶。」
蕭翼揣著明白裝糊塗,不動聲色地問是什麽帖子,辨才猶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
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怎麽可能在你這裏呢。辨才見蕭翼不信,就決定讓他開開眼,從屋樑上的洞內取下《蘭亭集序》真跡給蕭翼觀看。
蕭翼仔細察看了一番,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隻見他臉色一變,迅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太宗皇帝的有關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但悔之已遲。
夢寐以求的蘭亭集序真本終於到手了,太宗皇帝高興得不得了。
因為蕭翼智取《蘭亭集序》有功,太宗皇帝硃筆欽點,提升他為員外郎,加五品,並賞賜給他銀瓶、金縷瓶、瑪瑙碗各一隻,還有無數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