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事情?」
鍾父剛剛打完麻將,正在哀嘆今天又輸得厲害。
許廣成說:「我想知道鍾老爺爺的祖墳在哪裏!還有,鍾家的祖屋在哪裏?有什麽特別的東西留下來嗎?」
「你問這些做什麽!」
鍾父露出戒備神色,雖然許廣成是兒子的好朋友。
許廣成說:「因為我懷疑扭樂鎮最近發生的一係列怪事都和傳說中的鍾家寶藏有關!」
「鍾家沒有寶藏,根本沒有寶藏,」鍾父說,「全是以訛傳訛!子虛烏有!年輕人,你別多想!真的沒有!」
「我知道,我知道鍾家並沒有留下實質的寶藏,鍾家寶藏的傳說都是子虛烏有,但是鍾家從永和年間在此處定居,到現在已經一千六百多年,不可能什麽都沒有留下,不是嗎?」
許廣成的話讓鍾父的眼中流過一抹叵測。
他看了眼一旁的兒子,說:「你到底想知道什麽!」
「我想知道鍾家到底是為了守住什麽才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舉族遷居到這個小鎮,建觀音廟,並且歷經一千六百多年的變遷都不能離開!」
說到這裏,他緩了口氣,說:「阿川帶我參觀過觀音廟,我們一起看了觀音廟的基石,最初供奉的三個泥像,還有新進復原的壁畫。」
「這……這……」
鍾父的呼吸有些急促。
他對鍾武川說:「小武,你的這個朋友很不簡單!」
鍾武川聞言,尷尬地笑了笑,說:「老許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
「不,我說的不簡單不是普通的不簡單,而是——」
鍾父站起,對許廣成說:「鍾家確實有一些秘密,這點我承認,可惜你不是鍾家人,你沒資格問我鍾家的秘密。」
「如果事關你兒子的性命呢?」許廣成反問。
「你說什麽!」
鍾父和鍾武川都異口同聲。
許廣成說:「在真相還沒有明朗的現在,我不介意對整件事報以最惡毒的揣測!」
「最惡毒的揣測嗎?」
鍾父想了一下,對許廣成說:「你先出去,我有話對我兒子說。」
「爸,有什麽話不能當著大家的麵嗎?」
鍾武川一頭霧水。
許廣成卻說:「好,我先出去。」
鍾父等許廣成出去以後,對鍾武川說:「你這個朋友真不簡單,居然能靠著觀音廟的基石倒推出那麽多,他或許能把你從鍾家人的責任中解放出來。」
「嗯??!」
鍾武川滿腦袋都是黑人問號。
「所有的事情都要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
永和八年,一代梟雄武悼天王冉閔戰敗被殺,數十萬部屬不分男女幾乎全部隨軍戰死,隻有少部分人逃了出來,渡過長江,來到南方。
當時的南方有東晉政權,作為流民的他們不敢觸犯東晉統治者,但又思念主公,於是在荒無人煙的扭樂鎮定居下來,所有人都將姓氏改為『鍾』,以示『忠』心不改。
他們出錢捐建觀音廟,名為供奉觀音,真正供奉的是冉閔,廟裏供奉的龍王和娘娘,就是冉閔夫妻。鍾山的神仙墓其實是冉閔和其他戰死的將士們的衣冠塚,希望他們的英靈能在香火的引導下,回到後人的身邊!」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武悼天王冉閔和他的《屠胡令》真偽、冉閔頒布《屠胡令》是民族主義還是政鬥失敗的報復行為,網上有很多的說法。
但是,有一點大家都承認,因為冉閔的屠胡舉動,讓本已經被打得灰頭土臉的北方漢族在被正統政權拋棄(衣冠南渡、東晉政權成立)後又重新找回了自尊,最終誕出北方流民軍(又叫「乞活軍」,由中原一帶的漢族流民所組成,領導者則是漢族士大夫和原先西晉的流亡官吏)這股在南北朝歷史上占據最重要地位的軍事政治力量。
北方流民中的一部分留在北方,逐漸成為北朝的軍事主力,渡黃河來到南方,有成為南方政權的中流砥柱。謝玄的淝水之戰,主力部隊就是北方流民軍組成的北府兵,篡奪東晉政權的劉裕,正是流民軍的後代。
這裏順便帶點私貨。
梁武帝蕭衍在歷史上以禮佛皇帝著稱,長子是文學史上很有地位的昭明太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卻是個驍勇善戰的人,在蕭衍的諸多部將中,最著名的是鍾離之戰的韋睿,最特殊的是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是寒門出身,身體文弱,不善騎射,據說連拉弓都勉強,本隻是陪梁武帝下棋的隨從,元顥投奔南梁時,滿朝大將沒人接這個燙手山芋,已經四十四歲的他第一次被重用,帶七千兵馬護送元顥回北朝,「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然而,南梁政權拒絕增援,元顥做了皇帝以後也擔心陳慶之想奪權,孤軍作戰的陳慶之和白袍軍,在絕對的劣勢下(北魏大軍圍困,孤軍深入,山洪暴發)突圍,陳慶之裝扮成僧人回到南朝,而陳慶之的部分部將卻留在了北方,其中一人名叫楊忠。
楊忠在北方若幹年後曾拉著好基友獨孤信再次投奔南梁,最終卻帶著西魏大軍滅了南梁,讓自己成為柱國大將軍。楊忠的兒子是隋文帝楊堅,獨孤信的女兒就是獨孤皇後。
有人說陳慶之的北伐功績不如韋睿的鍾離大捷,網友把他吹過了頭,但有一點他們估計沒有注意到:
鍾父剛剛打完麻將,正在哀嘆今天又輸得厲害。
許廣成說:「我想知道鍾老爺爺的祖墳在哪裏!還有,鍾家的祖屋在哪裏?有什麽特別的東西留下來嗎?」
「你問這些做什麽!」
鍾父露出戒備神色,雖然許廣成是兒子的好朋友。
許廣成說:「因為我懷疑扭樂鎮最近發生的一係列怪事都和傳說中的鍾家寶藏有關!」
「鍾家沒有寶藏,根本沒有寶藏,」鍾父說,「全是以訛傳訛!子虛烏有!年輕人,你別多想!真的沒有!」
「我知道,我知道鍾家並沒有留下實質的寶藏,鍾家寶藏的傳說都是子虛烏有,但是鍾家從永和年間在此處定居,到現在已經一千六百多年,不可能什麽都沒有留下,不是嗎?」
許廣成的話讓鍾父的眼中流過一抹叵測。
他看了眼一旁的兒子,說:「你到底想知道什麽!」
「我想知道鍾家到底是為了守住什麽才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舉族遷居到這個小鎮,建觀音廟,並且歷經一千六百多年的變遷都不能離開!」
說到這裏,他緩了口氣,說:「阿川帶我參觀過觀音廟,我們一起看了觀音廟的基石,最初供奉的三個泥像,還有新進復原的壁畫。」
「這……這……」
鍾父的呼吸有些急促。
他對鍾武川說:「小武,你的這個朋友很不簡單!」
鍾武川聞言,尷尬地笑了笑,說:「老許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
「不,我說的不簡單不是普通的不簡單,而是——」
鍾父站起,對許廣成說:「鍾家確實有一些秘密,這點我承認,可惜你不是鍾家人,你沒資格問我鍾家的秘密。」
「如果事關你兒子的性命呢?」許廣成反問。
「你說什麽!」
鍾父和鍾武川都異口同聲。
許廣成說:「在真相還沒有明朗的現在,我不介意對整件事報以最惡毒的揣測!」
「最惡毒的揣測嗎?」
鍾父想了一下,對許廣成說:「你先出去,我有話對我兒子說。」
「爸,有什麽話不能當著大家的麵嗎?」
鍾武川一頭霧水。
許廣成卻說:「好,我先出去。」
鍾父等許廣成出去以後,對鍾武川說:「你這個朋友真不簡單,居然能靠著觀音廟的基石倒推出那麽多,他或許能把你從鍾家人的責任中解放出來。」
「嗯??!」
鍾武川滿腦袋都是黑人問號。
「所有的事情都要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
永和八年,一代梟雄武悼天王冉閔戰敗被殺,數十萬部屬不分男女幾乎全部隨軍戰死,隻有少部分人逃了出來,渡過長江,來到南方。
當時的南方有東晉政權,作為流民的他們不敢觸犯東晉統治者,但又思念主公,於是在荒無人煙的扭樂鎮定居下來,所有人都將姓氏改為『鍾』,以示『忠』心不改。
他們出錢捐建觀音廟,名為供奉觀音,真正供奉的是冉閔,廟裏供奉的龍王和娘娘,就是冉閔夫妻。鍾山的神仙墓其實是冉閔和其他戰死的將士們的衣冠塚,希望他們的英靈能在香火的引導下,回到後人的身邊!」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武悼天王冉閔和他的《屠胡令》真偽、冉閔頒布《屠胡令》是民族主義還是政鬥失敗的報復行為,網上有很多的說法。
但是,有一點大家都承認,因為冉閔的屠胡舉動,讓本已經被打得灰頭土臉的北方漢族在被正統政權拋棄(衣冠南渡、東晉政權成立)後又重新找回了自尊,最終誕出北方流民軍(又叫「乞活軍」,由中原一帶的漢族流民所組成,領導者則是漢族士大夫和原先西晉的流亡官吏)這股在南北朝歷史上占據最重要地位的軍事政治力量。
北方流民中的一部分留在北方,逐漸成為北朝的軍事主力,渡黃河來到南方,有成為南方政權的中流砥柱。謝玄的淝水之戰,主力部隊就是北方流民軍組成的北府兵,篡奪東晉政權的劉裕,正是流民軍的後代。
這裏順便帶點私貨。
梁武帝蕭衍在歷史上以禮佛皇帝著稱,長子是文學史上很有地位的昭明太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卻是個驍勇善戰的人,在蕭衍的諸多部將中,最著名的是鍾離之戰的韋睿,最特殊的是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是寒門出身,身體文弱,不善騎射,據說連拉弓都勉強,本隻是陪梁武帝下棋的隨從,元顥投奔南梁時,滿朝大將沒人接這個燙手山芋,已經四十四歲的他第一次被重用,帶七千兵馬護送元顥回北朝,「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然而,南梁政權拒絕增援,元顥做了皇帝以後也擔心陳慶之想奪權,孤軍作戰的陳慶之和白袍軍,在絕對的劣勢下(北魏大軍圍困,孤軍深入,山洪暴發)突圍,陳慶之裝扮成僧人回到南朝,而陳慶之的部分部將卻留在了北方,其中一人名叫楊忠。
楊忠在北方若幹年後曾拉著好基友獨孤信再次投奔南梁,最終卻帶著西魏大軍滅了南梁,讓自己成為柱國大將軍。楊忠的兒子是隋文帝楊堅,獨孤信的女兒就是獨孤皇後。
有人說陳慶之的北伐功績不如韋睿的鍾離大捷,網友把他吹過了頭,但有一點他們估計沒有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