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隻大風箏突然飛到城內高空拋下大量紙條,全都寫著『皇帝遇刺朝不保夕』八個字,雲處安本來是想安排寫小皇帝的名字的,但一想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小皇帝名諱就沒付諸行動。
另一個刺客也終於在天黑前被邢博恩一行人抓到了,但此人身手武藝不錯,與邢博恩交手時還不忘口吐蓮花,抖了不少大實話,更是為皇帝遇刺的事火上澆油。
刺客最後敵不過竟自刎而死,就更讓人容易相信他的話了,畢竟俗話有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啊,一下子繁都城內就炸開了鍋,皇帝遇刺的事鬧得沸沸揚揚,老百姓群群激憤,最後刺客屍體被押到大理觀時已被老百姓丟的爛菜葉和雞蛋完全覆蓋,其臭難聞。
雖然兩個刺客的結局都不好,一個被抓一個自殺,活著的比死了還難受,死了的比活著還不如,也算罪有應得,但被他們這麽一頓猛操作,原本不信的大臣都信了七八分,本就有些信的就開始著急了。
天還沒黑,就有幾百勛貴大臣聚集到了承天門外,要求覲見陛下,這讓實際暫時主政的太後頓時就慌了,急忙召見禮親王等之前參與商議的大臣。
有大臣建議實話實說,先穩住人心,畢竟皇帝雖遇刺但還尚有一線生機,也有大臣說一定要瞞住,決不能放任何一個人出繁都,擔心消息透漏出去會導致地方生亂。
還有大臣建議先拖著,時機到了再公開等等,太後都不滿意,就問一直沒說話的禮親王,禮親王本就高齡又操勞了一夜,即憂心忡忡又身困體乏,她也算了解太後,因此一開始並不肯說,因為說出來可能就會得罪太後。
步朗做的那些事和步家發生的一切,步千雪先告訴了太後,後才告訴的她,石延也是後來才知道太後竟氣得當場就打了步千雪一巴掌。
所以即使有陛下的交代,太後也不買帳,不僅將步侯府團團圍起來,就是步千雪自己,沒有她的懿旨也不能出鳳德宮。
之後的事也都是太後拿主意,他們協助著辦的,並沒有讓步千雪參與其中,之前的事都還好處理,可這現在這麽大的事,就是石延也有點力有未逮,所以才一直未發言的。
文昱之所以能穩住全都是因為一口氣撐著和有禮親王從旁協助,自然不會不問石延的意見,見石延不說便繼續追問,石延最後才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建議問問中宮的想法。?
第二百一十章
步家的事隻有她和太後知道, 步千雪喬裝入宮的事也隻有她們和少部分人知道,但陛下最後交代的話卻是參與商議的股肱大臣都知道的,但都被太後以此時不宜召步千雪入宮為由, 將步千雪排斥在決策圈之外,這讓石延很擔憂犯難。
因為陛下交代的話幾乎把他們禮親王府推到了風口浪尖, 但突然發生這樣的事陛下會這樣交代也是必然, 因為普天之下也隻有他們這支小宗和皇帝大宗血脈最親近,否則當年皇帝成年加冠禮也不會由她主持,所以不論是為了孫女的未來, 還是為了天下和宗室,石延都不得不多多考慮。
她深刻的明白,太後的能力和性格並不足以支持她執掌國政, 而她自己又年事已高, 精力早已不似從前, 才一個晚上就讓她覺得身體有點吃不消,而且她半隻腳都踏進了棺材, 還不知道能活到哪天。
女兒石思河也是個能力欠缺但又不讓人省心的, 上麵有人壓製著尚可,若一旦無人能壓製,必定會鑄成大錯, 若太後一味打壓中宮, 啟用女兒就是遲早的事, 於未來形勢恐極為不利。
再加上陛下一直都不是無的放矢的人,之所以會留下那樣的話, 隻怕另有深意,十有八九不是真的讓她和太後輔政,而是讓她們給步千雪執政鋪好路, 畢竟步千雪不僅曾高中榜眼,而且還曾在朝中為官,更重要的是比她們年輕有精力有時間。
石延雖然早已不理政事,但對朝堂大事之類的還是較為關心,新日報更是期期必看,也聽過不少小道消息,比如近兩年宮中諸事都是由步千雪代為管理的,和陛下更是甚為親密,兩人常常在書房、文宣殿等地一待就是大半天。
若說陛下沒有故意教授之心,石延第一個就不信,雖然她不清楚帝後二人日常生活如何,但若真的一人願教一人願學,那步千雪肯定比她和太後更適合。
雖然他們從沒正麵反對過新政,但並不代表他們內心也不反對,陛下隻怕也知道這一點,肯定也會擔心新政就此被廢,而步千雪卻是明確支持新政的。
如此這般多重思考下來,讓禮親王石延不得不將步千雪推到前麵來,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對國對家最有利,陛下好轉皆大歡喜,他們也沒違背旨意,萬一陛下仙逝,有她們為步千雪鋪路,定可穩定局勢,實在不行也可換人。
一直在石忞身邊照顧的路關初隻是知道個大概和結果,細節和過程卻是不清楚的,因此她也隻說了自己知道的,比如步千雪自從喬裝入宮後就隻能在鳳德宮範圍內行走,就連服飾都穿的是內官服飾。
比如結果,最後太後還是派了宮侍來傳話,讓步千雪著朝服看著時辰去文宣殿,這一去就去了很久才回來,而且步千雪神情頗為疲憊。
最後陛下遇刺的事還是昭告天下了,隻是事情發生的過程稍微改動了一下,就變成了陛下因緊急軍事出城,順道至步侯府送信與中宮,而於門前遭歹人暗算受傷,尚無性命之憂,刺客已被抓捕,幕後之人任在追捕中。
另一個刺客也終於在天黑前被邢博恩一行人抓到了,但此人身手武藝不錯,與邢博恩交手時還不忘口吐蓮花,抖了不少大實話,更是為皇帝遇刺的事火上澆油。
刺客最後敵不過竟自刎而死,就更讓人容易相信他的話了,畢竟俗話有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啊,一下子繁都城內就炸開了鍋,皇帝遇刺的事鬧得沸沸揚揚,老百姓群群激憤,最後刺客屍體被押到大理觀時已被老百姓丟的爛菜葉和雞蛋完全覆蓋,其臭難聞。
雖然兩個刺客的結局都不好,一個被抓一個自殺,活著的比死了還難受,死了的比活著還不如,也算罪有應得,但被他們這麽一頓猛操作,原本不信的大臣都信了七八分,本就有些信的就開始著急了。
天還沒黑,就有幾百勛貴大臣聚集到了承天門外,要求覲見陛下,這讓實際暫時主政的太後頓時就慌了,急忙召見禮親王等之前參與商議的大臣。
有大臣建議實話實說,先穩住人心,畢竟皇帝雖遇刺但還尚有一線生機,也有大臣說一定要瞞住,決不能放任何一個人出繁都,擔心消息透漏出去會導致地方生亂。
還有大臣建議先拖著,時機到了再公開等等,太後都不滿意,就問一直沒說話的禮親王,禮親王本就高齡又操勞了一夜,即憂心忡忡又身困體乏,她也算了解太後,因此一開始並不肯說,因為說出來可能就會得罪太後。
步朗做的那些事和步家發生的一切,步千雪先告訴了太後,後才告訴的她,石延也是後來才知道太後竟氣得當場就打了步千雪一巴掌。
所以即使有陛下的交代,太後也不買帳,不僅將步侯府團團圍起來,就是步千雪自己,沒有她的懿旨也不能出鳳德宮。
之後的事也都是太後拿主意,他們協助著辦的,並沒有讓步千雪參與其中,之前的事都還好處理,可這現在這麽大的事,就是石延也有點力有未逮,所以才一直未發言的。
文昱之所以能穩住全都是因為一口氣撐著和有禮親王從旁協助,自然不會不問石延的意見,見石延不說便繼續追問,石延最後才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建議問問中宮的想法。?
第二百一十章
步家的事隻有她和太後知道, 步千雪喬裝入宮的事也隻有她們和少部分人知道,但陛下最後交代的話卻是參與商議的股肱大臣都知道的,但都被太後以此時不宜召步千雪入宮為由, 將步千雪排斥在決策圈之外,這讓石延很擔憂犯難。
因為陛下交代的話幾乎把他們禮親王府推到了風口浪尖, 但突然發生這樣的事陛下會這樣交代也是必然, 因為普天之下也隻有他們這支小宗和皇帝大宗血脈最親近,否則當年皇帝成年加冠禮也不會由她主持,所以不論是為了孫女的未來, 還是為了天下和宗室,石延都不得不多多考慮。
她深刻的明白,太後的能力和性格並不足以支持她執掌國政, 而她自己又年事已高, 精力早已不似從前, 才一個晚上就讓她覺得身體有點吃不消,而且她半隻腳都踏進了棺材, 還不知道能活到哪天。
女兒石思河也是個能力欠缺但又不讓人省心的, 上麵有人壓製著尚可,若一旦無人能壓製,必定會鑄成大錯, 若太後一味打壓中宮, 啟用女兒就是遲早的事, 於未來形勢恐極為不利。
再加上陛下一直都不是無的放矢的人,之所以會留下那樣的話, 隻怕另有深意,十有八九不是真的讓她和太後輔政,而是讓她們給步千雪執政鋪好路, 畢竟步千雪不僅曾高中榜眼,而且還曾在朝中為官,更重要的是比她們年輕有精力有時間。
石延雖然早已不理政事,但對朝堂大事之類的還是較為關心,新日報更是期期必看,也聽過不少小道消息,比如近兩年宮中諸事都是由步千雪代為管理的,和陛下更是甚為親密,兩人常常在書房、文宣殿等地一待就是大半天。
若說陛下沒有故意教授之心,石延第一個就不信,雖然她不清楚帝後二人日常生活如何,但若真的一人願教一人願學,那步千雪肯定比她和太後更適合。
雖然他們從沒正麵反對過新政,但並不代表他們內心也不反對,陛下隻怕也知道這一點,肯定也會擔心新政就此被廢,而步千雪卻是明確支持新政的。
如此這般多重思考下來,讓禮親王石延不得不將步千雪推到前麵來,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對國對家最有利,陛下好轉皆大歡喜,他們也沒違背旨意,萬一陛下仙逝,有她們為步千雪鋪路,定可穩定局勢,實在不行也可換人。
一直在石忞身邊照顧的路關初隻是知道個大概和結果,細節和過程卻是不清楚的,因此她也隻說了自己知道的,比如步千雪自從喬裝入宮後就隻能在鳳德宮範圍內行走,就連服飾都穿的是內官服飾。
比如結果,最後太後還是派了宮侍來傳話,讓步千雪著朝服看著時辰去文宣殿,這一去就去了很久才回來,而且步千雪神情頗為疲憊。
最後陛下遇刺的事還是昭告天下了,隻是事情發生的過程稍微改動了一下,就變成了陛下因緊急軍事出城,順道至步侯府送信與中宮,而於門前遭歹人暗算受傷,尚無性命之憂,刺客已被抓捕,幕後之人任在追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