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差不多,因為國不可無君,朝中大事皆需皇帝定奪,哪有三個月的假給她?不可能的,一般隻罷朝五到七天,像穆宗那樣在外仙逝迎回來的就更短了。
步千雪密信中寫的是至少要在家守孝三月,但奏疏會寫三年,這也是本朝慣例,隻要家中有至親去世,臣子都會寫奏疏請守孝三年,但批不批,批多久全由皇帝定奪。
前朝是以法律形式規定大臣家有白事必須守孝三年,無論官職大小隻要不打仗,都得守三年,到本朝雖無法律規定,但已經成為風俗,所以隻要無戰事,皇帝最少也得批準三個月。
皇帝批準的三個月一過就得出來為官,但成親之類的還是得等三年守孝期過才可以,還必須潔身自好,要是那個大臣在守孝期去了青樓,又正好被人看到進而彈劾,那仕途也就到頭了。
石忞登基以來對請準守孝的奏疏,時間批得最長的也就一年,專門針對快要告老還鄉和能力平平的大臣,大部分批的都是三個月,大臣心中也都有數,但過場還是得走。
果然如步千雪所言,奏疏隻比密信晚一天,內閣擬的條子是建議準三月,正合石忞心意,批了三個月。
奏疏都是密信先定後走過場或者按程序奏請,是在明麵上的,內閣和軍密處成立後,涉及行政司法財政的奏疏就會先送往內閣,由內閣大臣親筆擬條子並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歸類上呈皇帝。
而涉及軍事的奏疏則會送往軍密處,和內閣一樣,由軍密大臣親筆擬條子並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歸類上呈皇帝。披紅的決策權在皇帝手上,繁都的六部及各府衙負責具體執行皇帝的披紅,內閣和軍密處隻是皇帝的智囊團輔助機構,無權調動六部及各府衙。
石忞成立這兩個機構的本質是為了讓軍政分開,也是為她自己減輕一點負擔,順便提升武官地位。
華朝以武力開國,不像前朝以幾代謀國從一而終都是重文輕武,華朝前期重武輕文,武將地位高,凡有戰事必出死力,所以勝仗多敗仗少,中期無戰事就走了前朝的老路,變成了重文輕武,文官地位高漲。
一直到武宗時期,爆發八王之亂,用了一年幾經周折才平定,讓武宗意識到武將的重要性,才開始慢慢提升武將地位,大力整頓禁軍、邊疆軍。
穆宗在位時間短,既無大作為也沒繼承武宗的治國之策,毫無軍事天賦,還妄想重現高祖榮光禦駕親征,結果她自己身死不說,帶去的將士也成了她的犧牲品。
也給石忞上了生動的一課,要不是有武宗時期留下的底子,最後能不能平定戰亂都不好說,所以從那以後她就開始著重提升全國軍事實力,建立九區都督府,建立護城兵,實施《新兵製》,成立軍密處,乃至今年萬聖節大比武,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她歷史學的不好,也知道清末那段慘痛的歷史,軍事力量不強,就隻能被侵入的外部勢力壓著打,要想獲勝就得付出兩倍甚至好幾倍的代價,隻要她在位,就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提升武將的地位和質量必須繼續,直到他們能和文臣形成良好的平衡。
要不是提升軍事實力,她也不用這麽窮,這兩年軍費開支在國庫開支的所有類別中名列第一,完成了從中遊到第一的逆襲。
每次一想到要三個月見不到步千雪,石忞就不開心,尤其是有其他皇後候選伴駕的時候,更不開心,有眼力見的唐祿和卜鑫銘是能離她多遠就盡量離她多遠,隻有丁壽上趕著找虐,一不小心被就被禁足三日,豐水沒少去看望。
這都七八天過去了,宗人府那邊還沒大進展,石忞正考慮要不要罰石思河的俸祿,石思河就帶著下麵官員在貴德門外求見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石忞立馬讓人將兩人帶進來, 行完禮後,石思河就成了門神,具體案情全由左宗正匯報, 這次差事辦的不錯, 不僅把散播消息的事查清楚了,還查出了另外一件事。
散播消息的幕後主使確實是丁壽,有豐水、本陽侯僕從和收錢辦事的人的口供、人證, 還有物證五十兩銀子,散播的源頭是查清了, 但也晚了一步, 繁都、整個渡河、附近城鎮基本都已知道。
乘著這波風, 加上之前石忞在正殿的言論, 未來皇後是步千雪的消息也像長了翅膀一樣在勛貴士族之間流傳, 以渡河為中心, 向四周擴散,比有人在後背推動速度還快。
散播一案並不難, 難的是案中有案,這才讓宗人府花了七八天的時間。丁壽被禁足他們見不到人, 就傳喚了丁壽的貼身隨從, 隨從一開始什麽都不肯說, 最後用了刑才肯招,還招了點其他的,他們又連夜派人前往繁都、西林監獄查證。
最後證實那個曾住在步無塵隔壁的癆病罪犯確實是被人故意放進去的, 步千雪的母親表麵是死於癆病, 實際上是死於人禍,有人故意為之。
目前嫌疑人是丁壽和豐水二人,因為宗人府權利有限, 無法拿人細查,具體證據欠缺,隻有丁壽隨從的口供,而豐水則一口咬定不知道,怎麽問就是不知道。
石忞大驚,她怎麽都沒想到步無塵的死竟然和丁壽、豐水二人有關,以手扶額半天沒說話,站在下麵等候指示的石思河和左宗正對視一眼,心裏更加肯定了那個「消息」。
他們被騙得好慘,什麽步千雪不得陛下喜愛,各種不受待見,已經被內部排除,全是狗屁!害得他們都沒有去步家弔唁,也不知道這步候選是什麽性子,要是小心眼的,他們以後的日子——慘了!
步千雪密信中寫的是至少要在家守孝三月,但奏疏會寫三年,這也是本朝慣例,隻要家中有至親去世,臣子都會寫奏疏請守孝三年,但批不批,批多久全由皇帝定奪。
前朝是以法律形式規定大臣家有白事必須守孝三年,無論官職大小隻要不打仗,都得守三年,到本朝雖無法律規定,但已經成為風俗,所以隻要無戰事,皇帝最少也得批準三個月。
皇帝批準的三個月一過就得出來為官,但成親之類的還是得等三年守孝期過才可以,還必須潔身自好,要是那個大臣在守孝期去了青樓,又正好被人看到進而彈劾,那仕途也就到頭了。
石忞登基以來對請準守孝的奏疏,時間批得最長的也就一年,專門針對快要告老還鄉和能力平平的大臣,大部分批的都是三個月,大臣心中也都有數,但過場還是得走。
果然如步千雪所言,奏疏隻比密信晚一天,內閣擬的條子是建議準三月,正合石忞心意,批了三個月。
奏疏都是密信先定後走過場或者按程序奏請,是在明麵上的,內閣和軍密處成立後,涉及行政司法財政的奏疏就會先送往內閣,由內閣大臣親筆擬條子並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歸類上呈皇帝。
而涉及軍事的奏疏則會送往軍密處,和內閣一樣,由軍密大臣親筆擬條子並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歸類上呈皇帝。披紅的決策權在皇帝手上,繁都的六部及各府衙負責具體執行皇帝的披紅,內閣和軍密處隻是皇帝的智囊團輔助機構,無權調動六部及各府衙。
石忞成立這兩個機構的本質是為了讓軍政分開,也是為她自己減輕一點負擔,順便提升武官地位。
華朝以武力開國,不像前朝以幾代謀國從一而終都是重文輕武,華朝前期重武輕文,武將地位高,凡有戰事必出死力,所以勝仗多敗仗少,中期無戰事就走了前朝的老路,變成了重文輕武,文官地位高漲。
一直到武宗時期,爆發八王之亂,用了一年幾經周折才平定,讓武宗意識到武將的重要性,才開始慢慢提升武將地位,大力整頓禁軍、邊疆軍。
穆宗在位時間短,既無大作為也沒繼承武宗的治國之策,毫無軍事天賦,還妄想重現高祖榮光禦駕親征,結果她自己身死不說,帶去的將士也成了她的犧牲品。
也給石忞上了生動的一課,要不是有武宗時期留下的底子,最後能不能平定戰亂都不好說,所以從那以後她就開始著重提升全國軍事實力,建立九區都督府,建立護城兵,實施《新兵製》,成立軍密處,乃至今年萬聖節大比武,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她歷史學的不好,也知道清末那段慘痛的歷史,軍事力量不強,就隻能被侵入的外部勢力壓著打,要想獲勝就得付出兩倍甚至好幾倍的代價,隻要她在位,就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提升武將的地位和質量必須繼續,直到他們能和文臣形成良好的平衡。
要不是提升軍事實力,她也不用這麽窮,這兩年軍費開支在國庫開支的所有類別中名列第一,完成了從中遊到第一的逆襲。
每次一想到要三個月見不到步千雪,石忞就不開心,尤其是有其他皇後候選伴駕的時候,更不開心,有眼力見的唐祿和卜鑫銘是能離她多遠就盡量離她多遠,隻有丁壽上趕著找虐,一不小心被就被禁足三日,豐水沒少去看望。
這都七八天過去了,宗人府那邊還沒大進展,石忞正考慮要不要罰石思河的俸祿,石思河就帶著下麵官員在貴德門外求見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石忞立馬讓人將兩人帶進來, 行完禮後,石思河就成了門神,具體案情全由左宗正匯報, 這次差事辦的不錯, 不僅把散播消息的事查清楚了,還查出了另外一件事。
散播消息的幕後主使確實是丁壽,有豐水、本陽侯僕從和收錢辦事的人的口供、人證, 還有物證五十兩銀子,散播的源頭是查清了, 但也晚了一步, 繁都、整個渡河、附近城鎮基本都已知道。
乘著這波風, 加上之前石忞在正殿的言論, 未來皇後是步千雪的消息也像長了翅膀一樣在勛貴士族之間流傳, 以渡河為中心, 向四周擴散,比有人在後背推動速度還快。
散播一案並不難, 難的是案中有案,這才讓宗人府花了七八天的時間。丁壽被禁足他們見不到人, 就傳喚了丁壽的貼身隨從, 隨從一開始什麽都不肯說, 最後用了刑才肯招,還招了點其他的,他們又連夜派人前往繁都、西林監獄查證。
最後證實那個曾住在步無塵隔壁的癆病罪犯確實是被人故意放進去的, 步千雪的母親表麵是死於癆病, 實際上是死於人禍,有人故意為之。
目前嫌疑人是丁壽和豐水二人,因為宗人府權利有限, 無法拿人細查,具體證據欠缺,隻有丁壽隨從的口供,而豐水則一口咬定不知道,怎麽問就是不知道。
石忞大驚,她怎麽都沒想到步無塵的死竟然和丁壽、豐水二人有關,以手扶額半天沒說話,站在下麵等候指示的石思河和左宗正對視一眼,心裏更加肯定了那個「消息」。
他們被騙得好慘,什麽步千雪不得陛下喜愛,各種不受待見,已經被內部排除,全是狗屁!害得他們都沒有去步家弔唁,也不知道這步候選是什麽性子,要是小心眼的,他們以後的日子——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