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封了山,為顯誠心,秦箏得和楚承稷一起從山腳下的石階步行上山。
楚承稷倒是不忌諱那麽多,命人尋一架滑竿來,被秦箏婉拒了。
這具身體確實嬌弱,但這逃亡的一路,什麽苦都吃過了,上千級石階又算得了什麽,何況她跟著林昭習了許久的武,來了青州城自己也時常獨自練習,從未落下,身體素質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最後那滑竿用在了宋鶴卿身上,他一把年紀跟著爬石階,爬到一半實在是體力不支,楚承稷命一直抬著滑竿跟在後麵的將士將他抬了上去。
雲崗寺的住持得了消息,帶著寺中一眾僧人早早地恭候在了山門外。
住持是個白胖的僧人,耳垂肥大,笑起來像供奉在佛龕裏的羅漢,慈眉善目的,眼底卻又有一股看破世俗後的通達。
「阿彌陀佛,施主遠道而來,有失遠迎。」住持一手撚著念珠,一手呈掌豎在身前,對著楚承稷行了個佛禮。
楚承稷回了他一個佛禮,眉眼間透著些許清冷和淡漠:「先祖誕辰,特來祭拜,有勞住持了。」
楚承稷把這句打了好幾遍腹稿的話說出來,還是覺著怪異。
住持笑嗬嗬道:「施主麵善,是個有佛緣的。」
他目光落到秦箏身上,笑意愈發莫測了些:「女施主的佛緣也不淺。」
秦箏一直都是個無宗教信仰者,前世偶爾幾次去佛廟道觀,都是去景點打卡,突然被人誇一句有佛緣,秦箏有點懷疑是這位住持大師說這話是在看人下碟。
她麵上倒是分毫情緒不顯,隻學著楚承稷的樣子給住持回了一個佛禮。
每逢武嘉帝誕辰,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貧民百姓,都會前來寺中上香,寺廟僧侶也專門開闢了一間殿宇,為武嘉帝塑了金身,香火供奉著。
楚承稷和秦箏被住持親自帶到武帝殿內,知客僧點了香分別拿給她們。
秦箏偷偷打量了一眼寺中給武嘉帝塑的金身,頭戴冕旒,身著龍袍,至於身形相貌嘛……隻能說確實很威儀。
秦箏知道但凡是供百姓祭拜的,不管的佛龕還是神像,都是講究寫意,不可能寫實,倒也不覺著武嘉帝生前就是這泥相的模樣。
祭詞自是由宋鶴卿來念,「高祖陛下在上,時山河崩離,異族來犯,踐我河山,辱我萬民,高祖陛下上承天命,重整河山,北征戎狄,南驅巫夷,救萬民於水火,炳青史千秋……」
歌頌武嘉帝的祭詞宋鶴卿念了兩三頁還沒念完,楚承稷靜靜聽著,嘴角似翹非翹,帶著幾分嘲意。
秦箏眼角餘光瞥到他,心說這人在祖宗廟宇前還這般,未免也太不敬了些。
等了半天,歌頌功德的部分總算是念完了,說到現下時局,宋鶴卿想起昔年昌盛的大楚成了這般模樣,沒忍住涕零:
「而今時局,比起昔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祁縣賊子逆反,入主汴京殺我皇族,文臣武將,忠烈者折戟而去,河西四郡落入異族之手,我輩臣民百姓再為蠻夷所役,臣每每想起,無不倉惶涕下。此危急存亡之秋,幸得太子力挽狂瀾,占青、徐二州,光復楚室。今賊子遣兵來戰,敵盛我寡,願高祖陛下佑我大楚,佑我殿下!」
殿外不少將士聽到宋鶴卿這番慷慨激昂的陳詞,眼眶都隱隱泛紅,緊握手中兵器,恨不能現在就衝上戰場殺敵。
秦箏也有些被宋鶴卿念的祭詞所打動,和楚承稷一起上香叩拜時,要多誠心有多誠心。
反倒是楚承稷,從始至終都一臉淡漠,半點看不出對自家老祖宗的敬重。
秦箏暗自腹誹,楚家老祖宗這還是真是攤上了個不肖子孫?
已至午時,祭拜完武帝,住持留他們在寺中用素齋。
秦箏和楚承稷被領到一件特意布置過的禪房休息時,再無外人,她問:「殿下似乎不喜這裏?」
楚承稷從書架上隨手取了一本佛經翻看:「沒什麽喜不喜的。」
他修了十八年的禪,隻是後來又不信禪罷了。
當年世人罵他「窮兵黷武」、「隴西屠夫」,罵雲崗寺教出一個殺人如麻的人間惡鬼,雲崗寺山門被搗毀,對外稱從他下山之時起,就已將他從俗家弟子名譜上除名。
然而不過是睜眼閉目間,三百年光陰就已逝,他又成了天下百姓交口稱讚的武神,還被建廟宇塑金身供奉香火。
若說情緒,倒也沒什麽太大情緒起伏,隻是還做不到平靜如水罷了。
秦箏總覺得這一刻他的離自己很遠,又似乎很近,一種跨越光陰的渺茫感。
她走過去在他腳邊的蒲團坐下,趴在他膝頭,在他垂眸看來時,淺著笑問:「看的哪卷經書?」
她是在故意岔開話題,不想他在沉浸在那些她無法觸及的情緒裏。
「《金剛經》。」楚承稷答,眉眼間的疏離淡去不少。
是了,前塵終究是前塵,這輩子跟上輩子不一樣了,這輩子他身邊有她。
秦箏笑道:「你這人,不信佛陀,倒是喜歡看佛經。」
楚承稷將手中的佛經翻了一頁:「靜心。」
齋飯很快被知客僧送了過來。
知客僧道:「寺中無甚風景,不過昔年武帝陛下於寺中修行時的禪房還保留著,院中那株公孫樹也三百餘年了,不少來寺中上香的香客都會去樹上掛許願牌,倒是可以一觀。」
楚承稷倒是不忌諱那麽多,命人尋一架滑竿來,被秦箏婉拒了。
這具身體確實嬌弱,但這逃亡的一路,什麽苦都吃過了,上千級石階又算得了什麽,何況她跟著林昭習了許久的武,來了青州城自己也時常獨自練習,從未落下,身體素質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最後那滑竿用在了宋鶴卿身上,他一把年紀跟著爬石階,爬到一半實在是體力不支,楚承稷命一直抬著滑竿跟在後麵的將士將他抬了上去。
雲崗寺的住持得了消息,帶著寺中一眾僧人早早地恭候在了山門外。
住持是個白胖的僧人,耳垂肥大,笑起來像供奉在佛龕裏的羅漢,慈眉善目的,眼底卻又有一股看破世俗後的通達。
「阿彌陀佛,施主遠道而來,有失遠迎。」住持一手撚著念珠,一手呈掌豎在身前,對著楚承稷行了個佛禮。
楚承稷回了他一個佛禮,眉眼間透著些許清冷和淡漠:「先祖誕辰,特來祭拜,有勞住持了。」
楚承稷把這句打了好幾遍腹稿的話說出來,還是覺著怪異。
住持笑嗬嗬道:「施主麵善,是個有佛緣的。」
他目光落到秦箏身上,笑意愈發莫測了些:「女施主的佛緣也不淺。」
秦箏一直都是個無宗教信仰者,前世偶爾幾次去佛廟道觀,都是去景點打卡,突然被人誇一句有佛緣,秦箏有點懷疑是這位住持大師說這話是在看人下碟。
她麵上倒是分毫情緒不顯,隻學著楚承稷的樣子給住持回了一個佛禮。
每逢武嘉帝誕辰,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貧民百姓,都會前來寺中上香,寺廟僧侶也專門開闢了一間殿宇,為武嘉帝塑了金身,香火供奉著。
楚承稷和秦箏被住持親自帶到武帝殿內,知客僧點了香分別拿給她們。
秦箏偷偷打量了一眼寺中給武嘉帝塑的金身,頭戴冕旒,身著龍袍,至於身形相貌嘛……隻能說確實很威儀。
秦箏知道但凡是供百姓祭拜的,不管的佛龕還是神像,都是講究寫意,不可能寫實,倒也不覺著武嘉帝生前就是這泥相的模樣。
祭詞自是由宋鶴卿來念,「高祖陛下在上,時山河崩離,異族來犯,踐我河山,辱我萬民,高祖陛下上承天命,重整河山,北征戎狄,南驅巫夷,救萬民於水火,炳青史千秋……」
歌頌武嘉帝的祭詞宋鶴卿念了兩三頁還沒念完,楚承稷靜靜聽著,嘴角似翹非翹,帶著幾分嘲意。
秦箏眼角餘光瞥到他,心說這人在祖宗廟宇前還這般,未免也太不敬了些。
等了半天,歌頌功德的部分總算是念完了,說到現下時局,宋鶴卿想起昔年昌盛的大楚成了這般模樣,沒忍住涕零:
「而今時局,比起昔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祁縣賊子逆反,入主汴京殺我皇族,文臣武將,忠烈者折戟而去,河西四郡落入異族之手,我輩臣民百姓再為蠻夷所役,臣每每想起,無不倉惶涕下。此危急存亡之秋,幸得太子力挽狂瀾,占青、徐二州,光復楚室。今賊子遣兵來戰,敵盛我寡,願高祖陛下佑我大楚,佑我殿下!」
殿外不少將士聽到宋鶴卿這番慷慨激昂的陳詞,眼眶都隱隱泛紅,緊握手中兵器,恨不能現在就衝上戰場殺敵。
秦箏也有些被宋鶴卿念的祭詞所打動,和楚承稷一起上香叩拜時,要多誠心有多誠心。
反倒是楚承稷,從始至終都一臉淡漠,半點看不出對自家老祖宗的敬重。
秦箏暗自腹誹,楚家老祖宗這還是真是攤上了個不肖子孫?
已至午時,祭拜完武帝,住持留他們在寺中用素齋。
秦箏和楚承稷被領到一件特意布置過的禪房休息時,再無外人,她問:「殿下似乎不喜這裏?」
楚承稷從書架上隨手取了一本佛經翻看:「沒什麽喜不喜的。」
他修了十八年的禪,隻是後來又不信禪罷了。
當年世人罵他「窮兵黷武」、「隴西屠夫」,罵雲崗寺教出一個殺人如麻的人間惡鬼,雲崗寺山門被搗毀,對外稱從他下山之時起,就已將他從俗家弟子名譜上除名。
然而不過是睜眼閉目間,三百年光陰就已逝,他又成了天下百姓交口稱讚的武神,還被建廟宇塑金身供奉香火。
若說情緒,倒也沒什麽太大情緒起伏,隻是還做不到平靜如水罷了。
秦箏總覺得這一刻他的離自己很遠,又似乎很近,一種跨越光陰的渺茫感。
她走過去在他腳邊的蒲團坐下,趴在他膝頭,在他垂眸看來時,淺著笑問:「看的哪卷經書?」
她是在故意岔開話題,不想他在沉浸在那些她無法觸及的情緒裏。
「《金剛經》。」楚承稷答,眉眼間的疏離淡去不少。
是了,前塵終究是前塵,這輩子跟上輩子不一樣了,這輩子他身邊有她。
秦箏笑道:「你這人,不信佛陀,倒是喜歡看佛經。」
楚承稷將手中的佛經翻了一頁:「靜心。」
齋飯很快被知客僧送了過來。
知客僧道:「寺中無甚風景,不過昔年武帝陛下於寺中修行時的禪房還保留著,院中那株公孫樹也三百餘年了,不少來寺中上香的香客都會去樹上掛許願牌,倒是可以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