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為什麽留在通州,而沒有直接回京呢?」終於,有人問。
但沒有人能回答。
「傳旨,令太子立刻回京。」崇禎帝命令擬旨,強令太子回京。
聖旨是中午傳出去的,黃昏時分,袁繼鹹就帶著太子的奏疏和密信進了皇宮。
而後,剛剛離開皇宮不久的內閣五輔、左都禦史李邦華、兵部馮元飈和張鳳翔,太僕寺王家彥等重臣就又被緊急召進了皇宮。
幹清宮。
領右都禦史袁繼鹹跪在殿中,頭也不抬。
禦台上,崇禎帝雙眼冒火,焦急的踱步,其臉上的表情,比今早聽到運河兵敗,太子下落不明之時,更加的狂躁。
眾臣不知道又發生了什麽事,心中都是不安,連一向冷靜的首輔周延儒,都不免有忐忑,當他們行禮之時,禦座上的崇禎帝抬頭冷冷看他們,沒有令他們平身,而是用一種無比冰冷的聲音說道:「太子,要守通州……」
轟的一下,所有重臣都是震驚,怪不得陛下臉色如此難看,原來是太子殿下又涉險了,而當輪流看完太子的奏疏之後,整個大殿卻又是靜寂一片。
……史可法和尤世威率兵馳援河間府,少司馬吳甡再率領河西務的兩萬人馬,走運河南下,從青縣上岸,以為河間府的後援,請陛下下旨,令吳甡總攬山東和京南的軍務,節製河間府防線的所有兵馬,以吳甡之能,足可以將整個河間府防線連為一線,令建虜無法逾越,從而保證山東和南直隸的安全。
但吳甡的兵馬南下,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爭取時間,拖住建虜大軍南下的步伐,兒臣決意留在通州,豎起大纛,以吸引建虜大軍轉向通州……
最後又說了吳三桂等人渡海成功,已經閃電攻占蓋州的喜訊。
這就是太子奏疏的內容。
如果是過去,聽到大明軍反攻遼東,拿下蓋州,群臣一定會欣喜若狂,聲震殿堂,但在運河戰敗,太子危急之時,聽到這個好消息,群臣隻是稍微驚喜了一下,隨即便都又恢復了苦瓜臉。
吳甡南下的事情本就應該,照準即可,但太子以自己為「餌」,試圖拖住建虜大軍的打算,卻是誰也不敢贊同的。
「你們怎麽說?」崇禎帝咬著牙,臉色漲紅的望向群臣,
傻子也知道,崇禎帝不願意讓太子去冒險,通州雖然距離京師不過四十裏,但和京師的巨大城池相比,通州不過是一座小小城池,日常居民不超過十萬,新城舊城加起來,城牆也不過十六裏,雖然火炮數量不少,上下有通惠河和北運河,但如果建虜在河上架設浮橋,截斷上下遊,大軍圍城,就現在的情況,朝廷怕也是難以援救。
雖然這些擔憂,太子都已經想到了,在奏疏裏,他也詳細的闡述了京南山東的危急,以及自己堅守通州的用意和必然成功的信心。尤其是詳細分析了建虜兵力和己方兵力,認為通州城,足可以成為大明的玉璧城,令建虜難以逾越,請父皇和朝臣們不用擔心。
但眾人怎能不擔心?
「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應立刻召太子回京!」首輔周延儒少有的、第一個發表諫言。
「臣等附議,請陛下立刻召太子回京!」沒有異議,所有人都是眾口一詞,連一向喜歡唱對台的陳演和蔣德璟,此時也都意見一致。
太子是國本,是大明的未來,在運河邊已經是危險,令人心驚膽戰,豈能再將他置於孤城之中?如果出了意外,那天大的禍事,是誰也承擔不起的。即便有人在心裏認為,用通州拖住建虜南下的腳步,是一個高招,但卻沒有人敢說出來——如果隻論奏疏,隻論策略,如果不是太子,而是一方的督撫,殿中所有人都會為之叫好,但偏偏是太子。太子是儲君,拿儲君當誘餌,拖延黃太吉,豈是做臣子的道理?
群臣意見如此一致,崇禎帝卻久久不說話,因為除了群臣看到的奏疏,他手裏還有一封太子寫給他的親筆信。
「運河之敗,兒臣責無旁貸,如果不能拖住建虜南下的腳步,山東必成焦土。兒臣無顏見天下人。天下人對朝廷,也必然會失望。」
「臣子們不會、也不敢同意,因為誰也擔不起將儲君置於危險的罪名,此乃人之常情,也是為臣的本分。但臣子們來來去去,不過是一朝之臣,但我天家,卻是要永續,臣子為了自身安危,不敢說真話,我天家卻不能為了一時的危險,而置臣民於不顧。」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通州雖小,但城池堅固,水路環繞,兒臣手中現在仍有一萬精兵,一萬輔助,火器更是完備,兒臣有十成的把握,黃太吉不來則罷,如果敢來,定叫其撞一個頭破血流!」
「兒臣知道父皇擔憂兒臣的安全,但敵虜入塞,百姓朝不保夕,兒臣何敢惜自身?」
「當年成祖皇帝親自率軍,北驅蒙古,隕石交加之際,也未曾退卻,武宗皇帝也曾親入草原,今日建虜深入我大明,虐我百姓,兒臣怎能退?」
「建虜雖然洶洶,但後背已經被我大明插了一刀,其心不穩,隻要我軍堅持,建虜必退!」
「天子守國門。兒臣為太子,願守京門!」
「如果父皇不準,那就請削去兒臣的太子之位,兒臣願意以皇子身份,守衛通州!」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兒臣在此大膽,就算父皇有召,兒臣也不能歸!」
但沒有人能回答。
「傳旨,令太子立刻回京。」崇禎帝命令擬旨,強令太子回京。
聖旨是中午傳出去的,黃昏時分,袁繼鹹就帶著太子的奏疏和密信進了皇宮。
而後,剛剛離開皇宮不久的內閣五輔、左都禦史李邦華、兵部馮元飈和張鳳翔,太僕寺王家彥等重臣就又被緊急召進了皇宮。
幹清宮。
領右都禦史袁繼鹹跪在殿中,頭也不抬。
禦台上,崇禎帝雙眼冒火,焦急的踱步,其臉上的表情,比今早聽到運河兵敗,太子下落不明之時,更加的狂躁。
眾臣不知道又發生了什麽事,心中都是不安,連一向冷靜的首輔周延儒,都不免有忐忑,當他們行禮之時,禦座上的崇禎帝抬頭冷冷看他們,沒有令他們平身,而是用一種無比冰冷的聲音說道:「太子,要守通州……」
轟的一下,所有重臣都是震驚,怪不得陛下臉色如此難看,原來是太子殿下又涉險了,而當輪流看完太子的奏疏之後,整個大殿卻又是靜寂一片。
……史可法和尤世威率兵馳援河間府,少司馬吳甡再率領河西務的兩萬人馬,走運河南下,從青縣上岸,以為河間府的後援,請陛下下旨,令吳甡總攬山東和京南的軍務,節製河間府防線的所有兵馬,以吳甡之能,足可以將整個河間府防線連為一線,令建虜無法逾越,從而保證山東和南直隸的安全。
但吳甡的兵馬南下,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爭取時間,拖住建虜大軍南下的步伐,兒臣決意留在通州,豎起大纛,以吸引建虜大軍轉向通州……
最後又說了吳三桂等人渡海成功,已經閃電攻占蓋州的喜訊。
這就是太子奏疏的內容。
如果是過去,聽到大明軍反攻遼東,拿下蓋州,群臣一定會欣喜若狂,聲震殿堂,但在運河戰敗,太子危急之時,聽到這個好消息,群臣隻是稍微驚喜了一下,隨即便都又恢復了苦瓜臉。
吳甡南下的事情本就應該,照準即可,但太子以自己為「餌」,試圖拖住建虜大軍的打算,卻是誰也不敢贊同的。
「你們怎麽說?」崇禎帝咬著牙,臉色漲紅的望向群臣,
傻子也知道,崇禎帝不願意讓太子去冒險,通州雖然距離京師不過四十裏,但和京師的巨大城池相比,通州不過是一座小小城池,日常居民不超過十萬,新城舊城加起來,城牆也不過十六裏,雖然火炮數量不少,上下有通惠河和北運河,但如果建虜在河上架設浮橋,截斷上下遊,大軍圍城,就現在的情況,朝廷怕也是難以援救。
雖然這些擔憂,太子都已經想到了,在奏疏裏,他也詳細的闡述了京南山東的危急,以及自己堅守通州的用意和必然成功的信心。尤其是詳細分析了建虜兵力和己方兵力,認為通州城,足可以成為大明的玉璧城,令建虜難以逾越,請父皇和朝臣們不用擔心。
但眾人怎能不擔心?
「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應立刻召太子回京!」首輔周延儒少有的、第一個發表諫言。
「臣等附議,請陛下立刻召太子回京!」沒有異議,所有人都是眾口一詞,連一向喜歡唱對台的陳演和蔣德璟,此時也都意見一致。
太子是國本,是大明的未來,在運河邊已經是危險,令人心驚膽戰,豈能再將他置於孤城之中?如果出了意外,那天大的禍事,是誰也承擔不起的。即便有人在心裏認為,用通州拖住建虜南下的腳步,是一個高招,但卻沒有人敢說出來——如果隻論奏疏,隻論策略,如果不是太子,而是一方的督撫,殿中所有人都會為之叫好,但偏偏是太子。太子是儲君,拿儲君當誘餌,拖延黃太吉,豈是做臣子的道理?
群臣意見如此一致,崇禎帝卻久久不說話,因為除了群臣看到的奏疏,他手裏還有一封太子寫給他的親筆信。
「運河之敗,兒臣責無旁貸,如果不能拖住建虜南下的腳步,山東必成焦土。兒臣無顏見天下人。天下人對朝廷,也必然會失望。」
「臣子們不會、也不敢同意,因為誰也擔不起將儲君置於危險的罪名,此乃人之常情,也是為臣的本分。但臣子們來來去去,不過是一朝之臣,但我天家,卻是要永續,臣子為了自身安危,不敢說真話,我天家卻不能為了一時的危險,而置臣民於不顧。」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通州雖小,但城池堅固,水路環繞,兒臣手中現在仍有一萬精兵,一萬輔助,火器更是完備,兒臣有十成的把握,黃太吉不來則罷,如果敢來,定叫其撞一個頭破血流!」
「兒臣知道父皇擔憂兒臣的安全,但敵虜入塞,百姓朝不保夕,兒臣何敢惜自身?」
「當年成祖皇帝親自率軍,北驅蒙古,隕石交加之際,也未曾退卻,武宗皇帝也曾親入草原,今日建虜深入我大明,虐我百姓,兒臣怎能退?」
「建虜雖然洶洶,但後背已經被我大明插了一刀,其心不穩,隻要我軍堅持,建虜必退!」
「天子守國門。兒臣為太子,願守京門!」
「如果父皇不準,那就請削去兒臣的太子之位,兒臣願意以皇子身份,守衛通州!」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兒臣在此大膽,就算父皇有召,兒臣也不能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