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演察言觀色,立刻說道:「京南雖急,但急不過太子,臣以為,應嚴令通州,令他們不惜一切,也要找到太子殿下!同時令順天巡撫潘永圖加快行軍的腳步,前往通州,接應太子殿下……」
兵部老尚書馮元飈微微變色,陳演雖然是次輔,但其沒有督撫領兵的經驗,對軍陣所知不多,隻知迎合聖意,提出的建議,太過想當然……
「不可!」
不等馮元飈提出異議,蔣德璟就反對:「潘永圖的兵馬不過六千,豪格騎兵五千,潘永圖步步為營,自保已經不易,豈能奢望他快速行軍,進往通州?這豈不是將他送入死地?」
「難道就什麽也不做,坐視殿下危急嗎?這豈是臣子的道理?」陳演反駁道:「再者,帶兵做戰,並非全是要硬對硬,在我大明境內行軍,天時地利都在我方,難道潘永圖,就沒有一點謀略嗎?」
「實力第一,謀略隻是其次,豈不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運河猝敗,我軍的當務之急是穩住形勢,而非冒進,不然形勢會更加危急。」蔣德璟臉色凝肅,向禦座上的崇禎帝拱手:「陛下,臣還是那句話,運河兵敗雖然已經是不可挽回,但以太子殿下的能力,臣子們的忠勇,安全撤離應該不是問題,不應妄動,現在還是早上,最遲中午,一定會有太子殿下的好消息傳來!」
蔣德璟的話,令崇禎帝的心,稍微放鬆了一些,但依然咬著牙,問道:「卿以為,現在當如何?」
「臣以為,建虜突破運河之後,下一步必然是要劫掠京南,往山東殺去,京南之地怕是守不住了,現在通州敗,香河和天津情況不明,兵馬難以調動,因此應急令漕督史可法,山東尤世威,令他們率軍趕往河間府布防,同時令河南總兵陳永福加快行軍腳步,務必在十天之內,趕到保定府,如此,才能穩定京南形勢。」蔣德璟道。
崇禎帝壓住急怒的心,點了一下頭。
「史可法和尤世威的兵馬,加一起也不到一萬,杯水車薪,難解危局!」陳演同樣反對蔣德璟。
「卿以為呢?」崇禎帝看他。
陳演拱手:「如今運河之敗已經是無法逆轉,江北已經沒有能抗拒建虜的兵馬,因此臣以為,應速調秦督孫傳庭,湖廣左良玉,北上抗虜!」
此言一出,殿堂立刻就靜了。
建虜入塞之初,在朝議之時,五輔黃景坊就提出徵調陝西兵和湖廣兵,但被馮元飈和太子殿下兩人共同反對,理由就是,不論孫傳庭還是左良玉,他們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戰事,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此時徵調兩人北上,將前功盡棄,令兩股流賊死裏逃生,捲土重來,一如崇禎十一年的舊事。崇禎帝權衡再三,最後同意太子的意見,沒有徵調孫傳庭和左良玉,但現在運河之敗,楊文嶽的保定兵,即便不是全軍覆沒,也肯定是難撐大局了,此種情況下,徵調孫傳庭和左良玉,好像已經是不得不的選擇了。
崇禎帝臉色鐵青,目光望向兵部馮元飈。
馮元飈低眉垂首,如果是今日之前,他肯定是會反對的,但今日運河之敗,令他大受打擊,雖然崇禎帝沒有降罪,朝臣也還沒有人彈劾,但身為兵部尚書,總攬全局之人,他的責任,肯定是跑不了的,此種情況下,他如此再堅持前見,不同意徵調孫傳庭和左良玉,反對次輔陳演的建議,那麽,肯定會新帳舊帳一起算,被朝臣們一起攻擊。
因此,馮元飈不能反對,隻能默許了。
「陳閣老所言,臣贊同,現在江北空虛,確實應該徵調兵馬,不過臣有一點和閣老不同,臣以為,孫傳庭可調,但左良玉不可輕調。」蔣德璟卻道。
「為何?」陳演問。
「因為陝西和湖廣現在的情勢,完全不同,闖賊逃回陝西後,在商洛一代蟄伏隱藏,孫傳庭去年擊潰袁宗第,圍逼商洛山之後,闖賊四處逃竄,兵馬已經所剩無幾,若非是山高林密,糧草不便,闖賊早已經授首,上月軍報,孫傳庭已經將闖賊驅趕、圈圍在了八十裏的範圍內,挖壕溝,斷絕了周圍的糧草,即便不發動攻擊,今年冬天,也足以將闖賊餓死,十年匪患,一朝可除。因此,臣原本是不同意調孫傳庭的,孫傳庭一走,闖賊說不得會起死回生,但現在建虜突破運河,京南山東危急,也就顧不了那麽多,可令孫傳庭留下一部分主力,繼續圈圍殲滅,令其率領主力北上,有留下的偏師,就算闖賊逃脫,也掀不起大亂。」
「湖廣則不同,雖有螺山之敗,但獻賊實力仍在,加上還有革左五營等流賊策應,形勢依然嚴峻,湖廣總督侯恂和鳳陽總督馬士英,動用十幾萬人馬,耗費錢糧百萬,才好不容易將這兩股流賊控製住,如果調走左良玉,少了十萬兵,隻留黃得功和劉良佐,原先的包圍網,必然出現漏洞,一旦獻賊和革左五營匯合,就更難以剿滅,江南就大亂了,因此臣以為,左良玉部不可輕動!」
「另一個原因,左部軍紀不佳,常常搶掠百姓,雖然朝廷嚴厲嗬斥,但卻屢教不改,從湖廣北上,所過千裏,一旦左部故態重萌,這千裏的州縣就要遭殃了……」
說到最後,蔣德璟有點痛心。
崇禎帝臉色更難看,左良玉軍紀不佳,他當然是知道的,每年都有禦史和地方官員彈劾左良玉,但都被他壓了下來,不是他喜歡左良玉,姑息養奸,而是他不得不忍,因為左良玉手握十萬兵馬,是現在剿匪的最大主力,他不得不倚仗,但每看一次彈劾,他心裏的痛恨就增加一分——總有一天,他要和左良玉算這筆帳的。
兵部老尚書馮元飈微微變色,陳演雖然是次輔,但其沒有督撫領兵的經驗,對軍陣所知不多,隻知迎合聖意,提出的建議,太過想當然……
「不可!」
不等馮元飈提出異議,蔣德璟就反對:「潘永圖的兵馬不過六千,豪格騎兵五千,潘永圖步步為營,自保已經不易,豈能奢望他快速行軍,進往通州?這豈不是將他送入死地?」
「難道就什麽也不做,坐視殿下危急嗎?這豈是臣子的道理?」陳演反駁道:「再者,帶兵做戰,並非全是要硬對硬,在我大明境內行軍,天時地利都在我方,難道潘永圖,就沒有一點謀略嗎?」
「實力第一,謀略隻是其次,豈不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運河猝敗,我軍的當務之急是穩住形勢,而非冒進,不然形勢會更加危急。」蔣德璟臉色凝肅,向禦座上的崇禎帝拱手:「陛下,臣還是那句話,運河兵敗雖然已經是不可挽回,但以太子殿下的能力,臣子們的忠勇,安全撤離應該不是問題,不應妄動,現在還是早上,最遲中午,一定會有太子殿下的好消息傳來!」
蔣德璟的話,令崇禎帝的心,稍微放鬆了一些,但依然咬著牙,問道:「卿以為,現在當如何?」
「臣以為,建虜突破運河之後,下一步必然是要劫掠京南,往山東殺去,京南之地怕是守不住了,現在通州敗,香河和天津情況不明,兵馬難以調動,因此應急令漕督史可法,山東尤世威,令他們率軍趕往河間府布防,同時令河南總兵陳永福加快行軍腳步,務必在十天之內,趕到保定府,如此,才能穩定京南形勢。」蔣德璟道。
崇禎帝壓住急怒的心,點了一下頭。
「史可法和尤世威的兵馬,加一起也不到一萬,杯水車薪,難解危局!」陳演同樣反對蔣德璟。
「卿以為呢?」崇禎帝看他。
陳演拱手:「如今運河之敗已經是無法逆轉,江北已經沒有能抗拒建虜的兵馬,因此臣以為,應速調秦督孫傳庭,湖廣左良玉,北上抗虜!」
此言一出,殿堂立刻就靜了。
建虜入塞之初,在朝議之時,五輔黃景坊就提出徵調陝西兵和湖廣兵,但被馮元飈和太子殿下兩人共同反對,理由就是,不論孫傳庭還是左良玉,他們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戰事,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此時徵調兩人北上,將前功盡棄,令兩股流賊死裏逃生,捲土重來,一如崇禎十一年的舊事。崇禎帝權衡再三,最後同意太子的意見,沒有徵調孫傳庭和左良玉,但現在運河之敗,楊文嶽的保定兵,即便不是全軍覆沒,也肯定是難撐大局了,此種情況下,徵調孫傳庭和左良玉,好像已經是不得不的選擇了。
崇禎帝臉色鐵青,目光望向兵部馮元飈。
馮元飈低眉垂首,如果是今日之前,他肯定是會反對的,但今日運河之敗,令他大受打擊,雖然崇禎帝沒有降罪,朝臣也還沒有人彈劾,但身為兵部尚書,總攬全局之人,他的責任,肯定是跑不了的,此種情況下,他如此再堅持前見,不同意徵調孫傳庭和左良玉,反對次輔陳演的建議,那麽,肯定會新帳舊帳一起算,被朝臣們一起攻擊。
因此,馮元飈不能反對,隻能默許了。
「陳閣老所言,臣贊同,現在江北空虛,確實應該徵調兵馬,不過臣有一點和閣老不同,臣以為,孫傳庭可調,但左良玉不可輕調。」蔣德璟卻道。
「為何?」陳演問。
「因為陝西和湖廣現在的情勢,完全不同,闖賊逃回陝西後,在商洛一代蟄伏隱藏,孫傳庭去年擊潰袁宗第,圍逼商洛山之後,闖賊四處逃竄,兵馬已經所剩無幾,若非是山高林密,糧草不便,闖賊早已經授首,上月軍報,孫傳庭已經將闖賊驅趕、圈圍在了八十裏的範圍內,挖壕溝,斷絕了周圍的糧草,即便不發動攻擊,今年冬天,也足以將闖賊餓死,十年匪患,一朝可除。因此,臣原本是不同意調孫傳庭的,孫傳庭一走,闖賊說不得會起死回生,但現在建虜突破運河,京南山東危急,也就顧不了那麽多,可令孫傳庭留下一部分主力,繼續圈圍殲滅,令其率領主力北上,有留下的偏師,就算闖賊逃脫,也掀不起大亂。」
「湖廣則不同,雖有螺山之敗,但獻賊實力仍在,加上還有革左五營等流賊策應,形勢依然嚴峻,湖廣總督侯恂和鳳陽總督馬士英,動用十幾萬人馬,耗費錢糧百萬,才好不容易將這兩股流賊控製住,如果調走左良玉,少了十萬兵,隻留黃得功和劉良佐,原先的包圍網,必然出現漏洞,一旦獻賊和革左五營匯合,就更難以剿滅,江南就大亂了,因此臣以為,左良玉部不可輕動!」
「另一個原因,左部軍紀不佳,常常搶掠百姓,雖然朝廷嚴厲嗬斥,但卻屢教不改,從湖廣北上,所過千裏,一旦左部故態重萌,這千裏的州縣就要遭殃了……」
說到最後,蔣德璟有點痛心。
崇禎帝臉色更難看,左良玉軍紀不佳,他當然是知道的,每年都有禦史和地方官員彈劾左良玉,但都被他壓了下來,不是他喜歡左良玉,姑息養奸,而是他不得不忍,因為左良玉手握十萬兵馬,是現在剿匪的最大主力,他不得不倚仗,但每看一次彈劾,他心裏的痛恨就增加一分——總有一天,他要和左良玉算這筆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