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嘆口氣,留在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還是顧眼前吧。
……
翌日,大明使者團提出離開瀋陽,範文程不同意,說談判尚未完成,你們怎麽能離開呢?袁樞則針鋒相對的提出,你們沒有誠意,換俘之事已經談了三個多月,但毫無進展,我等已經在瀋陽過了中秋,難道還要在瀋陽過年嗎?
堅持離開。
這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施壓,如果建虜同意了此前他和馬紹瑜提出的換俘計劃,也就是一人換四馬,那麽他和馬紹瑜此行就基本算是完成了任務,雖然沒有換回洪承疇和祖大壽,但卻也是給了他們一些警訊,回到京師,也可以向朝廷和太子交差了。
而如果建虜不同意,那他們正好可以藉此離開。
其後,範文程一連三天都沒有出現,而建虜對驛館的看守,越發的嚴密,好像是擔心大明使者團會逃跑一樣,袁樞怒不可遏,對建虜禮部提出抗議,並開始絕食,建虜一日不放行,他就一日不進食!
範文程得到消息,忍不住頭疼,這個袁樞,真是難纏啊。黃太吉一向以仁君自詡,大清也想要塑造仁義之朝的形象,如果大明使者餓死在了瀋陽,那對黃太吉和大清的形象,絕對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但放行大明使者,不是範文程能做主的,一切都要等黃太吉的旨意。
……
九月。
天氣終於漸漸涼了下去,而朱慈烺欣喜的看到,京畿平原播種的玉米漸漸黃熟,再有半個月,就可以收穫了,比起去年,今年玉米的長勢稍微差一點,不過因為種植麵積的擴大,從京畿保定一直到山西,總共超過了六十萬畝,就其總收成來說,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單畝的產量還是超過了小麥和穀物,同樣的地,可以多養三成的人。
玉米長勢不如去年,但番薯和馬鈴薯的長勢卻遠超去年,尤其是馬鈴薯(土豆),因為氣候適宜,播種量又極大,今年註定是要豐收。
因此,進入九月之後的朱慈烺,心情一直都很不錯,即便是有建虜入塞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但糧食危機的緩解,還是讓他喜不自禁。
同時的,他一直在期待那一個更大驚喜的降臨。
那就是黃太吉的死亡。
歷史上,黃太吉於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忽然逝於崇政殿,因為死的太突然,事先沒有留下遺囑,從而引發了豪格和多爾袞的爭奪,雖然最後多爾袞憑藉高超的技巧,兵不血刃的製服了豪格,推福臨登基,是為順治帝,但內部的矛盾,並沒有彌合,豪格和多爾袞之間依然還在勾心鬥角,也因為如此,多爾袞才會在崇禎十六年的冬季,發動寧遠之戰,攻陷了寧遠到山海關之間的全部明軍堡壘,其間也試圖攻打寧遠,不過吳三桂守衛嚴密,見沒有機會,且通過寧遠之戰肅立威望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多爾袞便退軍了。
此戰,徹底擊垮了明軍堅守寧遠的信心,戰後,遼東巡撫黎玉田上疏朝廷,請求內遷。
而同時的,李自成的兵馬也在崇禎十六年得到急速擴張,左良玉等人望風而逃,對大明來說,崇禎十六年就已經是一個死年。
這一世,這些敗局都不會發生,而人的生老病死,卻是不可避免,如果黃太吉真如歷史上那樣,在九月二十一忽然死去,對大明,對朱慈烺來說,實在是一件驚天的大喜事,不說黃太吉是一個極其難以對付的對手,黃太吉死,建虜就等於少了一個高超的戰略謀劃者,對大明的遼東戰略大有益處,隻說建虜全力籌措的入塞之戰,就會因為黃太吉的死,不得不往後推遲,對大明來說,就足以是一個大喜訊了。
為了黃太吉的大喪,為了繼位之爭,建虜今年無法興起大兵,大明就可以獲得喘息的一年,等到明年冬季,即便建虜不死心,再次入塞,但一年的時間,已經足夠朱慈烺使用,練出更多的精兵,穩固長城防禦,不出意外的是,陝西的李自成也會被剿滅,大明到時候就可以全心對付建虜的入塞了。
所以,朱慈烺一直在期待,傾聽遼東的消息,急切盼望著黃太吉死訊的來臨。
當然了,朱慈烺並沒有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閻王殿的生死薄上,如果黃太吉沒有死,或者繼承權力的多爾袞,如歷史上那樣,為了肅立威望,繼續帶兵入塞,明清在崇禎十六年之戰,終究是不可避免,因此他絲毫也不敢懈怠。
對於建虜入塞,大明朝堂上下已經準備了將近一年,崇禎帝數下旨意,嚴令邊關加強守禦,雖然朝廷沒有大規模的修繕長城,但小規模的修繕卻始終沒有停,擔負守衛薊遼長城重任的薊州總督趙光忭,更是從年初到現在,一直都在巡視邊城的守衛和修繕,雖然他的總督衙門設在薊州,但他本人留駐薊州的時間,卻連三個月都沒有,大部分時間,趙光忭都在邊城度過。
按照計劃,精武營的兩個戰兵營,閻應元和楊軒營,將於九月十五離開京師,分別派往密雲和薊州,以協助這兩個地方防守長城,閻應元和楊軒的任務,並不是守在長城第一線,而是執行強力支援的任務,一旦有建虜大軍在長城出現,烽火燃起,他們兩人要立刻支援,堵上可能會被建虜突破的缺口——雖然布置了三道防線,但最理想的狀態依然是將建虜抵擋在長城之外,因此,朱慈烺將最有戰力的兩個戰兵營,擺在了第一道防線,加上即將進駐三河的一萬保定兵和薊州、密雲長城原先就有的守軍,從薊州到密雲的四百裏長城之內,一共有將近八萬人,但使士有戰心,將官指揮得力,建虜想要輕易突破密雲長城,絕不是容易的事。
……
翌日,大明使者團提出離開瀋陽,範文程不同意,說談判尚未完成,你們怎麽能離開呢?袁樞則針鋒相對的提出,你們沒有誠意,換俘之事已經談了三個多月,但毫無進展,我等已經在瀋陽過了中秋,難道還要在瀋陽過年嗎?
堅持離開。
這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施壓,如果建虜同意了此前他和馬紹瑜提出的換俘計劃,也就是一人換四馬,那麽他和馬紹瑜此行就基本算是完成了任務,雖然沒有換回洪承疇和祖大壽,但卻也是給了他們一些警訊,回到京師,也可以向朝廷和太子交差了。
而如果建虜不同意,那他們正好可以藉此離開。
其後,範文程一連三天都沒有出現,而建虜對驛館的看守,越發的嚴密,好像是擔心大明使者團會逃跑一樣,袁樞怒不可遏,對建虜禮部提出抗議,並開始絕食,建虜一日不放行,他就一日不進食!
範文程得到消息,忍不住頭疼,這個袁樞,真是難纏啊。黃太吉一向以仁君自詡,大清也想要塑造仁義之朝的形象,如果大明使者餓死在了瀋陽,那對黃太吉和大清的形象,絕對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但放行大明使者,不是範文程能做主的,一切都要等黃太吉的旨意。
……
九月。
天氣終於漸漸涼了下去,而朱慈烺欣喜的看到,京畿平原播種的玉米漸漸黃熟,再有半個月,就可以收穫了,比起去年,今年玉米的長勢稍微差一點,不過因為種植麵積的擴大,從京畿保定一直到山西,總共超過了六十萬畝,就其總收成來說,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單畝的產量還是超過了小麥和穀物,同樣的地,可以多養三成的人。
玉米長勢不如去年,但番薯和馬鈴薯的長勢卻遠超去年,尤其是馬鈴薯(土豆),因為氣候適宜,播種量又極大,今年註定是要豐收。
因此,進入九月之後的朱慈烺,心情一直都很不錯,即便是有建虜入塞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但糧食危機的緩解,還是讓他喜不自禁。
同時的,他一直在期待那一個更大驚喜的降臨。
那就是黃太吉的死亡。
歷史上,黃太吉於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忽然逝於崇政殿,因為死的太突然,事先沒有留下遺囑,從而引發了豪格和多爾袞的爭奪,雖然最後多爾袞憑藉高超的技巧,兵不血刃的製服了豪格,推福臨登基,是為順治帝,但內部的矛盾,並沒有彌合,豪格和多爾袞之間依然還在勾心鬥角,也因為如此,多爾袞才會在崇禎十六年的冬季,發動寧遠之戰,攻陷了寧遠到山海關之間的全部明軍堡壘,其間也試圖攻打寧遠,不過吳三桂守衛嚴密,見沒有機會,且通過寧遠之戰肅立威望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多爾袞便退軍了。
此戰,徹底擊垮了明軍堅守寧遠的信心,戰後,遼東巡撫黎玉田上疏朝廷,請求內遷。
而同時的,李自成的兵馬也在崇禎十六年得到急速擴張,左良玉等人望風而逃,對大明來說,崇禎十六年就已經是一個死年。
這一世,這些敗局都不會發生,而人的生老病死,卻是不可避免,如果黃太吉真如歷史上那樣,在九月二十一忽然死去,對大明,對朱慈烺來說,實在是一件驚天的大喜事,不說黃太吉是一個極其難以對付的對手,黃太吉死,建虜就等於少了一個高超的戰略謀劃者,對大明的遼東戰略大有益處,隻說建虜全力籌措的入塞之戰,就會因為黃太吉的死,不得不往後推遲,對大明來說,就足以是一個大喜訊了。
為了黃太吉的大喪,為了繼位之爭,建虜今年無法興起大兵,大明就可以獲得喘息的一年,等到明年冬季,即便建虜不死心,再次入塞,但一年的時間,已經足夠朱慈烺使用,練出更多的精兵,穩固長城防禦,不出意外的是,陝西的李自成也會被剿滅,大明到時候就可以全心對付建虜的入塞了。
所以,朱慈烺一直在期待,傾聽遼東的消息,急切盼望著黃太吉死訊的來臨。
當然了,朱慈烺並沒有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閻王殿的生死薄上,如果黃太吉沒有死,或者繼承權力的多爾袞,如歷史上那樣,為了肅立威望,繼續帶兵入塞,明清在崇禎十六年之戰,終究是不可避免,因此他絲毫也不敢懈怠。
對於建虜入塞,大明朝堂上下已經準備了將近一年,崇禎帝數下旨意,嚴令邊關加強守禦,雖然朝廷沒有大規模的修繕長城,但小規模的修繕卻始終沒有停,擔負守衛薊遼長城重任的薊州總督趙光忭,更是從年初到現在,一直都在巡視邊城的守衛和修繕,雖然他的總督衙門設在薊州,但他本人留駐薊州的時間,卻連三個月都沒有,大部分時間,趙光忭都在邊城度過。
按照計劃,精武營的兩個戰兵營,閻應元和楊軒營,將於九月十五離開京師,分別派往密雲和薊州,以協助這兩個地方防守長城,閻應元和楊軒的任務,並不是守在長城第一線,而是執行強力支援的任務,一旦有建虜大軍在長城出現,烽火燃起,他們兩人要立刻支援,堵上可能會被建虜突破的缺口——雖然布置了三道防線,但最理想的狀態依然是將建虜抵擋在長城之外,因此,朱慈烺將最有戰力的兩個戰兵營,擺在了第一道防線,加上即將進駐三河的一萬保定兵和薊州、密雲長城原先就有的守軍,從薊州到密雲的四百裏長城之內,一共有將近八萬人,但使士有戰心,將官指揮得力,建虜想要輕易突破密雲長城,絕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