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是肅穆。
除了皇帝,太子,京師所有的勛貴連同文武百官之外,一些英烈的家人,也被提前接到了京師,當親人棺槨出現時,他們悲情哭泣,呼喊著家人的名字,現場官員和圍觀的萬千百姓,也都是黯然神傷,有家人戰死在遼東,或者被建虜入塞所害的,在這悲戚時刻,也都是壓抑不住,哭聲一片。
這一天,必將會被歷史永遠銘記。
太子朱慈烺順勢提出,將正在修建的京營忠烈祠擴建為國家級的忠烈祠,將邱民仰等人連同所有戰死在遼東的將士的牌位列入,永享國家祭祀,崇禎帝和朝臣門都是同意了。
哀禮一共進行了三天,三天後,曹變蛟等人的棺槨返回家鄉,由親人扶靈回原籍安葬,沿途各地官府要派人保護,官員必須親自祭拜,大張旗鼓,令天下人都知道,忠烈們,回來了。
……
皇帝和太子親自迎接遼東忠骨的歸來,父子同時落淚,並修建國家忠烈祠,君王每年要向祭奠先祖一樣的祭奠忠烈,這是一件轟動天下的大事情,消息傳來,南北都是轟動,很多軍士武將第一次感受到了朝廷對他們的強烈「尊重」,哪怕隻是一個無名小卒,也能入祭忠烈祠,永世享受國家的祭祀,當然了,也有文士隱隱意識到,忠烈祠文武並列,這是朝廷在拔高武人的身份啊,雖然想到了,但卻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此時正是群情激憤,敬仰勇士之時,任何人膽敢提出不敬,必然會被群起攻之。
邱民仰曹變蛟等人的忠骨回到大明的同時,建虜派來的使者也從潮白河取到了滿達海等人連同戰死建虜士兵的屍骨——滿達海等人是全部,陣亡士兵的屍骨,隻能象徵性的取一點,大明也一樣,十幾萬的戰死,屍骨幾百車也拉不完,都是象徵性的取一點,遺露在野外的,就地下葬,用朝廷的名義立碑。
就像大明使者團在瀋陽被重重戒備一樣,建虜的使者也是一路被大明戒備,從潮白河,平穀,一路到山海關寧遠,這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隔絕,免得對方探查到大明的政風民情。
雖然仍然是敵對,彼此也都明白,戰爭仍然是要繼續,但不管怎樣,這一次交換陣亡將士的屍骨,算是平穩的結束了。
同時,瀋陽的談判,依然是繼續。
……
瀋陽。
城西驛館。
大明使者團已經在這裏居住了半年之久,但實際的談判進展卻是寥寥,除了各自將士的屍骨,其他問題,一直都在反覆糾纏中,範文程在戰馬換俘的數量上,一直都有反覆,馬紹瑜漸漸意識到,建虜怕是在拖延時間,他覺得,不能再這麽繼續下去了,於是就和袁樞商議著,要向建虜提出辭行,返回大明。
袁樞卻不願意離開,因為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呢,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見過洪承疇或者是祖大壽,雖然從一開始,他就知道想要見到這兩人,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既然來到了瀋陽,他總是要想盡辦法的嚐試一下,向兩人提出一些警醒。
隻不過建虜看的太緊了,他根本邁不出驛館的大門,直接向範文程提出,就更是不可能。洪承疇和祖大壽都是新降之人,建虜一定看的甚緊,普通人都尚且不能輕易見到,何況他這個故國使臣?
「馬上就是中秋了,據說這一日黃太吉會在宮中大擺宴席,宴請瀋陽的漢臣,我們等一等,或許能有所收穫。」袁樞道。
馬紹瑜隻能同意。
八月十五,中秋。
雖然此時的建虜尚沒有漢化,但對漢人文化,卻是有相當的遵從,包括春節中秋節,建虜宮中都會有慶典,八月十五這一天,黃太吉會在宮中大宴漢臣,共慶中秋,洪承疇和祖大壽是投降的要角,想必兩人都會出席,因此如果能爭取到出席的機會,袁樞說不得就能見到此二人。
於是,八月十四,馬紹瑜袁樞向建虜禮部提出,中秋節乃是漢家節氣,喻義家人團聚,兩人在瀋陽半年,頗得禮遇,聞「汗王」在宮中設宴,因此想進宮向「汗王」道謝。
範文程得到消息,不敢怠慢,急急進宮去見黃太吉。
對黃太吉,或者是遊離於中原之外的任何地方政權來說,能否得到中央朝廷(明朝)的確認,也就是是否給予封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很多國家的國王,窮盡一生,要的就是明朝正式冊封為他國王。最初建虜也是這樣的,努爾哈赤最初起兵時,也自稱為臣,雖然黃太吉在消滅了林丹汗,得到了蒙古傳下來的一枚玉璽後,就自稱天命,自立為帝,僭號崇德,但骨子裏,他依然想要得到大明王的正式確認,因此在歷次談判中,黃太吉不止一次的提過,他願意稱大明為兄,大清為弟,但明朝卻始終不予理會。
而明使作為明朝的代表,願意在大節日的時候,到宮中為黃太吉道謝,對黃太吉是很大的麵子。
「皇上,明使此議,怕是有所圖謀啊。」範文程道。
黃太吉淡淡道:「怎麽了?怕他們見了洪承疇和祖大壽,說什麽刺激的話?」
範文程默認。
黃太吉淡淡笑:「倒不用擔憂,漢李陵投降匈奴,漢使悄悄對他說:何不歸?李陵答,歸易爾,恐再辱,奈何?又摸摸自己的匈奴頭髮,嘆道,我已經是匈奴人了啊。連李陵那樣忠肝赤膽的英雄都不敢回,洪承疇和祖大壽何敢?再者,他們兩人都在瀋陽,朕恩遇倍寵,視之如親,又豈是明使三言兩語所能打動的?」
除了皇帝,太子,京師所有的勛貴連同文武百官之外,一些英烈的家人,也被提前接到了京師,當親人棺槨出現時,他們悲情哭泣,呼喊著家人的名字,現場官員和圍觀的萬千百姓,也都是黯然神傷,有家人戰死在遼東,或者被建虜入塞所害的,在這悲戚時刻,也都是壓抑不住,哭聲一片。
這一天,必將會被歷史永遠銘記。
太子朱慈烺順勢提出,將正在修建的京營忠烈祠擴建為國家級的忠烈祠,將邱民仰等人連同所有戰死在遼東的將士的牌位列入,永享國家祭祀,崇禎帝和朝臣門都是同意了。
哀禮一共進行了三天,三天後,曹變蛟等人的棺槨返回家鄉,由親人扶靈回原籍安葬,沿途各地官府要派人保護,官員必須親自祭拜,大張旗鼓,令天下人都知道,忠烈們,回來了。
……
皇帝和太子親自迎接遼東忠骨的歸來,父子同時落淚,並修建國家忠烈祠,君王每年要向祭奠先祖一樣的祭奠忠烈,這是一件轟動天下的大事情,消息傳來,南北都是轟動,很多軍士武將第一次感受到了朝廷對他們的強烈「尊重」,哪怕隻是一個無名小卒,也能入祭忠烈祠,永世享受國家的祭祀,當然了,也有文士隱隱意識到,忠烈祠文武並列,這是朝廷在拔高武人的身份啊,雖然想到了,但卻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此時正是群情激憤,敬仰勇士之時,任何人膽敢提出不敬,必然會被群起攻之。
邱民仰曹變蛟等人的忠骨回到大明的同時,建虜派來的使者也從潮白河取到了滿達海等人連同戰死建虜士兵的屍骨——滿達海等人是全部,陣亡士兵的屍骨,隻能象徵性的取一點,大明也一樣,十幾萬的戰死,屍骨幾百車也拉不完,都是象徵性的取一點,遺露在野外的,就地下葬,用朝廷的名義立碑。
就像大明使者團在瀋陽被重重戒備一樣,建虜的使者也是一路被大明戒備,從潮白河,平穀,一路到山海關寧遠,這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隔絕,免得對方探查到大明的政風民情。
雖然仍然是敵對,彼此也都明白,戰爭仍然是要繼續,但不管怎樣,這一次交換陣亡將士的屍骨,算是平穩的結束了。
同時,瀋陽的談判,依然是繼續。
……
瀋陽。
城西驛館。
大明使者團已經在這裏居住了半年之久,但實際的談判進展卻是寥寥,除了各自將士的屍骨,其他問題,一直都在反覆糾纏中,範文程在戰馬換俘的數量上,一直都有反覆,馬紹瑜漸漸意識到,建虜怕是在拖延時間,他覺得,不能再這麽繼續下去了,於是就和袁樞商議著,要向建虜提出辭行,返回大明。
袁樞卻不願意離開,因為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呢,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見過洪承疇或者是祖大壽,雖然從一開始,他就知道想要見到這兩人,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既然來到了瀋陽,他總是要想盡辦法的嚐試一下,向兩人提出一些警醒。
隻不過建虜看的太緊了,他根本邁不出驛館的大門,直接向範文程提出,就更是不可能。洪承疇和祖大壽都是新降之人,建虜一定看的甚緊,普通人都尚且不能輕易見到,何況他這個故國使臣?
「馬上就是中秋了,據說這一日黃太吉會在宮中大擺宴席,宴請瀋陽的漢臣,我們等一等,或許能有所收穫。」袁樞道。
馬紹瑜隻能同意。
八月十五,中秋。
雖然此時的建虜尚沒有漢化,但對漢人文化,卻是有相當的遵從,包括春節中秋節,建虜宮中都會有慶典,八月十五這一天,黃太吉會在宮中大宴漢臣,共慶中秋,洪承疇和祖大壽是投降的要角,想必兩人都會出席,因此如果能爭取到出席的機會,袁樞說不得就能見到此二人。
於是,八月十四,馬紹瑜袁樞向建虜禮部提出,中秋節乃是漢家節氣,喻義家人團聚,兩人在瀋陽半年,頗得禮遇,聞「汗王」在宮中設宴,因此想進宮向「汗王」道謝。
範文程得到消息,不敢怠慢,急急進宮去見黃太吉。
對黃太吉,或者是遊離於中原之外的任何地方政權來說,能否得到中央朝廷(明朝)的確認,也就是是否給予封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很多國家的國王,窮盡一生,要的就是明朝正式冊封為他國王。最初建虜也是這樣的,努爾哈赤最初起兵時,也自稱為臣,雖然黃太吉在消滅了林丹汗,得到了蒙古傳下來的一枚玉璽後,就自稱天命,自立為帝,僭號崇德,但骨子裏,他依然想要得到大明王的正式確認,因此在歷次談判中,黃太吉不止一次的提過,他願意稱大明為兄,大清為弟,但明朝卻始終不予理會。
而明使作為明朝的代表,願意在大節日的時候,到宮中為黃太吉道謝,對黃太吉是很大的麵子。
「皇上,明使此議,怕是有所圖謀啊。」範文程道。
黃太吉淡淡道:「怎麽了?怕他們見了洪承疇和祖大壽,說什麽刺激的話?」
範文程默認。
黃太吉淡淡笑:「倒不用擔憂,漢李陵投降匈奴,漢使悄悄對他說:何不歸?李陵答,歸易爾,恐再辱,奈何?又摸摸自己的匈奴頭髮,嘆道,我已經是匈奴人了啊。連李陵那樣忠肝赤膽的英雄都不敢回,洪承疇和祖大壽何敢?再者,他們兩人都在瀋陽,朕恩遇倍寵,視之如親,又豈是明使三言兩語所能打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