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繼續道:「罪臣在大明時,就曾經向明皇諫言,在京畿附近修建墩台,增加京畿的防守,但因為明國財政困窘,拿不出所需的錢糧,隻能不了了之,去年明國太子查了張家口的晉商,收穫頗豐,想來是有銀子了,今年在京畿附近修建的墩台,應該不會少。」


    墩台,也就是小城堡,遼東明軍在前線大量修築,鬆錦之戰前,祖大壽在錦州前,修建了大小墩台一百多個,大的藏兵五十,小的十幾人,一來烽火台示警,二來也是防止建虜小股偵騎進入。不過在建虜的火炮麵前,這些墩台並沒有發揮出太大的作用。


    洪承疇和黃太吉都以為是墩台,但他們不會知道,大明修的不是墩台,而是棱堡。


    「另外,明國各地都在修繕城牆,明顯就是為了防備我大清的再次入塞,這一點,我大清不可不注意。從開封之戰和入塞之戰看,在明太子的撫軍之下,明國京營已經具備相當的戰力,加上罪臣聽說,明國京營使用的都是最新的火器,威力大,不用火繩,六十步之內能打穿三種鐵甲,對大清騎兵的威脅極大,如果明國提前集結重兵於京畿,以天津,武清,香河,通州為核心,墩台為輔助,我大清軍想要像過去那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通過京畿地區,南下攻掠,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洪承疇道。


    黃太吉又微微點頭。


    對洪承疇之才,他是相當認可的,不過洪承疇投降不久,忠心還難以確定,所以他不敢重用,隻作為諮詢使用。


    「先生以為該如何破?」黃太吉問。


    「罪臣以為,還是一個字,快。」洪承疇道:「我大清多騎,正應該發揮騎兵快速突進的威力,不和明軍糾纏,不管明國在京畿修建了多少墩台,但總不可能截斷北京到天津的所有通途,大清繞過明國防線,一路猛進即可。」


    黃太吉不動聲色:「不怕明軍斷我後路嗎?」


    洪承疇拱手:「罪臣曾是薊遼總督,對明軍的膽氣最為了解,除曹變蛟王廷臣等少數幾支隊伍,明軍皆沒有膽氣和我大清對戰,各部畏戰心理嚴重,重金都無法激勵。現在曹變蛟王廷臣已死,就更是沒有人敢出戰了,我大清不找他們麻煩,他們就燒高香了,何敢出戰斷我軍的後路?」


    「你忘了明太子了……」黃太吉不動聲色的提醒。


    「明太子雖然在去年擊潰了我大清的偏師,但罪臣以為,那不過大清輕敵,落入他們的陷阱所致,真要擺開陣勢野戰,明國絕不是我大清鐵騎的對手,明太子的京營兵多是新練,又多是步軍,戰鬥力再強,也強不過遼東邊軍。至於其他部隊,不足為慮。不野戰,不在平原擺開陣勢,明軍就無法阻擋我軍南下。如果明太子昏了頭,年輕氣盛,要和我大清在京畿決戰,罪臣以為,倒是一個一舉滅之的天賜良機。」洪承疇道。


    黃太吉沉思道:「明太子是多智之人,怕是不會做這種愚蠢行為。」


    「所以罪臣以為,明國太子可能已經預想到,第二道防線難以堅守的困境,其在京南的大動作,應該是在構築第三道防線。如同是泄洪堤壩,一道又一道,三道之後,我大清可能就力竭了。」洪承疇道。


    「哦?」黃太吉眼睛一亮。腦子裏迅速盤算了一下,然後問:「那先生以為,明國的第三道防線會設置在哪?」


    洪承疇撚了一下山羊鬍,輕聲說道:「明國從京畿到京南,各處都在大修城牆,招募兵丁,但京畿平原一馬平川,易攻難守,都不是防守的好地點,除了一個地方,那就是京畿最南端的河間府,河間府乃是餉道要衝,南北必經之處,也是山東的門戶,境內湖泊眾多,古就為軍事重鎮,如果明國在此地修建墩台,重兵防守,我大清入塞的兵鋒,怕就要止步在河間府之前,入塞的收穫,可能會大大減少。」


    黃太吉稍微一想,立刻明白其中的原委了,站起來,向洪承疇一拱手,感嘆地說道:「先生大才也,聽先生一番話,朕茅塞頓開,先生請受我一拜。」


    洪承疇惶恐跪倒。


    ……


    京師。


    進入八月中旬,氣溫依然灼熱,各地的旱情有增無減,連日的朝堂上,多是旱情嚴重,請求賑災或者是減免稅賦的進言,但朱慈烺最關注的不是旱情,而是保定地區的瘟疫,賴上天保佑,保定地區的瘟疫,雖然還沒有散去,但已經有漸漸消落的跡象了,在經歷了半年的封村封城之後,死的都已經死去了,活下來的,慢慢擺脫瘟疫的影響,開始泛起一些生機了。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雖然旱情嚴重,今夏湖廣的糧米產量也受到一定影響,但兩廣和福建地區的糧食卻是一個小豐收,不同於北方的一年一收,兩廣和福建的一些地區因為處在亞熱帶,可以做到一年三收,分為早中晚稻,改成海運之後,糧米運輸的時間和效率都大大增加,兩地收穫的糧米,最快半個月之後,就可以出現在京師的飯桌上,加上海外的糧米,不斷的運來,江南積欠的糧米,也有不少押解到庫,因此旱情雖然嚴重,但已經不是不可對付的了。


    大明富有四海,疆域遼闊,一地災,一地豐,本就是正常年景,不可能全國同時受災或者同時豐收,為政者要做的就是豐年儲糧,災年放糧,通過運河,南北調集糧米,取豐補缺,如此天下就安穩,前期明朝就是這麽做的,奈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交稅的人越來越多,國家財政收入越來越少,朝廷的賑濟力越來越弱,偏偏明末的災情又是曠日持久,此起彼伏,崇禎元年到崇禎十六年,年年有大災,最終滅了大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十五年(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韭菜東南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韭菜東南生並收藏崇禎十五年(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