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紹瑜袁樞去前往遼東之前,朱慈烺召集參謀司的諸位參謀進行談判推演,大家認為,建虜一定會提出重開張家口邊貿,以緩解蒙古人的壓力,而對於同意不同意,參謀司有巨大的分歧,最後還是朱慈烺一錘定音,定下了同意重開張家口之策。
同樣的,在馬紹瑜袁樞出使前,很多朝臣也想到建虜會要求重開張家口,並因此在朝堂上發生了激烈的辯論,大部分朝臣都是不同意的,隻有少部分幾個比較理智的朝臣,認為張家口邊貿有利於穩定張家口局勢,可以有條件的同意。
爭議之中,張家口分巡道梁以樟的奏疏正好送到朝廷,梁以樟認為,自隆慶年,大明開放邊貿以來,百年間,邊貿互市一直都是邊境穩定的基石,因為有互市,大明和蒙古人互通有無,才保證了自隆慶年之後,邊境衝突大大緩和,雖然有一些蒙古部落依然會興兵犯境,但總體上,邊境是安寧的。
遼東戰事興起後,察哈爾西遷,林丹汗病死,蒙古局勢發生了改變,大明麵對的不再是蒙古人,而是蒙古人和建虜的混合體,而張家口邊貿漸漸成為建虜獲取我大明戰略物資的破口,究其原因,並非是邊貿之錯,實際乃是執行中出現了偏差,因此,關健在於調整「邊貿互市」的方式,而不是完全封閉。
梁以樟提出了兩點,第一,以後的張家口邊貿,應分為內外兩市,外市放在張家口堡,隻許以物換物,交易的雙方,為大明和蒙古商人;內市放在宣化城,以金銀交易為主,交易雙方隻能是大明商人。
內外市場並不相通,想要從事邊貿的商人,可以在內市買貨,然後到外市去販賣,以物換物回來,再在內市換成金銀,雖然很是繁瑣,但卻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建虜用搶劫來的金銀,反過來購買大明物資的可能。
以後,蒙古人想要購買大明的糧食藥材,隻能用馬匹和皮毛來換,家中金銀再多,也不管用。
第二,商人都是逐利的,為了避免商人利慾薰心,再出現晉商賣國的現象,朝廷應該嚴格控製交易的商品名目和數量,對參與交易的商人資格也要嚴厲審查,但有逾越,立刻重處。如此,張家口貿易完全在朝廷的控製之下,可放可收。
但使做到這兩點,張家口貿易就可以重開,大明不但能從張家口獲取到戰馬和皮毛,最重要的是,可以安定蒙古人,並離間蒙古人對建虜的向心力——如果張家口長期封閉,蒙古人得不到糧食和藥材,縱使沒有建虜人的組織和指揮,他們怕也是要興兵犯界了。
梁以樟的改革建議非常好,立刻得到了一些朝臣的支持,但反對的聲音卻依然強烈,認為去年我大明擊敗了建虜的入塞,何必再開張家口?蒙古人是建虜的走狗,縱使開了張家口,他們也是會跟從建虜的,既如此,還不如不開。
不說一般朝臣,就是內閣五輔中,反對的人也占據了大半。
朝堂上爭論時,朱慈烺沒有多說,他想要說的話,都寫在梁以樟的奏疏裏了,等到散朝之後,隻有他和崇禎帝父子兩人時,他才向崇禎帝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他堅持重開張家口邊貿,原因有三個。
第一,政治不是硬幣的正反麵,一個國家的大戰略,需要有忍有柔,才是國家民族的長遠之計。梁以樟的建議非常好,改革後的張家口邊貿製度足以保證張家口不會再出現過去的亂象,更不會出現第二個晉商,如果一個受到控製的張家口邊貿,能換來張家口區域的穩定,同時又不會成為大明戰略物資的流失口,相反,大明還能從張家口獲取到大明需要的戰馬和皮毛,那為什麽不開呢?
第二,大明正在恢復期,如果重開張家口貿易,能緩和局勢,令蒙古人不至於百分百的跟隨建虜,在控製貿易規模的同時,達到補充自己,削弱敵人的目的,有什麽不好呢?
第三,最重要的是,這一次的談判怕是不算數的,一切的結果都要等到今年冬天,建虜入塞之戰結束,大明和建虜決一雌雄之後,張家口邊貿才會到真正兌現的時候,如果大明贏了,就算明知道張家口邊貿被分成內外兩市,以物換物,己方的戰馬和皮毛,會大量流入大明,建虜也是不敢吱聲的,但如果是建虜贏了,那麽,這一份的協議,一定會被推倒重來。
就如此,倒不如先答應他們,給他們一個看不到的糖,如此,遼東戰死將士的屍骨,曹變蛟等忠良的遺骸,才能盡快返回。
崇禎帝聽了,有所心動。
於是,馬紹瑜和袁樞出使之時,崇禎帝給了他們一定的授權。
現在,談判結果回來了,崇禎帝卻又有點動搖了,因為他是秘密授權,在這之前,並沒有在內閣和朝臣中達成統一意見,如果消息泄露出去,那些反對張家口邊貿的朝臣,一定會譁然,明後天的早朝,有可能會變成一場討伐大會,馬紹瑜和袁樞,一定會遭到重重彈劾。而坐在禦座上的皇帝,也必然是臉上無光。
所以崇禎帝有點憂——這還是禦史言官都不在朝中的情況,如果那些人在,崇禎帝不止是憂,恐怕就是害怕了。
朱慈烺明白父皇的心思,放下奏疏,淡淡道:「重開張家口,利大於弊,兒臣支持,至於朝臣中的不同意見,兒臣以為,可以仿效當年的隆慶開市,交給首輔周延儒處置,他是首輔,統領百官,如果他搞不定這樣的事情,朝議沸騰,那他又有什麽資格繼續當這個首輔呢?」
同樣的,在馬紹瑜袁樞出使前,很多朝臣也想到建虜會要求重開張家口,並因此在朝堂上發生了激烈的辯論,大部分朝臣都是不同意的,隻有少部分幾個比較理智的朝臣,認為張家口邊貿有利於穩定張家口局勢,可以有條件的同意。
爭議之中,張家口分巡道梁以樟的奏疏正好送到朝廷,梁以樟認為,自隆慶年,大明開放邊貿以來,百年間,邊貿互市一直都是邊境穩定的基石,因為有互市,大明和蒙古人互通有無,才保證了自隆慶年之後,邊境衝突大大緩和,雖然有一些蒙古部落依然會興兵犯境,但總體上,邊境是安寧的。
遼東戰事興起後,察哈爾西遷,林丹汗病死,蒙古局勢發生了改變,大明麵對的不再是蒙古人,而是蒙古人和建虜的混合體,而張家口邊貿漸漸成為建虜獲取我大明戰略物資的破口,究其原因,並非是邊貿之錯,實際乃是執行中出現了偏差,因此,關健在於調整「邊貿互市」的方式,而不是完全封閉。
梁以樟提出了兩點,第一,以後的張家口邊貿,應分為內外兩市,外市放在張家口堡,隻許以物換物,交易的雙方,為大明和蒙古商人;內市放在宣化城,以金銀交易為主,交易雙方隻能是大明商人。
內外市場並不相通,想要從事邊貿的商人,可以在內市買貨,然後到外市去販賣,以物換物回來,再在內市換成金銀,雖然很是繁瑣,但卻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建虜用搶劫來的金銀,反過來購買大明物資的可能。
以後,蒙古人想要購買大明的糧食藥材,隻能用馬匹和皮毛來換,家中金銀再多,也不管用。
第二,商人都是逐利的,為了避免商人利慾薰心,再出現晉商賣國的現象,朝廷應該嚴格控製交易的商品名目和數量,對參與交易的商人資格也要嚴厲審查,但有逾越,立刻重處。如此,張家口貿易完全在朝廷的控製之下,可放可收。
但使做到這兩點,張家口貿易就可以重開,大明不但能從張家口獲取到戰馬和皮毛,最重要的是,可以安定蒙古人,並離間蒙古人對建虜的向心力——如果張家口長期封閉,蒙古人得不到糧食和藥材,縱使沒有建虜人的組織和指揮,他們怕也是要興兵犯界了。
梁以樟的改革建議非常好,立刻得到了一些朝臣的支持,但反對的聲音卻依然強烈,認為去年我大明擊敗了建虜的入塞,何必再開張家口?蒙古人是建虜的走狗,縱使開了張家口,他們也是會跟從建虜的,既如此,還不如不開。
不說一般朝臣,就是內閣五輔中,反對的人也占據了大半。
朝堂上爭論時,朱慈烺沒有多說,他想要說的話,都寫在梁以樟的奏疏裏了,等到散朝之後,隻有他和崇禎帝父子兩人時,他才向崇禎帝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他堅持重開張家口邊貿,原因有三個。
第一,政治不是硬幣的正反麵,一個國家的大戰略,需要有忍有柔,才是國家民族的長遠之計。梁以樟的建議非常好,改革後的張家口邊貿製度足以保證張家口不會再出現過去的亂象,更不會出現第二個晉商,如果一個受到控製的張家口邊貿,能換來張家口區域的穩定,同時又不會成為大明戰略物資的流失口,相反,大明還能從張家口獲取到大明需要的戰馬和皮毛,那為什麽不開呢?
第二,大明正在恢復期,如果重開張家口貿易,能緩和局勢,令蒙古人不至於百分百的跟隨建虜,在控製貿易規模的同時,達到補充自己,削弱敵人的目的,有什麽不好呢?
第三,最重要的是,這一次的談判怕是不算數的,一切的結果都要等到今年冬天,建虜入塞之戰結束,大明和建虜決一雌雄之後,張家口邊貿才會到真正兌現的時候,如果大明贏了,就算明知道張家口邊貿被分成內外兩市,以物換物,己方的戰馬和皮毛,會大量流入大明,建虜也是不敢吱聲的,但如果是建虜贏了,那麽,這一份的協議,一定會被推倒重來。
就如此,倒不如先答應他們,給他們一個看不到的糖,如此,遼東戰死將士的屍骨,曹變蛟等忠良的遺骸,才能盡快返回。
崇禎帝聽了,有所心動。
於是,馬紹瑜和袁樞出使之時,崇禎帝給了他們一定的授權。
現在,談判結果回來了,崇禎帝卻又有點動搖了,因為他是秘密授權,在這之前,並沒有在內閣和朝臣中達成統一意見,如果消息泄露出去,那些反對張家口邊貿的朝臣,一定會譁然,明後天的早朝,有可能會變成一場討伐大會,馬紹瑜和袁樞,一定會遭到重重彈劾。而坐在禦座上的皇帝,也必然是臉上無光。
所以崇禎帝有點憂——這還是禦史言官都不在朝中的情況,如果那些人在,崇禎帝不止是憂,恐怕就是害怕了。
朱慈烺明白父皇的心思,放下奏疏,淡淡道:「重開張家口,利大於弊,兒臣支持,至於朝臣中的不同意見,兒臣以為,可以仿效當年的隆慶開市,交給首輔周延儒處置,他是首輔,統領百官,如果他搞不定這樣的事情,朝議沸騰,那他又有什麽資格繼續當這個首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