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心中的怨氣卻是難解,去年是暗恨太子,認為太子追逮賦是不知道民間疾苦,今年則是恨上了內閣,若不是內閣的公文,府衙怎敢用棍棒對付我們?
於是罵聲四起,逮賦者以及他們的家屬,都將矛頭指向了周延儒,編出各種段子和詩詞,辱罵周延儒,同時的,他們也沒有放過始作俑者,那就是皇太子,雖然不敢明著罵,但卻也是拐彎抹角的編了一些汙衊的段子,或者是借古諷今,用唐太子宋太子,諷刺現在的大明太子,甚至連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也出來了。
但恨歸恨,罵歸罵,但眼看朝廷的欠賦不交是不行了,去年到今年,朝廷的壓力一天比一天,那些禦史言官也一天比一天沒有耐性,最重要的是,繼續拖延下去,不但年年要收利息,而且家族中人不能參與科舉——這個措施太狠了,沒有科舉,就不能當官,而沒有當官的子弟做後盾,再大的家族也會逐漸敗落,因此,隻能含血咬牙,將朝廷的欠賦一分不少的全補上。
短短一個月,除了一些特別頑固的釘子戶和一些確實沒有錢的落敗戶,江南大部分的逮賦者都補上了歷年的欠賦,糧米和銀兩,通過漕運,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師……
回到京師,朱慈烺就連續聽到這兩個好消息,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尤其是在賦稅極低的情況下,有錢人就更不應該積欠朝廷的稅賦,奈何,投機取巧的士紳太多,漸漸成了大明的頑疾。而為了醫治這個頑疾,朱慈烺在朝堂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又背負了巨大的罵名,才好不容易的將「追逮賦」推行了開來。
說起來,真是艱辛,不過終算是做到了,經此一次,江南士紳必不敢再輕易欠賦了。
而能進行到這一步,朱慈烺對蔣德璟很是感激,若沒有蔣德璟在禦前的一番言,內閣絕不會「自攬責任」,發出那樣的公文,江南各地衙門前聚集的士紳,也不會輕易散去。
至於魏國公的處置,則是在朱慈烺的預料中,他的父皇崇禎帝骨子裏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對於貪官和無能的官員,從來都不會姑息,但對於親貴和勛貴,卻又有點感情用事,崇禎十二年,朝廷財政困難,首輔薛國觀提議向勛貴們募捐,這本是一個好主意,崇禎帝也知道,不少勛貴富的流油,奈何最後就是推不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崇禎帝心軟,麵子薄,架不住勛貴們的哭窮,偏偏薛國觀又不自律,被政敵抓住了把柄,五皇子又忽然死去,臨死前的一番話,嚇著了崇禎帝,募捐之策就此夭折。
第653章 談判進展
崇禎十二年之後,朝廷再是困難,崇禎帝也沒有再向勛貴募捐,直到十七年,刀架到脖子上,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又重提舊策,不過卻響應者寥寥,募到的銀子,連十萬兩都不到,崇禎帝灰心失望,他對勛貴們的善待和寬容,最後都變成了大明朝的催命符。
對逮賦者的態度也一樣,除了在崇禎元年大動作的追繳逮賦,其後十幾年再無大動作,終於是民乏國疲,兵無糧餉,給了李自成和建虜機會,清初時,有一個童謠:「朱家麵,李家磨,做成一個大饃饃,送給對巷的趙大哥。」
趙大哥,指的當然就是建虜。
崇禎帝對勛貴們始終留有情麵,因此不管魏國公有沒有直接參與,崇禎帝最後一定是輕放。
不過這也足夠了,經此一事,南京勛貴的囂張氣氛,應該也是受到了一定的打擊。
進到皇宮,覲見崇禎帝。
見太子如期回來,且沿途確實募集了不少的銀兩,為朝廷分了憂,崇禎帝又是欣慰,又有點難過——太子「賣字」一說,不說黃道周,就是朝臣們也有人提起,認為不妥,崇禎帝聽了隻能默默。現在太子歸來,風吹日曬的好像有黑瘦了一點,他這個父親心中不免疼惜。
坐下來,詳細詢問太子一路的風聞和各城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城防準備。
作為大明皇帝,曾經的信王,崇禎帝這一生除了去過十三陵,就再也沒有賣出過京畿一步,對大明天下的風光,其實是很嚮往的。雖然大臣們平常沒少和他說,但遠沒有自己兒子說來更親切。
朱慈烺一一詳細稟告。
聽到京南各地的城池,都在遵照朝廷的命令,整修城池,訓練鄉勇,民生雖然困苦,但沒有動亂的跡象後,崇禎帝欣慰的點頭,對他來說,或者說,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京畿地區的安穩,都是最為重要的。
「父皇,此次京南地區整備,加高城牆,整訓鄉勇,秩序得到安定,不管建虜來不來,對我大明都是一件好事。」知道崇禎帝花銀子心疼,因此朱慈烺安慰他。
崇禎帝點點頭:「希望如此吧。」拿起案頭一份剛剛送到的塘報,臉色忽然又沉了下來,皺著眉頭說道:「你看看這個。」
王承恩接過了,呈給太子。
朱慈烺展開看。
乃是最新的談判進展。
經過三個月的艱苦談判,從最初的不同意,要大明先釋放俘虜,又或者是重開邊貿,雙方通商,否則不同意大明收斂遼東將士屍骨的刁難開始,到最後,建虜慢慢改變態度,大明也適度作出了一些退讓,那就是原則上同意,在張家口重開邊貿。
和黃太吉一樣,大明也想要拖延時間,以獲得戰略喘息期,而張家口邊貿就是一個不錯的誘餌——在剷除了晉商,去除了毒瘤之後,後來的商人以晉商為鑑,又在官府的嚴厲監督下,應該會老實很多,這一點,朱慈烺還是有信心的,也因此,他對重開邊貿是支持的。
於是罵聲四起,逮賦者以及他們的家屬,都將矛頭指向了周延儒,編出各種段子和詩詞,辱罵周延儒,同時的,他們也沒有放過始作俑者,那就是皇太子,雖然不敢明著罵,但卻也是拐彎抹角的編了一些汙衊的段子,或者是借古諷今,用唐太子宋太子,諷刺現在的大明太子,甚至連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也出來了。
但恨歸恨,罵歸罵,但眼看朝廷的欠賦不交是不行了,去年到今年,朝廷的壓力一天比一天,那些禦史言官也一天比一天沒有耐性,最重要的是,繼續拖延下去,不但年年要收利息,而且家族中人不能參與科舉——這個措施太狠了,沒有科舉,就不能當官,而沒有當官的子弟做後盾,再大的家族也會逐漸敗落,因此,隻能含血咬牙,將朝廷的欠賦一分不少的全補上。
短短一個月,除了一些特別頑固的釘子戶和一些確實沒有錢的落敗戶,江南大部分的逮賦者都補上了歷年的欠賦,糧米和銀兩,通過漕運,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師……
回到京師,朱慈烺就連續聽到這兩個好消息,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尤其是在賦稅極低的情況下,有錢人就更不應該積欠朝廷的稅賦,奈何,投機取巧的士紳太多,漸漸成了大明的頑疾。而為了醫治這個頑疾,朱慈烺在朝堂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又背負了巨大的罵名,才好不容易的將「追逮賦」推行了開來。
說起來,真是艱辛,不過終算是做到了,經此一次,江南士紳必不敢再輕易欠賦了。
而能進行到這一步,朱慈烺對蔣德璟很是感激,若沒有蔣德璟在禦前的一番言,內閣絕不會「自攬責任」,發出那樣的公文,江南各地衙門前聚集的士紳,也不會輕易散去。
至於魏國公的處置,則是在朱慈烺的預料中,他的父皇崇禎帝骨子裏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對於貪官和無能的官員,從來都不會姑息,但對於親貴和勛貴,卻又有點感情用事,崇禎十二年,朝廷財政困難,首輔薛國觀提議向勛貴們募捐,這本是一個好主意,崇禎帝也知道,不少勛貴富的流油,奈何最後就是推不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崇禎帝心軟,麵子薄,架不住勛貴們的哭窮,偏偏薛國觀又不自律,被政敵抓住了把柄,五皇子又忽然死去,臨死前的一番話,嚇著了崇禎帝,募捐之策就此夭折。
第653章 談判進展
崇禎十二年之後,朝廷再是困難,崇禎帝也沒有再向勛貴募捐,直到十七年,刀架到脖子上,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又重提舊策,不過卻響應者寥寥,募到的銀子,連十萬兩都不到,崇禎帝灰心失望,他對勛貴們的善待和寬容,最後都變成了大明朝的催命符。
對逮賦者的態度也一樣,除了在崇禎元年大動作的追繳逮賦,其後十幾年再無大動作,終於是民乏國疲,兵無糧餉,給了李自成和建虜機會,清初時,有一個童謠:「朱家麵,李家磨,做成一個大饃饃,送給對巷的趙大哥。」
趙大哥,指的當然就是建虜。
崇禎帝對勛貴們始終留有情麵,因此不管魏國公有沒有直接參與,崇禎帝最後一定是輕放。
不過這也足夠了,經此一事,南京勛貴的囂張氣氛,應該也是受到了一定的打擊。
進到皇宮,覲見崇禎帝。
見太子如期回來,且沿途確實募集了不少的銀兩,為朝廷分了憂,崇禎帝又是欣慰,又有點難過——太子「賣字」一說,不說黃道周,就是朝臣們也有人提起,認為不妥,崇禎帝聽了隻能默默。現在太子歸來,風吹日曬的好像有黑瘦了一點,他這個父親心中不免疼惜。
坐下來,詳細詢問太子一路的風聞和各城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城防準備。
作為大明皇帝,曾經的信王,崇禎帝這一生除了去過十三陵,就再也沒有賣出過京畿一步,對大明天下的風光,其實是很嚮往的。雖然大臣們平常沒少和他說,但遠沒有自己兒子說來更親切。
朱慈烺一一詳細稟告。
聽到京南各地的城池,都在遵照朝廷的命令,整修城池,訓練鄉勇,民生雖然困苦,但沒有動亂的跡象後,崇禎帝欣慰的點頭,對他來說,或者說,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京畿地區的安穩,都是最為重要的。
「父皇,此次京南地區整備,加高城牆,整訓鄉勇,秩序得到安定,不管建虜來不來,對我大明都是一件好事。」知道崇禎帝花銀子心疼,因此朱慈烺安慰他。
崇禎帝點點頭:「希望如此吧。」拿起案頭一份剛剛送到的塘報,臉色忽然又沉了下來,皺著眉頭說道:「你看看這個。」
王承恩接過了,呈給太子。
朱慈烺展開看。
乃是最新的談判進展。
經過三個月的艱苦談判,從最初的不同意,要大明先釋放俘虜,又或者是重開邊貿,雙方通商,否則不同意大明收斂遼東將士屍骨的刁難開始,到最後,建虜慢慢改變態度,大明也適度作出了一些退讓,那就是原則上同意,在張家口重開邊貿。
和黃太吉一樣,大明也想要拖延時間,以獲得戰略喘息期,而張家口邊貿就是一個不錯的誘餌——在剷除了晉商,去除了毒瘤之後,後來的商人以晉商為鑑,又在官府的嚴厲監督下,應該會老實很多,這一點,朱慈烺還是有信心的,也因此,他對重開邊貿是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