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李弘是一個混球,一怒之下,竟然派人在半路襲擊毆打了張縉彥。
事發之後,冷靜下來的李弘知道自己惹了大禍,急忙求助女婿。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葫蘆僧判葫蘆案。
但並不完全是徐文爵一人在阻撓,很多對朝廷追逮賦、從他們兜裏掏錢很是不滿的官員和士紳,都想通過此事,向朝廷表達抗議,於是上上下下結成一體,不但包庇,而且縱容李弘。
李弘,甚至一度成了士紳心中的無名英雄。
應天府上下,官員士紳勛貴一起聯手,沆瀣一氣,想要把這個案子遮掩過去。前任應天府尹李元幀本想要查案,但卻指揮不動下麵的人,更有各種傳話和威脅,終於是把他惹惱了,心想,你們不是要掩蓋嗎?那好啊,我就給你們掩蓋的徹底,於是破罐子破摔,就有了「認錯了人,張縉彥是被醉鬼毆打」的荒唐結論。
這個結果一報上去,李元幀就知道自己要被罷官,而他要看的,就是南京城,上上下下那些人的好看。
果然,這個結案送到京師,掀起軒然大波,於是有了李元幀被罷官,馮元颺接任,並刑部侍郎孟兆祥親到南京查案的結果。
其實,這個案子的案情並不複雜,主要是阻力太大,查案人員伸不開手腳,徐文爵是世襲的魏國公,在南京有相當龐大的勢力,就算他沒有授意,聽到他的名號,官府人員就會自動避讓,現在又疊加了追逮賦者的不滿,就更是讓情況變的複雜了。
同樣,新到的應天府尹馮元颺和到南京查案的刑部侍郎孟兆祥也陷入了李元幀的困境,那就是,他們指揮不動下麵的人,下麵的人不敢查,不想查,所有人在應付、虛掩他們。
第652章 南京蛇鼠
刑部侍郎孟兆祥是一個倔脾氣,勃然大怒,當堂將那些糊弄他的班頭和捕快,扒了褲子打屁股。
但後來人依然是如此。
巡城的千戶,也不例外。隻要令他們去查張縉彥被打的案子,一個一個就都是假意應付,動靜鬧的不小,卻實際進展卻一點都沒有,最後報上來的,還是過去的結果。
同時的,各個方麵都有人在束縛他們,南京刑部,吏部,都察院,各種問詢不斷而來。
孟兆祥縱使剛硬,在這種情況下,也是無可奈何。
馮元颺六十多歲了,在官場歷練多年,知道這樣的事情絕非他們兩人所能解決,於是便說服孟兆祥,兩人聯名向崇禎帝寫了密奏,將南京情況告知。
崇禎帝接到密奏,幾乎不敢相信,他沒想到,南京官場竟敢如此,連朝廷派去的欽差都敢糊弄?於是給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發去一道密旨,韓贊周接旨之後,不敢怠慢,立刻出動南京鎮撫司的錦衣衛,以鐵腕手腕肅清了南京應天府衙裏的不肖之徒,同時也震懾了南京城裏那些想要看朝廷笑話的士紳。
沒有羈絆和敷衍,又有錦衣衛的撐腰,案情很快就調查清楚,不但魏國公府中的家人,就是幾個上下躥騰的逮賦者,也被查了出來。
事關魏國公,孟兆祥不敢大意,將案件調查清楚,確定無誤之後,他才上報朝廷。
而緊跟著他的奏疏一起到京師的,是徐文爵的請罪,或者說是辯解疏。對於老丈人所作所為,徐文爵推得一幹二淨,表示從頭到尾都不知情,更沒有指示家人向應天府尹說清,打點應天府尹衙門中的班頭捕快,以為李弘脫罪,不過徐文爵承認自己失察,在李弘積欠逮賦的事情上,沒有早日勸誡,以至釀成禍事。因此,他向皇帝請罪。
兩道奏疏同日到京師,文官們看罷,都是大怒,紛紛彈劾徐文爵,認為徐文爵避重就輕,矇混過關,甚至有人認為,徐文爵目無法紀,就是幕後的黑手,不懲治徐文爵,何以顯示國法皇威?這其中,內閣四輔兼工部尚書範景文最為堅持。
禦座上的崇禎帝久久不說話。
首輔周延儒和次輔陳演也都是默不吱聲。
爭論了半個時辰,崇禎帝遲遲不表態。
激憤的朝臣和清流,忽然有點懷念太子了。
如果太子在,對這樣的大事,太子肯定是要表態的,而以太子一向的風格,想來是不會容忍徐文爵的……
可惜,太子今日不在。
崇禎帝是在容忍徐文爵嗎?
當然不是。
老實說,他對徐文爵的老丈人竟然敢打朝廷官員,挑戰朝廷權威,而且他派到南京查案的官員,竟然指揮不動南京的人,非得他出動南京錦衣衛才能解決問題,是感到無比憤怒的——怎麽的,南京已經不是我皇明的天下了嗎?
因此,他非是處置徐文爵不可。
不過如何處置,他卻有點猶豫。
魏國公是太祖始封,和去年被爵的定國公徐允禎同為徐達的後人,去年剛除了定國公,今年又要再除魏國公嗎?傳揚出去,天下人會不會以為,朕孤情寡意,故意在針對勛貴?
因此,必須慎重。
見崇禎帝不說話,好像有容忍魏國公之意,有人開始站出來為徐文爵說話,認為徐文爵一向謹慎小心,應該不會參與這樣的事,應該是李弘狐假虎威,借著他的名義,胡作非為而已。
禮部尚書林欲輯又顫顫巍巍的站出,認為此事的根子還是在「追逮賦」,為了逮賦,江南已經亂成一片,鄉紳士子到各地州府衙門前請願的情況,此起彼伏,已經變成了一股風潮,朝廷必須引起重視,不然可能會掀起動盪——話裏話外的意思,逮賦是應該追的,但朝廷是不是太著急,處罰是不是有點太過嚴厲了?
事發之後,冷靜下來的李弘知道自己惹了大禍,急忙求助女婿。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葫蘆僧判葫蘆案。
但並不完全是徐文爵一人在阻撓,很多對朝廷追逮賦、從他們兜裏掏錢很是不滿的官員和士紳,都想通過此事,向朝廷表達抗議,於是上上下下結成一體,不但包庇,而且縱容李弘。
李弘,甚至一度成了士紳心中的無名英雄。
應天府上下,官員士紳勛貴一起聯手,沆瀣一氣,想要把這個案子遮掩過去。前任應天府尹李元幀本想要查案,但卻指揮不動下麵的人,更有各種傳話和威脅,終於是把他惹惱了,心想,你們不是要掩蓋嗎?那好啊,我就給你們掩蓋的徹底,於是破罐子破摔,就有了「認錯了人,張縉彥是被醉鬼毆打」的荒唐結論。
這個結果一報上去,李元幀就知道自己要被罷官,而他要看的,就是南京城,上上下下那些人的好看。
果然,這個結案送到京師,掀起軒然大波,於是有了李元幀被罷官,馮元颺接任,並刑部侍郎孟兆祥親到南京查案的結果。
其實,這個案子的案情並不複雜,主要是阻力太大,查案人員伸不開手腳,徐文爵是世襲的魏國公,在南京有相當龐大的勢力,就算他沒有授意,聽到他的名號,官府人員就會自動避讓,現在又疊加了追逮賦者的不滿,就更是讓情況變的複雜了。
同樣,新到的應天府尹馮元颺和到南京查案的刑部侍郎孟兆祥也陷入了李元幀的困境,那就是,他們指揮不動下麵的人,下麵的人不敢查,不想查,所有人在應付、虛掩他們。
第652章 南京蛇鼠
刑部侍郎孟兆祥是一個倔脾氣,勃然大怒,當堂將那些糊弄他的班頭和捕快,扒了褲子打屁股。
但後來人依然是如此。
巡城的千戶,也不例外。隻要令他們去查張縉彥被打的案子,一個一個就都是假意應付,動靜鬧的不小,卻實際進展卻一點都沒有,最後報上來的,還是過去的結果。
同時的,各個方麵都有人在束縛他們,南京刑部,吏部,都察院,各種問詢不斷而來。
孟兆祥縱使剛硬,在這種情況下,也是無可奈何。
馮元颺六十多歲了,在官場歷練多年,知道這樣的事情絕非他們兩人所能解決,於是便說服孟兆祥,兩人聯名向崇禎帝寫了密奏,將南京情況告知。
崇禎帝接到密奏,幾乎不敢相信,他沒想到,南京官場竟敢如此,連朝廷派去的欽差都敢糊弄?於是給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發去一道密旨,韓贊周接旨之後,不敢怠慢,立刻出動南京鎮撫司的錦衣衛,以鐵腕手腕肅清了南京應天府衙裏的不肖之徒,同時也震懾了南京城裏那些想要看朝廷笑話的士紳。
沒有羈絆和敷衍,又有錦衣衛的撐腰,案情很快就調查清楚,不但魏國公府中的家人,就是幾個上下躥騰的逮賦者,也被查了出來。
事關魏國公,孟兆祥不敢大意,將案件調查清楚,確定無誤之後,他才上報朝廷。
而緊跟著他的奏疏一起到京師的,是徐文爵的請罪,或者說是辯解疏。對於老丈人所作所為,徐文爵推得一幹二淨,表示從頭到尾都不知情,更沒有指示家人向應天府尹說清,打點應天府尹衙門中的班頭捕快,以為李弘脫罪,不過徐文爵承認自己失察,在李弘積欠逮賦的事情上,沒有早日勸誡,以至釀成禍事。因此,他向皇帝請罪。
兩道奏疏同日到京師,文官們看罷,都是大怒,紛紛彈劾徐文爵,認為徐文爵避重就輕,矇混過關,甚至有人認為,徐文爵目無法紀,就是幕後的黑手,不懲治徐文爵,何以顯示國法皇威?這其中,內閣四輔兼工部尚書範景文最為堅持。
禦座上的崇禎帝久久不說話。
首輔周延儒和次輔陳演也都是默不吱聲。
爭論了半個時辰,崇禎帝遲遲不表態。
激憤的朝臣和清流,忽然有點懷念太子了。
如果太子在,對這樣的大事,太子肯定是要表態的,而以太子一向的風格,想來是不會容忍徐文爵的……
可惜,太子今日不在。
崇禎帝是在容忍徐文爵嗎?
當然不是。
老實說,他對徐文爵的老丈人竟然敢打朝廷官員,挑戰朝廷權威,而且他派到南京查案的官員,竟然指揮不動南京的人,非得他出動南京錦衣衛才能解決問題,是感到無比憤怒的——怎麽的,南京已經不是我皇明的天下了嗎?
因此,他非是處置徐文爵不可。
不過如何處置,他卻有點猶豫。
魏國公是太祖始封,和去年被爵的定國公徐允禎同為徐達的後人,去年剛除了定國公,今年又要再除魏國公嗎?傳揚出去,天下人會不會以為,朕孤情寡意,故意在針對勛貴?
因此,必須慎重。
見崇禎帝不說話,好像有容忍魏國公之意,有人開始站出來為徐文爵說話,認為徐文爵一向謹慎小心,應該不會參與這樣的事,應該是李弘狐假虎威,借著他的名義,胡作非為而已。
禮部尚書林欲輯又顫顫巍巍的站出,認為此事的根子還是在「追逮賦」,為了逮賦,江南已經亂成一片,鄉紳士子到各地州府衙門前請願的情況,此起彼伏,已經變成了一股風潮,朝廷必須引起重視,不然可能會掀起動盪——話裏話外的意思,逮賦是應該追的,但朝廷是不是太著急,處罰是不是有點太過嚴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