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愚搖搖頭。
朱慈烺沒多想,上馬車離開。
但如果他仔細看,就會發現,劉若愚的眼中其實是閃過一絲猶豫的,好像有什麽話要說,但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
傍晚,宮中傳出消息,首輔周延儒諫請路振飛為右都禦史,巡撫天津,陛下同意了。
朱慈烺暗暗鬆口氣,雖然父皇對他暗中使用蕭漢俊有所不滿,但還是聽了他的建議,任用路振飛為天津巡撫。
消息出來,知悉路振飛和首輔周延儒恩怨的老臣都是驚訝,心說首輔大人的心胸,怎麽忽然變得寬廣了起來,知道內情的大臣卻不奇怪,周延儒不是願意,乃是不得不。崇禎帝召對路振飛,對路振飛很是滿意,周延儒心知皇帝有心任命路振飛為天津巡撫,於是主動出擊,諫請路振飛為天津巡撫,一來討聖心歡喜,二來顯示自己用人唯才,不念舊惡……
宣大,天津乃是京師的左右兩地,兩地督撫為賢臣名將,整飭軍隊,京師的安危,在不知不覺中,就多了一些保障,加上朝廷按部就班的分發欠餉,在京畿地區,以工代賑的加固城牆和修建棱堡,解決流民問題,京畿地區的形勢正在好轉。
第633章 人間四月天
厘金局也有好消息傳來。
堵胤錫到任通州之後,大力整頓,這一月通州厘金局的稅銀,比上一月足足多了三成,通州稅銀提高的同時,京師大運河沿線各個厘金局的稅銀也都在同步增加。
雖然鹽政改革和追逮賦,尚在一壇泥淖和一團迷霧之中,不知能否成功進行,但厘金稅卻已經按照朱慈烺當初的規劃,慢慢地走上了正途……
朱慈烺肩上的壓力,總算是稍有緩解。
大明崇禎十六年,三月初九到十八,崇禎皇帝任內第六次春試結束。
雖然有朱慈烺的穿越和建虜十五年的入塞失敗,但十六年的春試沒有受到影響,一切都如歷史記載的那般。
張家玉中進士。
第一甲前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是:楊廷鑒、宋之繩、陳名夏。三人除了狀元楊廷鑒在明亡後堅不出仕之外,其他兩人,宋之繩和陳名夏先後都成了清臣,宋之繩才智一般,歷史記載不多,探花陳名夏卻是長袖善舞,在清初歷史曾經捲起過一些風雲,而後因為捲入了滿洲貴族內部的權力鬥爭,被順治所殺,陳名夏雖有才氣,但最後留下的不是清名,而是惡名。
就歷史記載來說,崇禎十六年的進士們多是泛泛之輩,
而另一個在崇禎十六年裏有記載,曾經插手過十六年的春試,被崇禎帝稱為「三百年未見的惡臣」,也就是周延儒的親信,現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吳昌時,在這一世的春試裏,卻是老老實實,絲毫沒有敢動春試的手腳。
不但是春試,在平常的朝政中,吳昌時也沒有前世的囂張。
史載:崇禎十四年,周延儒當相,昌時為文選郎中。昌時與周延儒的心腹董廷獻狼狽為奸,把持朝政。
前世裏,沒有人製衡周延儒,周延儒身為首輔,完全控製朝政,加上和內監交好,知道崇禎帝的一舉一動和平常愛好,等於是將崇禎帝蒙在了宮中,所以可以肆無忌憚的做一些事情,但這一世朱慈烺橫空出現,不但撫軍京營,解圍開封,擊退建虜入塞,而且在平常的朝政上,也經常退出驚人的諫言,並左右的大明朝廷的一些政策,太子如此精明,甚至是英明,周延儒根本無法掌握朝政,他的心腹們自然也就無法狐假虎威,吳昌時沒有前世那麽囂張和得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對大明朝來說,是好事。
春試結束的同時,另一件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隨即展開,那就是春播。
一年之計在於春,尤其是對飽受糧食危機來說的大明就更是如此了,去年,太子在京營十萬畝官田裏試種馬鈴薯玉米和番薯,成效顯著,比起北方地區常種的麥子和穀物,這三種新式農作物的產量都提高一倍以上,尤其是馬鈴薯(土豆),不但易種植,不得蟲病(埋在地下),產量高,而且即可以做主食,也可以當配菜就食。
最最重要的一點,馬鈴薯耐旱,對土地的要求極低,隻要是塊地,哪怕就是貧瘠少雨的山地,隻要是種植,就會有一定的收穫,就眼下大明的糧食危機來說,這簡直是上蒼降下的最大禮物。
年後,東印度公司運來糧米的同時,也照朱慈烺要求,運來了大批可以充當種子的玉米馬鈴薯和番薯,加上去年存積的,從沿海購買的,今年的種植規模,可望擴充到六十萬畝以上,後年可以到三百萬畝甚至是更多,一旦到了三百萬畝的規模,朱慈烺就不必再為以後的種子發愁了。
從京畿開始,到河北陝西,再到河南陝西,這是朱慈烺心目中推廣馬鈴薯玉米番薯的路線。
隻要大規模的種植,北方的災情一定能得到很大的緩解。
沒有了災情,流賊能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隻要將他們控製在一定的區域內,慢慢剿除,終能將他們全部剿滅。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他們能在明末捲起千堆雪,不過就是天災、人禍、外患,疊加在了一起,本身又運氣極好的結果,若不是明廷幾次犯錯,他們早應該被剿滅了,論個人的見識和韜略,他二人怕是連兵部的一個郎中都比不上。
至於土豆如何吃,朱慈烺一點都不擔心,隻要能種出來,以大明百姓的聰明,一定能想出各種各樣的烹飪辦法。
朱慈烺沒多想,上馬車離開。
但如果他仔細看,就會發現,劉若愚的眼中其實是閃過一絲猶豫的,好像有什麽話要說,但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
傍晚,宮中傳出消息,首輔周延儒諫請路振飛為右都禦史,巡撫天津,陛下同意了。
朱慈烺暗暗鬆口氣,雖然父皇對他暗中使用蕭漢俊有所不滿,但還是聽了他的建議,任用路振飛為天津巡撫。
消息出來,知悉路振飛和首輔周延儒恩怨的老臣都是驚訝,心說首輔大人的心胸,怎麽忽然變得寬廣了起來,知道內情的大臣卻不奇怪,周延儒不是願意,乃是不得不。崇禎帝召對路振飛,對路振飛很是滿意,周延儒心知皇帝有心任命路振飛為天津巡撫,於是主動出擊,諫請路振飛為天津巡撫,一來討聖心歡喜,二來顯示自己用人唯才,不念舊惡……
宣大,天津乃是京師的左右兩地,兩地督撫為賢臣名將,整飭軍隊,京師的安危,在不知不覺中,就多了一些保障,加上朝廷按部就班的分發欠餉,在京畿地區,以工代賑的加固城牆和修建棱堡,解決流民問題,京畿地區的形勢正在好轉。
第633章 人間四月天
厘金局也有好消息傳來。
堵胤錫到任通州之後,大力整頓,這一月通州厘金局的稅銀,比上一月足足多了三成,通州稅銀提高的同時,京師大運河沿線各個厘金局的稅銀也都在同步增加。
雖然鹽政改革和追逮賦,尚在一壇泥淖和一團迷霧之中,不知能否成功進行,但厘金稅卻已經按照朱慈烺當初的規劃,慢慢地走上了正途……
朱慈烺肩上的壓力,總算是稍有緩解。
大明崇禎十六年,三月初九到十八,崇禎皇帝任內第六次春試結束。
雖然有朱慈烺的穿越和建虜十五年的入塞失敗,但十六年的春試沒有受到影響,一切都如歷史記載的那般。
張家玉中進士。
第一甲前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是:楊廷鑒、宋之繩、陳名夏。三人除了狀元楊廷鑒在明亡後堅不出仕之外,其他兩人,宋之繩和陳名夏先後都成了清臣,宋之繩才智一般,歷史記載不多,探花陳名夏卻是長袖善舞,在清初歷史曾經捲起過一些風雲,而後因為捲入了滿洲貴族內部的權力鬥爭,被順治所殺,陳名夏雖有才氣,但最後留下的不是清名,而是惡名。
就歷史記載來說,崇禎十六年的進士們多是泛泛之輩,
而另一個在崇禎十六年裏有記載,曾經插手過十六年的春試,被崇禎帝稱為「三百年未見的惡臣」,也就是周延儒的親信,現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吳昌時,在這一世的春試裏,卻是老老實實,絲毫沒有敢動春試的手腳。
不但是春試,在平常的朝政中,吳昌時也沒有前世的囂張。
史載:崇禎十四年,周延儒當相,昌時為文選郎中。昌時與周延儒的心腹董廷獻狼狽為奸,把持朝政。
前世裏,沒有人製衡周延儒,周延儒身為首輔,完全控製朝政,加上和內監交好,知道崇禎帝的一舉一動和平常愛好,等於是將崇禎帝蒙在了宮中,所以可以肆無忌憚的做一些事情,但這一世朱慈烺橫空出現,不但撫軍京營,解圍開封,擊退建虜入塞,而且在平常的朝政上,也經常退出驚人的諫言,並左右的大明朝廷的一些政策,太子如此精明,甚至是英明,周延儒根本無法掌握朝政,他的心腹們自然也就無法狐假虎威,吳昌時沒有前世那麽囂張和得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對大明朝來說,是好事。
春試結束的同時,另一件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隨即展開,那就是春播。
一年之計在於春,尤其是對飽受糧食危機來說的大明就更是如此了,去年,太子在京營十萬畝官田裏試種馬鈴薯玉米和番薯,成效顯著,比起北方地區常種的麥子和穀物,這三種新式農作物的產量都提高一倍以上,尤其是馬鈴薯(土豆),不但易種植,不得蟲病(埋在地下),產量高,而且即可以做主食,也可以當配菜就食。
最最重要的一點,馬鈴薯耐旱,對土地的要求極低,隻要是塊地,哪怕就是貧瘠少雨的山地,隻要是種植,就會有一定的收穫,就眼下大明的糧食危機來說,這簡直是上蒼降下的最大禮物。
年後,東印度公司運來糧米的同時,也照朱慈烺要求,運來了大批可以充當種子的玉米馬鈴薯和番薯,加上去年存積的,從沿海購買的,今年的種植規模,可望擴充到六十萬畝以上,後年可以到三百萬畝甚至是更多,一旦到了三百萬畝的規模,朱慈烺就不必再為以後的種子發愁了。
從京畿開始,到河北陝西,再到河南陝西,這是朱慈烺心目中推廣馬鈴薯玉米番薯的路線。
隻要大規模的種植,北方的災情一定能得到很大的緩解。
沒有了災情,流賊能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隻要將他們控製在一定的區域內,慢慢剿除,終能將他們全部剿滅。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他們能在明末捲起千堆雪,不過就是天災、人禍、外患,疊加在了一起,本身又運氣極好的結果,若不是明廷幾次犯錯,他們早應該被剿滅了,論個人的見識和韜略,他二人怕是連兵部的一個郎中都比不上。
至於土豆如何吃,朱慈烺一點都不擔心,隻要能種出來,以大明百姓的聰明,一定能想出各種各樣的烹飪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