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義渠向朱慈浪行禮:「殿下,臣有一問。」
朱慈浪點頭。
「建虜入塞都在十一月,不隻是因為秋後馬肥,更因為遼東一年隻能收一季,秋後所有人都閑著,利於他們動員兵馬,因此,隻要我大明能早做準備,十月份的時候就撤離薊州東麵的兵馬,將之全部轉移到薊州西麵,然後緊守薊州防線,京營再分出足夠的兵馬到密雲長城,協助防守,一如去年,就算建虜大兵來襲,想要攻破我大明防線絕不是容易的事,去年殿下英明神武,擊退建虜,今年為何沒有信心呢?」
殿堂靜寂。
朱慈浪知道,淩義渠所問,是所有人的關心,包括禦座上的父皇,於是他拱手一禮,回道:「十二年時,我大明也曾經是嚴密嚴守,但最後還是被建虜破關而入,不是我軍無能,實在是長城漫長,在失去預警和緩衝之地後,防守不易,去年建虜大意,被我大明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今年再來,建虜絕不會再犯去年的錯誤,兩軍僵持,勝敗為未可知,長城被建虜攻破,其實是有可能的,兵法雲,為將者未慮勝,先慮敗故可百戰不殆矣。為長遠計,我大明朝廷必須做最壞的打算,並作出相應的準備,哪怕不會發生。」
「有準備,到時就算真出現了敗局,朝廷也不會慌張。所謂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正是如此。」
「南直隸乃是我大明的賦稅重地,運河從山東而過,臨清濟南景州,皆是富庶之地,一旦被建虜攻破,十二年,建虜施虐山東的悲劇必將重演,我大明的財政困窘五年之內將無法緩解,而財政困窘,必然影響到我大明的國運和民生,因此必須設置河間府的最終防線,無論如何們,也必須堅守河間府,保有山東和南直隸不受侵擾!」
「當然了,我說的是最壞局麵,如果順利的話,說不定在長城邊境,我大明將士就可以將建虜的兵馬擊退。」
淩義渠皺著得眉頭漸漸舒展了起來,隱隱然已經是被太子說服了,但還是問:「以備萬一,修建沿線城池,確實應該……但八十萬兩是不是太多了?」
朱慈烺搖頭:「一點都不多,比起建虜擄掠我大明百姓,搶劫錢糧的損失,八十萬兩不過是九牛一毛。十二年之後,保定河間等地的城池,受損頗重,非大修不可,換句話說,這筆銀子終究是要花的,花在今年,正是合適。」
淩義渠不再問,向太子一禮,退下了。
朝臣小聲議論。
又有一人出列,卻是四輔蔣德璟。蔣德璟臉色無比嚴肅,拱手問道:「殿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殿下的深謀遠慮,以備萬一的二道三道防線,臣是贊同的,但臣要問的是,京畿之地皆是平原,無險可守,通州,三河,香河三地相距甚遠,第二道防線要如何構築?如果不能構築,又談何防線?另外,八十萬兩銀子,不用在長城和京畿,卻要在用在內陸州縣,這一點,還需要殿下再說明。」
朱慈烺心中感激,蔣德璟不講大道理,直接切入實題,其實已經是對他的支持了,朱慈烺點點頭,肅然道:「平原防守,確實不易,所以需要早做準備。當長城有警時,不管建虜有沒有入塞,各地官府都要堅壁清野,將百姓們遷到城中,同時挖斷所有聯通的道路,實施戒嚴,預防最壞情況的發生。通州,三河,香河三地,還有武清,天津,今年都要加高城牆,城外挖掘壕溝,收集糧食,招募社兵,做戰時準備。」
「其次,依照當年徐光啟的建議,在通州,三河,香河三地相連交叉之處,修建當年徐光啟提議的銃堡(棱堡),這種銃堡在薊州南原已經做過了嚐試,效果很好,我以為,值得在京畿地區推廣,可以在道路要點設置,將各自為戰的通州,三河,香河連為一體,令建虜無法輕鬆通過。京營參謀司作出測算,大約需要修建十二處,每處五百軍士。如此,就可以對建虜形成相當的障礙。」
關於棱堡的建設,朱慈烺想了很久,也探測了很久,最初的計劃,是在容易被建虜突破的長城關隘的後方修建棱堡,形成第二道防線,後來發現是不可能的,不說長城遠離人員密集地區,在其後方修建棱堡需要動員相當的人力,且長城關隘一旦失守,對方占據高點,居高臨下,棱堡的威力會損失大半,如果是在崇山峻嶺之上,將長城改建成棱堡,需要的人力物力成倍增加,不是現階段大明財政可以承受的,且建虜依然可以繞過,從這一點來說,在長城附近修建棱堡是無用的。
三河,通州,香河相距不過百裏,都是平原,距離京師都在百裏之內,不需要多,隻要十到十二處,就可以將三城連成一體,將京畿平原基本截斷,令建虜無法快速通過,因此朱慈烺想來想去,決定將棱堡建立在第二道防線——此一想法,正契合徐光啟當年的建議,於京師周邊修建「銃堡」令建虜無法靠近和逾越,不過不同的是,徐光啟當年要求的是二十四處,朱慈烺權衡利弊,決定修建一半。
「第三,一旦長城不幸被建虜突破,撤退的兵馬和京營的援兵,要優先退往通州,三河,香河,和原有的守軍共同防守,配合銃堡切斷道路,令建虜無法輕易攻克和快速通過。建虜獲取不到糧草,困在京畿地區的時間越長,我大明的勝算就越高……」朱慈烺道。
「徐光啟當年確實提過銃堡,但朝廷認為花費太過巨大,有華而不實的嫌疑,因此放棄,最大的疑問,小小五百人真能擋住建虜大軍嗎?」這一次發問的是三輔謝升。
朱慈浪點頭。
「建虜入塞都在十一月,不隻是因為秋後馬肥,更因為遼東一年隻能收一季,秋後所有人都閑著,利於他們動員兵馬,因此,隻要我大明能早做準備,十月份的時候就撤離薊州東麵的兵馬,將之全部轉移到薊州西麵,然後緊守薊州防線,京營再分出足夠的兵馬到密雲長城,協助防守,一如去年,就算建虜大兵來襲,想要攻破我大明防線絕不是容易的事,去年殿下英明神武,擊退建虜,今年為何沒有信心呢?」
殿堂靜寂。
朱慈浪知道,淩義渠所問,是所有人的關心,包括禦座上的父皇,於是他拱手一禮,回道:「十二年時,我大明也曾經是嚴密嚴守,但最後還是被建虜破關而入,不是我軍無能,實在是長城漫長,在失去預警和緩衝之地後,防守不易,去年建虜大意,被我大明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今年再來,建虜絕不會再犯去年的錯誤,兩軍僵持,勝敗為未可知,長城被建虜攻破,其實是有可能的,兵法雲,為將者未慮勝,先慮敗故可百戰不殆矣。為長遠計,我大明朝廷必須做最壞的打算,並作出相應的準備,哪怕不會發生。」
「有準備,到時就算真出現了敗局,朝廷也不會慌張。所謂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正是如此。」
「南直隸乃是我大明的賦稅重地,運河從山東而過,臨清濟南景州,皆是富庶之地,一旦被建虜攻破,十二年,建虜施虐山東的悲劇必將重演,我大明的財政困窘五年之內將無法緩解,而財政困窘,必然影響到我大明的國運和民生,因此必須設置河間府的最終防線,無論如何們,也必須堅守河間府,保有山東和南直隸不受侵擾!」
「當然了,我說的是最壞局麵,如果順利的話,說不定在長城邊境,我大明將士就可以將建虜的兵馬擊退。」
淩義渠皺著得眉頭漸漸舒展了起來,隱隱然已經是被太子說服了,但還是問:「以備萬一,修建沿線城池,確實應該……但八十萬兩是不是太多了?」
朱慈烺搖頭:「一點都不多,比起建虜擄掠我大明百姓,搶劫錢糧的損失,八十萬兩不過是九牛一毛。十二年之後,保定河間等地的城池,受損頗重,非大修不可,換句話說,這筆銀子終究是要花的,花在今年,正是合適。」
淩義渠不再問,向太子一禮,退下了。
朝臣小聲議論。
又有一人出列,卻是四輔蔣德璟。蔣德璟臉色無比嚴肅,拱手問道:「殿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殿下的深謀遠慮,以備萬一的二道三道防線,臣是贊同的,但臣要問的是,京畿之地皆是平原,無險可守,通州,三河,香河三地相距甚遠,第二道防線要如何構築?如果不能構築,又談何防線?另外,八十萬兩銀子,不用在長城和京畿,卻要在用在內陸州縣,這一點,還需要殿下再說明。」
朱慈烺心中感激,蔣德璟不講大道理,直接切入實題,其實已經是對他的支持了,朱慈烺點點頭,肅然道:「平原防守,確實不易,所以需要早做準備。當長城有警時,不管建虜有沒有入塞,各地官府都要堅壁清野,將百姓們遷到城中,同時挖斷所有聯通的道路,實施戒嚴,預防最壞情況的發生。通州,三河,香河三地,還有武清,天津,今年都要加高城牆,城外挖掘壕溝,收集糧食,招募社兵,做戰時準備。」
「其次,依照當年徐光啟的建議,在通州,三河,香河三地相連交叉之處,修建當年徐光啟提議的銃堡(棱堡),這種銃堡在薊州南原已經做過了嚐試,效果很好,我以為,值得在京畿地區推廣,可以在道路要點設置,將各自為戰的通州,三河,香河連為一體,令建虜無法輕鬆通過。京營參謀司作出測算,大約需要修建十二處,每處五百軍士。如此,就可以對建虜形成相當的障礙。」
關於棱堡的建設,朱慈烺想了很久,也探測了很久,最初的計劃,是在容易被建虜突破的長城關隘的後方修建棱堡,形成第二道防線,後來發現是不可能的,不說長城遠離人員密集地區,在其後方修建棱堡需要動員相當的人力,且長城關隘一旦失守,對方占據高點,居高臨下,棱堡的威力會損失大半,如果是在崇山峻嶺之上,將長城改建成棱堡,需要的人力物力成倍增加,不是現階段大明財政可以承受的,且建虜依然可以繞過,從這一點來說,在長城附近修建棱堡是無用的。
三河,通州,香河相距不過百裏,都是平原,距離京師都在百裏之內,不需要多,隻要十到十二處,就可以將三城連成一體,將京畿平原基本截斷,令建虜無法快速通過,因此朱慈烺想來想去,決定將棱堡建立在第二道防線——此一想法,正契合徐光啟當年的建議,於京師周邊修建「銃堡」令建虜無法靠近和逾越,不過不同的是,徐光啟當年要求的是二十四處,朱慈烺權衡利弊,決定修建一半。
「第三,一旦長城不幸被建虜突破,撤退的兵馬和京營的援兵,要優先退往通州,三河,香河,和原有的守軍共同防守,配合銃堡切斷道路,令建虜無法輕易攻克和快速通過。建虜獲取不到糧草,困在京畿地區的時間越長,我大明的勝算就越高……」朱慈烺道。
「徐光啟當年確實提過銃堡,但朝廷認為花費太過巨大,有華而不實的嫌疑,因此放棄,最大的疑問,小小五百人真能擋住建虜大軍嗎?」這一次發問的是三輔謝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