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惠商行……有沒有什麽漏洞?」沈霑意有所指。
李晃不置可否,淡淡說道:「京惠商行的掌櫃趙敬之和東宮關係匪淺,當日為了給他兒子報仇,東宮不惜和襄城伯撕破臉,將小襄城伯李國禎投入大獄。沈廷揚通過海路,從福建廣東運來的糧米,也全部交給了京惠商行,而在京惠商行延攬了河南賑災之事,大手筆的向河南巡撫衙門借賒糧米之後,京惠商行和東宮的關係,已然是昭然若揭,路人皆知了。」
「一國儲君,和商人走這麽近,實在是笑話,為什麽沒有人上疏彈劾?」沈霑有點不忿。
「並非沒有,隻不過都被陛下壓下了,」李晃淡淡道:「再者,自從開張以來,京惠商行就平價供應糧米,所賣棉布煤炭,也是京師最低價,名聲極好,百姓們都稱京惠商行為義商,這種情況下,有哪個清流敢利用京惠商行去攻訐太子?除非他是不想要自己的名聲了。」
「沽名釣譽!」沈霑哼了一聲:「商人沒有不奸的,趙敬之這麽做,肯定是被東宮逼得。」
「逼沒逼不知道,但京惠商行的影響可是越做越大,現在不止是京師,連昌平順義,甚至是房山的百姓都不遠幾十裏,到京惠商行來買糧,據番子們回報,昨日到京惠商行買糧的百姓,足足排了兩條街,他們商行的兩個米店都快要被擠爆了。」李晃道。
「他們哪來這麽多糧?雖然那個沈廷揚通過海路,從福建廣東運了不少糧,但一半都是官糧,充了府庫,另一半運往了河南賑災,分到京師的並不多,京惠商行怎麽能堅持到現在?」沈霑道。
李晃喝口茶,為沈霑解疑:「原本我也是疑惑的,派了東廠番子一查才知道,原來不止是沈廷揚,佛郎機人和紅毛人居然也在和京惠商行做糧米生意,聽說是安南(越南)和呂宋(菲律賓)的糧,借著租借戰艦的藉口,從天津衛靠岸,再運到京師。這當然也是東宮之力,不然天津巡撫馮元颺豈敢輕易放紅毛人的船隻靠岸?另外,京惠商行的糧米,限人限量,每人每天隻能購買固定的額度,超過的,就需要第二天才能買了,從開張到現在,六個月了,一直秩序井然,其間雖然有同行僱傭地痞流氓到他店中鬧事,但都被東宮派出的錦衣衛打了一個滿地找牙。」
「京惠商行這麽做,其他糧商就能忍氣吞聲?」沈霑道。
「他們不忍也得忍著,上一次,若不是他們躥騰,李國禎怎麽會和趙敬之之子趙直發生衝突?現在趙直死了,李國禎入了大獄,那些商人再傻也知道京惠商行背景之強硬了,民不和官鬥,何況還是東宮?再者,京惠商行限人限量,辛苦排一天隊,也不過隻能買到一點口糧,窮苦百姓都去排隊,但士紳巨賈,怎麽可能去排隊,他們要吃飯,還得買其他糧商的高價糧。這一來各取所需,都有生意做,其他糧商自然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繼續和京惠商行做對了。」
沈霑這才明白了。
但心中卻仍然有些忿忿,商人輕賤,連官員都不敢輕易和商人走的太近,東宮怎麽可以?更忿忿的是,朝堂上下,居然都熟視無睹,沒有人站出來彈劾太子。細想之後,又覺得京惠商行實在是小事,就算是朝臣彈劾,陛下申斥,也難對東宮的名聲造成什麽實際的損傷,說到底,還是換俘影響最大。
「陛下對換俘之策遲遲沒有表態……莫非是不會答應了?」沈霑道,他倒是希望崇禎帝能同意東宮的提議,那一來,天下人必然會對提出此議的東宮心生不滿。東宮聲名受損,對他們的計劃大有好處。
李晃沉吟:「聖心難測……不過東宮立下擊退建虜入塞的不世奇功,開我大明之先河,其軍略已經得到了陛下和天下人的認可,以後遼東戰事必然要以東宮為主,既然是以東宮為主,東宮提出的換俘之策,陛下應該是會慎重考慮的。另外,雖然朝臣們一致反對,但本兵馮元飆卻是贊同的,陛下當初力排眾議,不用其他人,而用馮元飆為本兵,顯然是對馮元飆十分器重。馮元飆一人或許還不足以說動陛下,但等到東宮回京,以東宮的口才,有八成的機會能說服陛下。」
沈霑眼露喜色:「那敢情好。」
對沈霑的短視,李晃隻當沒聽見,聲音淡淡地繼續道:「但也不是沒有變數,後天就是小年,也就是今年最後一次朝議了,那些被陛下貶斥出京,到各地催收逮賦的言官們都已經回來了,他們走了一年,受了各種委屈,對於換俘之事,又抱持激烈反對的態度,兩股情緒混合在一起,我猜後天的早朝,一定會非常熱鬧。」
沈霑又憂慮:「言官們最能壞事,如果他們激烈反對,逼著陛下駁回東宮的提議,那反倒是不好了。」
李晃淡淡道:「陛下沒有在言官們回京之前批準換俘之策,怕也是擔心被他們激烈反對,現在就看東宮能不能在後天的早朝上說服言官們了。」
「但願言官們不要那麽固執……」這一刻,沈霑和東宮站在同一條戰線裏,他希望「換俘」之策能夠通過,那一來,朝中清流對東宮的不滿情緒才會增加,也才能壓製因為此次抵禦建虜入塞大勝,東宮那如日中天的恢弘氣勢……
第二日。
巳時(上午十點)。
安定門外,旌旗招展,鼓樂齊備,在當朝首輔周延儒的帶領下,所有在京的四品以上的官員,和所有的勛勛武臣,都穿著盛裝,在城門外列隊,以迎接得勝歸來的大明皇太子。
李晃不置可否,淡淡說道:「京惠商行的掌櫃趙敬之和東宮關係匪淺,當日為了給他兒子報仇,東宮不惜和襄城伯撕破臉,將小襄城伯李國禎投入大獄。沈廷揚通過海路,從福建廣東運來的糧米,也全部交給了京惠商行,而在京惠商行延攬了河南賑災之事,大手筆的向河南巡撫衙門借賒糧米之後,京惠商行和東宮的關係,已然是昭然若揭,路人皆知了。」
「一國儲君,和商人走這麽近,實在是笑話,為什麽沒有人上疏彈劾?」沈霑有點不忿。
「並非沒有,隻不過都被陛下壓下了,」李晃淡淡道:「再者,自從開張以來,京惠商行就平價供應糧米,所賣棉布煤炭,也是京師最低價,名聲極好,百姓們都稱京惠商行為義商,這種情況下,有哪個清流敢利用京惠商行去攻訐太子?除非他是不想要自己的名聲了。」
「沽名釣譽!」沈霑哼了一聲:「商人沒有不奸的,趙敬之這麽做,肯定是被東宮逼得。」
「逼沒逼不知道,但京惠商行的影響可是越做越大,現在不止是京師,連昌平順義,甚至是房山的百姓都不遠幾十裏,到京惠商行來買糧,據番子們回報,昨日到京惠商行買糧的百姓,足足排了兩條街,他們商行的兩個米店都快要被擠爆了。」李晃道。
「他們哪來這麽多糧?雖然那個沈廷揚通過海路,從福建廣東運了不少糧,但一半都是官糧,充了府庫,另一半運往了河南賑災,分到京師的並不多,京惠商行怎麽能堅持到現在?」沈霑道。
李晃喝口茶,為沈霑解疑:「原本我也是疑惑的,派了東廠番子一查才知道,原來不止是沈廷揚,佛郎機人和紅毛人居然也在和京惠商行做糧米生意,聽說是安南(越南)和呂宋(菲律賓)的糧,借著租借戰艦的藉口,從天津衛靠岸,再運到京師。這當然也是東宮之力,不然天津巡撫馮元颺豈敢輕易放紅毛人的船隻靠岸?另外,京惠商行的糧米,限人限量,每人每天隻能購買固定的額度,超過的,就需要第二天才能買了,從開張到現在,六個月了,一直秩序井然,其間雖然有同行僱傭地痞流氓到他店中鬧事,但都被東宮派出的錦衣衛打了一個滿地找牙。」
「京惠商行這麽做,其他糧商就能忍氣吞聲?」沈霑道。
「他們不忍也得忍著,上一次,若不是他們躥騰,李國禎怎麽會和趙敬之之子趙直發生衝突?現在趙直死了,李國禎入了大獄,那些商人再傻也知道京惠商行背景之強硬了,民不和官鬥,何況還是東宮?再者,京惠商行限人限量,辛苦排一天隊,也不過隻能買到一點口糧,窮苦百姓都去排隊,但士紳巨賈,怎麽可能去排隊,他們要吃飯,還得買其他糧商的高價糧。這一來各取所需,都有生意做,其他糧商自然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繼續和京惠商行做對了。」
沈霑這才明白了。
但心中卻仍然有些忿忿,商人輕賤,連官員都不敢輕易和商人走的太近,東宮怎麽可以?更忿忿的是,朝堂上下,居然都熟視無睹,沒有人站出來彈劾太子。細想之後,又覺得京惠商行實在是小事,就算是朝臣彈劾,陛下申斥,也難對東宮的名聲造成什麽實際的損傷,說到底,還是換俘影響最大。
「陛下對換俘之策遲遲沒有表態……莫非是不會答應了?」沈霑道,他倒是希望崇禎帝能同意東宮的提議,那一來,天下人必然會對提出此議的東宮心生不滿。東宮聲名受損,對他們的計劃大有好處。
李晃沉吟:「聖心難測……不過東宮立下擊退建虜入塞的不世奇功,開我大明之先河,其軍略已經得到了陛下和天下人的認可,以後遼東戰事必然要以東宮為主,既然是以東宮為主,東宮提出的換俘之策,陛下應該是會慎重考慮的。另外,雖然朝臣們一致反對,但本兵馮元飆卻是贊同的,陛下當初力排眾議,不用其他人,而用馮元飆為本兵,顯然是對馮元飆十分器重。馮元飆一人或許還不足以說動陛下,但等到東宮回京,以東宮的口才,有八成的機會能說服陛下。」
沈霑眼露喜色:「那敢情好。」
對沈霑的短視,李晃隻當沒聽見,聲音淡淡地繼續道:「但也不是沒有變數,後天就是小年,也就是今年最後一次朝議了,那些被陛下貶斥出京,到各地催收逮賦的言官們都已經回來了,他們走了一年,受了各種委屈,對於換俘之事,又抱持激烈反對的態度,兩股情緒混合在一起,我猜後天的早朝,一定會非常熱鬧。」
沈霑又憂慮:「言官們最能壞事,如果他們激烈反對,逼著陛下駁回東宮的提議,那反倒是不好了。」
李晃淡淡道:「陛下沒有在言官們回京之前批準換俘之策,怕也是擔心被他們激烈反對,現在就看東宮能不能在後天的早朝上說服言官們了。」
「但願言官們不要那麽固執……」這一刻,沈霑和東宮站在同一條戰線裏,他希望「換俘」之策能夠通過,那一來,朝中清流對東宮的不滿情緒才會增加,也才能壓製因為此次抵禦建虜入塞大勝,東宮那如日中天的恢弘氣勢……
第二日。
巳時(上午十點)。
安定門外,旌旗招展,鼓樂齊備,在當朝首輔周延儒的帶領下,所有在京的四品以上的官員,和所有的勛勛武臣,都穿著盛裝,在城門外列隊,以迎接得勝歸來的大明皇太子。